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查醫生援鄂日記》作者:「給你念一封女兒寫給我的信吧」

2020-12-27 騰訊網

67個日夜、67篇日記、10萬餘字。

在武漢的抗疫一線,有位女醫生在緊張繁重的工作之餘,堅持以最真誠的視角記錄大疫之下的舉國之戰。上海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呼吸科醫生查瓊芳從除夕到3月31日,形成了目前出版最完整的抗疫日記。4月20日,在首發200本之後,4月26日《日記》正式出版,日語、越南語、泰語等版本《日記》也正在陸續翻譯、洽談版權等,或將為世界各國共同抗擊疫情提供中國經驗。

在《日記》之外,查瓊芳還有什麼沒有表達的?這場非同尋常的經歷,如今又給她帶來了怎樣的新觸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趁著查瓊芳門診日的午間片刻休息,與她展開了一場對話。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您的第一篇日記寫於1月25日,當天凌晨剛剛抵達武漢,在一切情況都尚未明朗的開墾階段,是什麼支撐著您開始動筆要寫日記?

查瓊芳: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把它當作工作匯報在寫。作為支援武漢的第一批上海醫療隊員,也是國內較早抵漢的外地醫生,不得不說我們面臨了很多困難。第一個就是思想上的困難:病毒的傳播途徑是什麼?無人知曉;我們也缺少實際治療經驗,這種對病毒本身的恐懼和工作的壓力需要及時得到紓解;第二個困難是後勤保障,我只帶了一個行李箱,裝著換洗衣物、少量防護物資和醫院的2個急救包,但這場仗要打多久、後續資源能否跟上,大家也挺擔心;第三個就是院感問題。我們陸續也看了不少新聞,若這支136人的隊伍裡但凡有一人出了問題,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細心的讀者也會發現,從約第10天開始,我把寫在正文中的時間、天氣等信息寫到了最開頭,「工作匯報」便漸漸成了「日記」。

解放日報:是的,我們也發現,您的文風從最開始稍顯嚴肅,到後期越來越輕鬆,是不是心理上也發生了不少變化?

查瓊芳:可以說,我們的心情和患者的病情呈密切正比。最初寫得比較事無巨細,因為也不太想讓自己閒下來。人沒事做,就會不停地翻看手機,負面信息多了也是壓力;後期隨著治療越來越順利,可能文字也慢慢被「治癒」了。

我在這次支援武漢的工作期間,有了個別名叫「查一抽」。當時收治了一名40多歲的男性患者,從無創呼吸機到高流量吸氧,他的病情一天天好轉。可意外突然發生了,常年吸菸史和肺大皰病史讓他突發自發性氣胸。之前,金銀潭醫院胸外科團隊曾為他進行過一次胸引管抽氣,這一次,周新主任告訴我,患者的肺壓縮程度約30%,如果是普通健康人群,幾乎無需治療,可自行恢復;但患者的肺功能很差,必須儘快治療。

我選了更細的胸引管,穿著悶熱防護服,在兩層手套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層,護目鏡、面屏讓視野很模糊,針頭又很細,我的一切動作都像是電影的慢動作,因為不能有一絲失誤可能。針筒60毫升,氣體800毫升,我在《日記》裡寫,「姐抽的不是氣體,是新冠病毒!」十幾針筒後,患者很快恢復了平穩體徵。

其實在上海,我們也都是一線醫生,也並非沒有經歷過疑難危重患者的搶救。但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每個人都能真切感受巨大的情緒變化。

解放日報:您在《日記》中似乎經常提到周新主任和鄭軍華隊長,這兩位來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師長給了您怎樣特別的觸動?

查瓊芳:我們在武漢工作期間,其實除了一個班次的小組戰友們,和其他隊員們沒有太多相見的機會。但鄭軍華院長和周新主任頻繁出現,前者提供思想支持,後者提供技術指導。

我記得特別清楚,在機場時鄭院長就對我們說過一句話,「可能在許多報導中,你們是英雄,但現在不是沾沾自喜的時候,冷靜下來才能做好工作。」這盆「冷水」把許多人都澆清醒了,但他也說過很暖心的話,「防護物資不到位,我們的醫療隊就不進病房。」

幾乎每個班頭,周主任都在做著統籌指導,原本大多由麻醉科醫師承擔的氣管鏡引導下插管工作,我也在他的帶領下學會了。每一天不同卻似乎又相同的工作中,也正是有身邊這些如今想起來的確可以被稱為「英雄」的師長,才支撐我們做得更好,也讓我把《日記》變得更豐滿。

解放日報:除了他們,另一個您經常觀察的群體是90後。這一次戰疫,許多人都說,「90後的時代」來了,您怎麼看?

查瓊芳:就以仁濟醫院為例,我們前後共派出172名醫護人員,有60名都是90後。我給他們的評價就是「有擔當、敢拼搏、善於學習」。和我同在第一批醫療隊的仁濟南院男護士傅佳順是1992年出生的小夥子,也是南院急診團支部書記。到達武漢的第一天,他就「中暑式」地全副武裝上了9小時班,沒有一句怨言。

這一次疫情中,我們也看見不少青少年憧憬穿上這一身白大褂。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救死扶傷的滿足感都是物質無法替代的。我相信,正在或即將邁向社會舞臺的90後、00後們,擁有比我們更活躍的思維和更開闊的眼界,勢必會為各行各業帶來更多前景和希望。但我也想告訴孩子們,醫療並非只需要技術,人文情懷將幫助我們走得更遠更長。

解放日報:聽說您的女兒今年即將迎來高考,這幾日您也前往中學和00後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孩子們對《日記》的哪些部分更感興趣?

查瓊芳:我告訴大家,2月18日,在武漢的我們收到了黃浦區一名小朋友用壓歲錢請父母一同購置的8套防護服和遊泳眼鏡,他還寫了一封信,說隊員們「一個都不能少」。當時真的特別感動,不僅是來自家鄉的問候,也是孩子最真誠稚嫩的祝福。

女兒在我回來之後,有一天給我寫了一封信,「作為查醫生的女兒,親眼目睹她在大年夜傍晚丟下碗筷登上飛機奔赴武漢,親耳聽聞她在武漢冒著生命危險救治病人的艱難困苦,最後親身前去祝賀她平安歸來;都知道疫情嚴重,但至少我們在上海相對於安全,當最親的人整裝待發前往武漢時內心的恐懼和害怕我仍然記憶猶新,每次在網上閱讀她的日記、每天短暫的通話,聽到她熟悉卻又疲憊的聲音,我才稍稍放下心來。我為查醫生自豪,不僅因為她是抗疫日記的親歷作者受人誇讚,不僅因為她逆行前往武漢救死扶傷令人敬佩,更是因為那根親情的紐帶擁有金石之堅,因為她是我媽,所以我永遠為她自豪。」

這一次疫情,其實並沒有把我們的生活變成黑白色,哪怕在武漢,在最嚴峻的時刻,也都有溫情和愛。有一個我沒來得及寫進《日記》的故事:剛去的那段時間,蔬菜供應極為緊張。有位住在東西湖區的菜農騎著電動三輪車,馱著花了千餘元向鄰裡鄉親收購的綠葉菜送到了我們下榻的酒店,那會兒天還特別冷,我看他腿都凍僵了。他告訴我們,自己地裡的菜還沒熟,只能買一些,酒店工作人員要給錢,他一個勁兒地推脫,還說要謝謝我們。

或許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人會只選擇自己想看見的內容。但醫護人員、警察、社區工作人員、貨車司機、公交司機、志願者司機、快遞員……正是許許多多普通人的日常,一點一滴拼出了中國阻擊新冠疫情的路線圖,是除了無私無畏之外的義不容辭和勇敢善良。

解放日報:如今回到日常工作中,您的「作家」身份有沒有給您帶來什麼新變化?

查瓊芳:早上門診時,有患者認出了我,把我當作「背景板」自拍了一張照片。如果有患者也曾看過《日記》,我很感謝,也希望自己能真正為他們帶來一些來自武漢最真實的故事。不過,我是一個非常普通的醫生,或許這本《日記》在我的生活中激起了一些漣漪,但我也會很快再次回歸普通的日常生活。

相關焦點

  •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今天在上海書展舉行全球首發式
    圖說:《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首發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今天是2020年上海書展的最後一天,上海交通大學舉行《查醫生援鄂日記》出版座談會暨英文版首發式。首發式上也傳來好消息,該書入選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目錄。
  • 《查醫生援鄂日記》出英文版:揭開中國成功抗疫的密碼
    在這難忘的68天時間裡,我看到的是每位醫護人員無私無畏、永不放棄,用醫術仁心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抗爭,哪怕再累再苦,也沒有一聲怨言,一次退縮……」——《查醫生援鄂日記》2020年,一場疫情席捲而來,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最危難的時候,是無數白衣戰士奔赴前線,與病毒抗爭,挽救百姓生命。
  • 真實的抗疫日常,折射不平凡的抗疫精神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
    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開啟全球預售。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
  • 「女兒,對不起」「媽媽,我在鎮海等你」,援鄂媽媽隔空對話女兒……
    2月17日一封滿帶思念與牽掛的信從鎮海寄出李晚紅的女兒梁宇辰把無法在電話中說出的牽掛和驕傲裝進字裡行間親愛的媽媽後來知道你去了重症病區,我們更是日日懸心。我知道前線的醫務工作者們,有人的手脫皮了,有人出了隔離區累到走不穩步子,有人被病毒感染了,甚至還因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我多擔心您呀!每次電話鈴響起,聽到您用疲憊而溫柔的嗓音笑著說:「媽媽,沒事的!」我才能放下心來。那天我們視頻聊天,我被您的「鍋蓋頭」嚇到,您卻笑著問:「你看,媽媽帥吧?這是最流行的髮型呢!」
  • 與國同慶|援鄂醫生查瓊芳坐診遇粉絲點讚,一時詞窮微笑以對
    查瓊芳是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也是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的一員,於2020年除夕夜逆行而上,次日凌晨抵達武漢金銀潭醫院。在那裡抗疫的67個日夜裡,她用文字、音頻寫下10萬字《查醫生援鄂日記》,被大眾所熟知,還收穫了「日記女神」的稱號。
  • 再來武漢,我相信是因為綻放的櫻花——保定援鄂醫生日記(人民戰...
    再來武漢,我相信是因為綻放的櫻花——保定援鄂醫生日記(根據援鄂醫生事跡整理)在維也納酒店等唐山援鄂的醫生時穿黃色衣服的快遞小哥在巴士左側,忽然調轉車頭停了下來對我們,鄭重而快速地鞠了三個躬我願以此生,報您三鞠躬深夜,一輛巴士在去往方艙的路上走著2)張若石:說好不哭
  • 北京市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們終於等到相擁一刻
    茶几上是一封昨晚寫好的信和壓歲錢買的蛋糕。張芳芳欣喜地打開信封,「呦!兒子真的長大了,那請你給我念吧。」「媽媽,這是我們第一次分開這麼久。」一字一句,種嶽澤真情流露,「我要給您一個熊抱,祝您身體健康!」「來,兒子!」種嶽澤剛讀完,張芳芳就忍不住抱起兒子,緊緊摟在懷裡。張捷,北京世紀壇醫院呼吸科醫生。今天,他凱旋迴到醫院,妻子和女兒來到醫院接他。
  • 白衣天使援鄂日記:此刻起,爸媽寢食難安
    (抗擊新型肺炎)白衣天使援鄂日記:此刻起,爸媽寢食難安  中新網昆明1月31日電 題:白衣天使援鄂日記:此刻起,爸媽寢食難安  作者 繆超  援鄂第四天(30日),李明慧寫下日記,「此刻起,爸媽一定寢食難安!」至此,她的父母才得知女兒赴湖北抗擊新型肺炎了。
  • 援鄂家書|王巧凌,你的家人來信了
    正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陽泉援鄂醫療隊,他們除了是醫務工作者,還是母親、父親、兒子、女兒……在前線,他們全力奮戰,一心為了患者,為了祖國這個「大家」而顧不上自己的「小家」,在後方,有一大批人時刻牽掛著他們,也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
  • 一封寫給馳援武漢母親的信 記者對話馳援武漢醫生朱鶯的女兒李思雅
    「親愛的老媽,我們約定過,等到疫情散去的那一天,等到春暖花開的那一天,等到你凱旋歸來的那一天,我們補回年夜飯……」這是15歲的女兒李思雅寫給母親的一封信。她用最樸實的語言、最真摯的感情向母親說著心裡話。
  • 【援鄂日記】聽說臺山的黃花風鈴木開花了,我們離勝利不遠了
    【援鄂日記】聽說臺山的黃花風鈴木開花了,我們離勝利不遠了 2020-03-07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封家書】海怡:寫給母親的信——海怡家書二
    當時老奶奶很清醒的說:「華她媽呀,你別難受,不怨你,是我自己要摔的,我和你爹拖累你這麼多年,看你累得又黃又瘦,我心疼呀……我是想自己把自己摔死,也省得你再受罪……」奶奶哭著說著,您抱緊奶奶也哭成淚人:「娘呀,您可別這樣想呀,這是我的罪過呀,我對不起您老人家呀,您摔成這樣我怎向您的兒女們交代呀?」爸爸聽到哭聲又請鄰居幫忙把奶奶抬到床上,醫生給處理了傷口。
  • 兩個援鄂女醫護的戰「疫」片段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河南省已派出15批1273人的援鄂醫療隊,參加武漢保衛戰。截至3月6日,河南省援鄂醫療隊管理床位1923張,累計收治患者2236人,累計治癒出院患者1259人。「對啊,媽媽就是你的超級英雄」「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我都想你了。」「等媽媽把病毒打完就回家了。」「媽媽,你是不是像超級飛俠一樣的超級英雄呀?」「對啊,媽媽就是你的超級英雄……」這是3月4日8歲男孩於嘉希在和遠在武漢支援的媽媽劉丹視頻時的一段對話。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媽媽抗擊非典女兒迎戰新冠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第三批國家援鄂醫療隊成員 李佳辰:就問我是不是下班了,然後我就震驚,我媽還在遠方陪著我,等著我下班給她報個平安。李佳辰的媽媽韓金香,是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長,2003年曾參加抗擊非典。這次疫情爆發後,她鼓勵女兒支援武漢,但孩子真到了前線,她卻忍不住擔心。
  • 「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八十七歲病人與援鄂醫生重逢攜手再看夕陽...
    9月4日,照片中的兩位主人翁——87歲的老人王欣和27歲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醫生劉凱,再度相逢在照片拍攝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現醫患攜手看夕陽這溫馨一幕。8月底,得知要和劉凱醫生重逢,王欣老人非常激動。但是,由於患有慢性糖尿病,王欣老人9月3日住進了武漢市第一醫院治療。他無論如何不願錯過第二天和劉凱的重逢,於是向醫院「請假」。
  • 對話上海五院援鄂英雄施勁東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施勁東提前終止義大利進修,與醫護人員義無反顧報名參加援鄂,逆行渡厄!近日記者連線了援鄂英雄施勁東,回顧一線援鄂工作,他這樣說道↓↓↓記者施醫生,當時是如何組建援助醫療隊的?2月16日23:30,我們接國家衛健委通知,五院1小時內組建了閔行區史上最大規模的援助醫療隊。
  • 你歸來時,春暖花已開——寫給民和援鄂凱旋歸來的英雄
    你歸來時,春暖花已開——寫給民和援鄂凱旋歸來的英雄你歸來時,春暖花已開——寫給民和援鄂凱旋歸來的英雄文/李蘭花你奔赴武漢的那天寒冷還鎖著家鄉疫情的陰霾布滿了荊楚大地面對肆虐的病毒你選擇了挺身而出你在寒風中逆行你朝著危險前行臨行時你剪下的秀髮為春天種下萬棵新芽你歸來時路邊桃花盛開田地麥苗蔥蘢你的秀髮化作枝上千萬縷飄逸的絲絛你無暇欣賞黃鶴樓的夜景東湖堤岸的櫻花只好用傾情綻放的姿態為你送行
  • 國內首部援鄂醫生日記出爐!世上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無數人都在發...
    4月20日,國內第一部援鄂醫生親曆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由仁濟醫院主編、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查瓊芳醫生撰寫。從今年除夕到3月31日,查醫生日記共67篇,跨越援鄂的整整68天,也是目前出版的最完整的抗疫日記,再現醫務人員面對災難危險時的義不容辭,以無私無畏的精神構築起強大的中國力量,恰如書中所說:「這世上可能確實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無數人都在發一份光,然後螢火匯成星河。」
  • 廣東援鄂醫療隊:冬夜圍城,一群「白衣戰士」自南方來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護師蔣潔在日記中寫道。2月4日,又一支57人組成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援鄂醫療隊從廣州出發馳援湖北。「有點忐忑,孩子才11個月大,剛剛給她斷了奶。不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和丈夫一起上一線,我覺得我們都很棒!」急診科護士黃媛和丈夫馮劍鋒同為黨員,在集合地,他們拍下了莊嚴敬禮的合影作為留念。
  • 援鄂醫生離世,馳援手記曝光:你的善良,終將閃耀光芒
    援鄂醫生張靜靜的馳援手記曝光4月5日,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張靜靜在按規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滿,即將返家休息時,突發心臟驟停。經醫院組織全力救治無效。張靜靜於4月6日不幸逝世。她的丈夫遠在非洲支援,都沒能趕回來見她最後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