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辭】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譯文】
四爻陽爻:謀國以豫,大有所得,不用懷疑「豫」之道,萬民歸附,民心所向。
【注釋】
由豫:今本作「由豫」,帛書作「允餘」,楚竹簡作「猷餘」。《說文解字》中沒有「由」字。
又:今本、帛書「有」,楚竹簡均作「又」;具體解析參見以前的文章。
母:今本、帛書「勿」,除此處外楚竹簡均作「勿」;「毋、母」本為一字,篆文後「毋」加一畫以別「母」,義與「勿」同。
【解析】
四爻是人位,諸侯之爻;爻辭講的是諸侯在「豫」卦中的行為處事。
由豫:今本作「由豫」,帛書作「允餘」,楚竹簡作「猷餘」
「由豫」現今常見的解析有三種:
1、猶豫: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由:馬作「猶」,云:猶豫,疑也。」;馬融解作「猶豫」,懷疑、遲疑不決。因楚竹簡作「猷」,故今人有認為這是作「猶豫」解的證據,因「猶豫」故爻辭後言「勿疑」,不應猶豫、遲疑不決。
「猷」和「猶」本為一字,未有區分「犬」旁在左或在右,後二字分化,「猷」記錄「謀略」之義,「猶」記錄「猶豫」、「猶如」等義。《說文解字》中有「猶」,而無「猷」;《說文解字注》「猶:今字分猷謀字犬在右,語助字犬在左,經典絕無此例。」
2、用豫: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由:鄭云:用也。」;鄭玄解作「用豫」。因帛書作「允」,「允」有「允許、許可、用、使用」之義,故也有認為這是例證。另,楚竹簡作「猷」,而「猷」有「可」義,而「可」可通「允」,故也可為例證;《爾雅·釋言》「猷,可也。」;《詩經·魏風·陟岵》「猷來無止」,鄭玄 箋云:猷,可也。《說文解字注》「猶:魏風毛傳:猷,可也;可之義與庶幾相近,庶幾與今語猶者相近也。」
3、豫之所由來:此種解析最為普遍且廣為接受;此解析用的是「由」的字義。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由:從也。」;三國曹魏-王弼《周易注》「處豫之時,居動之始,獨體陽爻,眾陰所從,莫不由之以得其豫,故曰由豫大有得也。」;三國孫吳-虞翻:「由,自、從也;據有五陰,坤以眾順,故大有得。」;唐-侯果:「為豫之主,眾陰所宗,莫不由之以得其逸。體剛心直,志不懷疑,故得群物依歸,朋從大合,若以簪菾之固括也。」;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卷三·豫》「由:自、從也,用也。……「由豫」,眾陰由之以豫;猶「由頤」,眾陰由之以養也。」
上面三種解析,我個人皆不怎麼認可;今本、帛書、竹簡三本的用字相互比照來看,這三種解析皆有問題的。
由:在今本中共出現在兩處:豫卦九四「由豫」,頤卦上九「由頤」;在帛書中前者作「允」、後者缺失;在竹簡中分別作「猷」和「」。
帛書中未出現「由」字。
竹簡中「由」字出現在一處:睽卦初九「勿由」,今本中作「逐」,帛書中作「遂」。
允:在帛書中共出現在三處:餘(豫)卦九四「允餘」,溍(晉)卦六三「眾允」,登(升)卦九四「允登」;在今本中分別作「由豫」、「眾允」、「允升」;在竹簡中作「猷餘」,後兩卦缺失。
今本中「允」字共出現在兩處,如上文。
竹簡中未出現「允」字
猷:在竹簡中共出現在兩處:餘(豫)卦九四「猷餘」,頤卦六四「丌猷」;在今本中分別作「由豫」和「其欲」;在帛書中分別作「允餘」和「亓容」。
今本、帛書中未出現「猷」字。
釋「由」
《說文解字》中沒有「由」字;但其認為「由」是「」的省體。《說文解字》「:木生條也。《商書》曰:「若顚木之有枿。」,古文言由枿;〖注〗臣鉉等案:孔安國注《尚書》直訓「由」作「用」也;用枿之語不通,徐鍇曰:「《說文》無由字,今《尚書》只作由枿,蓋古文省弓,而後人因省之;通用為因、由等字;從弓,上象枝條華圅之形。」」。
《說文解字注》「:商書曰:若顛木之有櫱。般庚上篇文。今書作由櫱。古文言由櫱。古文謂孔氏壁中書也。伏作為正字,孔作由為叚借字。偁伏又偁孔者,明叚借也。」
《說文解字注》認為「由」與「」同,「由」、「」、「猷」、「猶」音同,可相互通假。《說文解字注》「:、道也,詩書作猷,叚借字。「由」或「」字,古「、由」通用一字也。」。
《說文解字》「:隨從也,從系聲。〖注〗臣鉉等曰:今俗從。」;即古作「」,今作「繇」。
《康熙字典》「由:又與猶通,尚可之辭;《孟子》王由足用為善。
又通作繇;《董仲舒·賢良策》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注》與由同。
又許由;《前漢·古今人表》作許繇。
又通作;《前漢·宣帝紀》上亦無知。
又借作;《類篇》按說文徐曰:說文無由字,惟字註:木生條也,古文省弓,而後人因省之,通用為因由等字。《書·盤庚》若顚木之有由櫱。《注》古作,顚僕也。木生條也。○按《說文》註:古文省弓,則系正字,由乃古省。據《尚書注》則屬古文,似誤。」
《康熙字典》「繇:《說文》作,隨從也。《徐鉉曰》今俗從。
又與由同;《易·坤卦》其所繇來者,漸矣。《左傳·昭二十六年》繇朐汰輈,匕入者三寸。《注》繇,過也。《前漢·文帝記》列侯亦無繇教訓其民。《注》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又與猷同;《爾雅·釋詁》繇,道也。《疏》小雅巧言云:秩秩大猷。猷繇音義同。
又與猶同;《爾雅·釋詁》繇,喜也。《注》禮記曰: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卽繇也,古今字耳。」
雖然古文中皆認為「由」、「」、「猷」、「猶」可互借、互通,但在楚竹簡《周易》中,今本「由」卻分別作「」、「猷」,故可知,在楚竹簡爻辭中「」、「猷」是音同義不同。
我認為今本「由豫」、竹簡「猷餘」之「由」、「猷」皆為「猷」之義;猷,謀也。
《說文解字注》「猶:釋詁曰:猷、謀也;釋言曰:猷、圖也。召南傳曰:猶、若也。說文:圖者、畫也,計難也;謀者、慮難也。圖謀必酷肖其事而後有濟,故圖也、謀也、若也為一義。」
《康熙字典》「猷:《爾雅·釋詁》猷,謀也。《疏》猷者,以道而謀也。大雅文王云:厥猶翼翼。猷猶音義同。《書·盤庚》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又》聽餘一人之作猷。
又《書·大誥》猷大誥爾多邦。《傳》猷,道也。順大道,以誥天下眾國。《疏》鄭本猷在誥字下,此本在大字上,言以道誥眾國,於文為順。
又《周官》若昔大猷。《傳》言當順古大道。」
「猷」為計劃、謀劃、道、法則;在《尚書》、《詩經》中,「猷」指的是「治國之術」、「謀國之道」。
《詩經·大雅·文王》「世之不顯,厥猷翼翼。」;猷:謀劃,指治國;翼翼:恭謹勤勉貌。言文王治國恭謹勤勉。
《詩經·小雅·巧言》「奕奕寢廟,君子作之;秩秩大猷,聖人莫之。」;猷:法則,指用以治國的多而有條理的典章制度。
《尚書·周書·康誥》「用康乃心,顧乃德,遠乃猷裕,乃以民寧,不汝瑕殄。」;猷裕:指道,治國之術、謀國之道。
西漢-揚雄《方言·卷三》「裕、猷,道也;東齊曰裕,或曰猷。」;《廣雅》「裕,道也。」;《漢書·傳·董仲舒傳》「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
綜上,我認為今本「由豫」、竹簡「猷餘」應解析作「謀豫」,「豫為謀國之道」、「豫為治國之術」,故爻辭後緊跟著言「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的內涵便是《尚書·周書·康誥》中周公訓誥衛康叔的內容。
釋今本「朋盍簪」
「朋盍簪」現今常見的解析也有多種,但古人廣泛認可且接受的為三國曹魏-王弼《周易注》中的註解。另,高亨認為「盍簪」當作「嗑譖」,高亨雲「勿疑朋嗑譖者,謂勿疑朋友之多言而譖己也。」;因帛書作「讒」,而「譖」又通「讒」,有人據此認為高亨為準,但我個人不認可,且與我解的「由豫」、「謀豫」之說不合。
王弼《周易注》「夫不信於物,物亦疑焉。故勿疑,則朋合疾也。盍,合也。簪,疾也。」;唐-孔穎達 疏:「盍,合也。簪,疾也。若有不疑於物以信待之,則眾陰群朋合聚而疾來也。」。
後多以「朋盍簪」、「朋簪盍」、「盍朋簪」、「朋簪」、「盍簪」來指朋友、朋輩集聚、聚會。
唐-杜甫《杜位宅守歲》「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唐-戴叔倫《臥病》「滄州詩社散,無夢盍朋簪。」
宋-範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不忘朋簪之善導。」
宋-梅堯臣《代書寄歐陽永叔四十韻》「即欲朋簪盍,翻為俗事牽。」
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首飾,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別在頭髮上。《說文解字》中沒有「簪」字。《康熙字典》「《釋名》簪,兓也,連冠於發也。」
今本「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講的是:謀國以豫,大有所得,不用懷疑「豫」之道,,民眾匯集而來,民心所向。
朋:今本作「朋」,帛書作「傰」。《說文解字》中沒有「朋」、「傰」字,有「倗」字。
《說文解字》「倗:輔也;從人朋聲。」
《說文解字注》「倗:周禮士師:掌士之八成,七曰為邦朋。注曰:朋黨相阿,使政不平者;故書朋作傰。鄭司農讀為朋友之朋。按管子亦曰:練之以散群傰署。皆卽倗字也。鳥部朋下曰: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蓋朋黨字正作倗,而朋其假借字。」
《康熙字典》「【管子·幼官篇】練之以散群傰署。【注】傰猶曹也。劉績註:卽朋字。」
(PS:《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七曰為邦朋。」 鄭玄 註:「朋黨相阿,使政不平者。故書朋作傰。」 賈公彥 疏:「朋為朋黨阿曲,相阿違國家正法,擅生曲法,使政不平以罔國法,故曰邦朋。」)
按上註解,今本「朋」、帛書「傰」皆為「倗」。鳳飛,群鳥從以萬數;群鳥追隨鳳飛,群鳥即鳳之「倗」。以此推之,群臣、百姓、民眾為天子、諸侯之「倗」。
百姓皆希望生活「安逸、舒適、安樂」,故諸侯治疆,養治萬民以「豫」(由豫),則民心所向,萬民歸附(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今本爻辭體現的是《史記》中西周太王古公亶父「遷周於岐」,而周邊民眾皆追隨而來;西周文王姬昌「斷虞、芮之訟」,諸侯皆歸附擁載。此為《詩經》「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今本爻辭體現的是《尚書》中商湯伐桀滅夏,討伐的軍隊到哪都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皆言「徯予後,後來其蘇」。《孟子》中言商湯伐桀滅夏,此為「弔民伐罪」,民心向背是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講的是:治國以「豫」(由豫),則民心歸附(朋盍簪),故爻辭言「大有得,勿疑」。
《管子·牧民·四順》「國多財,則遠者來,地闢舉,則民留處。」;
大意為:國家財力充足,遠方的人們就會自動歸附前來,荒地開發得好,本國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
《管子·權修》「無以畜之,則往而不可止也;無以牧之,則處而不可使也;遠人至而不去,則有以畜之也。」;
大意為:沒有辦法養活人民,人們就要外逃而不能阻止;沒有辦法治理人民,即使留下來也不能使用。遠地的人們來而不走,是因為有效地養活了他們。
《管子·輕重甲》「至湯而不然。夷兢而積粟,飢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資者振之,天下歸湯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
大意為:商湯則不是如此。收貯蔬菜和糧食,對飢餓的人給飯吃,對挨凍的人給衣穿,對貧困的人給予救濟,天下百姓歸附商湯如流水,這就是夏桀喪失天下的原因。
《管子·輕重甲》「桓公曰:「何謂致天下之民?」管子對曰:「請使州有一掌,裡有積五窌。民無以與正籍者予之長假,死而不葬者予之長度。飢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資者得振,則天下之歸我者若流水,此之謂致天下之民。」」
釋帛書「九四:允餘,大有得,勿疑,傰甲讒」(讒:簡體「讒」)
我認為爻辭含有兩重內涵:其一是今本爻辭的內涵;其二是君臣相處和諧。
帛書中的「允」與「讒」是反義詞。
允:本義:信、實、誠信;《尚書·虞書·堯典》「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說文解字》「允,信也。」。《爾雅》「允,信也;允,誠也。」;【疏】謂誠實不欺也。
讒:《說文解字》「讒,譖也。」;《正字通》「讒:崇飾惡言,毀善害能也。」;《荀子·修身》「傷良曰讒」;《說苑·臣術》「蔽善者,國之讒也。」
譖:《玉篇》「譖,讒也。」。《詩經·大雅·抑》「覆謂我僭」,鄭玄 箋:僭,不信也;本亦作譖。
由上可知:允,信也;讒,不信也。
另,《韓詩外傳》「讒,誕也。」;《荀子·修身》「易言曰誕」;《說苑·尊賢》「口銳者多誕而寡信」。《韓詩外傳·卷四·哀公問取人》「哀公問取人。孔子曰:「無取健,無取佞,無取口讒。健,驕也;佞,諂也;讒,誕也。」」
誕:虛妄、荒唐、荒誕。
《尚書·周書·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尚書蔡傳》「誕,誕妄。」《尚書孔傳》「誕,欺誕。」。講說:要先知道稼穡的艱難,後居逸位,則知如何治民;若不知稼穡的艱難而逸則治民就會荒誕、虛妄、荒唐。言若不知民情、實情便不知如何治民,政策制定便不符合實情,易有「何不食肉糜」之言之行,當為警戒。猶如今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閉門造車」等句。
《國語·楚語·范無宇論國為大城未有利者》「是知天咫,安知民則?是言誕也。」;大意為:這人稍微懂得天道,哪裡知道治民的法則呢?這些話真是虛妄、荒誕。楚靈王認為範無宇的言論荒誕,認為其略知天道,但根本不知民情,不懂得治民。
綜上,允,信也;讒,誕也。故,帛書爻辭「九四:允餘,大有得,勿疑,傰甲讒」講的是:君臣、君民互信,以此治民,大有所得,勿須懷疑,君知民情,則為政便不會荒誕,行不合民情之政。
甲:像草木生芽後所戴的種皮裂開的形象;本義:種籽萌芽後所戴的種殼。《說文解字》「甲:東方之孟,陽氣萌動,從木戴孚甲之象。」;《說文解字注》「甲:史記曆書曰: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漢書律曆志曰:出甲於甲。從木戴孚甲之象。孚者,孚也。孚甲,猶今言也。凡草木初生,或戴穜於顛,或先見其葉,故其字像之。下像木之有莖,上像孚甲下復也。」
「甲」為萬物戴甲、破甲而出。故爻辭「甲讒」即破「讒」之甲而出。「傰甲讒」即君臣、君民、臣民破「讒」之甲,此為相互信任、相處和諧之義。
綜上,帛書爻辭「九四:允餘,大有得,勿疑,傰甲讒」 講的是:君臣、君民、臣民互信,以此治民,大有所得,勿須懷疑,萬民相處和諧,無欺瞞、荒誕之行。爻辭體現的是《詩經》、《尚書》、《管子》中的治政、治民思想。(PS:「傰」即「倗」,詳見上。)
《管子·牧民·國頌》「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
大意為:政令所以能推行,在於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於違背民心。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因為我能使人民安樂,他們就可以為我承受憂勞;我能使人民富貴,他們就可以為我忍受貧賤;我能使人民安定,他們就可以為我承擔危難。PS:君無誕,臣、民信君,才能為之憂勞、貧賤、危難。
《尚書·周書·無逸》「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胥譸張為幻。』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於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
大意為:周公說:「啊!我聽說:『古時的人還能互相勸導,互相愛護,互相教誨,所以老百姓沒有互相欺騙、互相詐惑的。』不依照這樣,官員就會順從自己的意願,就會變動先王的正法,以至於大大小小的法令。老百姓於是就內心怨恨,就口頭詛咒了。」
《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
大意為:以鹿鳴相處和諧,言君臣和諧。「人之好我、視民不恌」便是「允」、「傰甲讒」。
《詩經·大雅·桑柔》「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譖,不胥以谷。人亦有言:進退維谷。」
大意為:以鹿在林中相處和諧、相親相善作比,今同僚朋友,反而相譖,不能以善道相助,是不如中林之鹿。感慨君臣、群臣之間互讒而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