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全國人大高票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可謂落實「愛國者治港」的一支「定海神針」。港澳辦翌日開記者會解讀,副主任張曉明再次提到了「愛國者治港不是搞清一色」說法:
中央強調「愛國者治港」,不是說要在香港的社會政治生活當中搞「清一色」。這裡有兩個政策界限:一是我們講不愛國的人不能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權架構或者管治架構,不等於說他們不能在香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是說他們不能夠參與管治。二是把不愛國的人特別是反中亂港分子排除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管治架構之外,不等於說把所有的反對派或者範圍更廣一點的泛民主派全部排斥在管治架構之外,因為反中亂港分子和反對派特別是「泛民主派」是不能簡單劃等號的,反對派特別是「泛民主派」裡面也有愛國者,他們將來仍然可以依法參選、依法當選。
——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
(圖片來源:852郵報)
記憶所及,近年活躍的「泛民」,要麼被DQ,要麼「總辭」,要麼參加過「35+初選」。如果今後還想參政,向當下的「愛國者」標準靠攏,豈不是「首鼠兩端」,落下話柄。即使成功當選,又如何面對從前的支持者?許多「泛民」中人的確認為,此次「阿爺」的橄欖枝,依然是在「打壓」他們的從政空間。其實,我們現在腦海裡的香港「反對派」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在過去兩年的風波中被定型的:
要麼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如果時光倒流再久一些,「反對派」的面相,或許比大家想像中溫和:
民主黨創黨大會上的張炳良(左)和李柱銘(中)
2005年,張炳良被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2007年又被委任為教育學院院長,2012-2017年任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2014年曾經有消息傳出,
如果「泛民主派」要派人出戰特首選舉,張炳良是北京可以接受的人選,當然他最後沒有參選,完成了運房局長任期,現以學者身份在報刊寫文章。
在梁振英班子中的張炳良(右二)(圖片來源:大公報)
2011年,仍是區議員的馮煒光(右一)(圖片來源:AP)在馮煒光退出民主黨當年,香港發生反國民教育事件,馮煒光表態支持國民教育。自2014年非法「佔中」開始,至最近的反修例風波,馮煒光不斷批評激進反對派,在報刊、博客上與對方隔空筆戰。
加入政府後的馮煒光(左一)
2015年,湯家驊退出公民黨,2017年獲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他創辦的「民主思路」曾兩度訪京,獲得港澳辦接見。
2018年湯家驊(左)率民主思路訪京時,與港澳辦張曉明(右)等在玉淵潭賞櫻(圖片來源:香港01)
1998年,民主黨慶祝選舉勝利。後排左一為羅致光(圖片來源:蘋果日報)羅致光與林鄭月娥在香港大學讀書時認識,2017年獲林鄭邀請出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一職,同年退出民主黨。
與林鄭共同出席記者會的羅致光(右一)(圖片來源:立場)
2006年,何俊仁(左二)與狄志遠(右二)等人成功當選民主黨主席、副主席(圖片來源:蘋果日報)2015年,狄退出民主黨,自組「新思維」並擔任主席。
近期有傳聞稱他有意競逐下一屆立法議員。不難看出,
泛民成員的「轉軚」參政史,也是泛民「主流」把路越走越激進、把「從政空間」越壓越窄的歷史。民主黨、公民黨等在一次又一次社會運動中變得更激進,不斷逼走黨內溫和派,尤其在「非黑即白」的時代,一言不合都會被打入另冊。像張炳良這種多年前就退出的,多數人都忘了他的「泛民」出身,而直接把他視作「建制派」。這也說明,「建制派」的組成一直在不斷豐富,
以前一直都不排斥泛民成員的加入,未來也不會。《基本法》第六十七條還容許
非中國籍的、在外國有居留權的香港永久居民當選為立法會議員,只要不超過總數的20%。
本文首發於零記宵夜,圖片來源於網絡。如需轉載授權,請聯繫後臺並同意相關條件想加入讀者群的小夥伴,請看下圖
在看誠可貴,轉發價更高
不想誤推送,設置加星標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全部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