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鍾源
身著龍袍的董立功
3月7日,在集美大學中國近代史綱要的課堂上,教師董立功身著龍袍,以道光皇帝的視角,「自述」了他所經歷的鴉片戰爭。他的「龍袍照」被學生們上傳到網絡後引發熱議: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行為藝術;有人認為這是一次譁眾取寵的舉動;也有人認為這是用心對待教學的表現。面對眾說紛紜,董立功有哪些回應?他穿龍袍上課的初衷又是什麼?針對這些問題,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集美大學思政部的董立功老師。
董立功
「道光皇帝的自述」
中國近代史綱要是一門公共必修課,除了歷史系的學生,其他專業都要上。「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很多人逃課,來上課的同學也是昏昏欲睡,提不起興趣。自去年9月份到集大以後,董立功一直試圖改變這種局面。
他建了一個QQ群,讓同學們在群裡提歷史問題,由他來解答,在剛開始一兩天裡,同學們還比較有熱情,結果沒過幾天,QQ群就變成了表情包大比拼的平臺。董立功又在微博上開帖子,讓同學們留言,他挑選出有價值的問題拿到課堂上和大家分享討論,但是看的人不少,留言的寥寥無幾。
董立功平時喜歡看歷史類電視劇,像《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就想能不能通過讓同學們表演歷史劇來提高興趣。去年11月,他的「歷史情景劇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時效性研究」課題,獲廈門市社科聯批准通過,有了一些經費。寒假期間,董立功寫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三個劇本,還買了一件龍袍和幾件清朝的官服,用作新學期同學們的歷史情景劇表演,這項「作業」作為平時成績,佔總成績的40%。
董立功教學PPT截圖
本學期初,在備課鴉片戰爭時,董立功覺得教科書上道光的形象太單薄、太臉譜化,「從1839年林則徐到廣州去銷煙開始,到1842年《南京條約》的籤訂,整個過程跟道光都有關係,他實際上參與了每一個環節。在鴉片戰爭中,道光的態度一直在變,有時主戰有時主和,他最初對林則徐的備戰工作十分滿意,批示道:以逸待勞,以主待客,英夷又有何計可施?後來鎮海、定海相繼失陷,英軍兵臨南京城下,道光軟弱了,才籤訂了《南京條約》。為什麼他的態度一直在變?因為前線傳來的奏報經常謊報軍情,打敗了上報時說打勝了,影響了他的判斷。」
董立功突然想起了那件龍袍,「如果我來扮演道光皇帝,從他的視角切入,來講述從他1820年登基到1850年去世這30年的中國,同學們會不會感興趣?」於是,在搜集了很多道光的資料後,他寫了一個腳本,「道光皇帝的自述」,並做了教學用的PPT。
董立功教學PPT截圖
3月7日,他把龍袍放在袋子裡,還蓋上了報紙,防止被路人看到。到了課堂,學生們也不知道他拿的是什麼,到快上課的時候,他對學生們說:「今天我要扮演道光。」學生們也不覺得驚訝。直到他穿上龍袍,學生們才開始驚訝,接著鼓掌。當天董立功穿了兩次龍袍,共上了四節課,約300人見證了他身著龍袍上課。
「教學改革的嘗試」
董立功將自己穿龍袍講課定義為「教學改革的嘗試」。為什麼一定要穿龍袍?他覺得,如果穿著普通的衣服去講,或許學生們也會認真聽,但是注意力不會那麼集中。他想通過這次「改革」,讓他的幾百名學生關注歷史課,把注意力從手機屏幕轉移到講臺。而龍袍可以在短期內達到這個效果,「至少前面五分鐘,學生的注意力不會離開我。可是一節課有四十五分鐘,不能光抓住前五分鐘,後面的四十分鐘怎麼講好才是最重要的。」
他希望這種源於教材、又在教材基礎上有所拓展的教學內容,配合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引發學生們的思考:鴉片戰爭中國為什麼失敗?是因為武器不夠好?那麼到了甲午戰爭時,武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通過洋務運動得到了解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師為什麼還是敗給了日本?
董立功認為,中國近代史綱要這門課不僅僅是要告訴學生某些史實,「現在的資訊這麼發達,他們獲得史實的途徑太多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傳遞一種全面、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當你在看到某些歷史結論或史實的時候,你會運用學到的思維去分析、判斷一些問題。這才是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