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
來自專輯
讀書札記
文人作文,看似尋常,其實不然。尤其古人,一般不輕意作文。一旦為文,不是治世方略,必是錦繡文章,足可與軍事、政治等重大事件相提並論。因此,魏文帝曹丕才會有此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當然,曹丕所說的「文章」是指那些能治國安邦的書、表、策、疏,至少也是賦、銘、文,而非現代作家的隨筆小品,更不是小說。小說,在我國古代是沒有地位的。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藝文志》中稱小說乃「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並引用孔子弟子子夏的話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意思說小說不過是小玩意,雖然可以看看,但是價值不高,君子不屑去做。即使明清時期,小說也不過是文人的消遣之作,偷偷摸摸為之,且都不好意思署名。小說地位如日中天,還是近現代的事。
楚國人李斯,先為呂不韋門人,後被呂不韋推薦給秦王贏政,因離間六國君臣有功,被秦王贏政封為客卿(春秋戰國時期,那些擔任高級職位的非本國人官員被稱為客卿,後亦泛指在本國做官的外國人)。
看到外國人受到國君的賞識,秦國宗室大臣們自然不開心,他們覺得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受到了客卿的威脅,便以客卿多是想遊間秦國為藉口,慫恿秦王贏政驅逐客卿。秦王贏政耳根一軟,便下了逐客令。
李斯不甘心大好前程白白丟掉,於是提筆寫了一篇大氣磅薄的《諫逐客書》。在《諫逐客書》中,李斯當仁不讓地認定今日秦國的強大與富裕都是歷代君主任用客卿的結果,並牢牢抓住贏政欲雄霸天下的心理:「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贏政讀罷此書,毫不猶豫地廢止了逐客令。李斯不僅官復原職,不久還遷升廷尉。此後,李斯與梁國人尉繚輔佐秦王,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
西晉有個叫左思的文人,他用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作題材,寫了一篇《三都賦》。這篇文章一問世,便深受讀者喜愛。喜愛到什麼程度?《晉書·文苑·左思傳》這樣記載道:「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成語「洛陽紙貴」,便由此而來。
現代著名女作家丁玲,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矚目文壇。三十年代初,丁玲因從事革命文學運動,遭到國民黨綁架,被拘禁在南京三年多。1936年9月,丁玲被地下黨組織營救出獄。同年11月,丁玲抵達陝北,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熱烈歡迎。
毛澤東還特意作詞稱讚丁玲:「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丁玲的一支筆,能抵三千個拿毛瑟槍的精兵,可見其文章何等厲害。毛瑟槍是當時有名的德國武器,以步槍與手槍為主。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先生的雜文,一向有「戰鬥的檄文」和「插向敵人胸口的匕首」之稱,有驚醒大眾靈魂、振奮民族精神的力量,是真正的經國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