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筆下的《茶館》:反映國人那最期待希望,而又遍地是絕望年代

2020-12-22 騰訊網

《茶館》這部作品,對那個複雜黑暗的年代,對人性的諷刺,以及對社會底層百姓苦難的「寫實」。

老舍《茶館》這部作品,以北京一家名叫裕泰的大茶館,以茶館的興衰為大背景,書寫了茶館興衰之下,於茶館中聚集的人一生的興衰,繼而從側面反映了滿清滅亡,再到北洋軍閥時期,以及後來的抗戰勝利以後,北京不同階層人民的生活變遷。

小小茶館儼然是觀察當時中國的「窗口」,對今人來說意義重大。

1、《茶館》50年:一場新舊交替下的悲喜眾生相

看過《茶館》的朋友應該對這部作品的結構並不陌生。整部作品分三個部分,貫穿了清朝末期到抗戰勝利以後的50多年時間。

50年,足以讓少年老去,中年白須。

而《茶館》這部作品中的50年,舊社會消失,新的社會秩序在跌跌撞撞中重建。

50年前清末晚期出現在茶館中的許多人,到整部作品的最後,有的餓死在亂世,有的苟且而無朝氣的活著。而茶館的老闆也因為這老字號茶樓要被搶走,最後選擇在茶館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個小小的茶館,卻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裡面聚集了不同時期北京各個階級的人物。

有拐賣婦女的人販子。

有被父親賣給太監做媳婦的貧苦女人。

有滿清時期吃皇糧的正義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常四爺,和善良但懶散的松二爺。

還有血氣方剛期待「實業救國」的茶館房東秦仲義,以及自私自利的茶館老闆王利發等等。

讓人遺憾的是,《茶館》這部悲喜劇中的人物,無論是善良正直而富有反抗精神的人,還是自私自利的人,最後的下場,儘是悽涼。

比如善良懶散的松二爺在滿清滅亡以後懶散度日,寧願自己餓著,也不讓自己富有時養的鳥餓著,最後自己餓死了。連他的棺材,都是與他交好的常四爺討來的。

正直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常四爺,滿清時期吃皇糧,因痛恨清王朝腐敗而蹲了一年大牢,後又參加義和團,再然後便靠著一身力氣賣菜營生。

可敢於反抗、正直踏實的他到最後卻於窮困潦倒中絕望高喊:我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他甚至一度憂慮,自己幫松二爺討棺材料理後事,自己死了,誰幫自己討來一口棺材呢。

期待「實業救國」的茶館房東秦仲義被國民黨政府沒收了「實業」,年老時悟出一個荒唐的道理:有錢呀,就應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幹好事!。

自私自利守著茶館一輩子的老闆王利發茶館被奪,也在他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中上了吊。

老舍將《茶館》這部作品的結局安排得如此慘澹,無不讓人思考,明明舊社會的黑暗正在被推翻,新的秩序在重建,為何人們卻比活於黑暗時更悽慘而沒有希望?

社會顛覆性新舊秩序的交替,宛然是人類歷史上的壯舉,但壯舉背後活生生而又渺小的人,卻是這社會交替必須付出的「代價」。

2、看似寫「茶館」,實則以橫、縱兩個側面反映那個動蕩年代的生活變遷

老舍《茶館》這部作品,林林總總有70多個人物出現,整部作品看上去似乎有沒有一個圍繞人物之貫穿始終的「矛盾」,但形散神不散,70多個人物卻囊括了當時社會上中下各個階層的人。

裡面有晚清時期的貴族遺老,也有憲兵司令部處長,有地方的惡勢力小混混,也有咬文嚼字的評書人,有窮困到賣女兒的老漢,也有以「實業救國」的新生民族資本家。

整部作品以人物帶故事,用人物看似零碎的故事,橫向拼湊出亂世之下的民生百態。

老舍用劇中的「茶館」打開了一個觀察當時社會的窗口,以整部作品中不同人物幾近一生的人生歷程、生活變遷,來側面展現出當時社會演變的「平淡」和「劇烈」背後的「悲與喜」。

3、總結

總的來說,老舍的《茶館》反應了我國晚清滅亡以後,最期待「希望」而又最「黑暗」的時期。

這個時期裡不同階層的人,無論善良還是自私,生活更多是威脅生命、丟棄尊嚴這般的不如意,而寫這部作品的老舍本人,更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受辱,投湖自盡。

但是,《茶館》這部劇中的時代雖然殘酷,可人的韌性卻不可估量,作品裡有些人堅持不到全劇終,逝者已逝,但他們大多為自己的堅守而死,於松二爺是他心愛的鳥,於茶館老闆是他經營了一生的茶館。

但更多人,即便一時心灰意冷,即便心中有怨,他們依舊咬牙活著,他們還有沒有說出口的那活著的理由。在那個活著比死了辛苦了年代,或許正是他們的那份韌性,才造就了我們的安穩和平的今天。

過去值得被記住,這是為了迎來更好的明天。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相關焦點

  • 紀念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 孫潔:回望《茶館》
    同時,他在《人藝之友報》寫文章說,希望青年人排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茶館》。  《茶館》,雖然在最初排演的時候命運不佳,一上演(1958年)就打入冷宮,復排時(1963年)又被勒令「加紅線」,改這改那,完全踩不準適合當時時代的節拍,但是,1980年代再次復排後,它迅速獲得了當代經典身份的確認,被稱為「東方舞臺的奇蹟」。這遲來的認可和讚譽當然是令人欣慰的。
  • 好劇欣賞--《茶館》
    《茶館》2005版 老舍先生的作品,無論是《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我這一輩子》《二馬》《正紅旗下》等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雲變幻
  • 北京人藝經典劇目話劇《茶館》何以成為經典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老舍萌發了要寫一個歌頌普選、歌頌人民當家做主行使民主權利的劇本的願望。1956年8月,初稿完成後,老舍來到北京人藝,在二樓的一間會議室裡給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等人朗讀劇本。劇本朗讀之後的研討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劇中第一幕描寫秦家開設的「裕泰大茶館」的故事最精彩。於是,研究決定以「茶館」為基礎單獨成戲,以小見大,反映整個社會變遷。
  • 說起「京味兒」就繞不過老舍 為啥說他筆下的北京是最好的地方
    話劇《茶館》 juzhao它是北京城最讓人難以割捨的「標籤」,也是最嚮往的一部分,它藏在京腔京韻,胡同深巷中,藏在一磚一瓦,一聲鴿哨,兩句問候,三四間老屋,五六個大爺大媽,七八個孩童的嬉笑中……說起「京味兒
  • 電影《茶館》故事,比話劇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現場「監工」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過疑惑,現在北京那個挺有名的「老舍茶館」到底是官方認證的還是自己取的名,或者是老舍後人開的?其實,那個茶館還確實經過了老舍夫人胡潔青的認同,甚至連牌匾都是胡潔青給題寫的,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一方面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更主要的是老舍的名字已經和「茶館」分不開了。
  • 為中國茶館經營培養輸送人才 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啟動儀式隆重...
    百位嘉賓蒞臨,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正式啟動12月15日下午,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啟動儀式在北京老舍茶館前門店藝苑廳隆重舉行。隨後,作為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名譽院長,王慶、白文祥及道略文旅產業研究院院長毛修炳分別接受了尹智君頒發的聘書,王越亦為老舍茶館企業管理商學院顧問們頒發了聘書。
  • 老舍:一位文學巨擘,用筆為中華民族繪出了一部精神畫卷
    生於19世紀末北京貧苦滿人家庭的作家老舍,因清朝日落西山慘景的切膚之痛,促使他鏤骨銘心地進行民族反思,終成為繼魯迅之後,在創作中最執著地探索民族精神,且最富獨創性、系統性的文學巨擘。在老舍浩瀚的文學創作中,他用含有民族要素的眼睛,以國人靈魂的多彩畫卷,給中華民族懸起一面鏡子,提供一部形象的民族精神畫卷。
  • 2020年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重回溫暖的秋天
    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將從持續到底,他將通過兩次大板塊演出和「戲劇茶館」文化活動,帶來十多部國內外戲劇名著,以及內容和形式多樣的各種戲劇主題活動。在劇目選擇方面,老舍戲劇節除了保持「呼喚戲劇文學精神」的初衷外,還把傳遞人性關懷作為重中之重,希望給歸來的觀眾帶來精神上的慰藉。
  • 《茶館》:時代洪流裹挾著悲歡離合,亂世之中哪會有真正的喜樂?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話劇,他利用茶館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以及人們談天說地時的對話內容和當時的場景等因素結合起來,勾勒了一幅茶館的興衰和國家興亡的圖畫,也展示了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思想。老舍通過康六要將十多歲的女兒賣給年近70的老太監這一件事,把底層人民的處境表現的淋漓盡致。因為他說:「一家大小要是能一天吃上一頓粥,我還想要賣女兒,那我就不是人」,可見當時確實是因為食不果腹,才忍痛捨棄親生骨肉,令人聞之,悲從中來。
  • 評·孟京輝版《茶館》 | 老舍先生「墳前」大型蹦野迪車禍現場
    開始,還以為是先鋒劇的託呢,結果,演出後半場,不斷有觀眾發出噓聲、離場,演員演得尷尬,觀眾看得更尷尬,我開始有點心疼我那180元門票,更心疼那些頂著寒風被誆騙來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這次劇票從960-180元不等,並不便宜!
  • 《茶館》話劇與電影表演的區別
    一場戲那麼多人,個個都有特色,若是個個點評過去,三天三夜說不完,這裡還想說的,屬我最喜歡的常四爺。我是個比較容易情感帶入的人,這樣觀劇不好,太情緒化,也不夠寬容。可就為了那句,「我愛咱們的國,可誰愛我啊?」常四爺一角算是住進心裡了。從來都不缺這樣的人,可偏偏從來最苦的就是這樣的人。常四爺因一句忤逆的「大清國要完。」被關進牢房,他還是旗人啊,「恨鐵不成鋼」啊,大清真沒了,半生自食其力。
  • 電影《茶館》京腔京味還原時代本貌「北京人藝」群星燦爛成絕唱
    )根據老舍(1899-1966)先生的三幕話劇改編,圍繞裕泰茶館在清末、民初、國民黨統治三個歷史時期的興衰和其間交錯出現的不同人物的命運,反映了舊社會人民所經歷著的種種苦難。老舍先生的《茶館》,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保留劇目,它常演常新,經久不衰,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國演出的話劇。
  • 老舍筆下的人力車夫,每個人都在用力活著,只是誰也沒逃出輪迴
    老舍筆下的人力車夫就是如此,《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和現在的很多青年作家的作品不同,《駱駝祥子》看似寫祥子的悲慘命運,實則是反映人力車夫的命運。人力車夫是存在於近代中國將近一百年的一個職業,在百年前的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人力車夫,他們拉著小車行走在大街小巷,如牛馬般拉著車子前行。
  • 老舍筆下的遺風陋俗:前行之礙與精神重負
    其實,不只是在老舍那個年代有這種現象存在,我們當今社會也存在這種不良風氣,且有過之而無不及。老舍的作品中通過描寫落後的人生禮俗,揭示陳舊的風俗習慣,展現人們的落後、迷信愚昧無知。小說《抱孫》,作者描寫了一個不懂科學知識的老太太為了一心想要抱孫子最終把孫子給害死了。
  • 胡金銓談老舍:欲研究老舍,先練喝豆汁兒
    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眼見香港報刊上關於老舍的文章錯漏百出,吐槽無力,於是在朋友慫恿下自己開始寫老舍。胡金銓,中國香港電影導演、編劇。以文人武俠片大師著稱,一生讀書甚勤,酷愛鑽研《明史》,影片大多以明代為背景。1930年代生於北平的胡金銓,是老舍的小老鄉,也是老舍的小粉絲。
  • 《茶館》與《無悔追蹤》
    把三年前的劇評搬運過來,算是盡一份綿薄之力……《無悔追蹤》看了一半多,越看越面熟,一尋思,原來是《茶館》的底板兒。立意像,敘事也基本一個套路的。土刀唐胡同就是老裕泰,各路人馬輪番上,再把大事件揉進小人物經歷。劉佩琦的角色,私以為六七成是比著常四爺寫的。這麼一對照,我沒忍住就把《茶館》的電影和本子重新看了一遍。東西還是老的好啊,看罷掩卷,無盡悲涼盡在其中。
  • 再讀老舍《有聲電影》
    第一次閱讀老舍先生的《有聲電影》是在高三備考期間。民國初年是新舊交替的年代,不同於滿清王朝統治時閉塞迂腐的中國,當時的社會已革除封建專制的毒瘤,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大批先進的西洋技術向傳統技法步步緊逼,試圖取代,市井街道上也逐步出現各種現代化的商業店鋪。儘管生活跟上近代化的步伐,人民大眾的思想好似依舊停滯不前。而老舍的這篇《有聲電影》則描繪了這個複雜年代急需「改革」的千萬封建家庭的縮影。藝術源於生活卻總是高於生活。
  • 每個現代人都應該讀讀老舍的《四世同堂》
    大部分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人們都已經不在了,他們曾與這座城之間產生過哪些故事,我們只能從歷史、文學作品中找尋答案,好在我們還有這樣優秀的作品:小說《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創作時間最長的一部作品,從1941年產生寫作想法到1944年正式起稿,直至1948年完稿歷時7年。他曾評價說這是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作品。
  • 北京曲劇沉浸式《茶館》駐場演出臺湖帶來文旅新體驗
    如果您能臨機應變接上演員拋來的詞兒,那這齣戲就更好看了。劇中打手二德子就有一句臺詞:「誰?誰說的?是你說的吧?你說我是惡霸,欺軟怕硬。哼,我今兒個還就欺負你了。」這句話就是演員對著觀眾說的,簡直是對「身臨其境」的最佳闡釋。「再沒有比這更生動直觀的戲劇薰陶了。演出時,我和兒子身旁就坐著《茶館》裡的常四爺、松二哥。中間,兒子還跟扮演松二哥的演員小聲聊天。
  • 《茶館》觀後感
    電影《茶館》來源於老舍同名話劇《茶館》。自古以來茶館便是三教九流聊天聚會,暢談時事的場所。電影中的茶館取自老北京城中名叫「裕泰」的茶館。電影的鏡頭分別記錄了清末光緒年間、民國年間和抗戰勝利後的三段發生在裕泰茶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