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摘錄這篇文章的一些段落如下:
實際這看上去無比正確的言論,往往是錯誤的。得民心者就是得民心,不得天下,得民心與得天下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甚至沒有關係。民心和天下,從來就不是同一件東西。
打個比方,古時候結婚一般不是自由戀愛,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是指腹為婚。比如李家小姐由父母嫁給趙家少爺,但是李小姐早已芳心暗許,給了隔壁的窮苦書生王書生,於是李小姐便喊出一句哪怕再過一千年都不會過時的臺詞:你得到了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可從世人的角度來看,只要李小姐沒有改嫁,人們稱呼李小姐為「趙夫人」還是「王夫人」呢?這是心照不宣的。就像王書生得到李小姐的芳心也得不到李小姐,同樣你哪怕得到民心,你也未必能得到天下。
歷史上有很多例子更是證明了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而不得民心者亦得天下。
南宋末年蒙古帝國用了75時間,攻滅西夏,擊破金國,徵服吐蕃,平定大理,在崖山海戰之後覆滅南宋,最終入主中原,統一天下,在這龐大帝國統一天下的過程,又何曾想過要先收復民心,再徵服城池,又何曾為了收復民心做半點事?
1644年清軍入關,在明朝降軍的配合下,趁天下各路抗清政權勢力爾虞我詐內鬥之機,率八旗鐵騎,攻破潼關,取西安,擊破滅亡大明王朝的李自成大順農民軍;揮師長江,迫南京,攻滅盤踞南京僅僅一年的弘光小朝廷;提劍汗馬,平四川,剿清打遍整個大西南與李闖平分天下的張獻忠;取福建,擒隆武,絞殺雄心壯志意圖恢復故明的隆武王朝;掃清西南,兵逼緬甸,索回「兩蹶名王」、「震動天下」蝸居西南一隅長達十六年的永曆帝。1664年,夔東十三家軍覆滅,滿清王朝用了20年時間統一了中原大地,得到了天下。這二十年間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食不充飢,衣不遮體,期間又有多少爭奪天下之人真正有在意過民心,真正相信過得民心者得天下?
正如《人類簡史》中作者所言:帝國建立的過程,通常就有慘烈的屠殺,而倖存者也會受到殘酷的壓迫。帝國的標準配備,常常就包括奴役、驅使、種族屠殺。
蒙古帝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更是採取了相當於種族滅絕的政策,攻取城池,每遇抵抗,必遭屠城。屠完城後,甚至沒人來記載屠城的歷史,導致這段歷史留出了許多空白。據相關史料記載,元朝統一後,宋朝的戶籍本上至少有3/4的人被屠殺。
滿清王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也好不到哪裡去,光是在維基百科上就能找到:濟南大屠殺、屠蜀、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屠殺、湘潭和沅州大屠殺、庚寅之劫、南昌屠殺等八次大屠殺。
毛先生統一中國,建立新中國之前,強調的也是「槍桿子裡出政權」,而建國以後說的更多則是「深入群眾」、「得民心者得天下」。熟讀歷史的他深知得天下靠的更多的是槍桿子——軍事力量,而守天下靠的更多的是民心。
這也是為什麼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因為槍桿子易得,民心難得。
這些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但是,討論問題首先說的應該是每個詞的含義,也就是說有一個一致的標準。
例如,什麼是得天下?是佔領了某個地方,就算得天下了嗎?比如說,從1895年到1945年,日本佔領臺灣50年,像是得了天下,因為得不到民心,終究還不能算是得了天下。事實上,兩代人的時間,日本總督在這裡也就是「臨時工」的角色,他們自己也不認為是可以長治久安的,儘管他們嘴裡喊的是「武運長久」。
同樣的例子還有「滿洲國」,在日本人羽翼下的這個「國家」,有皇帝,有政府,有軍隊,似乎是得了天下,但是沒有得到民心,所以只能是曇花一現。其實連曇花也算不上,因為不美。
在我看來,天下是由土地和人民組成的,更重要的是人心。得了人心,才是真的得了天下。沒有得到人心的天下,只能說是得了土地。
據國民黨方面已公開的資料,國共戰爭期間,蔣介石曾三度派兵去挖毛家祖墳。建國後毛主席有一次看韶山縣誌,他說:「蔣介石要挖我的祖墳,這是失民心嘛。失民心者失天下。」(來源:光明網—鳳凰網歷史)
當然,得天下的過程很多時候是靠武力,但是,也不是和民心毫無關係。就算是清軍入關佔領大明天下,主要是靠武力,而那些殺戮擺明了是不靠人心,但是,事情有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大明王朝那時候已經失去了民心。
一個失去了民心的政權,想要對抗一個武裝力量強大的入侵者,想要勝利也難。
這裡同樣是民心。
就說共產黨取得天下,也絕不是僅僅靠槍桿子。毛澤東說過,「筆桿子、槍桿子,幹革命就靠這兩桿子」,筆桿子就是用來爭取人心的。眾人之心就是民心。更不要說,「打土豪,分田地」這種口號本身就是和處於人民大多數的民心高度吻合的。
當然,民心本身也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什麼是民心?民心會不會變化?是不是人多就一定代表了民心?
很多時候,多數人的意見並不見得就是民心。
我認為,民心應該是整體的,但是,民心又分為不同的層次。
有一部分民心是引領型的,創新性的,也許暫時是少數的,甚至是不被接受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會證明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例如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只是區區幾十個黨員,後來很長時間內也是少數地位,常常被多數人稱為「共匪」,但是,不能說他們不代表民心。
還有一個層次是從屬型的,是極容易改變的。這一個層次可能非常大,常常給人以代表民心的感覺。其實,因為這一層次的易變性,要做認真的分析。
例如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含冤赴死後還被百姓爭相搶食他的肉。但是到了乾隆年間直到現在,他又成了人人景仰的英雄。到底哪個民心是真的?
說來也是諷刺,真心為大明出力,反而被視作是大明的罪人;真心抗清,反而被大清看做是英雄。
民心這個東西,似乎也有些飄忽不定。
但歷史證明,飄忽不定一定是暫時的。
民心中還有一個層次,也常常處在少數的位置,可以看做保守的落後的一部分,儘管人少,但是因為他們的執著和堅定,也會影響處在中間層的易變的一部分民心,所以,往往在他們的心中,會認為自己也在代表著民心變化的方向,因為確實他們也在影響著一部分人的心。但是,因為歷史是不會止步的,所以,落在潮流後面的人心,歸根結底不是民心,不管暫時有多少人。
說了這麼多,歸根結底,我還是贊成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