點擊標題下方「凌洲業話」藍色字體、添加關注
前兩天看一個視頻博主聊北京飲食,說北京第一沒有菜系,第二沒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美食。我感覺那姐們兒說的有道理。作為一個北京人,我當然熱愛家鄉,但我反對那種「盲目自信」,當然更反對給黑北京的,客觀理智的熱愛是最好的。就北京美食而言,除了宮廷菜餚,民間還真沒什麼所謂的「大菜」。我的意思不是說絕對沒有,而是少、而且名氣小,確實稱不上「系」。時至今日,咱也不管它是民間的還是宮廷的,馬上讓您想、想能代表北京地方特色的大菜,您首先會想到什麼?估計八成兒都不止的人會說北京烤鴨。
有人說了,最能代表北京美食的烤鴨還是南京傳過去的,這問題咱以前討論過,在這兒就不多掰扯兒了,反正它現在叫北京烤鴨,而且用的「主料」也講究北京鴨。另外咱說說有沒有能跟北京烤鴨、用現在流行的詞兒叫「掰頭」一下兒的名菜?還真有、或者說曾經有,可惜現在不知道為什麼「式微」了。它叫北京油雞!這個油雞不是油炸雞肉,而是一個雞的品種,它有著250多年的歷史,曾長期作為宮廷貢品、和士族階層的高檔消費品。
中國人的餐桌上,紅肉的排名,恐怕豬肉得排第一;但是白肉、特別是禽類,雞肉當屬頭名。您看咱們平時一說好吃的,總愛用「雞鴨魚肉」來形容,雞還是排在首位的。全國各地幾乎都有雞肉的獨特吃法兒,比如德州扒雞、道口燒雞、陝西葫蘆雞、四川辣子雞等等吧。北京作為元明清三朝帝都,宮廷御膳離不開雞肉,尤其明清兩代,王公貴族、士大夫們,尤其喜歡雞肉,因此品質特優的禽產品的需求變得極大,這也是促使北京家禽良種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京都近郊又是地勢平坦、農作物豐富的地區,比如水稻、小麥、玉米和穀子等都有出產,這就為良種家禽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前兩天咱剛說完老北京有「窮不走南、富不去北」的說法,為什麼不去北?就是因為北部過於荒涼。當初明朝建立,大帥徐達帶兵打進北京後,為何要將大都城的北側城牆廢棄、南移重修?就是因為北部過於荒涼,根本不適合據守。所以元大都北側偏西的城門不是德勝門,而是健德門、今健德門橋那個位置。城內尚且如此,城外就更別提了。明清時期、德勝門與安定門外多荒地與菜地,咱還說過安定門外有大糞廠子,除此之外,這裡就是北京油雞的主產地。
尤其以大屯油雞最為出名,大屯、就是現在朝陽區大屯、亞運村那塊兒,您聽這名字就知道當初是屯糧之地。像我小時候,大屯一帶還有大片的麥子地,糧食多、蓄養家禽自然不成問題。除了安外與德外,北京油雞在海澱、昌平一帶也有分布。京郊農民守著國都,這是全國最大的消費市場,農牧畜副產品自然不愁賣,但同時也理所當然的要符合這個市場的消費需求。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從而培育了北京油雞這一外貌獨特、肉蛋兼優的地方優良雞種。北京油雞屬於肉蛋兼用型,不過還是偏向於肉用,以體態豐滿、皮膚緊湊、肌間脂肪分布良好、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而著稱。唯一的「缺點」就是生長周期長,聽說得七個月以後才開產。
剛才說北京油雞外形獨特,是因為它長得特別好認,尤其羽毛較其他雞種有明顯區別:有鳳頭兒——頭頂的羽毛幾乎包圍了雞冠;有毛腿——腿部羽毛也格外茂盛一直長到爪子上;有鬍子嘴兒——喙下羽毛非常有型酷似美髯公;說專業一點兒就是:具有冠羽、脛羽和趾羽,故稱為「三羽」。除了「三羽」、最有特點的是它的爪子,俗話說:「五爪為鳳,四爪為雞」,這北京油雞八成兒是跟鳳凰沾親,不但有鳳頭兒,獨有的五根腳趾也是它一大特色。
北京油雞體軀並不太大、只能算中等,沒有什麼八斤白、九斤黃那種「大塊頭兒」,羽色主要為赤褐色和黃色;黃色的還大些,赤褐色的體型更小;公雞羽毛蓬鬆、羽色鮮豔光亮、頭部高昂、尾羽多為黑色;母雞頭、尾微翹,脛略短,體態墩實。正因這個獨特的外貌,很多人覺得它好看,「城裡」的文人士大夫們還把它當寵物養,所以北京油雞不但是美味食材,還是個觀賞品種。文人墨客的喜好咱們往往理解不了,可能與王羲之愛鵝「異曲同工」吧?當然了,相對於觀賞,還是吃更實惠。據說清末的時候,有一回慈禧食欲不振,吃什麼都不香,御醫御廚都束手無策之際,直隸總督李鴻章推薦:用北京油雞試試。結果慈禧嘗後讚不絕口,從此「非北京油雞不食」,因此那時的北京油雞,風頭一度蓋過烤鴨。
那說了半天了,北京油雞怎麼吃呢?據說啊,清燉最好,整雞用砂鍋燉、無須任何香精和調味料,肉嫩湯鮮;過去宮廷裡則常加一些野山菌,或者蟲草、做蟲草雞。傳統名餚:京味兒炸八件兒也是用北京油雞製作。北京人聽「八件兒」在詞兒可能特熟,大八件兒、小八件兒、京八件兒、酥皮八件兒……那不糕點嗎?炸八件兒當然不是點心了,而是將整雞拆分,頭脖、雙翅、雙雞脯、兩腿、雞臀,醃製好了之後掛糊過油炸,由於北京油雞的肉質上佳,炸食更能體現外酥裡嫩的口感。此外,雞肉羹、北京鍋燒雞、麻油雞飯等名菜,也講究用北京油雞作主料。
當然這些都是道聽途說,一樣兒我也沒做過,因為不大好買。我還真去超市裡找過,發現禽類的櫃檯、像什麼烏雞、三黃雞、還有這個土雞、那個散養雞的,琳琅滿目,唯獨不見北京油雞的身影!也不知為什麼、也不知曾幾何時,這一珍貴的地方雞種幾乎絕跡。80年代、著名書法家愛新覺羅溥傑還專門為北京油雞題寫了新名「中華宮廷黃雞」,後來怎麼就沒了呢?是北京近郊開發的太現代化,沒地方養了嗎?
直到近期才又聽見它的消息,大概在2020年7月份,百年貢品「北京油雞」正式成為繼「北京鴨」之後,第二個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的畜禽產品。好在如今網購發達,特意上網搜了一下,還真有賣的,只是價格較貴,看了一眼,好傢夥,2斤多的北京油雞,價格在百元以上,還不知道真假。可眼下快過年了,誰家過年還不吃點兒好的?要不我也「破費破費」,來只嘗嘗,得了,您各位先聊著,我去攢錢了。
相關閱讀(可點擊標題查看全文):
「窮不走南、富不去北」,說的是全國還是北京?
北京烤鴨、放鴨人與鴨子橋
註:插圖及封面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長按圖片,彈出菜單中選擇「圖中包含的公眾號」添加關注,欣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