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和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錯了嗎?

2021-02-13 周說A

我摘錄這篇文章的一些段落如下:

實際這看上去無比正確的言論,往往是錯誤的。得民心者就是得民心,不得天下,得民心與得天下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甚至沒有關係。民心和天下,從來就不是同一件東西。

打個比方,古時候結婚一般不是自由戀愛,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是指腹為婚。比如李家小姐由父母嫁給趙家少爺,但是李小姐早已芳心暗許,給了隔壁的窮苦書生王書生,於是李小姐便喊出一句哪怕再過一千年都不會過時的臺詞:你得到了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可從世人的角度來看,只要李小姐沒有改嫁,人們稱呼李小姐為「趙夫人」還是「王夫人」呢?這是心照不宣的。就像王書生得到李小姐的芳心也得不到李小姐,同樣你哪怕得到民心,你也未必能得到天下。

歷史上有很多例子更是證明了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而不得民心者亦得天下。

南宋末年蒙古帝國用了75時間,攻滅西夏,擊破金國,徵服吐蕃,平定大理,在崖山海戰之後覆滅南宋,最終入主中原,統一天下,在這龐大帝國統一天下的過程,又何曾想過要先收復民心,再徵服城池,又何曾為了收復民心做半點事?

1644年清軍入關,在明朝降軍的配合下,趁天下各路抗清政權勢力爾虞我詐內鬥之機,率八旗鐵騎,攻破潼關,取西安,擊破滅亡大明王朝的李自成大順農民軍;揮師長江,迫南京,攻滅盤踞南京僅僅一年的弘光小朝廷;提劍汗馬,平四川,剿清打遍整個大西南與李闖平分天下的張獻忠;取福建,擒隆武,絞殺雄心壯志意圖恢復故明的隆武王朝;掃清西南,兵逼緬甸,索回「兩蹶名王」、「震動天下」蝸居西南一隅長達十六年的永曆帝。1664年,夔東十三家軍覆滅,滿清王朝用了20年時間統一了中原大地,得到了天下。這二十年間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食不充飢,衣不遮體,期間又有多少爭奪天下之人真正有在意過民心,真正相信過得民心者得天下?

正如《人類簡史》中作者所言:帝國建立的過程,通常就有慘烈的屠殺,而倖存者也會受到殘酷的壓迫。帝國的標準配備,常常就包括奴役、驅使、種族屠殺。

蒙古帝國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更是採取了相當於種族滅絕的政策,攻取城池,每遇抵抗,必遭屠城。屠完城後,甚至沒人來記載屠城的歷史,導致這段歷史留出了許多空白。據相關史料記載,元朝統一後,宋朝的戶籍本上至少有3/4的人被屠殺。

滿清王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也好不到哪裡去,光是在維基百科上就能找到:濟南大屠殺、屠蜀、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屠殺、湘潭和沅州大屠殺、庚寅之劫、南昌屠殺等八次大屠殺。

毛先生統一中國,建立新中國之前,強調的也是「槍桿子裡出政權」,而建國以後說的更多則是「深入群眾」、「得民心者得天下」。熟讀歷史的他深知得天下靠的更多的是槍桿子——軍事力量,而守天下靠的更多的是民心。

這也是為什麼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因為槍桿子易得,民心難得。

這些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但是,討論問題首先說的應該是每個詞的含義,也就是說有一個一致的標準。

例如,什麼是得天下?是佔領了某個地方,就算得天下了嗎?比如說,從1895年到1945年,日本佔領臺灣50年,像是得了天下,因為得不到民心,終究還不能算是得了天下。事實上,兩代人的時間,日本總督在這裡也就是「臨時工」的角色,他們自己也不認為是可以長治久安的,儘管他們嘴裡喊的是「武運長久」。

同樣的例子還有「滿洲國」,在日本人羽翼下的這個「國家」,有皇帝,有政府,有軍隊,似乎是得了天下,但是沒有得到民心,所以只能是曇花一現。其實連曇花也算不上,因為不美。

在我看來,天下是由土地和人民組成的,更重要的是人心。得了人心,才是真的得了天下。沒有得到人心的天下,只能說是得了土地。

據國民黨方面已公開的資料,國共戰爭期間,蔣介石曾三度派兵去挖毛家祖墳。建國後毛主席有一次看韶山縣誌,他說:「蔣介石要挖我的祖墳,這是失民心嘛。失民心者失天下。」(來源:光明網—鳳凰網歷史)

當然,得天下的過程很多時候是靠武力,但是,也不是和民心毫無關係。就算是清軍入關佔領大明天下,主要是靠武力,而那些殺戮擺明了是不靠人心,但是,事情有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大明王朝那時候已經失去了民心。

一個失去了民心的政權,想要對抗一個武裝力量強大的入侵者,想要勝利也難。

這裡同樣是民心。

就說共產黨取得天下,也絕不是僅僅靠槍桿子。毛澤東說過,「筆桿子、槍桿子,幹革命就靠這兩桿子」,筆桿子就是用來爭取人心的。眾人之心就是民心。更不要說,「打土豪,分田地」這種口號本身就是和處於人民大多數的民心高度吻合的。

當然,民心本身也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什麼是民心?民心會不會變化?是不是人多就一定代表了民心?

很多時候,多數人的意見並不見得就是民心。

我認為,民心應該是整體的,但是,民心又分為不同的層次。

有一部分民心是引領型的,創新性的,也許暫時是少數的,甚至是不被接受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會證明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例如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只是區區幾十個黨員,後來很長時間內也是少數地位,常常被多數人稱為「共匪」,但是,不能說他們不代表民心。

還有一個層次是從屬型的,是極容易改變的。這一個層次可能非常大,常常給人以代表民心的感覺。其實,因為這一層次的易變性,要做認真的分析。

例如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含冤赴死後還被百姓爭相搶食他的肉。但是到了乾隆年間直到現在,他又成了人人景仰的英雄。到底哪個民心是真的?

說來也是諷刺,真心為大明出力,反而被視作是大明的罪人;真心抗清,反而被大清看做是英雄。

民心這個東西,似乎也有些飄忽不定。

但歷史證明,飄忽不定一定是暫時的。

民心中還有一個層次,也常常處在少數的位置,可以看做保守的落後的一部分,儘管人少,但是因為他們的執著和堅定,也會影響處在中間層的易變的一部分民心,所以,往往在他們的心中,會認為自己也在代表著民心變化的方向,因為確實他們也在影響著一部分人的心。但是,因為歷史是不會止步的,所以,落在潮流後面的人心,歸根結底不是民心,不管暫時有多少人。

說了這麼多,歸根結底,我還是贊成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的。

相關焦點

  • 幾千年的謬論——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們的勝負與我無關
    自古有一句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很多人深信不疑,因為這是出自孟子學說,孟子的本意只是提醒君主,要善待百姓,對國內百姓好一些,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這句話放在和平年代還是有用的,但在亂世中,根本沒有絲毫作用。亂世中,最苦的就是百姓,他們是流民,無家可歸,家破人亡,亂世中的民心是分散的,只有最終的強者,才能聚攏民心,得到整個天下。
  • 地水師,得人心者得天下
    的確,「得人心者得天下。」民心是戰爭取勝必不可少的前提。光有權力是不夠的,還要有威望。這種威望不是坐著等來的,而是要不失時機地贏得人心,要創造一切機會贏得民眾的擁戴。古往今來,那些成就大業的「明君聖主」,哪一個不是在當時極得人心的統治者?如唐太宗、明太祖等,這些人的治軍治國手段,可謂得「師卦」之深義。
  • 小畜卦:六四爻「有孚,血去惕出,無咎」解析,得民心者得天下
    諸侯在封國內治疆屏藩,要體察民情民心,關心百姓的生活,關注農業生產,維護地方穩定,使百姓安居樂業(需於血),只要這樣諸侯便會避免民變、遠離危險(出自穴)。(PS:穴:人死後所居之地,墓穴;人,生居於「室」、死居於「穴」;《詩經·王風·大車》「榖則異室,死則同穴。」(生不能同室,死要同穴。);《詩經·秦風·黃鳥》「臨其穴,惴惴其慄。」;《說文解字》「穴,土室也。」。
  • 繼任大位不以智取 得天下靠的是什麼?
    話說;天下是用來信服的而不是徵服的。皇帝是人們心中的表率,不是徵服者和統治者。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故事講述了人間周武王和紂王的爭戰、妖魔罪行、正邪對立,以及在大變革時代中人們選擇的善惡之理。當中的一些故事或許能給處於當今社會的我們帶來啟發。
  • 豫卦:九四爻: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以豫謀國,民心向背
    >」和「亓容」。百姓皆希望生活「安逸、舒適、安樂」,故諸侯治疆,養治萬民以「豫」(由豫),則民心所向,萬民歸附(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孟子》中言商湯伐桀滅夏,此為「弔民伐罪」,民心向背是也。「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講的是:治國以「豫」(由豫),則民心歸附(朋盍簪),故爻辭言「大有得,勿疑」。
  • 《大明劫》:民心,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天下糜爛,百姓從賊,皆因飢餓,百姓飢餓,皆因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源。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孫傳庭的這一番話很值得深思。
  • 深得百姓民心的春藥皇帝-唐宣宗
    而把李忱給送上皇位的那些太監們原本以為,現在就可以操控他來掌控天下了,但是沒成想,這個傻子當了皇帝之後,連續使得幾招,全都把大家都給嚇傻了,非但沒有像大家想像的那樣,一個傻子當了皇帝不知所措,誰都沒有想到,這個李忱當了皇帝以後竟然是那麼的老練,對處理朝廷政務,是非常之熟悉,簡直好像是久經磨練的皇太子,一直到這個時候所有人才如夢方醒,原來眼前的這個皇帝之前的一切
  • 騙父母,殺兄弟,得天下,失民心,一敗塗地的人生,從謊言開始
    他買通大臣,登上帝位,君臨天下,坐到了最高的位置。這個靠謊言實現夢想的孩子,並不懂得天下蒼生。他修宮殿,開運河,勞民傷財,怨聲載道。最終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他成了史冊中昏庸無能的帝王的代表,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他就是隋煬帝楊廣。
  • 帶貨頂流回懟:得消費者才能得天下
    鐵娘子董明珠直言:「因為我不認識他是誰,我對我自己的產品太了解了,我相信我的產品,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我能講得清楚。」正如李佳琦所言,得消費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自己的疆域中徵伐的過程中,有人靠產品說話,如前面提到的董明珠,有人則坐消費者的信任,如李佳琦薇婭等帶貨頂流。總之,為消費者著想、受消費者信賴才是長勝法門。
  • 「退片」傳言背後是一場力量博弈:得《贏天下》者得天下?
    而據11月15日的網絡消息,東方衛視發出的招商方案中更是將《贏天下》的播出檔期鎖定在了2018年1月5日,令另一部大劇《如懿傳》的上檔更加撲朔迷離。拋開各方猜測細緻分析一下,湖南衛視近年來除了和央視同步大劇,還沒開過和衛視兄弟同步播出的先例。
  • 無悔入華夏民心提升攻略 民心和軍心如何快速提升
    無悔入華夏手遊中很多小夥伴不知道民心和軍心如何快速提升,也不清楚無悔入華夏民心提升技巧是什麼,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了解一下無悔入華夏民心提升攻略;
  • 過去十年,建制派真的丟失了香港的民心嗎?
    但遊行和上街真的能代表民心嗎?民主社會中決策是靠多數人的選票,而不是靠誰的叫喊聲更大。街頭政治是並不是民主社會中決策機制的一部分。成熟的民主社會不是按鬧分配的,靠選票得不到的,靠遊行也不應該能得到。真正的民意,並不是靠誰聲音大,而是靠誰票數多。
  • 韓國瑜20字新口號1小時點讚過萬,哪句金句最打動民心?並非「得民調者得痔瘡」
    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時用一句「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傳遍大街小巷;30日,韓國瑜在臉譜發文,再次拋出20字新口號:「選舉越骯髒,執政必貪腐。選舉越清廉,執政越廉潔」,並標記「老話一句,當選後我若貪汙放棄假釋,把我關到死」。口號一出,吸引許多網友正反兩極的評論。「韓黑」留言「有白紙黑字嗎?」「庶民?墅民?樹民?」
  • 電視劇推薦:《天地民心》免費觀看
    《天地民心》是朱秀海編劇,楊梓鶴導演的40集大型古裝電視連續劇。
  • 得流量者得天下,智鼎教您這樣玩轉明星
    從近兩年的品牌發展不難發現,「得流量者得天下」這種趨勢,當紅「花旦」「小生」的廣告簡直接到手軟,大街小巷甚至是各大社交網站,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但許多人面對天價的明星代言費,只能望而興嘆! 讓明星為自己的企業和產品站臺,難道只有高價請其代言一條路可走嗎?答案非也!其實,還有性價非常高的「明星影視版權」「明星VCR視頻」等宣傳方式。
  • 馨月說財經:得經濟者安天下 中國握有國際合作的主動權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經濟者安天下。經濟是上層建築的基礎,也是全球政治走向的脈絡,看清了全球經濟的發展態勢,會對未來的全球的大格局有更清醒的認識。正因如此,美國同其盟友與中國的關係才會全面下滑,但是下屆美國政府能夠改善這些國際關係嗎?
  • 九品鍋火鍋,得優質供應鏈者得天下
    九品鍋深耕餐飲行業數十載,通過自己豐富的行業經驗深知「得優質供應鏈者得天下」,僅用兩年的時間向國人做出了堅定有力的回答。九品鍋布局全國市場,在各大省市建立了八大運營中心,兩大倉庫,專屬廠家訂購,整合各產品優質原料產業鏈,通過快捷的電子商務平臺和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更加保障了產品的質優價廉。
  • 電視劇大戰「得九千歲者得天下」?「九千歲」是誰?
    當前,電視劇大戰格局已從過去的「得大媽者得天下」,一下變成了「得九千歲者得天下」,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喜是憂,近來業界議論紛紛。「九千歲」成長於網際網路時代,大多接觸過網路遊戲和網絡小說,於是,迎合「九千歲」的觀賞喜好,玄幻、仙幻、魔幻、虛幻等劇應運而生,風靡一時。
  •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掌握天下,這是很適合企業管理者的內容
    《道德經》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一即是合一,合的另一邊就是分。天下形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縱觀天下大象,處處是競爭,鬥爭,戰爭。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分裂的雙方在爭搶利益,如果君王能夠統一天下的規則,並且讓天下人共同擁護這個規則。天下的人們得到和平相處的準則。道德經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後版權時代,得版權者還能得天下嗎?
    無獨有偶,在騰訊音樂加碼音樂版權之時,阿里和網易雲音樂也在加碼。 同樣是25日,有消息稱阿里已經和太合音樂、滾石唱片等十多家音樂公司達成合作,共同探索基於家庭智能終端的音樂娛樂新模式。 不得不說,阿里選擇音樂合作夥伴的眼光也很是「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