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發力 創新增活力

2020-11-24 天津日報

  改革創新是一個區域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也是實現突破的強大動力。中日(天津)健康產業發展合作示範區作為靜海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圍繞主導產業,建設改革創新載體,集聚改革創新要素,示範區的發展全面提速升級,讓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迸發。

  讓改革打破體制藩籬

  合作示範區管委會秉持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增活力、以項目帶提升的發展理念,主動轉變發展思路,全力抓好「三大改革」。

  著眼於全面理順管理體制機制,破解經濟發展新動能不足、產業結構不優、後勁不夠等問題,合作示範區管委會堅定實施管理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

  打破固有管理體制模式,全面實施《關於推進團泊新城地區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設立團泊新城黨工委,切實加強了對團泊新城地區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好地統領「一鄉一鎮一街」和「兩委一處一平臺」,有效集聚起推動新城地區發展的合力,為示範區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大力推動法定機構改革,實行更加靈活、更具激勵導向的管理體制機制,全部人員面向社會招聘,招納了一大批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碩士以上學歷者超過80%,有效改善了幹部隊伍結構,為園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智力支持。

  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活力與壓力相結合的指導原則,深入推進合作示範區財稅體制改革,園區內稅收90%劃撥管委會,下一步力爭實現「不予不取」,給予合作示範區管委會更加充分的財稅自主權和資金支配權,為示範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供了有力資金支撐。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拓展融資渠道,申請政府專項債31.9億元,通過銀行等其他金融渠道融資5000萬元,達成協議金額5億元,為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積極對接央企合作,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配套、重大產業和生態環境項目建設,有力保障了重點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創新投資模式,成立平臺公司承建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董莊窠還遷房等示範區內重點項目,累計投資7.2億元,激活示範區發展活力,整體經濟指標完成較好。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入預計完成71.30億元,佔全年任務的118.33%;招商引資預計完成40億元,佔全年任務的160%;1~8月份稅收完成4.23億元,本級財政收入完成1.87億元。

  (下轉第14版)

  (上接第13版)

  讓發展轉入快速軌道

  「三大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徹底激活了示範區發展建設的「一池春水」。

  心繫民生,服務群眾,實現還遷項目建設新突破。示範區管委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推進百姓安居工程。加快管鋪頭還遷區整修、設備設施完善。

  目前,全村已交房1650套,佔還遷總數的75%,解決了近十年的老大難問題,老百姓搬進樓房、住進新家的夢想和期盼終於成為現實。抓緊董莊窠還遷房項目建設。一期工程22棟住宅已有20棟實現封頂,二期工程正在積極施工招標,預計年底完成樁基施工。推進朝陽學校建設施工。目前已完成辦公區、生活區臨建臨路施工,預計年底前完成教學樓主體一層施工,建成後將大大改善還遷子女就學環境。

  統籌全局,克難攻堅,實現基礎設施配套新突破。在疏通「經絡」上下功夫。加快推動團泊大道及示範區13條市政道路建設。目前,團泊大道正在進行人行道花磚鋪設及車道鋪油,13條市政道路建設正在積極籌劃,計劃年底至明年上半年啟動。在打造「引擎」上下功夫。積極推進津靜市域郊軌道交通項目,以軌道交通為牽引,帶動區域整體發展步入「快車道」。已與軌道集團多輪磋商,基本確定春節前開工。在做細規劃上下功夫。加快論證改進津文快速、迎豐渠拓寬項目等重要交通項目的方案設計,目前已形成初稿,將儘快組織討論完善,預計年底前方案定稿並確定投融資模式。在重點推進上下功夫。堅持統籌全局、科學謀劃,致力打造以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為骨架,以血液病醫院(團泊院區)、血液檢測中心、醫科大學一期項目、體育學院三期等重點項目建設為血肉的城市發展「生命系統」,緊盯這些重點項目搞好服務,加快推進合作示範區建設,帶動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讓創新成為制勝法寶

  示範區管委會堅持創新思維,營造環境,實現招商引資新突破。

  牢固樹立產業第一、項目為王的思想,把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作為事關區域發展的根本性舉措牢牢抓在手中,積極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生態環境優勢、健康產業基礎優勢,著力提升項目聚集能力、打造京津冀健康產業龍頭。充分發揮與日本在產業合作、社會交流、校際聯繫等方面基礎優勢,加大產業招商力度,吸引國內外優質產業入駐。積極爭取國家部委、市級部門政策支持,打造健康產業發展的政策窪地,以含金量高、吸附力強的政策措施吸引項目落地,保障項目發展,形成產業集群。

  6月30日,中國神農谷、血液病醫院(團泊院區)附屬區等13個項目進行集中簽約,協議投資總額近500億元,實現合作示範區揭牌成立「開門紅」。圍繞醫療、體育等產業,合作示範區開展持續招商,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對接,加快推進血液病醫院建設;與邁勝醫療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洽談,就腫瘤質子治療國際醫學中心項目籤訂合作協議;與步長集團互訪,開展深度調研,就中醫藥產業化項目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與北醫三院崇禮院區、崇禮區人民政府合作、天津體育學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運動康復)團泊分中心、體育學院崇禮院區研究生院建設。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的籤約、落地、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合作示範區發展質量和效益。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中日(天津)健康產業發展合作示範區在發展實踐中深切體會到,唯切實做到以創新引領發展、以改革促進崛起,實現創新和改革兩翼齊飛、雙輪驅動,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相關焦點

  • 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 改革創新強動能增活力
    經過體制改革後的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僅實現了區域、機構、職能的「物理整合」,更激發了主責突出、機制靈活、幹勁十足的「化學反應」,塑造了一個嶄新的開發區。改革創新強動能,內生活力競相迸發。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去年底開始落實體制機制改革試點要求,圍繞聚焦主業,原有的27個機關事業單位整合為投資促進、園區建設等8個工作機構和3個產業中心,直接服務經濟發展的機構佔比75%以上。
  • 瞄準「世界一流」 國企改革創新集中發力
    作為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重要內容,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步伐正在全面提速。  在11月23日舉行的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現場推進會,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表示,當前對標提升行動進入集中推進、全面落實的關鍵時期,要求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重點企業要緊盯世界一流的奮鬥目標,強化改革、創新和管理聯動,打造推廣一批標杆企業、標杆項目和標杆範式。
  • 國資新新 | 無線電集團聚焦體制機制改革 以創新基因激發新活力
    「廣州國資」公眾號開設「國資新新」專欄,梳理回顧具有廣州特色的國資國企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展示廣州國資國企改革創新量質齊升的良好局面,推動廣州國資國企改革再深化、再發力。- 第16期 -▲▲▲ 無線電集團將體制機制改革貫穿企業發展的始終,將創新視為企業的生命力,並在持續的改革創新中把握機遇,實現發展。
  • 傳媒湃|山西發力推動報業廣電改革,大力精簡人員編制
    傳媒湃|山西發力推動報業廣電改革,大力精簡人員編制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20-03-31 16:21 來源:澎湃新聞
  • 山丹:深化改革創新有效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山丹 深化改革創新有效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每日甘肅網12月22日訊據張掖日報山丹報導(記者石晶)山丹縣進一步加快深化改革步伐,強力實施創新驅動,激發經濟發展動力活力。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重新編制完成《山丹縣部門權責清單目錄》,積極推行「一窗辦」改革和網上行權,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814戶。紮實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醫師多點執業等改革,統籌推進鄉鎮機構、事業單位、綜合行政執法等改革,深化國有企業融資平臺去行政化、經營實體化以及年薪制等改革。
  • 從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看國資國企新動向:改革再深化 發展再升級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改革再深化 發展再升級——從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看國資國企新動向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改革再深化 發展再升級——從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看國資國企新動向新華社記者王希極不平凡的2020
  • 改革與創新 讓國產直升機發展跑出加速度!
    主動承接國家科技創新和新時代集團發展戰略,直升機所結合技術和產業現狀,制定發展新規劃,大力推進包括創新發展中心建設、運營管理體系建設、人才激勵體系建設、項目管控體系建設、民機管理改革、無人機市場化改革等專項工作,進一步明確了「技術為本、創新驅動」的發展導向,通過系統謀劃科技創新長遠布局,強化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有效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形成領先競爭力。
  • 改革再深化 發展再升級——從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看國資國企新動向
    實施三年行動 國企改革再出發  2020年啟動實施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吹響了新一輪改革「衝鋒號」。  開局即決戰,起步即衝刺。今年以來,國企改革乘風破浪,取得一系列新成效。  ——「雙百行動」聚焦治理、用人與激勵三大機制關鍵環節發力,催生發展新動能;「科改示範行動」打造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創新「領頭雁」;促進管理與改革創新良性互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全面展開。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 山東聚力制度創新和改革攻堅 推動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期間,山東聚焦制度創新這個最核心的改革任務,發展環境實現系統性重塑,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點內容,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山東省「十四五」時期改革攻堅的一項重要任務。「《建議》對健全土地要素、技術要素、數據要素等方面的市場運行機製作出部署,掃除制度性障礙,推動資源實現市場化高效配置。」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規劃研究所所長劉德軍說。
  • 改革「好戲連臺」 發展活力持續增強
    ,以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促開放,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要競爭力,有力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今日起,本網開設「南昌深化改革回眸」專欄,深入報導我市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發展成果,敬請關注。  改革不停頓,砥礪再出發。
  • 山東港口渤海灣港 「多點發力」推動「三項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今年以來,山東港口渤海灣港樹立重人才、重實幹、重實績的鮮明導向,把深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作為總抓手、主方向,通過實打實的舉措,進一步激發了隊伍的戰鬥力和幹事創業活力,為渤海灣港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實人力資源支撐。(渤海灣港總部中層幹部競聘演講現場)找準發力點,紮緊制度"鐵籬笆"。
  • 峽山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動員會議召開
    >11月10日,峽山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動員會議召開。會議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積極推動更深層次改革,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省、市委關於開發區改革的部署安排,動員全區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壓實責任,有力有序推動各項改革任務落實落地,切實以改革增動力、激活力,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 深化學校教育改革創新
    各級各類學校的校長對於深化學校教育改革的創新探索與成果分享,對於學生發展與育人方式、信息化與智慧教育、智能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等熱門議題的探討,都是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生動實踐。在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創新的過程中,要堅守如下四個原則。
  • 甘肅出臺深化水利改革方案 推進水權水價水利管理改革
    近日,甘肅省水利廳印發了《甘肅省深化水利改革方案》,明確了改革的思路方向、目標任務、總體要求和保障措施。
  • 珠澳「牽手」發力現代金融創新
    近年來,珠海以發展跨境金融為核心,以發展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為兩翼,打造區域特色金融創新發展的「一核兩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研究探索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這為深化珠澳合作、發力現代金融提供了新的重大機遇。
  • 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這項改革將...
    >激發企業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建立高效管理機制8月28日上午,北大荒集團三項制度改革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召開。他強調,深化勞動、人事和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是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的重要路徑,也是激發企業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建立高效管理機制的重要舉措,集團上下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集團(總局)黨委改革發展部署上來,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全力推動三項制度改革取得實際成效。
  •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打造產業創新高地!東營著力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
    近年來,東營市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構建創新型園區、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人才、創新型產業,著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教改革工作水平,為實現東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科技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是市委、市政府科學把握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 強信心·明方向·增活力——寧夏企業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寧夏企業以會為「媒」,交流合作,抓機遇取真經,進一步強信心、明方向、增活力,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強信心:讓本土文創產品在世界舞臺展示寧夏之美「我們正在積極準備與依文集團的合作事宜,讓巧兒刺繡獨有的繡、織、染、剪傳統技術走上世界舞臺展示寧夏之美!」
  • ...成都再發力!「一帶一路」保險創新研究與發展中心落戶天府新區
    「中西部保險第一城」成都再發力!天府新區與安達保險、慕尼黑再保險、瑞士再保險、富衛人壽、金誠同達、歐洲貨幣,上海行知教育促進會、成都天府新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天府國際基金小鎮聯合籤署合作協議,著力將中心打造成為保險產品研發、保險技術革新、保險場景拓展、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為成都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積蓄強大的發展動能。創新保險形式!
  • 以制度釋放活力 山東25條措施深化科技改革攻堅
    以制度創新釋放科技創新活力  山東出臺25條措施深化科技改革攻堅  ■布局建設10家左右省實驗室,賦予其人財物自主權,給予泰山人才工程配額  ■企業投資超3000萬元聯合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直接納入省級科技創新平臺  ■「一事一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