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東營市新培育省級院士工作站16家,同比增長3倍;
市級農業科技園區6家、創新創業共同體3家、企業技術中心16家;
新備案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4家,全市總數分別達到9家、29家;
全市實現「個轉企」30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63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94家;
……
豐碩成果的取得,離不開東營市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政策支持、持續優化整體環境,以創新為支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實踐。
近年來,東營市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構建創新型園區、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人才、創新型產業,著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教改革工作水平,為實現東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科技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是市委、市政府科學把握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制度供給是驅動創新的引擎。2019年,東營市印發《東營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把東營市建設成為創新服務高效、高端資源聚集、產業充滿活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產業創新中心,這也標誌著東營市創新型城市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除了科技創新六大行動外,《方案》謀劃提出了體制創新六大創新舉措,主要包括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創新科技資源配置機制、完善科技金融融合機制、健全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支持縣域創新發展試點、開展自主創新產品示範。
為保障順利實施,《方案》還提出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創新投入、建立考核機制和營造創新氛圍等措施,確保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有序推進。
圍繞創新創業、科技獎勵改革、創新型企業培育,東營市全面落實市場準入、稅收優惠等19條政策措施,推進小微企業「雙升」戰略實施,完善「企業開辦」綜合專區服務,實現容缺受理,鼓勵「個轉企」「企升規」。印發了《東營市高成長型中小企業評價標準體系及計分方法(試行)》,起草了《東營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等文件,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供給。
「通過建立專利申請『快速通道』,發明專利授權周期由22個月縮短到4個月,實用新型專利由8個月縮短到15天。」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個轉企』216家,培育科技型企業494家、高新技術企業263家。」
為進一步調動和激發全社會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東營市轉變人才引進方式,圍繞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在土地使用、人員編制、經費扶持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優惠政策,全社會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
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人才、機構和場所等資源缺一不可,如何將這些創新資源有效聚集起來是首先要解決的難題。
為此,東營市著力打造創新型園區,規劃建設了「東南西北」四個高能級創新型園區,加快推進區域創新高地崛起,支持起創新型城市的主體框架。
「東」——悅來湖科技人才聚集區。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北航東營研究院順利推進,國家石油行業大數據分析平臺投入運營,新增孵化面積10萬平方米。
「南」——省黃三角農高區。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紮實推進,申請材料已報送國家科技部。
「西」——東營科教園區及東營高新區。中開院東營創新孵化基地正式啟動,地校協商起草的共建科教園區6項協議將於近期籤約;市委、市政府印發《支持東營高新區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東營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被列入省政府與科技部的「省部會商」議題。
「北」——山東省高端石化基地核心區。建設了全省高端石化創新創業共同體,運營管理體制逐步健全,正在推進12項技術成果在港區落地轉化。
在四大創新高地所產生的「磁場效應」,進一步帶動了全市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建設。
東營市從「外引」和「內挖」兩方面入手,紮實做好人才引進培養工作,集中力量爭取知名高校或國字號科研院所來東營市設立分支機構,以機構吸引高層次人才團隊。市現代農業示範區分別引入中科院地理資源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設立分支機構,並依託機構建設了中科院黃三角現代農業工程實驗室、中科院種子創新研究院山東基地。
立足本地,東營市重視挖掘人才資源,加快培育黃河三角洲人才工程專家隊伍,每年遴選10名左右的黃河三角洲學者和20名左右的黃河三角洲產業領軍人才。把握中石化出臺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加快建設中石化科技孵化器政策的有利時機,以勝利創新孵化器為試點,探索油地雙方在技術、人才資源共享方面的有效渠道,盤活用好油田科技人才資源,為東營市涉油產業發展增添強大助力。
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而企業不僅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
為此,東營市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始終堅持「個轉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成長性企業—企升規」的企業培育路徑,引導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一是壯大科技企業群體。推進小微企業「雙升」戰略實施,完善「企業開辦」綜合專區服務,實現容缺受理,鼓勵「個轉企」「企升規」。
健全完善企業研發體系,是東營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之一。起草《東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方案》,支持企業建設或與高校院所共建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以及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流動站)等創新平臺,加強技術、產品研發和工藝、裝備改造,提升企業持續發展能力。
今年以來,全市新備案省級院士工作站16家,較去年同期增長300%,全市總數達到23家;新認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6家。累計推薦26家機構申報省級研發平臺,國瓷、天元和勝利石油工程公司等3家企業獲省人社廳推薦申報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在健全完善創新孵化體系方面,東營市以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模式,支持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等創新孵化平臺,完善創新創業孵化鏈。鼓勵各孵化平臺提升專利運營、成果推介、評估評價、金融對接等專業化技術服務能力,探索形成「孵化器+風險投資+創業企業」的運營模式,提高創新孵化質量。今年以來,新備案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4家,全市總數分別達到9家、29家。
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同樣是一個創新要素集聚融合,分工細化鏈條拉長,由量變轉質變的過程,必須紮實做好產業發展各環節工作,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東營市積極引導大中型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投資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加快向創新引領型企業轉變。支持中小微企業圍繞高新技術產業細分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發,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育後備力量。
為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東營市在完善創新創業載體方面發力,加快推進山東省高端石化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氧化鋁纖維研究院、國家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發揮其在科技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的作用,輻射帶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