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這幾天發生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為號的安全起見,這個不做評論。但遊行和上街真的能代表民心嗎?
民主社會中決策是靠多數人的選票,而不是靠誰的叫喊聲更大。街頭政治是並不是民主社會中決策機制的一部分。成熟的民主社會不是按鬧分配的,靠選票得不到的,靠遊行也不應該能得到。真正的民意,並不是靠誰聲音大,而是靠誰票數多。
有些人說,香港在1997年回歸時港人都是親中的,2008年奧運,港人也是親中的,而現在又是上街又是遊行,反中情緒嚴重,香港建制派和中央丟失了香港的民心。我不是香港人,不知道民心應該用什麼來衡量,但不應該簡單是誰上街誰就得民心吧?還是看看選票的數據吧。
香港特首和立法會的選舉,並非完全一人一票的機制。立法會有功能組別議席和直選組別議席,親中建制派,一直以來是靠功能組別的多數來控制立法會的,直選議席一直是輸給泛民派。直到2018年,建制派才第一次在直選議席中佔多數。
香港立法會歷次直選議席的得票
這一張圖是從1998到2012年香港立法會直選議席的得票比例和席位。1998年,泛民15席,建制5席(當時直選議席 20席)。得票率泛民接近70%,建制只有30席。
2003年23條立法因為當時建制派的自由黨撤回支持,立法失敗。當時2000年立法會中,泛民16席,建制8席)比例2:1,投票比例6:4。2000-2008年三次選舉,建制派得票率一直在微弱上升,但基本上都還是6:4的比例。在所謂港人親中的1998-2008的十年,建制派在直選投票中一直處於明顯劣勢。
2012年立法會,35席直選,泛民18席,建制17席。泛民的得票率第一次低於60%。2014年,發生了Umbrella Revolution,佔領Zhong Huan。在本土派泛民派聲勢極其浩大的情況下,2016年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只丟了一個直選席位。泛民19:建制16。隨後,泛民直選議席中4個議席因為拒絕議員宣誓被取消資格,然後在2018年補選4席。結果是這樣的。
2018年3月補選3個直選議席。泛民贏了兩個,但領先優勢大幅縮小。建制奪回一席。
2018年補選另外一個九龍西議席,建制派候選人得票49.5% 泛民得票43.3%。建製取勝。建制派得票10.8萬,泛民9.3萬。與3月同選區補選結果相比(3月九龍西補選建制10.7萬,泛民10.5萬),建制派的領先優勢又擴大了。
在原本屬於泛民的四個議席中,泛民丟掉了2個。目前直選議席中,建制佔18個,泛民佔16個(還有一個等待補選)。
從歷次立法會直選的結果看,1998年,選票差不多7:3,2000-2008年,差不多是6:4。現在,2018年這四次補選的數據看,雖然泛民還有優勢,但幾乎要接近到5:5了。
香港特首和立法會選舉不是完全民主,但立法會直選部分還是基本上是民主選舉的。對香港這次的引渡條例是對是錯不做任何評述,只是從過去的立法會直選數據看,我實在無法得到,2008-2019這過去11年中,香港建制派大失民心的結論。
其實也很好理解,如果靠議會選票能直接打贏的話,也不需要靠街頭政治和遊行了。這次街頭政治爆發,是否能在2020年幫助泛民和本土派遏制建制上升的勢頭,重新在直選議席中樹立優勢呢?恐怕不一定能如其所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