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袍加身扮皇帝,為了不讓學生打瞌睡,這位歷史老師拼了!

2021-02-23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鍾源

身著龍袍的董立功

3月7日,在集美大學中國近代史綱要的課堂上,教師董立功身著龍袍,以道光皇帝的視角,「自述」了他所經歷的鴉片戰爭。他的「龍袍照」被學生們上傳到網絡後引發熱議: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行為藝術;有人認為這是一次譁眾取寵的舉動;也有人認為這是用心對待教學的表現。面對眾說紛紜,董立功有哪些回應?他穿龍袍上課的初衷又是什麼?針對這些問題,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集美大學思政部的董立功老師。

董立功

「道光皇帝的自述」

中國近代史綱要是一門公共必修課,除了歷史系的學生,其他專業都要上。「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很多人逃課,來上課的同學也是昏昏欲睡,提不起興趣。自去年9月份到集大以後,董立功一直試圖改變這種局面。

他建了一個QQ群,讓同學們在群裡提歷史問題,由他來解答,在剛開始一兩天裡,同學們還比較有熱情,結果沒過幾天,QQ群就變成了表情包大比拼的平臺。董立功又在微博上開帖子,讓同學們留言,他挑選出有價值的問題拿到課堂上和大家分享討論,但是看的人不少,留言的寥寥無幾。

董立功平時喜歡看歷史類電視劇,像《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就想能不能通過讓同學們表演歷史劇來提高興趣。去年11月,他的「歷史情景劇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時效性研究」課題,獲廈門市社科聯批准通過,有了一些經費。寒假期間,董立功寫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三個劇本,還買了一件龍袍和幾件清朝的官服,用作新學期同學們的歷史情景劇表演,這項「作業」作為平時成績,佔總成績的40%。

董立功教學PPT截圖

本學期初,在備課鴉片戰爭時,董立功覺得教科書上道光的形象太單薄、太臉譜化,「從1839年林則徐到廣州去銷煙開始,到1842年《南京條約》的籤訂,整個過程跟道光都有關係,他實際上參與了每一個環節。在鴉片戰爭中,道光的態度一直在變,有時主戰有時主和,他最初對林則徐的備戰工作十分滿意,批示道:以逸待勞,以主待客,英夷又有何計可施?後來鎮海、定海相繼失陷,英軍兵臨南京城下,道光軟弱了,才籤訂了《南京條約》。為什麼他的態度一直在變?因為前線傳來的奏報經常謊報軍情,打敗了上報時說打勝了,影響了他的判斷。」

董立功突然想起了那件龍袍,「如果我來扮演道光皇帝,從他的視角切入,來講述從他1820年登基到1850年去世這30年的中國,同學們會不會感興趣?」於是,在搜集了很多道光的資料後,他寫了一個腳本,「道光皇帝的自述」,並做了教學用的PPT。

董立功教學PPT截圖

3月7日,他把龍袍放在袋子裡,還蓋上了報紙,防止被路人看到。到了課堂,學生們也不知道他拿的是什麼,到快上課的時候,他對學生們說:「今天我要扮演道光。」學生們也不覺得驚訝。直到他穿上龍袍,學生們才開始驚訝,接著鼓掌。當天董立功穿了兩次龍袍,共上了四節課,約300人見證了他身著龍袍上課。

「教學改革的嘗試」

董立功將自己穿龍袍講課定義為「教學改革的嘗試」。為什麼一定要穿龍袍?他覺得,如果穿著普通的衣服去講,或許學生們也會認真聽,但是注意力不會那麼集中。他想通過這次「改革」,讓他的幾百名學生關注歷史課,把注意力從手機屏幕轉移到講臺。而龍袍可以在短期內達到這個效果,「至少前面五分鐘,學生的注意力不會離開我。可是一節課有四十五分鐘,不能光抓住前五分鐘,後面的四十分鐘怎麼講好才是最重要的。」

他希望這種源於教材、又在教材基礎上有所拓展的教學內容,配合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引發學生們的思考:鴉片戰爭中國為什麼失敗?是因為武器不夠好?那麼到了甲午戰爭時,武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通過洋務運動得到了解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師為什麼還是敗給了日本?

董立功認為,中國近代史綱要這門課不僅僅是要告訴學生某些史實,「現在的資訊這麼發達,他們獲得史實的途徑太多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傳遞一種全面、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當你在看到某些歷史結論或史實的時候,你會運用學到的思維去分析、判斷一些問題。這才是教學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哪個皇帝穿黑色龍袍,歷史上各朝黃袍的顏色
    自秦始皇統一華夏,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以來,各朝各代一國之君都稱作皇帝,貴為九五至尊,皇帝上朝都要穿正裝,皇帝的正裝叫龍袍,後來也叫黃袍。留意歷史的話,尤其從古裝影視劇中我們會發現個朝代的黃袍顏色其實並不都是黃色,不同朝代甚至有黑色紅色等顏色龍袍,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歷史上各朝代龍袍的顏色。看秦朝影視劇會發現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穿的龍袍顏色很特別是黑色,也是歷史上唯一用黑色做龍炮的皇帝。古代以為秦朝是水德,古言中水為坎,坎的主色為黑色,這就是秦始皇用黑色龍袍的原因。
  • 大清皇帝龍袍的秘密
    由於展開到朝服、女吉服袍講開會太過複雜,本回答就僅僅對清代皇帝龍袍做一個簡要的陳述。  龍袍紋飾的定製是有一個時間過程的。清代早期   制度未定,龍袍上面的紋飾不像乾隆定製以後那麼全面,展開說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這裡我就僅僅展開陳述一下定製後(乾隆以後)的紋飾。
  • 考古隊打開墓葬,看到龍袍以為墓主是皇帝,結果卻是個公主
    考古隊對這個墓葬進行了保護性發掘,當考古隊打開墓室以後,映入他們眼帘的,是一件華麗的龍袍。可緊接著令所有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這件龍袍的主人,竟然是一位女子。 墓葬的主人很顯然是一位女性,她的遺體經歷了240多年仍然如生人一般,皮膚富有彈性,栩栩如生。遺體頭戴金制鳳冠,腕套金鐲指戴戒指,足蹬大紅緞滿幫繡花靴子,身穿多層服飾,華麗耀眼。
  • 《清平樂》開播:從歌女到龍袍加身的太后,歷史中的劉娥有多彪悍
    第一集一場重頭戲就把這位女政治家的風採展現得淋漓盡致。宋仁宗想要接回親娘又忌憚大娘娘不敢造次,就在朝堂上指桑罵槐,諷刺大娘娘沒人性。皇帝一發話,大臣各自站隊,眼看朝堂波詭雲譎、暗流湧動,她幾句話就輕飄飄化解了。
  • 皇帝每天都要穿龍袍,皇帝一共有多少件龍袍,他的龍袍要不要洗?
    其實,古時皇帝的龍袍還有朱色等顏色,但最值得一提的,還是龍袍的樣式,大多數朝代的龍袍上繡有九條龍,意味著「九五之尊」,象徵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還有就是按照衣服的大小,無論在前面還是背面,都剛好是五條,符合古時皇家一切都遵從的九和五。那麼,在中國古代,龍袍的地位到底有多重要呢?
  • 古代皇帝的龍袍不能用水洗,那臭了又該怎麼處理?
    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封建制度的代表者為執政的皇帝。為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帝地位的獨尊,在位的統治者都頒布了許多政策用來區分天子於庶民。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周天子就曾提出「列鼎制度」,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九鼎儼然成為了天子、權力的象徵。
  • 學生把校服畫成「龍袍」,老師大讚神童,希望衣服被收藏
    一、學生把校服畫成「龍袍」,老師大讚神童現在孩子們上學,幾乎每天都要穿校服上課,但這對於愛美的孩子而言顯然是件痛苦的事情。要知道,孩子再小也有愛美的心,對於色調單一沒有設計特色的校服,孩子們很難產生喜歡之情。網上有個小學生因為「改造校服」爆火!
  • 唯一一位穿著龍袍下葬的公主是誰?固倫榮憲公主是什麼身份?
    古代社會一直是男性當家,男性的地位自然是比女性高的很多的,而古代的最高統治者也都是龍袍加身,也包括身後事。
  • 古代皇帝龍袍禁止用水清理,那髒了怎麼辦?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龍袍,皇帝的專屬朝服是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在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於是龍袍別稱黃袍。龍袍作為皇帝的平常衣服,場合不同,所穿樣式也有不同。到了清朝的時候,皇帝的服裝可以分為吉服,禮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在電視中的龍袍,也只是龍袍中的冰山一角罷了。在上朝以及參加大典時,皇帝必須穿著龍袍。而龍袍本身也有許多講究,比如在龍袍上共有九條進龍,其中還有一條隱藏在衣襟裡,「龍袍」的稱呼也正因此而來。
  • 中國歷史上,為何只有秦始皇的龍袍是黑色的?專家:他不敢穿黃袍
    >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手下諸將在他的提前授意下,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他的身上,擁立趙匡胤為天子,這就是「黃袍加身
  • 他演了27年皇帝 脫下龍袍就在公園門口檢票
    1990年,為了宣傳傳統文化,地壇打算搞仿清祭地表演,於是開始從內部員工裡面招演員。老齊當年形象好氣質佳,在海選中與另一名選手一同進入決賽,但最後之所以能拿下這個角兒,用老齊的話說,那還得是用心。  這麼一用心,齊學恩就在地壇的祭地活動中足足演了27年的乾隆皇帝。
  • 好奇心日報 | 清朝皇帝的龍袍,換成現在的價格值多少錢呢?
    近幾年電視上的清宮戲很火,而無論是戲說還是正說,影視作品中皇帝的穿戴卻常常出錯。有專家指出,有的影視劇中皇帝穿龍袍卻戴朝冠,搭配「牛頭不對馬嘴」,還有演員的服裝在胳膊上出現的龍紋式樣也不對。皇帝服飾上哪裡出現龍紋、出現的形式和數量都有嚴格規定。
  • 人物 他演了27年皇帝 脫下龍袍就在公園門口檢票
    1990年,為了宣傳傳統文化,地壇打算搞仿清祭地表演,於是開始從內部員工裡面招演員。老齊當年形象好氣質佳,在海選中與另一名選手一同進入決賽,但最後之所以能拿下這個角兒,用老齊的話說,那還得是用心。這麼一用心,齊學恩就在地壇的祭地活動中足足演了27年的乾隆皇帝。
  • 歷史上唯一一個敢穿著龍袍下葬的女人,這個行為連慈禧都不敢
    今天說的是固倫榮憲公主,這位公主的作用很大,她對清朝的作用,就跟漢朝的王昭君對漢朝作用差不多,當時,她也是帶著康熙的期盼,嫁到了草原上。這個公主是康熙十二年生的,母親是榮妃馬佳氏,是康熙早期的寵妃,公主從小也比較聰明機靈,所以康熙也很喜愛她。
  • 為什麼說皇帝是「九五之尊」?看他身上的龍袍就知道了
    龍袍是皇帝的朝服,經歷了一些演變後逐漸將專用顏色定為了黃色,圖案定為了龍。但關於龍袍顏色的演變,始終離不開古人對「五德」的信奉。如:秦始皇嬴政龍袍的黑色可是很有講究的。按照「五德」的說法,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周朝,就是水克火。而在顏色的對應上,水對應的就是黑色。
  • 乾隆7世孫愛新覺羅·恆紹,在吉林身穿皇帝龍袍祭祖,你怎麼看?
    並且,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許多的清代皇族後裔也都融入到社會中,甚至連末代皇帝溥儀也經過勞動改造而變成了人民群眾中的一員。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轉折!而由於清代皇族後裔存活眾多,因此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有不少人有著皇室血脈,甚至其中的一些人的祖上還是家喻戶曉的著名皇帝。
  • 為了年會拼了:雷軍化身財神發紅包 馬雲扮公主雷死人!
    為了年會拼了:雷軍化身財神發紅包 馬雲扮公主雷死人!
  • 皇帝廉價龍袍有深意,與吳三桂造反呼應
    ,穿著皺巴巴的內襯,龍袍粗糙線頭還亂飛。種種細節都感覺,《鹿鼎記》這部劇不太走心。如此一看,《鹿鼎記》裡康熙會穿飛線的龍袍,倒是更貼合史實的。比如在許多古裝劇中都會聽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通常觀眾聽到的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都是四個斷句。但是正確的讀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在《鹿鼎記》裡,不識字的韋小寶都讀對了。觀眾也在彈幕區刷起了「感動」,畢竟讀對的影視劇真的沒幾部。
  • 別人家老師:語文老師仙氣飄飄,數學老師亦是如此,歷史老師:快拜見朕!
    曾經我們上課就是老師在講臺上說,我們在下面聽,每一個孩子都是求賢若渴。好像也沒有學生敢違背老師的意思。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老師想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得不用上一點「手段」。
  • 女孩上課打瞌睡,老師的一個舉動讓孩子瞬間清醒,網友:學到了
    「春困、夏乏、秋無力、冬眠」是一句流傳在學生群體中的「名言」,表明的是無論那一個季節,都有讓孩子在聽課的時候忍不住打瞌睡的理由。而今年的夏天似乎格外炎熱,在轉著風扇的教室裡,聽著老師絮絮叨叨的講課聲,對的孩子來說,是極佳的「催眠神器」,一不留神就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