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凡是有麵條吃的地方,除了湯麵、拌麵、煨面外,都有 「炒麵」 這個品種,但都是千篇一律的炒法,也都不怎麼樣好吃。唯獨 「重油老上海炒麵」 很有特點,兼有 「炒」 與 「煨」 的特點,吃口很棒!
夏季的一天,知了叫得正歡,我走在綠蔭遮陽的路上,正值飯點,忽然聽到路邊一家飲食店中,有人在清晰地叫 「陳老師」。我扭頭一看,只見一個站在爐臺邊抹著汗,炒著 「面澆頭」 的廚師,興奮地揮舞著手中的鐵勺,在朝我示意。
我一愣,凝目注視片刻,腦海中也跳出了久遠的記憶,很快叫出他的江湖綽號:這不是 「豹子」 嗎?原來在周家嘴路上專門做 「老上海炒麵」 的一位小老闆。
瞬間,多年往事浮上心頭……
(一)
圖片來自於網絡
上世紀 80 年代的中期,我住在圖門路,那兒離市中心很遠,每天上下班,要乘 6 路公交車,從頭坐到尾,中間要經過長長的周家嘴路。
那時,改革開放大潮還未興起,剛剛允許個體戶開點心店。那時的周家嘴路,還是尚未改造的舊街區,突然間,沿街的許多人家都破了牆,開出了好多家專門賣 「老上海炒麵」 的小店。
這些小店有三個特點:一是白天歇業,晚間營業;二是做的營生都是老上海傳統的粗炒麵生意,各式澆頭特別的多;三是當家的都是剃著 「板寸頭」 的小老闆,號稱都是 「山上下來的」,自個兒掌灶,擅長搞一些 「面澆頭」 的花樣。
我那時供職於一家主流紙媒,主持本埠的市場新聞周刊。截稿日忙得很晚,總要晚上 10 點鐘左右才能結束工作。這個時間很尷尬,因為年輕時容易肚飢,若等到單位食堂的夜宵開賣,還得再等上一個多小時,犯不著了,所以經常在回家路上,尋家小店充飢。
於是,發現了周家嘴路上的這一排 「老上海炒麵」 的小店,每每在這兒下車,一家家輪流吃過去。時間長了,與幾個小老闆熟悉後才知道,他們中的好多人,早幾年都因小偷小摸、街頭鬥毆、調戲婦女等原因,被送去勞教了 2 年。當時社會上對這些解除勞教或刑滿出獄的年輕人,都是側目而視,稱他們是 「山上下來的人」。
這些人為了在社會上謀生,大多成了上海第一批下海的個體戶。我不知道是誰首先在周家嘴路上開出了 「炒麵店」,反正是一人開店,人人都跟著照葫蘆畫瓢,畢竟做 「炒麵」,入行的門檻不高。「豹子」 就是其中的一個。
與這些小老闆廝混熟了,覺得他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對我這個 「吃新聞飯」 的朋友倒很尊重。譬如,我在一家小店吃炒麵時,旁邊一家小老闆看見了,有時會趕緊送來一盤這家沒有的澆頭,說是叫我 「嘗嘗味道」。
(二)
圖片來自於網絡
上海人吃麵,從口味上講,都以蘇錫幫為主。以特色而論,大都是蘇式的 「過橋面」。若論真正體現本埠民間風味特色的面點,就非 「老上海炒麵」 莫屬了。
「老上海炒麵」 用的是粗面,有 「老式木筷」 般粗,很有嚼勁,是一種特別 「軋出來」 的麵條。賣相要比現在市面上的 「粗面」,似乎還要 「粗」 一點。
傳統的 「老上海炒麵」,首先是把粗麵條用清水煮至 5 成熟,過涼水,瀝乾待用。然後用一個碩大的平底鐵鍋,用油滑鍋後,一次放入七八斤麵條。廚師用兩根長長的竹筷子,把麵條翻炒趨熱後,就開始倒入 「深醬油」,即廣東人講的 「老抽」。這麼大的平底鍋,廚師是 「顛」 不動的,主要是靠長柄的鐵鏟 「翻鍋」 上色,同時不斷在鍋邊的四周淋油,適時加入些菠菜或小青菜,再轉為溫火 「慢煨」。
這時候,就可以一邊煨著面,一邊開賣了。所以說,「老上海炒麵」 與其說是 「炒出來」 的,倒不如說是 「煨出來」 的,與閩幫的 「海鮮煨面」 有點相似。只不過,「老上海炒麵」 是不帶湯水的,而福建 「海鮮煨面」 中的水分就多了。
現在,上海街頭巷尾飲食店的 「上海炒麵」,都是炒一碗,賣一碗,不可能花時間去 「煨」。炒麵的麵條也宜細不宜粗,麵條太粗的話,短時間入不了味。從前的 「老上海炒麵」,除了放點新鮮蔬菜外,什麼 「澆頭」 也不放的,就靠醬香和面香來提味。如今的 「上海炒麵」,不但要放肉絲,還要放入雞蛋,配料雜了,味道反而不好吃。
(三)
圖片來自於網絡
千禧年前,我在市中心的大世界附近住了十多年。家門前的雲南路上,有家黃浦區教育招待所,門前搭建了一個臨街的簡陋飲食店,經營了好多年。別看店中的環境不咋地,那兒的 「老上海炒麵」 卻是絕對 「正宗」 的老傳統風味,從來不放什麼 「澆頭」。從早到晚,平底大鐵鍋裡的炒麵香味,始終飄散在街頭,逗得老主顧們食指大動。每到飯點,大家都圍在火爐邊閒談,等候廚師 「盛面」。
我因為經常去吃,廚師與我熟悉了,也知道了我的口味,有時會多放一把新鮮的菠菜,特地開出大火,再度翻炒後,給我端上桌。如今憶來,可謂是上海灘上 「最後的市井溫情」 了。
那天在街頭巧遇 「豹子」,他執意拉我進店,炒了一碗粗面給我吃。我品嘗後坦率地對他說:味道與從前完全不一樣了。
他告訴我:以前炒麵用的醬油,有濃鬱的醬香,現在哪有?他還憤憤地說:現在阿狗阿貓都在說 「老上海炒麵」,其實都是一些外地來的網絡玩家在瞎寫。
圖片來自於網絡
閒聊起從前往事,我突然想起,老上海傳統的 「炒麵」 風格,其實就是當年被他們周家嘴路上的小老闆給 「破壞」 了的。因為真正的 「老上海炒麵」 是沒有澆頭的。他們當時為了吸引食客,大量用蝦仁、鱔絲、魚片、肉絲,以及豬肝、豬肚、豬心等 「下水料」,做炒麵的 「澆頭」,開了上海灘底層飲食的新風,每天晚上人頭攢動,人氣爆滿。
但畢竟是小生意,賺不到什麼錢,沒幾年,周家嘴路上的這些小老闆都一窩蜂做起了 「老北京涮羊肉」 的生意,我去吃過幾次。後來遷居市區後,就與他們拜拜了。近年來,那一帶的街面,早因動遷而大改觀了。早年都市街頭的煙火氣,也都走進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