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詩中有經國大業 詩外有洛陽城的滅與興

2021-01-09 央廣網

  

  曾經的宏大城闕、巍峨宮殿早已化為煙雲,漢魏首都如今除了殘留的北城牆,大多已成曠野。

  

  洛陽城

  悲憤出詩人。親身經歷首都洛陽毀滅之後,「菜鳥」詩人曹操成長為一流詩人。滿腔悲涼憂憤和建功立業的抱負,讓他寫出了傳頌千古的詩篇。

  曹操把寫詩當大事,他一邊寫詩一邊打天下,「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御軍三十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曹操引領了「建安文學」——中國第一次文人詩歌創作熱潮。作為父親,曹操培養了兩位傑出的詩人:曹丕、曹植;作為魏王,曹操吸引了「建安七子」。這些詩人同樣感於時代,書寫社會動蕩和人民苦難,抒發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志向,形成遒勁剛健、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建安風骨」,並使漢樂府詩完全成熟,五言詩體得以發展,七言詩體從此開創。

  作為曹操政治上的繼承人,曹丕提出文學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之說,被視為中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的標誌。其實,曹丕之論,是對曹操文學觀念的繼承。

  「經國之大業」,即治理國家的偉大事業。為什麼把詩歌和文學看那麼重?我走在國棉一廠生活區喧譁的菜市場中,突然想到一個答案:當看得見的繁華轉眼成幻夢的時候,人會更願意相信內心的真實。曹操是在用詩歌支撐自己,他要在詩中構建雄健深沉、富有生命活力的精神世界,並當做重構現實繁華的根基。唯其如此,方稱得上「經國之大業」。

  公元220年,東漢首都被毀後30年,將要走到人生終點的曹操再次來到洛陽,在大廢墟上主持興建兩座建築:建始殿、北部尉廨。北部尉相當於洛陽北區公安局局長,是曹操擔任的第一個官職,他政治生命的起點。建始殿,顧名思義,曹操在為一個新洛陽奠基。

  南徵北戰、戎馬一生的曹操,最終死在了這個建築工地上。他是在用生命中最後的能量,奮力將洛陽帶到重新出發的起點。

  「菜鳥」詩人曹操的「理想國」

  落日餘暉中,城牆上衰草枯黃,城牆下麥苗青青,共同渲染著蒼涼的氣息。這是漢魏首都殘留的北城牆,位於白馬寺以東數裡,如今是孟津平樂鎮金村的地盤。金村周圍的曠野,曾是漢魏首都的核心區。想當年,這裡宮殿巍峨,權貴、富商極多,滿街車如流水馬如龍。

  曹操的養祖父曹騰是大太監、費亭侯,父親曹嵩曾任大司農、太尉等高官。曹操從小在首都生活,20歲開始當官,擔任的第一個職務就是洛陽北部尉——負責金村一帶治安的公安局長。

  或許是因為特殊的家庭出身,曹操受儒家綱常名教的約束較少,他喜歡首都一些「前衛」的東西:書法、音樂、圍棋、詩歌等。不過,那時候曹操的詩很「菜」,完全沒有後來的風範。

  他的第一首詩《對酒》寫於184年,那年曹操30歲,在洛陽擔任「議郎」。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鹹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斑白不負戴。雨澤如此,百穀用成。卻走馬,以糞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這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王朝風雨飄搖,但身處繁華洛陽的曹操還沒有切膚之痛,這首詩寫的是他心中的理想社會:政治清明,君聖臣賢,五穀豐登,沒有官吏上門大呼小叫,人人禮讓,路不拾遺,人人皆得壽終……

  曹操剛接觸詩歌不久,語言未經錘鍊,空洞無味,有研究者認為,此時的曹操「基本不會作詩。」

  曹操寫出高水平的詩作,是在此五年之後。當時他逃離董卓控制的洛陽,經鄭州到開封,隨後起兵開封,在鄭州與董卓部隊交戰,奮力向洛陽進軍。這段經歷,讓曹操寫出名作《蒿裡行》,從此他成長為一流的詩人。曹操走的這條「詩歌之路」,就是後來鄭汴洛唐詩宋詞「詩歌走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有趣的巧合。

  逃離洛陽成為一流詩人

  公元189年,董卓帶領隴西鐵騎進入洛陽,控制朝政,廢立皇帝。為了籠絡人才,他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不願為董卓效命,但得罪了董卓,只好逃走。

  逃亡的路,步步驚心,在成皋(今滎陽汜水),他因過分多疑,殺了故人呂伯奢的家人;走到中牟,一位亭長懷疑他是逃犯,將他抓到了縣裡,這時董卓「通緝」他的命令已傳達到中牟,一位「副縣長」認出了他,幸虧此人頗有見識,說服縣令將他釋放。

  一路驚魂,曹操逃到了陳留(今開封陳留鎮),在家族和一位陳留富豪的幫助下,招募5000人,起兵反董卓。此時,袁紹、袁術、韓馥、鮑信、張邈等都起兵反董,袁紹被推為盟主。

  董卓強行把漢獻帝和大量洛陽人遷往長安,將能帶走的洛陽財富劫掠一空,然後領兵全城放火,火借風勢,穿街走巷,半天過後,殿宇倒塌,一片火海,繁華首都洛陽,幾天後便化為灰燼。

  曹操聞知消息後,要求各路諸侯合力進攻洛陽,但袁紹等人各有私心,又畏懼董卓兵強,沒人敢出兵。曹操憤而獨自領兵進軍,在滎陽遭遇董卓部將徐榮,兩軍交戰,曹軍死傷甚多,曹操也被流矢射中。

  回到諸侯紮營的酸棗(今延津),諸侯們正在喝酒取樂,不圖進取。曹操上前斥責,鼓動他們攻打董卓,但那些人無動於衷。不久,討伐董卓的諸侯們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社會更加動蕩,人民大量死亡。

  孤獨、悲涼、憤怒、無奈,這些情緒在曹操的心中發酵,最終釀成了《蒿裡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是堪稱「詩史」的作品,用凝練的語言記錄了諸侯徵伐董卓的複雜事件,更寫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無限災難:連年的徵戰,將士長期不得解甲,身上長滿了蟣子、蝨子;無辜的百姓大批死亡,滿山遍野到處白骨,曠野千裡寂無人煙,連雞鳴之聲也聽不到了……

  從《對酒》的空洞表達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到《蒿裡行》深味體驗、深刻批判社會現實,曹操的詩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南徵北戰抒寫壯志情懷

  曹操越老詩寫得越好。艱苦卓絕、充滿變數的戰爭,使他的生命體驗豐富而強烈。他將強烈的情感貫注詩篇,開啟了詩歌由言志到抒情的轉型。

  建安十二年,為掃除烏桓和袁紹殘餘勢力,曹操率軍北伐。這場戰爭十分艱險,由於天氣惡劣,濱海道路不通,曹軍被迫從「盧龍塞」(今喜峰口)出塞,一路開山填谷,行程艱難。遭遇烏桓數萬騎兵時,曹操登高觀察,發現倉促迎戰的敵軍陣容不整,遂堅定信心,「縱兵擊之」,烏桓軍瞬間崩潰,首領或被斬殺,或遠遁,「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艱難的遠徵大獲全勝,南下統一全國沒有了後顧之憂,曹操心情舒暢,回軍途中,寫下組詩《步出夏門行》,其中在碣石山創作的《觀滄海》是中國第一首完整意義上的山水詩,寫得意境開闊,氣勢雄渾。曹操眼中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激蕩而壯麗,他既是在寫大海,也是在寫自己的內心: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日月星辰都仿佛在大海中自由運行,這種與大海一樣包容天地萬物的胸懷,確為致力於統一天下的曹操所有。立志統一國家,必須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曹操的《短歌行》更清晰地表現了這樣的壯志和胸懷: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可說是詩歌版的「求賢令」。「青青」兩句化用《詩經·鄭風·子衿》的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裡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用心深細婉轉,有著感人的力量,是《求賢令》之類文件所不能表達的。

  但人生往往難盡如人意。曹操起兵三十年,帶著滿懷壯志,傾盡智慧、熱情和膽略,最終卻未能實現夙願。

  老驥伏櫪重建洛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是組詩《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篇,也是曹操代表作之一。《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而夏門則是洛陽的一座城門。

  洛陽是曹操無法忘懷的地方。董卓的一把火,讓繁華大城變成了一座大廢墟,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座廢墟像一個無比巨大的傷疤,無聲地散發著無盡的悲涼、絕望,無時無刻不在刺痛眼睛,刺痛心靈。

  建安十六年,洛陽毀滅後21年,曹操西徵馬超,途經洛陽,跟隨他的曹植被故都的荒涼深深打動,寫下「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的句子,此行曹操沒有留下詩作,但他內心的感慨,必定比19歲的曹植更深刻。

  建安二十四年,65歲的曹操再次回到洛陽。這一次,他決心重建洛陽城,彌補那個時代最大的傷痕。

  這一年,曹操過得很不順心。這年三月,劉備攻打漢中,黃忠力斬夏侯淵;八月,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一時中原震動。曹操率軍從長安到洛陽,並沒有急著南下攻打關羽,而是停下來,下令興建北部尉廨、建始殿,開啟重建洛陽的大工程。

  或許已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在曹操看來,迫在眉睫的關羽大軍,不如蓋這兩座房子重要。三國鼎立格局已成,統一天下的夢想,有生之年難以實現。但「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他仍謀劃著統一大業。故都洛陽積澱著大一統王朝的記憶,重建洛陽,既能重振人心,又能為統一大業營造氣勢。

  工程就緒,曹操派徐晃南下攻打關羽,自己也麾軍南下,不過只走了百十公裡,駐軍摩陂(今郟縣東南),展示實力,遙助徐晃聲威。不久徐晃擊敗關羽,曹操返回洛陽,繼續他的「房地產項目」。十多天後,曹操病逝於洛陽城的建築工地上。

  在他身後,洛陽城得到全面重建,再成首都,這座新城與漢代舊洛陽有了完全不同的氣質,詩歌登堂入室,藝術之花漸次盛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藝術氣質的首都。首席記者姚偉文記者李康洪波攝影

相關焦點

  • 「一代梟雄」曹操最經典的八首詩
    曹操善詩歌,詩歌裡有他的政治抱負,有對漢末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憫世之情。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而詩歌是最接近靈魂的,今天小編選了曹操最經典的八首詩,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曹操。
  • 「一代梟雄」最經典的八首詩,原來他是這樣的曹操!漲知識!
    曹操善詩歌,詩歌裡有他的政治抱負,有對漢末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憫世之情。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而詩歌是最接近靈魂的,今天小依選了曹操最經典的八首詩,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 王粲的詩有哪些?王粲的詩詞全集10首
    詩 - 兩漢·王粲 列車息眾駕。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 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 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 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徵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 每日一詩|《赤壁》(唐·杜牧)
    譯文: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裡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 曹操最有氣勢的一首詩,表明自己求賢若渴,堪稱千古名篇
    然而剖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光環後,他還有一重身份,那便是著名的詩人,其詩歌膾炙人口、縱橫捭闔充滿豪氣,接下來請與我一同欣賞曹操詩歌的胸襟和氣度。曹操一生寫詩頗豐,後編入《魏武詩篇》中,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明朝末年,詩集便已經失傳,後人重新編錄,注名《曹操集》一直流傳至今。
  • 「詩,可以興」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孔子說詩時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兩天剛開始讀葉嘉瑩先生講初盛唐詩,初初看到一點,正好講到「興」這一點,覺得就在內心很久的理論,被她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自古而今,詩是作為一種美學而存在,於詩而言,它的生命從它被「生產」出來的那一刻才剛剛開始。
  • 曹操最灑脫的一首詩,出口便不同凡響,領先時代一千年
    這是一首樂府詩,本來屬於組詩作品《步出夏門行》中的第四首,並沒有題目。《龜雖壽》是根據第一句的後三個字,後人為其加上去的。這首詩不僅氣勢恢宏,而且通過積極的人生觀,展現了一千多年前最進步的思想。即便是放在整個封建時代,也不落任何人之後。開頭的四句,作者出語不凡。
  • 建安文學代表,欣賞曹操這6首氣韻沉雄的詩,感受鐵骨錚錚的霸氣
    曹操不僅是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學家,他的詩傳誦千古,流淌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長河之中。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來欣賞曹操氣韻沉雄的6首詩,來感受其鐵骨錚錚的霸氣。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是我國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在曹操生活的那個時候,許多作家都有反傳統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為明顯。
  • 司馬懿鮮為人知的一首詩,大氣磅礴,一下子讓諸葛亮渺小了許多
    建安文學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並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真實反映了漢末三國亂世中真實的社會風貌與詩人的感慨情懷,在古代文學史上地位崇高,李白曾經寫詩讚頌「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對其評價極高。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包括「三曹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七子是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是傑出的軍事家和詩人曹操。
  • 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三個人,每個人都有一首詩流傳千年
    雖然缺少,但是在我國也是有一些文武雙全的人,小編盤點了三位既能文又能武的人,這三個人每個人都有一首詩流傳上千年。第一位:項羽我國有一句名言「王不過霸將不過李」,說起我國的猛將首先想起的就是項羽,項羽也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項羽雖然勇猛,但是還是敗給了劉邦,最後項羽自刎烏江,留下千古遺憾「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的文採也不低,幾千年來一直流傳著項羽一首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句詩也成為了項羽的絕唱。
  • 文章,經國之大業
    因此,魏文帝曹丕才會有此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當然,曹丕所說的「文章」是指那些能治國安邦的書、表、策、疏,至少也是賦、銘、文,而非現代作家的隨筆小品,更不是小說。小說,在我國古代是沒有地位的。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藝文志》中稱小說乃「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並引用孔子弟子子夏的話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曹操很有趣的一首詩,小時候讀時只是想笑,長大後再讀卻淚流滿面……
    不過筆者今天要向大家推薦他很有趣的一首詩,也就是這首《謠俗詞》,這首詩看似很普通,但是寫得很真實,當時有朋友問曹操借錢,但是囊中羞澀的他,只好是回了這麼一首詩,最終使得借錢知難而退。可能在大部分的人看來這是不可思議,曹操是英雄怎麼可能會沒有錢呢?其實正應了那一句古話,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正是由於家中沒有了錢,他也不可能借給朋友,可見當時的曹操,那是真的很無奈。畢竟曹操不是那種小氣之人,只是無法借錢給朋友,所以只好寫了這麼一首詩,以此來告訴朋友,他家中也即沒有糧食,也沒有了錢財,從側面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曹操他真的沒有了錢。
  • 楊廣——胸懷家國的暴君,心繫江南的浪子
    大業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車襲擊吐谷渾,吐谷渾向隋朝請求援軍。楊廣乘機出兵,於隔年滅吐谷渾。此戰開拓疆域數千裡,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裡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隋廷設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但很快,四郡得而復失。
  • 曹操的詩最後常加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到底是不是廢話?
    但關於他的詩,很多人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他寫詩最後總愛加上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平生存詩共20餘首,這些詩的題材豐富,有寫現實的,有遊仙的,有抒寫理想的。這20餘首詩篇中,《觀滄海》、《龜雖壽》、《冬十月》、《土不同》4篇都用的是「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8個字結尾。這到底是不是廢話?是否多此一舉。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二。
  • 詳解詩經中的怨刺詩,以及在詩篇中修辭的運用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一些關於詩經中的怨刺詩。厭戰思歸這是為連續不斷的戰事使那些遠離家鄉和親人的徵人產生了厭戰思歸情緒,這在徵成詩中佔很大比重。《邶風·擊鼓》《王風·揚之水》《檜風·匪風》等都表達了常年在外當兵的丈夫思念家中妻子的憂思之情。《魏風·陟岵》《小雅·四牡》兩首詩描寫了徵人思念家中的父母兄弟。
  • 短歌行 · 陳建斌(影視演員)為你讀詩 · 第424期
    關注Be My Guest「為你讀詩」公眾微信每晚十點,一位特別來賓「為你讀詩」圖為中國承德畫院院長蕭玉田的工筆黃作品《曹操》,蕭先生畫過許多詩詞的配畫,此曹操乘風跋扈,甚是快哉!曹操非但雄才大略,在漢末群雄逐鹿的亂局中,統一了中國北方,締造了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而且也在文學、音樂、書法等方面造詣精深。 曹操本人孜孜好學,「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並且尤為「雅愛詩章」。他現存的21篇詩章,均是以漢代樂府詩的詩體形式寫作的。
  • 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有幾個大家未必清楚的知識點,您了解嗎?
    可知駢文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對偶,不過這種文章中的對偶句和格律詩不同,更像詞中的對仗。老街粗略統計了一下,滕王閣序中的對偶大概有7大類:1、三字句對偶披繡闥(tà),俯雕甍(méng )。平仄仄,仄平平。
  • 《華文現代詩》精選薈萃‖盧慧英詩七首
    偶有作品發表於當地報刊,雜誌。我曾詛咒它不該存在 儘管它方便我出行 縮短我回家距離 有一天,老路被一條康莊大道 攔腰切斷 而那以後 我發現自己竟找不著北了 2
  • 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
    朱子①《清邃閣論詩》謂:「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說將去。這般詩一日作百首也得。」餘謂北宋之詞有句,南宋以後便無句,如玉田、草窗②之詞,所謂「一日作百首也得」者也。譯文朱熹在《清邃閣論詩》一書中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地說下去。這樣的詩一天可以作一百首。」我認為北宋的詞有句,南宋以後的詞無句,像張炎、周密的詞,就是所謂的「一日作百首也得」。賞析朱熹在《清邃閣論詩》中論詩講道:「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說將去。
  • 古韻新風洛陽城
    多場直播中,夜幕下流光溢彩的隋唐洛陽城明堂、天堂,燈火通明、恢宏大氣的應天門城樓,不僅讓在此接受採訪的演員們深感震撼,也讓全國網友認識了「古今輝映、詩和遠方」的洛陽。在央視秋晚總撰稿楊啟舫看來,站在應天門上能明顯感受到「一眼千年」,由天堂、明堂等建築組成的中軸線,讓人充分體會到洛陽「古今輝映」的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