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魔都(6):炒麵記

2021-02-26 大國醫者 掌燈夜譚

全國各地凡是有麵條吃的地方,除了湯麵、拌麵、煨面外,都有 「炒麵」 這個品種,但都是千篇一律的炒法,也都不怎麼樣好吃。唯獨 「重油老上海炒麵」 很有特點,兼有 「炒」 與 「煨」 的特點,吃口很棒!

 

夏季的一天,知了叫得正歡,我走在綠蔭遮陽的路上,正值飯點,忽然聽到路邊一家飲食店中,有人在清晰地叫 「陳老師」。我扭頭一看,只見一個站在爐臺邊抹著汗,炒著 「面澆頭」 的廚師,興奮地揮舞著手中的鐵勺,在朝我示意。

 

我一愣,凝目注視片刻,腦海中也跳出了久遠的記憶,很快叫出他的江湖綽號:這不是 「豹子」 嗎?原來在周家嘴路上專門做 「老上海炒麵」 的一位小老闆。

 

瞬間,多年往事浮上心頭……

 

(一)

 

圖片來自於網絡

上世紀 80 年代的中期,我住在圖門路,那兒離市中心很遠,每天上下班,要乘 6 路公交車,從頭坐到尾,中間要經過長長的周家嘴路。

 

那時,改革開放大潮還未興起,剛剛允許個體戶開點心店。那時的周家嘴路,還是尚未改造的舊街區,突然間,沿街的許多人家都破了牆,開出了好多家專門賣 「老上海炒麵」 的小店。

 

這些小店有三個特點:一是白天歇業,晚間營業;二是做的營生都是老上海傳統的粗炒麵生意,各式澆頭特別的多;三是當家的都是剃著 「板寸頭」 的小老闆,號稱都是 「山上下來的」,自個兒掌灶,擅長搞一些 「面澆頭」 的花樣。

 

我那時供職於一家主流紙媒,主持本埠的市場新聞周刊。截稿日忙得很晚,總要晚上 10 點鐘左右才能結束工作。這個時間很尷尬,因為年輕時容易肚飢,若等到單位食堂的夜宵開賣,還得再等上一個多小時,犯不著了,所以經常在回家路上,尋家小店充飢。

 

於是,發現了周家嘴路上的這一排 「老上海炒麵」 的小店,每每在這兒下車,一家家輪流吃過去。時間長了,與幾個小老闆熟悉後才知道,他們中的好多人,早幾年都因小偷小摸、街頭鬥毆、調戲婦女等原因,被送去勞教了 2 年。當時社會上對這些解除勞教或刑滿出獄的年輕人,都是側目而視,稱他們是 「山上下來的人」。

 

這些人為了在社會上謀生,大多成了上海第一批下海的個體戶。我不知道是誰首先在周家嘴路上開出了 「炒麵店」,反正是一人開店,人人都跟著照葫蘆畫瓢,畢竟做 「炒麵」,入行的門檻不高。「豹子」 就是其中的一個。

 

與這些小老闆廝混熟了,覺得他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對我這個 「吃新聞飯」 的朋友倒很尊重。譬如,我在一家小店吃炒麵時,旁邊一家小老闆看見了,有時會趕緊送來一盤這家沒有的澆頭,說是叫我 「嘗嘗味道」。

 

(二)

 

圖片來自於網絡

上海人吃麵,從口味上講,都以蘇錫幫為主。以特色而論,大都是蘇式的 「過橋面」。若論真正體現本埠民間風味特色的面點,就非 「老上海炒麵」 莫屬了。

 

「老上海炒麵」 用的是粗面,有 「老式木筷」 般粗,很有嚼勁,是一種特別 「軋出來」 的麵條。賣相要比現在市面上的 「粗面」,似乎還要 「粗」 一點。

 

傳統的 「老上海炒麵」,首先是把粗麵條用清水煮至 5 成熟,過涼水,瀝乾待用。然後用一個碩大的平底鐵鍋,用油滑鍋後,一次放入七八斤麵條。廚師用兩根長長的竹筷子,把麵條翻炒趨熱後,就開始倒入 「深醬油」,即廣東人講的 「老抽」。這麼大的平底鍋,廚師是 「顛」 不動的,主要是靠長柄的鐵鏟 「翻鍋」 上色,同時不斷在鍋邊的四周淋油,適時加入些菠菜或小青菜,再轉為溫火 「慢煨」。

 

這時候,就可以一邊煨著面,一邊開賣了。所以說,「老上海炒麵」 與其說是 「炒出來」 的,倒不如說是 「煨出來」 的,與閩幫的 「海鮮煨面」 有點相似。只不過,「老上海炒麵」 是不帶湯水的,而福建 「海鮮煨面」 中的水分就多了。

 

現在,上海街頭巷尾飲食店的 「上海炒麵」,都是炒一碗,賣一碗,不可能花時間去 「煨」。炒麵的麵條也宜細不宜粗,麵條太粗的話,短時間入不了味。從前的 「老上海炒麵」,除了放點新鮮蔬菜外,什麼 「澆頭」 也不放的,就靠醬香和面香來提味。如今的 「上海炒麵」,不但要放肉絲,還要放入雞蛋,配料雜了,味道反而不好吃。

 

(三)

 

圖片來自於網絡

千禧年前,我在市中心的大世界附近住了十多年。家門前的雲南路上,有家黃浦區教育招待所,門前搭建了一個臨街的簡陋飲食店,經營了好多年。別看店中的環境不咋地,那兒的 「老上海炒麵」 卻是絕對 「正宗」 的老傳統風味,從來不放什麼 「澆頭」。從早到晚,平底大鐵鍋裡的炒麵香味,始終飄散在街頭,逗得老主顧們食指大動。每到飯點,大家都圍在火爐邊閒談,等候廚師 「盛面」。

 

我因為經常去吃,廚師與我熟悉了,也知道了我的口味,有時會多放一把新鮮的菠菜,特地開出大火,再度翻炒後,給我端上桌。如今憶來,可謂是上海灘上 「最後的市井溫情」 了。

 

那天在街頭巧遇 「豹子」,他執意拉我進店,炒了一碗粗面給我吃。我品嘗後坦率地對他說:味道與從前完全不一樣了。

 

他告訴我:以前炒麵用的醬油,有濃鬱的醬香,現在哪有?他還憤憤地說:現在阿狗阿貓都在說 「老上海炒麵」,其實都是一些外地來的網絡玩家在瞎寫。

 

圖片來自於網絡

閒聊起從前往事,我突然想起,老上海傳統的 「炒麵」 風格,其實就是當年被他們周家嘴路上的小老闆給 「破壞」 了的。因為真正的 「老上海炒麵」 是沒有澆頭的。他們當時為了吸引食客,大量用蝦仁、鱔絲、魚片、肉絲,以及豬肝、豬肚、豬心等 「下水料」,做炒麵的 「澆頭」,開了上海灘底層飲食的新風,每天晚上人頭攢動,人氣爆滿。

 

但畢竟是小生意,賺不到什麼錢,沒幾年,周家嘴路上的這些小老闆都一窩蜂做起了 「老北京涮羊肉」 的生意,我去吃過幾次。後來遷居市區後,就與他們拜拜了。近年來,那一帶的街面,早因動遷而大改觀了。早年都市街頭的煙火氣,也都走進了歷史。

相關焦點

  • 海的味道我知道~風靡魔都的粥火鍋來啦!
    上海影響力最大的美食分享平臺請加微信號:shanghaichihuo冬天就應該熱氣騰騰,捧一杯濃鬱醇香的熱巧克力,吃一口熱辣朝天的麻辣火鍋,或者……來嘗嘗最近風靡魔都的粥火鍋呀潮哥炒麵:潮汕炒麵吃過沒?潮粥記家用的是非油炸的港式面,真的真的不是普通的方便麵哦!加了廣式臘腸和胡蘿蔔絲等一起翻炒,分量又足又美味,滿滿一盤吃下去真有種幸福感呢~
  • 「灣仔之光」茶餐廳,一碟炒麵火了5年…
    在灣仔,有這樣一種說法:雕記茶餐廳和隔壁的上海灘並稱「灣仔之光」。可想而知,灣仔人對雕記而言有一種自豪的情懷。 雕記主要是做熟客生意,不乏都是在附近上班的白領、當地居民,還有一些是來自澳門的熟客…… - 雕記必點下午茶 -
  • 2017記:那些在時間裡匍匐前進的男人、女人和凡人們
    但不管日曆怎麼計算, 2017年都已成往事了,活在這場往事裡的男人、女人和凡人們,有的在2017年停下了腳步,大部分仍將要在2018年裡繼續匍匐前進。 時間不凡,以此為記。2017年6月18日,上海電影節,一部叫《搖搖晃晃的人間》的紀錄片上映,這部獲得IDFA評委會大獎影片的女主,在她貧窮、殘疾、卑微的前半生裡,把她的欲望、憤懣和血汙滴答的靈魂全都寫進詩裡。
  • 推薦10款平價實惠炒麵食譜!不管天南海北,炒麵總能一統江湖
    甭管天南海北,炒麵總能一統夜晚的江湖,Q彈適中的炒麵,隨意搭配的食材,翻滾跳躍,大火快炒,炒麵的味道全在掌勺者,顛勺時的功夫裡。拋卻白天的煩躁與壓力,享受夜晚這簡單又美妙的一刻,平價實惠炒麵萬歲!第5款素菜炒麵簡單到不得了的素菜炒麵,大量蔬菜; 少油無味精。自己動手超Easy!
  • 炒麵正確做法,好吃又不粘鍋,太香了,比大魚大肉還好吃
    今天又來跟大家分享炒麵的做法了,因為之前的炒麵容易粘鍋,所以今天升級了炒麵的做法,炒麵終於不粘鍋了。而且這個炒麵搭配的蔬菜更加豐富,吃起來口感也更好,非常值得喜歡吃炒麵的朋友來試一下。那麼咱們就閒話少敘,直接帶大家一起去看一下這個不粘鍋的炒麵是怎麼做的吧。
  • 比海參炒麵還要好吃的雞蛋炒麵,做好一步,炒麵幹滑無水汽
    「上餃子下面」,這是中國的諺語,可見麵食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近代麵食,特別是麵條類的食物更是興盛起來,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麵食,如大同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四川擔擔麵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炒麵。
  • 「為炒麵立功!」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炒麵是什麼
    「為炒麵立功!」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炒麵是什麼 2020-10-21 16:53:50  來源:央視新聞      前線志願軍奮勇殺敵,後方家家戶戶支起大鍋,為志願軍炒麵。
  • 比炒麵還好吃的早餐,噴噴香又筋道 —肉末洋蔥炒麵丁
    今兒這道美食是炒麵丁,它可比炒麵好吃多了,口感倍兒棒,筋道道還特香。炒麵丁就是老北京風味小吃炒疙瘩的簡化版,這道美食講究的就是葷素搭配,主食和炒菜一鍋出,這樣既省事又美味還營養均衡,無論早中午餐都不失為一道吃不夠的美味。平常的時候可一次多切點疙瘩冷凍保存,吃的時候無需解凍,直接煮熟再過涼,放上自己喜歡的食材一炒,幾分鐘就搞定。
  • 炒麵的做法有哪些?
    炒麵可以說是經典的美食,一般在早餐或者宵夜時吃得多,炒麵的香和炒粉的香完全不同,可能是因為這兩種食材的的製作原料不同所致吧。炒麵的做法有很多,五花八門,但都是萬變不離其宗,最終目的就是要好吃。其實炒麵是很簡單的,沒有複雜的步驟,但往往很簡單的卻要有技巧,要不就會像很多人炒出來的麵條結成一坨,這樣的炒麵即不會好看,也不會好吃。那如果才能炒出這香噴噴的炒麵來呢,下面大家看看我的炒麵炒得咋樣,給打打分吧。炒麵的做法:1、準備食材。主料:新鮮的鹼水面。配菜:豆芽、蔥花、雞蛋。
  • 日本特有的麵包——炒麵麵包
    炒麵麵包並沒有使用昂貴的食材,但其美味卻震撼著味蕾,成為了學校的人氣料理,有著校園美食王的美名。學校出售的炒麵麵包價位通常在150円以內,折合RMB不到10元。雖然好吃不貴,但製作相對麻煩,所以在學校炒麵麵包一般為限量供應,也引起了不少搶購風潮。炒麵麵包,是每個日本人的青春回憶炒麵麵包,顧名思義就是炒麵與麵包的結合。
  • 老闆,來碗海參炒麵!
    謝謝猴哥,八戒你坐,是不是笑個不停,再來段惡搞解一解哈哈哈,這個海參炒麵我想是今年最歡樂的小品了,不過小品中的海參炒麵太不正經了,讓我們學幾樣正經海參面吧。海參炒麵的介紹:  鮮香誘人,潤滑爽口。麵條煮至八成熟即可,拌炒時既可吸收湯汁,又不至於太爛。
  • 【梧州味道】大中路巷仔宵夜檔,一碟叉燒炒麵賣左十幾年
    如果沒有記錯,它已經開店有十多年了!
  • 【超好吃的8種炒麵的做法】天哪!炒麵原來有這麼多花樣~
    下麵條,翻炒均勻7、加入1茶匙拌飯醬、1茶匙生抽、用筷子將面抖開8、麵條翻炒均勻,剪入蔥花,關火2.醬油炒麵麵條放入炒鍋內,與三絲一起炒勻7、加入醬油炒勻入味,關火裝盤8、煎鍋放少量油,用小火煎一個整蛋,蓋在炒麵上,再撒些海苔碎3.青椒肉絲炒麵
  • 幹掛麵怎麼做炒麵?
    對於我一個從小在新疆長大的孩子,最喜歡吃的麵條除了新疆的拌麵,那就要屬新疆的幹煸炒麵,每一次出差回去,總會吃幾次新疆的幹煸炒麵,而有時候我出差會去一些國外的國家,而在哪裡沒有我非常喜歡吃的幹煸炒麵,待久了,嘴巴就特別的饞,就特別想吃,那怎麼辦那就自己動手了,可惜做幹煸炒麵用用拉條子面,自己不會呀,那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在當地超市買到中國或者韓國產的幹掛麵,我們可以用幹掛麵來做我喜歡吃的幹煸炒麵
  • 家常版炒麵,照著做就行,香到流口水,想吃隨時做
    炒麵,一直都是我日常偏愛的主食之一!以前總覺得自己做太麻煩,大多時候想吃炒麵就都是去外面吃,基本15-20一份,不貴,就是總覺得油不太好~還是在家自己做,吃得放心~就搜索了許多家常炒麵的做法…經過多次「實驗」也終於摸索出自己順手簡單的方法,分享了炒麵一般以伊面、溼面、掛麵為主;我主要偏愛吃炒伊面,所以今天也是分享炒伊面的做法;麵條種類可根據自己喜好替換喲~
  • 臺北延三夜市「炒麵專家」 炒功一流
    臺北延三夜市「炒麵專家」 炒功一流     臺北延三夜市「炒麵專家」的蚵仔湯火侯控制得宜,蚵仔鮮嫩飽滿。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6月20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延平北路三段(延三夜市)集合了各類美食攤商與小吃店家,其中一家炒麵、炒飯專賣店號稱專家,從下午四點開店到深夜一點打烊,「炒麵專家」不時有饕客進門享用大火快炒的傳統美味
  • 魔都畫風各異的兩大高顏值義大利餐廳,組CP了!
    剛得的一手資料,魔都餐飲界兩家超受歡迎的老牌義大利餐廳,也組CP出道了!從六月份正式合體兩個月之後,他們要一起幹大事兒了(發福利)~ The Kitchen已經成名滬上十餘載,帶著老大哥的氣派,The TERRACE安福店今年也迎來了5歲生日,兩家都算得上魔都最老牌的義大利餐廳,現在組成CP全新出發,至於畫風和不和諧,就留待眾吃貨評判!
  • 廈門這家沒有招牌的炒麵店,一天狂賣65斤,連外國人都慕名而來!
    但是從始至終,聯生都沒給自己的店取名,大家提起這家炒麵店就說「聯生炒麵」,於是,口耳相傳成了這家店的招牌,至今已經三代,聯生的女兒阿麗成了掌勺人。▲旺火、大鍋,阿麗說這樣的炒麵才會好吃(圖片攝影:阿昕)別看她炒一碗麵只要幾分鐘,實際上這一碗炒麵要從每天早上6點開始做起,她和丈夫、弟妹就要去菜市場精心挑選新鮮的食材
  • 粉絲推薦的UFO飛碟炒麵,打開傻眼了:這也不是炒麵啊
    粉絲推薦的UFO飛碟炒麵,打開傻眼了:這也不是炒麵啊 2020-11-11 16:
  • 購買的炒麵疑似出現黴斑?
    原標題:購買的炒麵疑似出現黴斑?   近日,消費者呂女士在杭州天天315微信公眾號上留言稱,其在西湖風景名勝區金皓陽綜合商店買的炒麵有疑似發黴的情況,「後來商家給我們換了一碗,但其中還是夾帶著黑點,我覺得可能是商家把黴變的麵條摻到好的麵條裡。」呂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