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期
騰訊新聞出品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跑船人是京杭大運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平民百姓的視角記錄好跑船人的生活是時代的需要。獨立攝影師姜濤自2015年10月起跟船拍攝,記錄了京杭大運河全線及長江、贛江處,跑船人的工作和生活。
京杭大運河位於中國東部,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裡。
古代陸上運輸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慢,運量小,費用大,所以大宗貨物都儘量採用水路運輸。
長江流域得到開發以後,中國逐漸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為保證南北兩大中心的聯繫,開闢並維持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幹線,就變得極其重要。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佔到全國的3/4。
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中奪取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使道光皇帝迅速求和,籤訂《中英南京條約》;1853年後,太平天國佔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1904年,漕運總督也被撤廢;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從此京杭大運河以及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2002年,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大陸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環節和通道;2006年獲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將浙東運河、隋唐大運河與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合併,名稱改為「大運河」;2014年6月22日,包括京杭大運河在內的「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在這古老的京杭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貨船仍然絡繹不絕。駕駛這些貨船的人們,被稱之為「跑船人」。對跑船人來說,船就是他們無根的家。圖為船老大徐華文正在清艙。
「世間三樣苦,開船打鐵磨豆腐」,這句順口溜說出了跑船人的心理,這是跑船人最真實的寫照。魯濟寧貨3508號在等閘,船老大徐華文在船艙裡檢查柴油機是否缺少機油的。
魯濟寧貨3508號貨輪船娘蔡霞正在起錨,準備啟航。
魯濟寧貨3508號貨輪進入長江後,船老大徐華文與船娘蔡霞日夜兼程輪流把舵開船兩晝夜,到達目的地南京梅鋼碼頭,徐華文到頭睡在駕駛艙的座椅上。
魯濟寧貨3508號貨輪結束了濟寧到南京的航程。回到微山等貨,跑船人利用等貨空餘間隙,回劉莊看望父母孩子。
古老的京杭運河上,貨運船隻川流不息,依水而生的跑船人,一年有300多天生活在船上。
他們奔走在運河兩岸的各個碼頭,裝貨、卸貨、等貨、等閘、過閘、航行.日復一日,他們過著隨遇而安、漂移不定的水上「遊牧」式的生活。跑船人在船上也可以買菜(賣菜)。
運河上,一天往來的船隻無數。每一條大船背後,都有一段辛酸的「發家史」。買船,賣船,再換船,這似乎是跑船人難以逃脫的一個命運。
他們工作在這裡,生活在這裡,也把家安在了這裡。
在船上做飯、吃飯已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小家庭在船艙「家」中一起吃飯。
像這樣生活在運河上的跑船人有很多,他們的家人、孩子一般也都在船上生活。
生活在運河上的跑船人。
夜幕降臨,跑船人在過閘中。
船載著的不光是生活,還有夢想與傳承。跑船人有歡樂、有無奈,也有渴望,更有夢想。
1958出生於山東省,高級會計師,網名:京杭大運河居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電力攝影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登山協會高山協作員。2010年8月成功登頂玉珠峰,2011年取得四川省登山協會高山協作員資格,2012年坐著大巴車青進新出去西藏珠峰大本營,2013年無背夫、無嚮導、重裝、獨自一人徒步珠峰南大本營(EBC),2015年拍攝《百歲老人的回遷夢》參加侯登科紀實攝影獎,2016年獲得山東省攝影家協會「德藝雙馨」優秀會員。
用平民百姓的視覺 記錄平民百姓的故事
我追求的是,記錄好自己身邊人,記錄好自己身邊的事,用平民百姓的視角記錄平民百姓的故事,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反映老百姓關注的題材,運用故事化組照的表達方式,記錄普通人群最樸實、最自然的生活狀況。
作為運河之都、孔孟之鄉的濟寧攝影人,我從2015年5月開始拍攝京杭大運河三部曲,《濟寧老運河清淤》、《京杭大運河的冬泳人》、《京杭大運河的跑船人》。尤其是《京杭大運河的跑船人》,它講的是:在這古老的京杭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貨船仍然絡繹不絕。駕駛這些貨船的人們,被稱之為「跑船人」。對跑船人來說,一年365天,船就是家,河道是路。他們奔走在運河兩岸的各個碼頭,裝貨、卸貨、等貨、等閘、過閘、航行,日復一日,他們過著隨遇而安、漂移不定的水上「遊牧」式的生活,船載著的不光是生活,還有夢想與傳承。跑船人,有歡樂,有無奈,也有渴望,更有夢想。
除此之外,我還拍攝自己身邊的題材。如:《濟寧老運河清淤》、《電力蜘蛛俠》、《坐著公交看濟寧》等等。在審美趣味上追求生活中的自然與本色,不組織、不擺拍、不幹預、不表演。關注生活中的小人物,以小的視角反映大的時代,記錄平民百姓的喜、怒、哀、樂,記錄他們的勞動智慧,記錄他們對生活的期望與夢想。只有用平民百姓的視覺,記錄平民百姓的故事,才是最真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