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直播:解讀《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

2021-02-27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

活動時間:9月5日上午 9:55-10:40

線上直播平臺:《測繪學報》

  抖音(抖音號:CHXB1957)

線下地點: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主會場

主辦單位: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協辦單位:《測繪學報》編輯部

主講人:國家遙感中心對地觀測合作處 張景副處長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貫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積極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在科學研究、政策制定和行動實施等層面動員併集聚了大量社會資源,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與引領者。作為重要的技術保障,中國逐步建立了氣象、資源、環境、海洋和高分等地球觀測衛星及其應用系統,其觀測能力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中國在環境、資源和防災減災等方面對地球觀測數據的需求。同時,作為地球觀測組織(GEO)的創始國和聯合主席國,中國正逐步向世界開放共享其全球地球觀測數據,並努力提供相關的信息產品和服務。

主講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柳欽火研究員

    「全球土地退化態勢」也是對2012、2013年「陸地植被生長狀況」專題的延伸與拓展,報告基於我國自主生產的植被生產力數據產品生成了全球土地退化和恢復分布及評價數據集(2000—2018年),分析了2000年以來全球土地退化和恢復態勢,重點突出了土地退化和逆轉的區域,並評估了典型區域土地退化和恢復的驅動因子,可為相關國家、國際組織等掌握土地退化狀況,制定土地科學管理與土地退化防治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學參考。

主講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何國金研究員

 「全球森林覆蓋狀況及變化」是對2012、2013年「陸地植被生長狀況」專題的延續與深化,報告生產了最近一期全球30米解析度森林覆蓋產品(2018年)及森林變化產品(2000—2018年),生成了國際首套最長時間序列全球植被生產力產品(1982—2018年)及全球30米解析度長時間序列(2000—2018年)火燒跡地產品。在此基礎上,研究和分析了全球森林覆蓋空間分布及森林生產力現況、2000年以來全球森林覆蓋和生產力變化的區域分異規律及其驅動因素、全球林火空間分布特徵與變化趨勢及其對森林生產力的影響等,可為積極應對全球變化、提升森林可持續管理能力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主講人:北京師範大學 武建軍教授

全球重大自然災害及影響」是2017年該專題的延續與更新,報告基於國內外衛星遙感數據和相關統計數據,對2018年—2019年上半年間15個全球典型乾旱、洪水、熱帶氣旋、森林火災、地震災害事件的影響和恢復狀況進行了分析,評估了防災減災措施在應對不同災害類型與事件中的作用,可為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響應提供參考依據。報告中關於非洲南部熱帶氣旋「伊代」引發的洪澇災害應急監測成果,為中國赴莫三比克救援隊制定災害應急決策方案提供了及時有效的信息支撐。

主講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吳炳方研究員

 「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報告在連續五年開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從過去單純的作物生產形勢監測與分析,進一步拓展至糧食安全狀況分析,新增了對非洲地區糧食安全形勢的監測與分析,可為增強全球糧油信息透明度,保障全球糧油貿易穩定,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提供重要數據支撐,凸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中的國際義務。

(來源:測繪學報)

更多精彩文章: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

官網:www.glac.org.cn

Q Q 群:197642405

相關焦點

  •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 2020-09-24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本標準適用於綜合運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方式,對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性質和功能以及人類幹擾活動進行動態監測工作,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監測另列。   本標準適用於縣級及以上行政區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生態狀況動態變化監測。
  • 國際期刊自然通訊遙感技術研究,全球僅40%森林有高生態完整性
    「世界上僅有40%的森林具有較高的生態完整性。」這是一項最新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展示了由47位全球森林保護專家利用遙感、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創建的,全球範圍內首例測量森林狀況完整性的指數。
  • 北京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發布
    北京市水文總站近日首次正式公開發布《2019年北京市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報告顯示,北京市目前共有425條河流,有水河長2616.75公裡。被監測的30個水體全部處於健康和亞健康等級。  《報告》首次使用《水生態健康評價技術規範》對北京市典型河流、湖泊、水庫水生態健康狀況進行評價,科學反映了2019年北京市水生態健康狀況。
  • 黃文江博士:共享遙感監測數據,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RCEP 4C 2次會議
    剛才程一恆老師以及張孝德老師的一些介紹,我覺得都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用簡單的報告形式,把我們做的工作跟各位介紹一下。談到可持續的全面的發展,我們想將如何用我們做的這種全球的遙感監測為可持續發展的信息服務這一塊,給各位專家來進行匯報和共享一下。
  • 蔣興偉院士:我國海洋衛星的規劃、發展現狀以及衛星在海洋遙感監測...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加快海洋強國建設要有抓手,有技術支撐。海洋衛星能快速覆蓋全球海洋,而且能夠進行大量多要素的探測,以其高、快、寬、全的優勢,成為不可替代的有效掌握海洋環境信息的高技術手段,在海洋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海洋衛星從 90 年代開始立項,到 2002 年第一顆海洋衛星首發後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 遙感地球脈動—新聞—科學網
    張兵介紹,「想要得到大面積的數據,在區域乃至全球範圍內開展全球資源環境研究、災害預警工作,衛星遙感技術是為數不多、甚至是唯一的有效手段。」 因此,「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項目從啟動之初,就著眼於開展面向全球、洲際等的高質量陸表、海洋、大氣動態遙感空間信息產品的生產,並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支持。
  • 大地量子 森林火災|遙感+AI 成為森林火災預防和監測的重要手段
    目前,由於受到全球氣候異常的影響,我國許多地區高溫、乾旱、大風天氣增多,致使火險等級居高不下。四川省是林業大省,森林覆蓋率接近 40%,同時也是森林火災多發省份。因此,需要加強森林防火應急系統的研究和開發,提高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的綜合能力,將森林火災損失降到最小程度。對森林火災進行及時、準確地監測和定位尤為重要。
  • 解讀來了!浙江這六部生態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進行了修改!,水處理...
    開發區(園區)的管理機構應當按照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要求設置大氣環境質量和特徵汙染物監測設施,並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測設備聯網,保證監測設施正常運行。   條款解讀   根據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垂直改革的規定,明確省、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的責任。
  • 5年夜光遙感監測合成,中科院版全球高清夜光數據集來了!
    5年夜光遙感監測合成,中科院版全球高清夜光數據集來了! 中科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利用美國Suomi-NPP衛星2012~2017的長時間觀測的地球夜光數據,通過細緻的數據處理工作,首度製作了全序列的全球高清夜光年度產品,並且進一步合成了這個五年期的全球夜光變化檢測產品,反映了這個階段人類活動的趨勢。相對於NASA/NOAA之前公布的個別年份的產品質量更高,信息更全面。
  • 「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探秘智慧環保、尾氣遙感監測
    12月23日,合川區生態環境局開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邀請了重慶郵電大學移動通信學院20餘名學生,走進區生態環境局,了解合川智慧環保項目情況,並實地參觀了機動車尾氣遙感檢測點,進一步提高公眾對環境監測和治理工作的了解和認識。
  • 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
    7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據我了解內蒙古氣象局與阿拉善盟行署聯合成立了荒漠生態氣象中心,請問該中心成立後在荒漠生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還將推進哪些重點工作?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以1:10萬土地利用數據為核心的國家資源環境資料庫包括30多種主要資源環境要素,且具有統計的數據標準、參數、數據格式與數據精度。 兩個部級服務系統是面向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開發的。其中農業部以上述本底資料庫為基礎,針對華北地區有關缺少耕地的農情進行分析,直接支持了農業部的決策工作。國家林業局的系統在本底資料庫基礎上,直接支持了國家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
  • 國之實力的遙感技術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範疇從當初的單一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在內的空間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其發展與應用水平業已成為綜合國力評價的重要標誌之一。
  • 抖音音樂發布《2020抖音音樂生態數據報告》
    11月5日,抖音音樂正式發布《2020抖音音樂生態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在抖音音樂整體生態表現中,抖音排名前10的爆款歌曲,總播放量達945億,其中《少年》、《舊夢一場》、《世界這麼大還是遇見你》等熱門流行歌曲霸榜爆款歌單前三名。兼具視聽效果、互動感強的可視化音樂更能吸引用戶的關注,被更多人「看見」。
  • 中介機構環評及環境監測造假擬入刑,環境法大咖解讀刑法修正案...
    根據稍早前公布的草案二審稿,首次在刑法中明確中介機構環評及環境監測造假入刑,如何解讀這背後的深意?中國環境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此外,環境監測數據是國家和地方決策的依據,是環評的依據,也是生態環保督察、環境執法的依據,還能夠為環境司法提供證據。環境監測的真實性非常重要。如果中介機構對於環評或者環境監測數據出具虛假證明文件,將會誤導國家和地方決策,影響環評和生態環保督察,破壞環境司法,阻礙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給國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損失。
  • 科技部發布年度報告,南極冰蓋不容樂觀,解決它或許只能靠科技
    近期我國科技部發布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預測2020年度報告》,該報告的內容更多集中在生態環境方面,同時也包含了人們所關心的農業發展問題、南極環境變化情況、城市化的進展等等。那麼什麼是遙感技術?在這種技術的幫助下,科技部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什麼?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遙感監測是一項什麼樣的技術?
  • 生態環境部:《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
    生態環境部:《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現批准《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等10項標準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並予發布。
  • 聚焦一線|菏澤:著力探索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新路徑
    生態環境部6月發布的《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提出,要以加快構建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主線,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創新,全面推進環境質量監測、汙染源監測和生態狀況監測,系統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為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奠定基礎
  • 生態環境部答記者問|如何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
    生態環境部門通過監測、評估、強化監督、綜合執法等制度,將對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存在影響的行為全面納入監督範圍,重點加強對各類涉及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開發、生態保護修復的監管。三是屬地監管,加強聯動。全面貫徹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各項要求。我們全面梳理和領會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系列文件,力爭將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領域的新要求在《暫行辦法》得到充分全面的體現。二是繼承性原則。充分吸收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監管工作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