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分享至朋友圈。
在抗日神劇滿屏泛濫的時代,難免讓人懷念起20世紀那些經典抗日題材的老電影。在臺兒莊大捷80周年的日子裡,有一部真正的抗日神作不得不提,那就是1985年由楊光遠和翟俊傑聯合導演的《血戰臺兒莊》。
電影《血戰臺兒莊》海報,電影中的李宗仁由邵宏飾演
這部具有恢宏史詩般氣勢的大片上映有雙重意義:其一,開中國大陸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中,反映國民革命軍正面戰場之先河;其二,它為兩岸關係加分。當時中國臺灣的蔣經國看了這部影片後,不禁感嘆:「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他呼籲所有國民黨高層觀看此片,不久後,臺灣當局開放了老兵回中國大陸探親的政策。據說宋美齡看完這部電影後,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在中國大陸,《血戰臺兒莊》不僅獲得「金雞獎」「百花獎」等數項大獎,還獲得由中國政府授予的特別獎——「抗戰獎」,並被評為新中國「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之一。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重溫這部老電影時,仍不由嘆服當時製片人對歷史人物的刻畫與在細節布置上的考究。當然,電影上映之時,大陸對抗日正面戰場的研究剛起步不久,故而在歷史劇情的敘述上,難免出現一些錯誤。今天,我們不妨在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解讀《血戰臺兒莊》中那些歷史事件的虛與實。
電影開場沒有直接進入硝煙瀰漫的戰場,而是將時間線推前至1937年底,圍繞著韓復榘棄守山東事件,讓李宗仁、蔣介石、湯恩伯、白崇禧等重要角色相繼登場。隨著韓復榘在開封會議被捕並槍決,電影才進入了第一場戰爭戲——臨沂救援戰,張自忠與龐炳勳相繼出現。
電影《血戰臺兒莊》劇照。影片中的李宗仁(中)正在與張自忠(左)商談作戰計劃
在電影中,不止一次強調了張自忠與龐炳勳在中原大戰時的矛盾,大致說是兩人原本同屬馮玉祥的西北軍,但龐炳勳被蔣介石所收買,偷襲張營,張自忠身負重傷,因衛士拼死相救才得以撿回一條命。這段往事,第一次是在李宗仁司令部由張自忠親自道出,第二次是在臨沂從龐炳勳口中說出來。但面對外敵入侵,兩人放下恩怨,並肩作戰,成為一段佳話。
然而這段故事並不屬實,多年來,張自忠與龐炳勳的老部下已不止一次澄清此事,實際上早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張、龐二人就曾分別在喜峰口和羅文峪相互策應,並肩作戰,臨沂之戰並不是他們在中原大戰後第一次合作,他們不僅不是仇敵,還是軍中老友。不過這事也實在怪不得製片方,因為它最早出自李宗仁的回憶錄,這段恩怨的主角本是韓復榘與龐炳勳,卻被李宗仁張冠李戴成了張自忠,以至以訛傳訛多年。
《血戰臺兒莊》的第二場重磅戰爭劇是滕縣保衛戰,包括川軍進入第五戰區獲贈錦旗,王銘章講述部隊在第二戰區受到歧視與驅趕的遭遇等史實都有所表現。滕縣保衛戰一段拍得尤為壯烈,尤其是戰鬥尾聲,全軍血戰到只剩下王銘章與身邊一名警衛,身負重傷的警衛對王銘章說,自己不想被日軍所俘虜,請求師長送自己一程。王銘章含淚開槍打死警衛,自己獨自一人攀上殘缺的城垣,此時四周蜂擁而至日軍高喊著「抓活的」。王銘章俯視著正在攀城的鬼子,從容地抽完最後一根煙後,拔槍自戕。這個橋段在螢屏上演繹出來,顯得悲涼壯烈,但與歷史有些出入。綜合各方資料來看,王銘章並非自殺,而是在帶領剩餘的衛士向城垣發起衝鋒時,被日軍居高臨下的機槍打中而犧牲,英勇程度其實絲毫不亞於電影。
王銘章
不過王銘章的第122師並沒有像電影中那樣,打到了最後一兵一卒。師長陣亡後,該師失去指揮,遂向城外突圍。據當時國軍戰報《陸軍第122師滕縣抗日保衛戰戰鬥詳報》載,第122師陣亡111人,傷166人,失蹤476人,這個數據顯然與長期以來宣傳的全師殉城相差甚遠。當然,我們不能以人員傷亡多少來判定其壯烈程度,在日方記載中,他們在滕縣作戰僅抓到了23名俘虜,可見第122師在師長殉國後,並非作鳥獸散式的潰退,而是有序突圍,為抗戰保存了有生力量。
《血戰臺兒莊》中還有一大亮點就是配樂。電影一開場,介紹日本侵華旁白時,採用舊日本海軍的《軍艦進行曲》作為背景音樂。到了張自忠救援臨沂那一幕,背景音樂則換成了一首激揚的軍歌。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軍歌是創作於北洋時代,在西北軍中流傳甚廣的《三國戰將勇》。歌詞首句為「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長坂坡前逞英雄。戰退千員將,殺退百萬兵,懷抱阿鬥得太平。」通俗易懂,作為第59軍行軍時的配樂,可謂相得益彰。
不過電影中也有配樂烏龍的時候,例如在表現瀨谷啟率部進入臺兒莊後狂妄地歡呼勝利時,奏響了《軍艦進行曲》。首先,歷史上的瀨谷啟並未進入莊內。其次,日本陸軍與海軍長期矛盾重重,用海軍的軍歌給陸軍馬鹿「慶祝」顯然不太合適。當然這也是國產抗日劇的通病,大概是因為《軍艦進行曲》知名度比日本陸軍的《露營之歌》大得多,所以很多抗日劇但凡鬼子出現,甭管陸軍還是海軍,一律自帶《軍艦進行曲》的BGM。筆者看過的抗日劇中,只有姜文的電影《鬼子來了》將這問題弄清楚,儘管《軍艦進行曲》在電影中從頭響到尾,但在日本海軍陸戰隊與陸軍搞聯歡會那一幕,陸軍馬鹿終於沒有再搶海軍的軍歌,而是合唱了他們自己的《露營之歌》。
還是將關注點拉回《血戰臺兒莊》。電影中最精彩的戰爭戲自然是臺兒莊大戰,反映我軍將士艱苦卓絕,英勇抗戰的橋段自不必說,難得的是,對於敵人,影片也沒有像抗日神劇那樣將其塑造成愚蠢而低能的弱雞。電影中日軍將領老謀深算,士兵兇悍而殘暴。其中不乏揭露日軍殘暴的情節,例如日軍在電影中第一次出現便是屠村。不過,這種殘暴與神劇中那些橋段有本質區別,神劇中的日軍形象很蒼白,更多是為邪惡而邪惡,是頭頂生瘡腳底流膿,從裡爛到外,蠢而邪惡的壞蛋。但《血戰臺兒莊》中對於日軍暴行的表現,給人的觀感則是整個軍隊體系造就的殘暴,他們以機槍屠殺中國軍民,用刺刀戳殺倖存者等都是執行命令式的動作,沒有過多個人色彩,士兵成了無情的戰爭機器,這種殘暴更令人不寒而慄,也更接近歷史。
再來聽一段《血戰臺兒莊》中一位戰士哼唱的抗日歌曲《犧牲已到最後關頭》。
電影也有用力過猛之處,如臺兒莊大戰中,日軍第10師團的師團長磯谷廉介直接上陣指揮。實際上,在整個臺兒莊大戰期間,磯谷廉介都沒有到過一線,而是一直待在兗州的師團指揮部,臺兒莊前線的指揮官為日軍少將瀨谷啟。
儘管一些情節與史實存在偏差,但瑕不掩瑜。總體而言,《血戰臺兒莊》是一部製作精良、歷史考證、人物生動、劇情精彩的經典戰爭電影,無論是中央軍、地方軍、日軍及普通民眾,都刻畫得比較到位。如果說電影中還有什麼缺憾,大概就是它作為一部全景式敘述歷史的影片,遺漏了中國空軍在臺兒莊上空的浴血奮戰。
電影《血戰臺兒莊》最後一幕,臺兒莊殘垣下屍山血海,中國軍隊經過頑強抵抗,終於插上勝利的旗幟
《血戰臺兒莊》中多次出現日本飛機轟炸我方陣地的情節,卻忽略了當時中國空軍在臺兒莊上空的鏖戰。徐州會戰爆發後,中國空軍在第三大隊大隊長吳汝鎏的帶領下,於1938年3月25日自歸德出發,飛臨臺兒莊上空與日軍航空隊發生激烈空戰。根據中方戰報記載,此次空戰我方擊落日機7架。而中國空軍也損失了飛機7架,受傷4人。第七中隊的分隊長李膺勳在與日機的激戰中壯烈殉國。第八中隊副隊長何信、分隊長莫休,在飛機損傷後跳傘,結果遭日軍地面部隊射殺,不幸犧牲。
中國空軍И-15機群起飛,從空中支援地面部隊,保衛臺兒莊
中國空軍馳援臺兒莊的作戰,作為這場戰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卻是長期以來反映臺兒莊大戰的影視作品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節。今後,臺兒莊這場血戰必定還會被搬上熒幕,但願彼時能將空軍的這段歷史補上,讓觀眾知道,在那場振奮人心的大捷中,曾有一群藍天騎士在雲霄間英勇奮戰,血灑長空。
長按圖片,支持國曆君
註: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抓取,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