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綏芬河一處取餐點,宋瓊(左)和張慧慈把晚餐裝車。
在小城綏芬河,同是「80後」的宋瓊和張慧慈是好朋友。疫情發生以來,兩人成了義務送餐員,負責給醫護人員暫住的五個酒店送餐。為了保證醫護人員及時吃上三餐,他們早上四點半起床出門,五點半到達取餐點裝車,用最快的速度送達。回到休息點簡單休息一會,十點半又要趕到取餐點,直到送完晚餐才能回家。4月22日,他們接到通知,要到新的志願者崗位工作。來不及當面道謝的醫護人員在微信群裡向他們發來感謝的話。新華社發(張濤 攝)
4月22日,宋瓊給一處醫護人員暫住的賓館送餐。
在小城綏芬河,同是「80後」的宋瓊和張慧慈是好朋友。疫情發生以來,兩人成了義務送餐員,負責給醫護人員暫住的五個酒店送餐。為了保證醫護人員及時吃上三餐,他們早上四點半起床出門,五點半到達取餐點裝車,用最快的速度送達。回到休息點簡單休息一會,十點半又要趕到取餐點,直到送完晚餐才能回家。4月22日,他們接到通知,要到新的志願者崗位工作。來不及當面道謝的醫護人員在微信群裡向他們發來感謝的話。新華社發(張濤 攝)
4月22日,宋瓊(左)和張慧慈開車取餐。
在小城綏芬河,同是「80後」的宋瓊和張慧慈是好朋友。疫情發生以來,兩人成了義務送餐員,負責給醫護人員暫住的五個酒店送餐。為了保證醫護人員及時吃上三餐,他們早上四點半起床出門,五點半到達取餐點裝車,用最快的速度送達。回到休息點簡單休息一會,十點半又要趕到取餐點,直到送完晚餐才能回家。4月22日,他們接到通知,要到新的志願者崗位工作。來不及當面道謝的醫護人員在微信群裡向他們發來感謝的話。新華社發(張濤 攝)
4月22日,宋瓊(右)和張慧慈在一處醫護人員暫住的賓館送餐。
在小城綏芬河,同是「80後」的宋瓊和張慧慈是好朋友。疫情發生以來,兩人成了義務送餐員,負責給醫護人員暫住的五個酒店送餐。為了保證醫護人員及時吃上三餐,他們早上四點半起床出門,五點半到達取餐點裝車,用最快的速度送達。回到休息點簡單休息一會,十點半又要趕到取餐點,直到送完晚餐才能回家。4月22日,他們接到通知,要到新的志願者崗位工作。來不及當面道謝的醫護人員在微信群裡向他們發來感謝的話。新華社發(張濤 攝)
4月22日,在一處醫護人員暫住的賓館,宋瓊(左)和張慧慈準備送餐。
在小城綏芬河,同是「80後」的宋瓊和張慧慈是好朋友。疫情發生以來,兩人成了義務送餐員,負責給醫護人員暫住的五個酒店送餐。為了保證醫護人員及時吃上三餐,他們早上四點半起床出門,五點半到達取餐點裝車,用最快的速度送達。回到休息點簡單休息一會,十點半又要趕到取餐點,直到送完晚餐才能回家。4月22日,他們接到通知,要到新的志願者崗位工作。來不及當面道謝的醫護人員在微信群裡向他們發來感謝的話。新華社發(張濤 攝)
4月22日,宋瓊拿出手機回復醫護人員的信息。
在小城綏芬河,同是「80後」的宋瓊和張慧慈是好朋友。疫情發生以來,兩人成了義務送餐員,負責給醫護人員暫住的五個酒店送餐。為了保證醫護人員及時吃上三餐,他們早上四點半起床出門,五點半到達取餐點裝車,用最快的速度送達。回到休息點簡單休息一會,十點半又要趕到取餐點,直到送完晚餐才能回家。4月22日,他們接到通知,要到新的志願者崗位工作。來不及當面道謝的醫護人員在微信群裡向他們發來感謝的話。新華社發(張濤 攝)
4月22日,完成最後一次配送的宋瓊(左)和張慧慈合影留念。
在小城綏芬河,同是「80後」的宋瓊和張慧慈是好朋友。疫情發生以來,兩人成了義務送餐員,負責給醫護人員暫住的五個酒店送餐。為了保證醫護人員及時吃上三餐,他們早上四點半起床出門,五點半到達取餐點裝車,用最快的速度送達。回到休息點簡單休息一會,十點半又要趕到取餐點,直到送完晚餐才能回家。4月22日,他們接到通知,要到新的志願者崗位工作。來不及當面道謝的醫護人員在微信群裡向他們發來感謝的話。新華社發(張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