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西方與歐洲文化,莎士比亞文學是永遠不能繞開的永恆話題,作為歐洲文化的象徵,莎士比亞不僅僅是英國經典文化的代名詞,更是世界的文化資本,是歷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莎士比亞誕生於十六世紀中葉,距今已有四百餘年,一年又一年,層出不窮的莎士比亞紀念活動在全世界各地召開,彰顯著莎士比亞在全世界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英國文學史中稱莎士比亞為最偉大的作家與最傑出的戲劇家,足以能夠看出莎士比亞在英國文學史上的超凡成就,莎士比亞的文學、戲劇、藝術、品質在英國社會中長盛不衰,滲透到英格蘭人民的生活中漸漸的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莎士比亞之所以成為能夠流傳至今的永垂不朽的經典,主要是因為莎士比亞文化在不同文化中驚人的適應性與可變性。
《英國文藝史》:"莎士比亞復興於發現外部世界之外,由於它首先認識和揭示了豐滿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項尤為偉大的成就。"
時代的發展一往無前,文化隨著時間的流逝繁複多變,戰爭與和平,生存與發展都會催生出新的文學不同的文化。
正是因為如此,莎士比亞文化才會顯得尤為可貴,它不但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還能夠融合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在繁複多樣的文學世界中閃現自己珍貴的藝術價值,從而融合其他文學成為"我們的莎士比亞"。
就這樣莎士比亞走出英國,走出西方,成為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莎士比亞文化的魅力在於它可以穿梭時空,輕易打破時間的壁壘。
從幾百年前的西方穿越到當今社會,仍然能引起無數人的共鳴,大多數人都能從莎士比亞的筆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從而得到啟示。本文 從莎士比亞的文學世界入手分析莎士比亞文化的經典性。
淺析莎士比亞形象的衍生與發展
四百年來西方詩人層出不窮,他們或臭名昭著或名垂青史,都在西方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但是無一人能超越莎士比亞在英倫古典中的地位。
莎士比亞的形象經歷百年的變遷早已在人民群眾心中根深蒂固,對於莎士比亞的讚美可以追溯到這位偉大的作家逝世七周年後,作家瓊森獻詩稱莎士比亞為"時代的靈魂"。
在獲得極高的讚譽之後,莎士比亞已經被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讚美與鮮花從四面八方湧來,給予這位註定名傳千古的偉人至高無上的榮耀。
在西方文學的論壇上,莎士比亞的身影穿梭在西方各國文學中,德國的劇評家萊辛在莎士比亞的浪漫與古典中提取出嚴謹的符合邏輯的藝術理論體系,這個理論沿用至今,成為莎士比亞研究的必備理論。
《莎士比亞的智慧與藝術》:"莎士比亞屬於所有的時代,但他也屬於一個特定的時代,那就是他自己的時代。"
莎士比亞何以成為莎士比亞,這個問題可以在維多利亞時期找到答案,在殖民遍地,工業發展飛快的日不落帝國,現代文明充斥著這座古老的帝國,精神文明混亂且衰退。
人們急需一位代表傳統古典文學的作家來引領他們的精神,在這種情況下關於莎士比亞的調查與研究稱井噴式增長,在維多利亞時期,莎士比亞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還被人們推崇為一位偉大的精神領袖。
在莎士比亞文化愈演愈烈的幾百年中,莎士比亞的形象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學派的變化而改變,歷史文明與時代的交織讓莎士比亞漸漸成為一個行業中的試金石和風向標。
人們談起莎士比亞,不但會談起他的著作,還會討論他的成就來證明西方文化的價值,莎士比亞的形象很難用一個標準的答案或參數來概括,正如歌德所感慨的"說不完的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文學批判與"哥特詩人"的出現
雖然莎士比亞受到當今社會的認可,但是從古至今關於莎士比亞的矛盾從未消弭,在莎士比亞身上集中著讚美與崇拜,批評與反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而莎士比亞"哥特詩人"形象的出現正是來源於這兩種態度。
莎士比亞成為日不落帝國的精神領袖之後,批評緊隨其後的到來,伏爾泰作為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思想領袖者,對於莎士比亞的情感十分複雜。
他一方面稱讚莎士比亞是一位卓越的天才,一方面批評莎士比亞的戲劇粗俗野蠻,簡直是斷送了英國的戲劇。
伏爾泰對於莎士比亞的批評是多方面的,在1761年伏爾泰為號召全歐洲人抵制莎士比亞,發表了倒莎文章《向歐洲各民族呼籲》。
由於伏爾泰在法國展開了倒莎活動,莎士比亞的名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停止了莎士比亞在法國的傳播。
《歐洲藝術》:"18世紀三四十年代,反世界主義的中產階級運動在英國轟轟烈烈地開展開來,這對藝術史影響重大。"
令人驚訝的是,法國的倒莎活動不但沒有澆滅英國人民對莎士比亞的熱情,還促使英國文學批評家登上了古典詩學的舞臺。法國文學對於莎士比亞的批判甚至於詆毀讓英國文學批判家
找到了突破口,他們將莎士比亞包裝成"哥特詩人"進行反擊,由此體現了莎士比亞的自由性與開放性,更加的突出英國天然的民族性。
英國文學批評家們對於"哥特詩人"的認知本身具有複雜的政治意義,以伏爾泰為首的法國思想家對於莎士比亞的批評主要來自於其"民族詩人"的身份。
正值法國思想解放之際,莎士比亞率先成為專制權利下政治的犧牲品,基於愛國主義的動機,一場轟轟烈烈的中產階級運動在英國開展,在運動中"哥特詩人"莎士比亞逐漸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
莎士比亞的經典性與藝術性
如果說世界上存在某種普遍藝術,那一定就是莎士比亞藝術,莎士比亞的永恆來自於他的作品,在文化藝術的長河中,這些精神產物經過改編、研究、藝術加工仍然具有不可複製的經典性,仍然是文學經典中的經典。
甚至與任何一個時代都能完美契合,這與莎士比亞作品的核心"人"與"人性"有密切的關係,正是它們奠定了莎士比亞作品的基礎。
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脫離實際生存,作品也是,莎士比亞作品的基點正是從人出發,探索人性,研究人的行為動機,從而得到啟發與感悟。
典型作人物如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詰問世人"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的疑問是莎士比亞的疑問,也是整個社會的疑問,當人們處於矛盾之中,自然就會產生這樣的困惑。
《哈姆雷特》:"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間的無涯的苦難,哪一種更高貴?"
這就是莎士比亞的經典之處,人性之中普遍且永恆的東西都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展現,在莎士比亞超凡的語言藝術之下,人物栩栩如生如同你我身邊的每個人,及其自然的消解了戲劇與現實之中的界限。
使作者的思想精神與人物活動達成了極高的一致性,達到了渾然一體的境界,這使得莎士比亞塑造出的人物都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
世人將湯顯祖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他創作《牡丹亭》是中國戲曲史上傳奇之一,但耐人尋味的是杜麗娘與柳生的故事只可能發生在古代,而莎士比亞的戲劇可以在當今社會毫無阻違和的上演,甚至不用改臺詞。
這得益於莎士比亞戲劇的古典性與藝術性,讓人們仿佛置身於日常生活中,從劇中人物的一問一答中找到共鳴與啟示。
結語
莎士比亞文學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之處在於,它並沒有淺顯的停留在表面文學,僅僅是一個時代的經典,它可以不受時空和空間的束縛。
完美的融合進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中,揭示人性的複雜面與人的普遍性,莎士比亞經典之處在於對人性的探討,人性是文學殿堂中亙古不變的話題,對於人性的普遍認知與探討,讓莎士比亞作品在全球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亞走向世界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一方面在於莎士比亞作品的經典性與適普性,莎士比亞文學有著雅俗共賞的特質,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皆能從莎士比亞文學中感受到魅力與樂趣。
總的來說,莎士比亞在文藝復興中走的是"平民的路"其主題與內容核心並不"貴族",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哲理。
一方面在於民族文學的鮮明性,在大英帝國的民族主義主張下出現的"哥特詩人"莎士比亞,首先屬於民族文學,其次屬於世界文學,只有先屬於民族才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以此傳遍不同民族各地,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正是因為莎士比亞的作品帶有如此強烈的民族主義特徵,才能被世界文學所接受,並在全球範圍內經久不息的傳播。
在莎士比亞逝世後的這些年中,許多作家學者都將莎士比亞當作歐洲文學的標杆,當作研究的對象,或者當作當代文學的考量,莎士比亞儼然成為文學的試金石。
時代在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各個角度各個方向研究,試圖讀懂莎士比亞,但是正如歌德所說,莎士比亞是讀不完的,只要有人,只要有智慧,莎士比亞就在人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