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體制與真正的政治危機

2021-01-18 西西弗評論



在今年7月份香港的動亂剛剛開始的時候。我當時其實非常擔心香港出現真正的政治危機。而4個月後的現在,雖然暴力行為越來越激烈,我反而安心了很多。也許,香港這次運動的暴力化持續化,反而能延緩甚至避免香港的政治危機。


在什麼情況下,香港會出現真正的政治危機?會成為中國中央政府的一個真正頭疼的問題?遊行和暴動是撼動不了中央政府的主權的。分析香港問題,要先看清楚香港的政治體制。雖然沒有雙普選,但香港仍然是一個準選舉政治,三權分立的體制。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香港是自下而上的選舉政治。




我們回到香港的政治體制和基本法。香港是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行政權歸於特首,立法權歸立法會,司法權為終審法院。中央政府對香港司法體系的影響非常有限。司法體系中充斥著外國法官,受英美影響巨大。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查香港終審法院的法官組成。這次「送中」也是一個司法問題,引起了軒然大波。中央對香港的影響力和治權,更多的是通過行政分支,特首來行使的。此外通過對建制派的影響,通過建制派在立法會中的多數,來行使立法權。中央政府的治權行使,是通過特首和立法會間接行使的。而特首和立法會,都是選舉(並非全部普選)產生的。


這個政治體制,從嚴格上是存在風險的。如果選出了反中央政府的特首和立法會多數,就會出現中央政府的主權和香港本地反中央的治權之間的政治危機。這個才是香港真正的政治危機。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權力劃分不清晰時,選舉產生的地方政府的領導人和中央政府領導人出現不可調和的理念分歧,就是最大的政治危機。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為了規避這些風險,在當時設立基本法時做了一些保護,比如,立法會並不是全部普選產生,而是有所謂的功能界別。立法會的一半是普選議席,另一半是功能組別通過小範圍選舉產生。特首是通過差不多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產生。選舉委員會類似功能組別,也是分行業選舉產生選舉委員。親中央的建制派通過牢牢控制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席和選舉委員會,確保能選出和中央政府基本保持一致的特首和立法會多數。使中央得以通過特首和立法會行使治權,不至於出現主權治權矛盾的政治危機。但這個政治機制並不穩定。


從97年到現在,這個機制運轉還是比較順利的。在回歸初期,在普選議席泛民佔絕對優勢的時候,靠功能組別,建制派仍然能控制立法會,讓時局不失控。功能組別,主要由香港的精英組成。大陸一直在用經濟合作和經濟利益,讓他們在大陸,能賺到更多的錢,通過經濟利益綁定,讓這些香港的精英階層支持中央政府。並通過這個精英階層和功能組別(包括立法會功能組別和特首選舉委員會)保證對香港治權的影響。這個思路在過去的20年是行之有效的。中央政府,至少保證了香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航道上行進。


但這種控制方式是存在風險的。因為香港的精英階層,包括高級公務員階層,他們並沒有家國情懷,沒有對國家和中央政府的更高的認同感。香港的高級公務員,更多的是一個打工的心態,把中央政府看做自己的老闆,而且不是唯一的老闆。


特首是中央政府任命的,所以中央政府是老闆,但特首對中央政府的忠誠類似於一個僱員對公司老闆的忠誠。香港人民是另一個老闆,特首要對民意負責。香港從上到下的公務員群體,而並沒有像大陸中國人這樣的家國情懷和對國家的認同。高級公務員的意識形態,還是更接近西方的意識形態。同樣,香港的大部分的精英階層,他們對中央政府的支持也是建立在經濟利益的綁定基礎上,他們並沒有從心裡認可中央政府。


在過去的20年,中美關係良好,全球化的穩步前進,中國和世界經濟持續發展,這個模式是奏效的。因為香港的精英們,可以在中國賺到很多錢。同時高級公務員,對中央政府這個老闆的忠誠,和他們自己內心的意識形態並沒有發生很大的矛盾。然而在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在過去,因為中國經濟高歌猛進,賺錢的機會很多,所以給香港的精英階層在大陸讓渡一些經濟利益,並不會有太大影響的,大家一起賺錢。但是在現在經濟困難的時候,就會更接近一個零和遊戲,給香港更多的利益,從某種程度上,大陸就要受到損失。商界之外,建築、投行、演藝、法律、諮詢、會計等高端職業,之前由於大陸背景的人才缺乏,很依賴於港人。但最近十年,大陸的背景的人才成長起來,開始取代這些高端職業中的港人。反而因為要做大陸生意,香港的這些高端職業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陸背景的人。


賺錢難了,利益少了,香港的精英階層,對中央政府的忠誠,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假設一個香港的富豪,當他70%的資產在大陸,靠大陸賺錢的時候,他自然而然,他在很多地方會站在大陸政府一邊。但是如果他把他在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已經賣掉,換成了英國美國這些地方的海外資產。就算說的再好聽,在關鍵時刻,能相信他會站在中國政府一邊嗎?


中美走向競爭的今天,傳統的靠經濟利益綁定香港精英階層,進而通過立法會的功能界別,和特首的選舉委員會,對香港的行政權和立法機構行使治權的策略,會越來越遭挑戰。香港歷次立法會選舉,普選議席建制派越來越多,功能組別卻越來越少...... 2016年特首選舉委員會改選,其中反對派拿到了327個席位,超過四分之一。比2011年的173個席位幾乎翻倍。其中會計、建築、教育、衛生、法律、社會福利等界別,反對派都佔了絕對優勢。在精英為主的選舉委員會和功能組別,反對派雖然還是絕對少數,但不斷開始攻城略地,相反立法會的普選席位中,建制派現在卻破天荒的佔了優勢。


在中美關係繼續僵持的大背景下,在經濟增長不如以往無法繼續給香港讓利的情況下,在經濟利益上越來越難以綁定香港的精英階層。而在高級公務員,中國和美國走向脫鉤意識形態衝突加劇時,香港的公務員的意識形態和國家的認同將出現矛盾。


在這個情況下,如果像德國之聲的訪談者希望的那樣,和理非的遊行見好就收,完全放棄暴力,堅持受害者身份,與香港特區政府談判,達成妥協,儘可能拿到利益,然後挾民意進軍選舉,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如果香港的精英階層開始搖擺,普通人的民意又被和理非煽動起來。中央政府不一定像現在這樣能完全控制立法會的功能界別。如果在民選界別中失控,而功能界別又不能完全控制,並不排除在未來會出現,反對派加上騎牆派,佔據立法會多數的情況。同樣,如果失去了對特首選舉委員會的控制,當選了一個騎牆派的特首,並不完全聽中央的話,陽奉陰違,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香港的政治危機。(按照現在的香港選舉體制,這個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即使選舉委員會反對派沒有多數,只要有400票以上,一旦建制派內部出現分歧,也足以讓候選人為了爭取這400-500票而騎牆)


那時,中央政府將面臨無比困難的選擇,是否按基本法的要求,任命一個騎牆派,甚至,實質上親反對派的特首。是否能接受一個反對派騎牆派一個佔大多數的立法會。還是乾脆廢除選舉結果,直接任命立法會和特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無論是哪個選擇,對中央政府來說都是無比痛苦和遺患無窮的。那時,有基本法的規定,選舉的民意,西方國家有比現在多百倍的理由和力度,要求中央政府咽下苦果,接受最終選舉結果。這個就是香港反對派的終極目標。




現在香港的運動演變成以學生主體的高度暴力的運動,以及不割席的原則。反而把香港的反對派,逼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情況。如果他們譴責那些暴力行為,這些譴責暴力的反對派,就變成背叛革命的吉倫特派,反對派會失去這些年輕激進派對他們的支持。甚至年輕人的憤怒,可能會從警察身上轉移到他們這些革命的背叛者,這個是完全有可能的。當年法國大革命,被雅各賓派送上斷頭臺最多的,就是所謂背叛革命的吉倫特派。


如果他們繼續支持激進的年輕學生,與他們不割席。這些年輕人暴力行為會逐漸的把中間派推的遠離他們,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對這次的所謂的時代革命產生反感,會讓他們逐漸失去國際社會的支持。


坦率的說,目前發生的暴力事件,確實會讓很多個體受到損失,確實也發生了很多不幸的事件,有人因此而死亡。但是站在一個中國人的角度,現在香港的局面與暑假相比,其實是好了很多。為什麼香港激進學生要尋求暴力手段,是因為他們內心的虛弱,由於內心虛弱才需要通過暴力維持團隊的團結和鬥志。


真正的難題,我剛才說到的真正的政治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隨著暴力的激化,反而是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暴力行為的加劇,只會讓溫和的中間派遠離。當暴力行為影響到了大多數香港人的生活和經濟利益時,他們對反對派的支持也會隨之而去。


香港的反對派們,通過「反送中」,打開了街頭運動和群體狂熱這個潘多拉的魔盒,但他們又沒有能力,控制這個運動。目前的暴力運動持續下去,對旨在通過選舉奪取香港治權的反對派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暴力持續升級加劇,出現更多激進學生傷人放火的案例,我個人的判斷是,反對派會最終與激進學生割席的。


暴力行為越演越烈,但終究會有一個盡頭。晚點結束,站在大陸的角度,老實說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如果有一天,真的通過選舉產生了一個反對中央政府的香港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那是才是真正的災難。




如何徹底解決香港問題,如何改造香港,這個問題非常複雜。


如果我們單純經濟上懲罰香港,讓精英們賺不到錢,會讓香港的精英進一步離心離德。加大反對派上臺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強推國民教育。香港教育界是反對派的天下。如果強推,再來一次大遊行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果我們強推23條國家安全立法,情況一樣。香港的高級公務員階層有了「送中」的這個案例,一定不敢冒風險硬搞。即使硬搞,這個推進有可能刺激反對派和本土居民,產生更激烈的抵抗,進一步對香港的選舉產生影響,給反對派送票。本土選民會報複式的給反對派投票。中央越強硬,香港的建制派的選戰越難打。如果目前的選舉制度不變,中央以國家安全理由進行的任何幹預,都是給反對派送票,會讓反對派更容易通過選舉獲得香港的治權。


那我們怎麼辦?香港的問題的最終解決辦法,是香港人認識到香港的地位和與中國的關係。香港人必須放棄高人一等的想法,接受香港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接受香港的選舉是地方選舉,香港的治權是中央授予的,中央是隨時可以收回去的。


地方和中央的關係,在很多情形下是並不明確的。美國州權和聯邦權之間的關係,是通過一次死傷百萬的南北戰爭才明確下來。


怎麼做到這一點,也許得中美之間有一個結果出來。香港問題,包括臺灣問題,歸根到底是中美問題的附屬。解決了中美問題,一切都解決了。


在這個過程中,維持香港現狀,確保香港的反對派在選舉中不會獲得多數,不會出現一個反華的特首和立法會多數,這就夠了。


同時,區別性的給予惠港政策,對香港那些願意和大陸合作的群體,比如警察,旅遊業,零售業等受到衝擊給行業優惠政策。十一對香港警察代表的高待遇,包括在大陸為香港警察建立退休小區,就是非常好的舉措。


香港問題很複雜,很多問題的結果和初衷是正好相反的。中央越幹涉越強硬,越給香港反對派送票。學生越暴力越打砸搶,越給香港建制派送票。如果沒有徹底廢掉香港政治體制的決心,就不要妄言中央政府介入幹涉。幹涉的結果一定會適得其反。




點擊原文連結可以到微博上發表評論,本文是刪節版,完整版本請也到微博上看。


相關焦點

  • 兩地法律界人士共同探討「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政治體制:香港從無...
    中新社香港10月10日電 由基本法教育協會和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辦的「『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政治體制」研討會10日在線上召開。香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與一眾法律界資深學者就有關話題展開探討。梁美芬指出,香港從始至終都沒有「三權分立」。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由其憲制地位所決定
    新華社香港9月7日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發言人9月7日表示,近日有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話題引起社會關注討論,林鄭月娥行政長官發表談話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是「行政主導」,而非「三權分立」。
  • 譚惠珠:香港政治體制是行政主導 沒有「三權分立」
    譚惠珠表示,香港的憲制架構從來沒有「三權分立」,而是三權分治,真正是行政主導體制,在行政、立法及司法權外,還有主權。譚惠珠指出,起草《基本法》時,有法律界和有法官認為香港是三權分立,只是斷章取義。香港的制度從未採用任何外國三權分立的模式,或內地人民代表大會的模式為藍本,而是從香港實際情況出發,所以不能將「三權分立」的帽子,扣在香港的架構之上。
  • 香港政治
    香港回歸前的政治制度是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是由港督直接掌握的幾個最高諮詢機構、決策機構和權力機構——行政局、立法局和布政司署的整個行政系統,形成以港督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這是香港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具有鮮明的殖民主義性質,總督高度集權,長期形成了英國式的公務員制度和司法制度,有較多的諮詢委員會。。。
  • 徐世澄:古巴的政治體制改革
    上世紀70年代,古巴黨和政府對其政治體制進行「制度化」改革。近十多年來,古巴黨和政府又進行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改革(古巴稱之為模式的「更新」),使古巴不僅頂住了美國的經濟制裁、金融封鎖和貿易禁運,而且推動古巴的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 樸槿惠今天的境遇,除了韓國政治體制原因,還跟其自身有關!
    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跟韓國的政治體制有關係麼?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先了解一下韓國的政治體制!現在的韓國是第五共和國,其始於1987年「六月抗爭」,最終導致全鬥煥政府倒臺,重新修訂憲法,建立了現在的「半總統制」。總統的職權很大,是國家行政權力的核心,而政府國務總理處於一種弱勢地位。
  • 香港回歸後是否要改變政治體制?李瑞環講了一個老太太洗茶壺的故事
    人民政協報記者 姜貴東 攝1993年3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李瑞環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主席。他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香港不僅要和平回歸,還要保持繁榮穩定。1995年3月,中英雙方就是否要改變香港政治體制展開激烈爭論,部分人思想也陷入混亂。
  •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冠狀病毒「政治危機」和後疫情世界
    「政治」危機尤瓦爾·赫拉利說,面對危機,「或許,我們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兩個決定是,選擇通過民族主義孤立、還是全球合作團結來應對。」「在各個國家中,我們選擇通過專制、中央極權和監視、還是通過社會團結、賦權公民來戰勝危機。」赫拉利說,新冠病毒疫情給世界提出了許多挑戰,既有科學的、也有政治的。
  • 香港政治怎麼了:一個久居香港的北京人的看法(3)
    在他們看來,香港在經濟發展和政治形態上已全面落後:經濟上,在製造業離開、又沒有高科技接力發展的情況下,過度依賴地產和服務業,已經無法有未來;政治上,因為被西方長期洗腦,無法真正實施一國兩制,更無法與內地融合;民眾眼看著被趕超,仍然孤芳自賞,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結論是:回頭是岸,與深圳聯手發展一個港深大都市,才是有想像力的明天。
  • 2021年香港政治形勢如何演變?
    本文所分析的香港政治矛盾,是指「拒中抗共」政治勢力與愛國愛港陣營之間的對立和鬥爭,前者受美英操控,後者支持中央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和推動「一國兩制」與時俱進,雙方鬥爭的焦點是爭奪香港特別行政區管治權。
  • 種族歧視凸顯美國政治價值觀危機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發表文章稱,「在一系列問題面前,美國需要一劑屬於自己的『藥』」,「制度化的種族主義和不平等,富人與窮人間裂痕的不斷擴大,以及一個公然偏愛競選經費而非候選人素質的政治制度,長期以來玷汙了美國的民主聲望,這些問題並非一夜之間成為現實的,而是世界上自稱『最強大的民主國家』拒絕承認和真正解決其自身缺陷問題的必然結果」。
  • 「我不能呼吸了」,這是對美國體制的絕望
    再看香港警察自去年夏天以來執法,就是弱爆了。香港警察能夠拘捕那些阻礙警察行動的記者麼?完全不可能。香港法制環境,民眾/社會對警察的授權與期待決定了警察不可能這樣對記者行事。同時還有下文會進一步考慮的體制合法性問題。再看引發暴亂的事件:46歲的非裔美國人George Floyd在街頭光天化日之下被白人警察按倒在街頭,被用膝蓋壓住頸部達七分鐘之久。
  • 解析香港當前政治社會形態 回應「佔中」亂象
    這裡面特別規定了「兩個禁止」,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和團體在香港進行政治活動,也禁止香港本地的政治性組織和團體同外國的政治性團體建立聯繫,這個規定是非常清楚的,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香港還沒有能夠就23條立法,這一點就使得香港成為一個政治上不設防的城市,使香港本身的安全、國家的安全受到了威脅。特別是在香港面臨一些政治活動、社會變革的時候,尤其容易出問題,引起國家安全方面的隱患。
  • 漢娜·阿倫特:西方世界官僚與公民的政治行為
    然而,隨著社會領域的出現,公民將對個人或家庭財富的需求帶入公共領域,導致公民的政治需求之間產生了割裂與衝突;與此同時,隨著官僚機構的出現,公民與官僚之間的對話變得困難,在官僚無法反映公民訴求的情況下,新的政治困境又將為公民與社會帶來新的危機。
  • 從被美國警察虐殺黑人的「I can't breathe」到美國體制
    再看香港警察自去年夏天以來執法,就是弱爆了。香港警察能夠拘捕那些阻礙警察行動的記者麼?完全不可能。香港法制環境,民眾/社會對警察的授權與期待決定了警察不可能這樣對記者行事。同時還有下文會進一步考慮的體制合法性問題。
  • 政治是人類對神所賦予的所有痛苦的無盡回答——《60天,指定倖存者》
    我真正想給大家推薦的是這部開始就打破了以往政治劇開局的《60天,指定倖存者》。第一集,我就有幸又見到了《輔佐官》中的政治九段選手宋議員,在這部劇中是現任總統,一位舉步維艱的國家政治的好人。趁著中秋假期,基本上一口氣看完了這部劇,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政治的背後是整個國家以及國民的信念和努力,沒有任何國人能排除在外,政治的存在感時刻記在每個人心中,普通人要有政治的公理心,去諒解政治家,去理解整個國家的政治政策(僅此對劇中政治體制評價,不關乎本國政治)。
  • 川粉衝擊美國國會:對美國民主與中國體制的感想
    筆者2019-2020年寫了不少關於香港的文章。我對香港激進反對派特別是「黑小將」的看法和我對這些白人川粉的看法完全一樣:他們只是一群打著民主旗號、使用西方普世價值的話語,用西方人熟悉的話語騙取西方人的同情與關注。
  • 《美國政治:激蕩於理想與現實之間》:解讀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
    而對於想深入了解美國、特別是想真正理解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則是絕對不應錯過的。它所書寫的20世紀60年代正是現代美國與後現代美國的分水嶺。亨廷頓對美國政治這種理想追求高度推崇,聲稱「失去自由民主理想,失去為實現自由民主理想而付出的努力,美國就會變成沒有存在意義、沒有集體認同、沒有政治文化甚至沒有自己歷史的國家」。甚至認為美國人如果放棄政治理想就是放棄民族認同的核心,也就不再是真正的美國人。
  • 有理兒有面:香港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
    而香港目前的問題,其實就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力,正在強力阻礙香港發展。今天,有理哥選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大家看看就明白了。政治風波促失業大潮 眾所周知,香港有購物天堂的美譽,從公布數據查詢,零售業吸納了香港的就業人口近三成,是勞動力最多的行業。
  • 一周換3位總統,秘魯何以陷入政治危機
    專欄  總統走馬燈式更換,無疑反映了秘魯激烈的政治博弈。  當地時間15日,在爆發全國性抗議示威活動的壓力下,秘魯新總統梅裡諾宣布辭職。  梅裡諾本月10日才在國會宣誓就任總統,上任不滿一周。而本月9日,秘魯前總統比斯卡拉剛剛因受到國會彈劾被解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