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身體的不便與生活的壓力,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殘疾送餐員:我們沒什麼不一樣!
3月7日上午,送餐員薛明將餐品放入摩託車後備箱準備送餐。他的左手四指無法伸直,被鑑定為四級傷殘。
「您好,您點的外賣到了,麻煩出來取一下!」3月7日上午9時30分,送餐員薛明接到了他當天的第一份外賣訂單,《工人日報》記者跟隨他騎行兩公裡,將一份熱騰騰的豆漿送到了顧客手中,「祝您用餐愉快!」薛明將餐品託住,雙手奉上,顧客微笑致謝。
「為什麼一定要用雙手遞給他呢?」記者問。「一是表示尊重,二是不想讓顧客看到我的手。」薛明伸出了他的左手,除了大拇指外,其餘四指均為彎曲狀態,不能伸直。他的左手指關節缺少軟骨,被鑑定為四級傷殘。
記者了解到,在送餐員群體中,像薛明這樣的殘疾人還有很多,他們憑藉身上那種「不服輸」「不認命」的韌勁兒,在大城市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狹窄的就業渠道
薛明來自黑龍江農村,今年37歲。20年前,尚未成年的他坐在叔叔駕駛的農用四輪車上,遭遇了翻車事故,造成左手四指受傷,雖然經過搶救保全了左手,但四指卻再也無法伸直。成年後,看著外出務工的同鄉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他也有了出去闖一闖的想法。不過大多數招工企業看到他的手,便拒絕了他。
直到去年3月,在親戚的介紹下,他來到了北京,成為了一名安裝工。「空調、攝像頭、防盜門,我基本上什麼都安過。」憑藉著自己的勤勞,薛明的月收入突破了6000元。但是,隨著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他發現自己的左手阻礙了他幹「精細活兒」的質量。「比如空調安裝,要在高層懸空的情況下放空調,擰螺絲,涉及到很多細小的零部件,我的雙手配合不是太好。」薛明對這些「精細活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於是在去年8月,他通過朋友介紹,成為了一名送餐員。
在薛明所在的配送點,同事朱仲銀也是殘疾人士。
3歲那年,一場車禍讓朱仲銀失去了左腳掌,後來安裝上了義肢,走起路來一瘸一拐。中專畢業後,朱仲銀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飯店,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工作一年後,他輾轉浙江、廣東各地,想在製造業工廠裡謀求一份工作,但因身體原因並未找到,於是他便回到了四川老家。直到2016年8月,一個朋友介紹他來北京當送餐員,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他來到了北京。
好評差評,都是人生經歷
按照平時接一單賺7元的標準,現在薛明和朱仲銀每天都能完成30多單,每月能拿到7000元以上的收入,扣除在北京的吃住成本,每月攢下4000多元不成問題。
「多的時候,每月能拿到8000多元。」朱仲銀告訴記者,在剛做送餐員時,收入每月才1000多元,不過慢慢熟悉了區域內的餐館和住宅樓的情況後,工作效率便提高了。
「我們站長很不錯,看我腿腳不太好,就給我安排了一些送餐比較容易的地區。」朱仲銀說,在最初送餐時,站長讓他負責798地區,這裡基本上都是矮樓,和其他送餐員相比,他少爬了很多高層。
薛明也告訴記者,雖然有不順心,但還是經常能夠感受到來自陌生人的溫暖。在一次中午送餐時,他的腳崴了一下,感到腳踝非常疼痛,但由於中午是送餐高峰,他不敢耽擱。到達送餐地點後,他發現這是一棟高層寫字樓,顧客在24層。由於電梯少且速度緩慢,他硬是爬了十幾分鐘將外賣送到顧客手中,「顧客起初非常氣憤,因為我超時了,但他看到我爬了上來,頓時連聲賠禮,並給了我好評。」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顧客都能善解人意。薛明在一次送餐時,到達了顧客所在小區,但顧客的地址並未寫樓號和門牌號,薛明不斷給顧客打電話都不接,好不容易接電話了,顧客連連抱怨,薛明不停給顧客賠禮道歉,還耽誤了後面幾單的送餐時間,但事後依然收到了該名顧客的差評。
朱仲銀對此深有同感,儘管盡最大努力給顧客提供優質服務,但依然會不可避免地收到差評。「顧客的評價期限有一星期的時間,很多顧客並不在第一時間評價你,有些訂單明明沒有超時,也會收到差評,可能他們記混了。」朱仲銀說,雖然顧客評論直接和他們的收入掛鈎,但隨機性很強,「無論好評還是差評,都是人生經歷!」
「不影響工作」
「不影響工作」「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這是記者在採訪薛明和朱仲銀時,聽到最多的話。
「我的手是有一些殘疾,但是我知道自己能幹啥,如果這個工作我在幹,我就一定能幹好!」薛明告訴記者,最害怕的就是自己被單拎出來特殊照顧,「因為我沒什麼不一樣!」在送餐尖峰時段,他雙手要拿十四五份餐,在小區一路小跑,雖然左手拎起來有些困難,但他依然覺得自己可以完成好,「我不會給自己做不好事情找任何理由。」
朱仲銀的媽媽也在北京務工,是一名保姆,為了不讓媽媽擔心他的腿,他從來不會將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和媽媽說。今年春節,朱仲銀選擇留在北京,沒有和媽媽回到四川過年。看到和自己一同工作的騎手都有老婆孩子,他就對同事說:「我還是單身,你們回家吧,我留下。」
「你在送餐時,和普通人走得一樣快嗎?」記者拋出這個問題的本意,是想看朱仲銀的腿是否影響了他的送餐速度,但他的回答讓記者很吃驚:「那怎麼行?我得跑起來,要比普通人快很多。」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