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太祖本紀》記載,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手下諸將在他的提前授意下,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他的身上,擁立趙匡胤為天子,這就是「黃袍加身」的由來。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黃袍」早已成為皇帝的代名詞,歷代皇帝所穿的龍袍也基本都是黃色的。
然而,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穿的龍袍卻是黑色的。
其實,黃色被賦予獨特的政治意義是明清兩代之後才發生的事,就像龍袍、聖旨、屋頂等等,只要是與黃色沾邊的物品,都是皇帝專有的,民間根本不允許使用黃色,如果哪個平民膽敢擅用黃色,就是犯了忤逆皇權的大罪,後果往往很嚴重。
在明清之前,皇帝們龍袍的顏色也不一定是黃色,兩宋時期的龍袍就多為赭紅色,還有其他朝代的一些配色,唯獨秦始皇的龍袍比較獨特,是黑色的。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黑色在秦朝又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首先,我們要說到的就是五行學說,這在古代可是被封建統治者奉為權威的。五行的概念形成於夏商之際,發展於春秋戰國,是我國傳統哲學的重要內容。
《尚書·洪範》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到了戰國末期,來自齊國的大陰陽家鄒衍,是五行哲學體系的集大成者,他創立了系統的五行學說和「五德終始說」,並對後世影響深遠。
鄒衍總結的五行的生克規律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五行對應的五德是: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行對應的五色是:金代表白色,木代表青色,水代表黑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
那既然五行學說被封建王朝統治者和士大夫們奉為權威,當新王朝幹掉舊王朝時,士大夫們必然會為主子炮製出和舊王朝相剋的「行」,以昭告「君權天授」的合法性。作為第一個稱帝的人,秦始皇當然也不例外。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周朝屬火德,尚紅;《禮記·檀弓上》記載:「周人尚赤,大事斂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
這意思就是說,周朝的葬禮要在日出霞光滿天的時候舉行,出徵時要騎紅馬,祭祀時要用紅色的牲口。也就是說,統治了中國長達800年的周朝,是以紅色作為國色的。周天子的著裝當然是以紅色為主色調,像什麼紅袍、紅鞋、紅褲子,都是周天子專用的標配服色。
秦朝推翻周朝,水德取代火德,黑色壓倒紅色,秦朝自然就選擇了黑色作為最尊貴的顏色了。
據《漢書·律曆志》記載:「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早在秦文公(秦國第三任統治者,公元前765—前716年在位)統治時期,秦文公外出打獵時,曾經捕獲過一條黑龍,而這正是五行之中水德的象徵。因此,秦國統治者認為自己是水德,崇尚水。而在五行中水德對應的標誌顏色是黑色。所以,從春秋戰國時的秦國開始一直到一統天下的秦帝國,就都以黑色為尊。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他的「仲父」呂不韋編纂《呂氏春秋·應同》,把五行五德學說進一步完善升華,以完備的理論體系炫耀了秦始皇「君權天授」的正統地位。
秦始皇龍顏大悅,特意把黃河改名為「德水」,而與水德相應的黑色就成為秦朝的國色,秦始皇穿黑龍袍就理所當然了。後來,西楚霸王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由於「楚」字頭上有兩個「木」字,故楚國是木德,根據相生相剋理論,水德必被木德所克,所以「亡秦必楚」。這一下您明白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