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是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的道場,你盡可在五臺山奉獻你的虔誠

2021-01-11 旅行的信仰

人生必有一次去朝臺,飄揚的經幡,五臺的險峻,刻骨銘心的美景與眾多朝臺者的信仰與汗水,總有一個理由讓你愛上這裡。來五臺山,流連於香菸繚繞、鐘磬悠鳴的古寺,走過熙熙攘攘的佛事、法會和道場。不退初心,還原真心,永存善心,五臺聖境,殊勝,阿彌陀佛……

我每年都要來數次五臺山五臺山,我不知道是是因為對大自然美景的迷戀?是因為對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傳說的吸引?還是文殊菩薩的智慧?還是五爺的神靈?還是因為對本能的佛教勝地的虔心?複雜的情感交集在一起,可能這就是所謂的五臺山情結。情結越積越濃,隨時進入心靈的最敏感區域,一碰就醒,一點就著。

五臺山優美的環境、動人的傳說,數不盡的名勝古蹟,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揮毫;也惹得無數中外遊客留連忘返,拍照留念。聖地在人們的視野中漸漸遠去,但對它的眷戀,就像一壇百年陳釀,隨著時光的推移,愈來愈濃!

五臺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由東臺望海蜂、中臺翠巖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和西臺掛月峰組成。它以歷久彌新的感召力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客來頂禮膜拜;也像一位慈善的母親,用它那博大的胸懷,接納著來自天南地北的薈薈眾生,無論他是貴與賤、美與醜、智與愚……

五臺山,是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五座山峰上分別有寺院供著五方文殊:東臺聰明文殊,北臺供無垢文殊,中臺供儒童文殊,西臺供獅子吼文殊,南臺供智慧文殊。

朝臺路上的僧人、莊嚴的寺院、大殿裡繚繞的香菸、虔誠祈福的遊客。背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鄉。其實每個人都明白,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我們都是過客,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大多數到過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五臺縣臺懷鎮為中心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義上的五臺山實際上是指五臺縣的五座相互連接環繞、挺拔秀麗的山峰。因此除了一些虔誠的佛教徒能夠登臨五峰朝拜五臺菩薩外,很少有人能夠到達五臺。

如果你是一個朝聖者,盡可以在五臺山奉獻你的虔誠,把所有的心願和煩惱,伴著一柱清香,留給慈善的菩薩去料理。如果你是一個遊人,在這樣一個聖潔清靜之地,你盡可以沐浴著佛光普照,去領略另一種的新奇和神秘......

隨著歲月的流逝,兒時的那份快樂無憂、純真無暇,已被現實的生活消磨殆盡了。我總有一種逃遁深山的想法,哪怕是一天,在晨鐘暮鼓中體會神聖廟宇的莊嚴與肅穆,撕下有時不得不戴著虛偽的面具,真實地,透徹地審視自己,反省自己。

五臺山保存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群,享有佛國的盛譽。

磚紅色的牆壁,青灰色的瓦片。黎明及其灑掃。黃昏後摘漫天的落日餘暉,於禪林香火中做一場悠悠塵夢。一炷香,一爐煙,一叢樹林,一叢山的清淨生活,熱愛生活,崇尚自然,在這裡僅僅需要把這兩件事放在首位。在這裡讓你將將所有的繁雜瑣事拋開,只為享受生活這一件事。

如果你是一個朝聖者,盡可以在五臺山奉獻你的虔誠,把所有的心願和煩惱,伴著一柱清香,留給慈善的菩薩去料理。如果你是一個遊人,在這樣一個聖潔清靜之地,你盡可以沐浴著佛光普照,去領略另一種的新奇和神秘

對佛學有形容的人不多,心中有佛的人也不多,但是,登上了五臺山,即使是心性狂野、豪放不羈的之人,對佛的敬畏也由然而生,心中的狂傲也會收斂,這或許就是五臺山的獨特魅力。

湛藍的天空漂浮著一朵朵白雲。調皮的太陽一會兒探出半邊笑臉,一會兒又藏到了雲層的後面。蜿蜒的山路,宛如一條玉帶,盤繞在五臺山上。

佛祖面前,身形下拜的瞬間,情感沒有了約束,盡情的放縱了自己。 想想自己,緣何如此?到底是什麼影響著自己的心緒?想到深處,自然某幾個或某個關鍵點上,來求佛,經佛點撥一二,或許自己頓悟,我相信佛的靈性,但我感覺人生更需要自己的頓悟。

要去黛螺頂,必須先爬上1080個臺階。到達山頂,我並不覺得累。我感謝這腳下的臺階,它也給了我啟迪,人生的路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放眼四望,群山環抱,白霧繚繞,鬱鬱蔥蔥的草樹,若隱若現的寺院,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暖暖的陽光輕撫著我們,我的心情豁然開朗,一掃往日的鬱悶。

生命誠可貴,幸福價更高,適度的放下某些東西吧,也許是錢,也許是錢,也許哪些內疚的往事,也許纏綿的前情,過往的東西終究是歷史了,何必讓其糾纏現在的生活呢。不要為過去而哭泣,放下。

大多數人會習慣的用一種文化去了解另一種異質文化。有些時代的產物,如某些XX攻略,這個攻略裡你能查到在這裡你可以拍到什麼,在那裡那個時間你可以拍到什麼,然並卵,在這裡,慢慢去感受這裡的一切,用心,用心,用心感受。

再好的風景,再好的佛法,沒有人來欣賞,沒有人來攝受,都是沒有意義的。這佛國聖地,正是因為有了人,才生生不息,越發地有吸引力。每一位踏上清涼土地的人,都賦予聖地以生命,所以,感恩每一個人,讓五臺山越來越美麗。

五臺山優美的環境、動人的傳說,數不盡的名勝古蹟,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揮毫;也惹得無數中外遊客留連忘返,拍照留念。我們也頻頻按動快門,留下一個個難忘而永恆的瞬間。

不遠千裡、萬裡遠道至此,祈福許願的人很多,男女老少虔誠的祈禱,當少也不了嬉笑的觀光客,五臺聖地熱鬧非凡,香菸繚繞,人聲鼎沸,更多時候,他們的思緒、腳步被景點或佛主宰著,匆匆的腳步、虔誠的叩拜,然是否靜心思考過?用內心與佛說自己的苦惱與困惑?自不知,只求佛。

與以往不同,這次有幸見到了黛螺頂的住持昌善法師,雖然沒有深入請教,但依然感覺很滿足,一種涼意沁人心脾。拋卻了往昔為名利所束縛的困擾,我突然有一種想飄飛的感覺。在這廣漠而清冷的天地間,我感悟到了宇宙的偉大與生命的渺小。

對於五臺山這一文化景觀來說,它恰恰是佛教文化與自然山體和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具有頗高的地學價值、生物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美學價值、宗教價值和科學價值等,是不可再生的無法替代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文明的傑出代表,五臺山作為世界人類的文化遺產是當之無愧的。

這一路,仿佛在佛的國度裡聽經聞法,思維法義,感受佛菩薩巨大的慈悲加持,我想世間路的終有盡,然朝向聖者之路無有盡,因為這是一條心路。

一曲梵唱《大悲咒》在心中唱起,一句阿彌陀佛在口中默念,回音在整個五臺山中迴蕩,久久不肯離去......

在黛螺頂抄一份字語坊的楷書心經,隨喜一份功德,願以此功德,回向諸眾生,解脫三界苦,皆發菩提心!

相關焦點

  •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被譽為「智慧之山」,象徵平安順利,吉祥如意,又因佛菩薩有求必應,故自古至今,五臺山一直是廣大信眾朝山拜佛、平安祈福、許願還願的首選之地,一年到頭香火旺盛,往來香客絡繹不絕。但要說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地方,卻不是殊像寺,而是五爺廟,其中奧妙何在?得機緣巧合,恰逢五爺誕辰,與友人一起五臺山去祈福,有幸得見盛況,從中略知其中一二,現行文與諸公分享。
  • 五臺山之文殊菩薩的道場
    文殊是釋迦摩尼佛的上首大菩薩,是般若的化身,主司智慧,法相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以右手執金剛寶劍,斷一切眾生的煩惱,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眾生,這是文殊菩薩的基本形象。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的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
  •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為什麼名氣很大的是「五爺」
    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都知道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首的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是釋迦摩尼佛的上首大菩薩,是般若(音bō rě,即智慧)的化身,主司智慧。關於文殊的般若智慧,佛教把他比喻為能斬斷一切煩惱,劈開一切蒙昧,斷除一切魔障的鋒利寶劍。
  • 佛教聖地-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顯通寺,你不知道的恢弘斑斕
    五臺山作為佛教文殊菩薩道場,顯通寺當然不意外,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其中大文殊殿,供奉著7座文殊菩薩像,一間殿堂有如此多的文殊菩薩,實屬罕見。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因此大殿正中主像為大智文殊(想當初自己考試時,還在宿舍裡拜過),身騎著一頭威猛的雄獅,就是西遊記中的大王-獅猁怪,本體是一頭狻猊。
  • 朝聖五臺山,必去寺廟全攻略,這裡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五臺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的道場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巡幸五臺山為這裡添加不少皇家的威嚴五臺山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還是中國唯一擁有青(漢傳)黃(藏傳)兩廟的佛山,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在這裡融融相處。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前往五臺祈福禮佛,或許能夠在香菸繚繞與誦經聲中,感悟到非凡的大智慧。
  • 為什麼說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五臺山歷來被佛教徒視為文殊師利菩薩住持顯聖的道場,受到佛教信眾的朝拜,來山巡禮建寺,修學弘法等事業者絡繹不絕。佛教奉五臺山為文殊師利道場是有經典依據的。第一,東晉佛馱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二十九《菩薩住處品》說:「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
  • 文殊道場五臺山,加持力到底有多大?
    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是藏傳,漢傳,南傳佛教信仰文殊菩薩的人心中的聖地。 當年虛雲長老從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臺山,耗時三年,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後來親自感應的文殊菩薩化身文吉來救他。而且夢見他母親因為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西方。
  • 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從道教手裡搶來的,與《封神演義》無關
    今日農曆四月初四,在佛教徒及民間的信仰中是文殊菩薩的佛誕日。提到文殊菩薩就不得不提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首的「五臺山」,此地也正是傳說中文殊菩薩的道場。但在道教的經籍中,此地原為道教所佔據,被稱為「紫府山」,並建有「紫府廟」。那麼為何這裡後來變成了佛教聖地、文殊菩薩道場呢?
  • 五臺山:文殊菩薩化現聖跡隨處可見
    在《處胎經》中文殊也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在過去世,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文殊菩薩是諸佛菩薩智慧的總集,許多經典中記載,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的諸位佛陀都曾在文殊菩薩面前發過願。關按照藏傳佛教的觀點,文殊菩薩於釋迦牟尼佛涅槃44年後降生於五臺山,這是非常可靠的。
  • 文殊菩薩的「道場」——山西:五臺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它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臺山在山西省五臺縣屬於太行山系的北端,是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的峰頂地勢平坦所以稱之為舞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傳道的場所,歷代都在這裡廣建寺院,傳揚佛教文化。
  • 四月五臺山迎來降雪,是文殊示喜,雪花漫天飛舞,聖潔的佛國淨土
    大白塔仿佛變成了一位滄桑的老人,更加莊嚴肅穆,向你訴說著千年的故事,當你踏上雪白的道路,就能看到身披紅色袈裟的喇嘛。在風雪交加的天氣裡虔誠的朝拜,遇見文殊菩薩,遇見更真實的自己。雪後的五臺山比起莊嚴肅穆的五臺山更加純白聖潔,雲海雪景,給人以心曠神怡、空靈飄逸之感;嫋嫋梵音,那是心靈最深處的呼喚!
  • 五臺山降大雪虔誠膜拜,那是靈魂最深處的呼喚,遇見更真實的自己
    大白塔仿佛變成了一個滄桑的老人,更加莊嚴肅穆,給你講述著千年的故事,當你踏上白雪皚皚的道路時,你可以隱約看到穿著紅色袈裟的喇嘛。下雪天虔誠膜拜,遇見文殊菩薩,遇見更真實的自己,雪後的五臺山比以前更加潔白聖潔,雲霧和雪山給人一種輕鬆空靈的感覺,捲起梵文,那是靈魂最深處的呼喚!
  • 佛教號稱「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你了解多少?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文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文殊師利的意思便為妙吉祥。據佛經講,文殊原是舍衛國婆羅門貴族中的一位公子,追隨釋迦摩尼佛修行,功德圓滿後修成了菩薩身,後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教化、普度眾生。
  • 一座朝臺的佛國聖山,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
    來到五臺山就到了佛國聖地,就開啟了我們的朝臺之旅。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位列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座落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座臺峰,供奉五方菩薩,我們的朝臺之旅就從臺懷鎮開始。五臺山朝臺分為大朝臺和小朝臺。
  • 直播啦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 、五臺山供燈祈福直播中.......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是一切如來智慧的集中顯現。普明智慧光,禮敬妙吉祥。文殊修法藏,明釋秘竅訣。農曆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薩聖誕,五臺山舉行祈福供燈法會。祈求文殊菩薩加持攝受,使大家都能所求皆應,祈願眾生獲得慧光照耀,福慧增長,身心健康,更祝天下學子得光明智慧,避除一切障難、思路敏捷、考運順暢、超常發揮、金榜題名。
  • 佛教文化:佛教何時傳入五臺山,為何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傳說五臺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裡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
  • 文殊菩薩有頭髮留在人間!就在五臺山上,有緣一定要去朝拜!
    文/楊雯大約三年前,偶然在佛教卡通《貧女乞齋》中觀看了文殊發塔的故事,當時很喜歡,反覆看了很多遍,也很嚮往文殊菩薩道場—— 五臺山。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真的站在文殊發塔下,瞻仰禮拜這座蘊含深意的神聖寶塔。
  • 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假期人特別多,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假期人特別多,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好多人都是來給孩子求學業、聰慧等。初一、十五人也特別多,香火最旺的該數五爺廟了,好多人都是凌晨三四點鐘都在門外排隊,要燒頭柱香!這個主要是求財運官運的!
  • 五臺山顯通寺,中國大地上出現的第二座佛寺,文殊道場的開山祖庭
    顯通寺文殊殿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進殿宇。由於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所以,在五臺山的寺院中,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其他菩薩為陪襯。大寺院還建有專供文殊菩薩的文殊殿。殿內供奉大小7尊文殊菩薩塑像。正中是大智文殊,他的坐騎是一頭威武的猛獅。在大智文殊的左方、前方、右方供五方文殊,他們的順序是:西臺的獅子吼文殊,南臺的智慧文殊,中臺的孺童文殊,北臺的無垢文殊,東臺的聰明文殊。
  • 文殊菩薩西方發願文,文殊菩薩十大願
    則是名菩薩十種大願。如是曼殊發廣大願已。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曼陀羅華遍滿虛空。其時大會諸眾盡見其華。同時讚嘆曼殊大士。聖力自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爾時諸大會眾鹹皆歡喜信受奉行。文殊菩薩簡介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法王子。是諸菩薩上首,七佛之師。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薩像,頂有五髻,表五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