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譚嗣同為何要極力推崇報章文體?

2021-01-09 唯憾傾城歷史說

同近代報刊一樣,報章文體在近代中國作為一種新事物,受到當時守舊文人及頑固勢力的刁難與詆毀,成為守舊文人、守舊勢力攻擊的對象。「遇鄉黨拘墟之士,輒謂報章體裁,古所無有,時時以文例繩之」,報章文體無法得到順利地傳播與接受,更不用說對之進一步的發展與研究。面對報章文體發展受限的窘境,1897年6月譚嗣同在《時務報》上發表了震動一時的《報章文體說》(又名《報章總宇宙之文說》),一針見血地指斥頑固派、守舊派「咫見膚受,罔識體要。以謂報章繁蕪閉茸,見乖往例。

此何異下裡之唱,聞鼓鏞而惶惑;眢井之蛙,語溟瀚而卻走者矣」。譚嗣同以辛辣的筆觸批駁守舊文人與守舊勢力的短見與陋識,指出他們孤陋寡聞,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猶如枯井之娃,不能看到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給予了守舊、僵化的封建文人沉重地諷刺與打擊。他以非凡的氣魄與膽識把不為封建舊勢力所樂見的報章新文體,提高到崇高的地位予以高度讚賞與大力倡導。在《報章文體說》中,他開篇闡述古代傳統文體發展的歷史,無論是史書,還是文選,不但範圍狹窄,而且內容空乏、不豐富,而「若夫皋牢百代,盧牟六合,貫穴古今,籠罩中外,宏史官之益而昭其義法,都選家之長而匡其闕漏,求之斯今,其惟報章乎?」近代出現的報章文體,吸收了古今文中文化的精髓,彌補了史書、文選等封建舊文體的不足,是當時文體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最為完美的文體表現形式。

其次,他從應用文體的角度出發「疏別天下文章體例,去其辭賦諸不切民用者」概括為三類十體。三類是名類、形類、法類;十體是紀、志、論說、子注、圖、表、譜、敘例、章程、計。他將近代報章上所出現的文體,完全可囊括以上這些文體類別,比較詳細具體地進行了分類。他認為「凡此三類十體,雖會九州之典冊鴻篇,魁耆鉅子,外教雜流,豎儒鄙士,展軸晦日月,束筆齊山嶽,誦聲奪雷霞,視草逾恆沙,源流若江河,正變在指掌,時時諷讀,家家撰著,蘄於開物成務,利用前民,要無能出此三類十體之外。」

他更為推崇的是報章文體較為自由的文體風格,涉及廣泛的豐富內容,盛讚的報章文體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斯事體大,未有如報章之備哉燦爛者也」。他的這些深刻論斷及對報章文體的大力提倡,在清末民初諸多報人中,得到廣泛而積極的實踐響應。極大地提振了寫作、發展報章文體的士氣,有效地推動了維新派報刊活動的進步,使維新思想得到了廣泛地傳播,同時也首次奠定了近代中國報章文體發展的理論基礎。報刊內容由於受到報料來源、撰稿人員、編輯人員、出版時間等報刊出刊環節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出刊的作品中,時常會出現信息訛誤。

特別是近代報刊,處在報刊發展的初級階段,報刊內容信息受到信息來源、傳播條件等限制,同時也受到報館編輯人員數量與素養等的制約,報刊中出現訛誤的現象更為普遍。譚嗣同認為報館應設立專門的校對人員,負責報刊發布信息的校對工作。他廣泛閱讀《申報》、《時務報》、《知新報》等報刊,作為《時務報》報刊活動的參與者,在報刊的閱讀中,他不僅閱讀報刊的信息,吸收其他報人思想、見解,而且從報刊從業人員的角度,發現並指出報刊工作中應該加強的工作環節。在讀到《時務報》上刊發地圖公會的告白,「去年有云:改用日本銅印,樣張九月可到。

此自九月以前之說,到九月則當改為九月為本月矣,不料直到十月十一日第十一冊報,猶稱九月可到……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幾欲為貴報作一校勘記矣」。在寫給汪康年的信中,他強烈建議「貴館尤應專用人,主句稽校核之事,皆條陳於後」。譚氏認為報館尤為應該設置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報刊出刊前的校對事項,減少錯誤信息的出現。當發現已經出刊報刊的錯誤信息後,要將錯誤信息刊載出來,校正讀者閱覽。

譚氏對於報刊校對的重視,不僅源於其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對中國傳統書籍校勘思想的繼承與發揚,更是由於他深知報刊的作用,深知報刊對於讀者、受眾的影響。為了傳播新思想、宣傳新理念,給民眾以啟蒙,報館一定要具有嚴謹的精神,傳播真實無誤的信息,「毋乃疑誤後學」。譚嗣同深刻認識到不能傳播錯誤的信息,這樣不但會影響到讀者對信息的認知、接受,還會影響報刊的威信與聲譽,對報刊的正常發展產生不利的消極影響。

相關焦點

  • 曹丕《典論·論文》: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徵、登樓、槐賦、徵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 文章,經國之大業
    因此,魏文帝曹丕才會有此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當然,曹丕所說的「文章」是指那些能治國安邦的書、表、策、疏,至少也是賦、銘、文,而非現代作家的隨筆小品,更不是小說。小說,在我國古代是沒有地位的。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藝文志》中稱小說乃「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並引用孔子弟子子夏的話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漫談散文——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而且,它太散,散得像是寫作者心流的自由漫淌,這就使他文字表達的東西只有自己才能弄明白,讀的人思索半天,甚至都不能猜出他究竟要說什麼,久之,就會對散文產生敬而遠之的感情。坦白說,這些都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散文,充其量是以「散」的名義來掩蓋自己無法連貫且不成邏輯的思想。任何文學作品都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一點毫無異議。相比較其它文學作品,除了詩歌,散文就是最美的了。
  • 經國大業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經國大業,經國:治理國家;大業:偉大的事業。極言文章有重要作用。出自: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經國大業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文章等。經國大業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經國大業(jīng guó dà yè)成語釋義:經國:治理國家;大業:偉大的事業。極言文章有重要作用。成語出處: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成語用法: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文章等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感情色彩:中性成語經國大業的例句:1、這人只喜歡遊山玩水,對經國大業一點也沒有興趣。2、我不想反對一切論道,也不想反對討論經國大業的熱情。
  • 曹操的詩中有經國大業 詩外有洛陽城的滅與興
    作為曹操政治上的繼承人,曹丕提出文學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之說,被視為中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的標誌。其實,曹丕之論,是對曹操文學觀念的繼承。  「經國之大業」,即治理國家的偉大事業。為什麼把詩歌和文學看那麼重?我走在國棉一廠生活區喧譁的菜市場中,突然想到一個答案:當看得見的繁華轉眼成幻夢的時候,人會更願意相信內心的真實。
  • 譚嗣同: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6顆人頭落地,其中有譚嗣同的一顆。「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完全有機會逃走,康有為、梁啓超們都逃了,他要用這顆頭來開啟民智。
  • 譚嗣同被斬首,他的湖廣總督父親為何不出手相救?實在有苦難言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譚嗣同也被殺,他的那種願以頸血刷汙政,視死如歸的精神不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敗和黑暗,同時也為人民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後人永遠去敬仰。 光緒年間,一個叫譚嗣同的人牽頭發動了戊戌變法。雖然他發動這場變法的初衷是為了救國救民,但是得到的結果卻顯然令人感到非常失望。
  • 「我自橫刀向天笑」譚嗣同
    這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譚嗣同湖南瀏陽人,1865譚嗣同出生在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他父親譚繼洵當時是湖北巡撫,實實在在的「官二代」。
  • 譚嗣同被處決時,妻子因沒懷孕而哭喊,譚嗣同卻說:沒有比有好啊
    廣結良友譚嗣同自幼就敬仰那些濟弱鋤強的草莽英雄,能與譚嗣同成為生死之交的仗義俠客少之又少,在北京譚嗣同初識了開著源順鏢局的大刀王五(王正誼),因大刀王五豪爽的性格和崇高的道德和義氣與譚嗣同成為至死不渝的摯友。在瀏陽求學期間結識唐才常,二人在長沙時務學堂學習時被稱為"瀏陽二傑",與唐才常的相識為之後的維新變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 《申鑑 中論》:良苦用心的荀家儒士 建安時代的不朽之言
    暫且不談為何身為嫡長系竟至家貧無書可讀的境地,靈帝時黨錮之禍的腥風血雨,就絕非「託疾隱居」四字可以盡述其帶給荀悅的影響,親眼目睹了大批儒生名士悽慘落幕的他,在《漢紀》和《申鑑》中都曾發出著泣訴與悲慨。初平三年(192),潁川郡在遭到董卓劫掠後付之一空,荀氏根基被毀,大批荀氏之人外徙,艱難危險的流離就此展開。
  • 【金庸逝世】書行經世之緯略,笑傳江湖之恩仇,大俠風範!
    金庸武俠小說,成一家之言,影響深廣,讀者遍布全球,「金學」亦成為學術研究顯學。【香港商報網訊】記者何家驊、萬家成、馮仁樂報導:「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金庸筆下15部武俠小說自成一家之言,跨越半個世紀仍然影響深廣,讀者遍布全球,不少文字工作者閱後都禁不住提筆撰感想、寫書評。
  • 李敖去世兩周年,剛發現了他杜撰的譚嗣同遺書……
    讀了他的《北京法源寺》,其中譚嗣同的絕筆印象很深,還有一疑問:林覺民的《與妻書》眾人皆知,為何譚嗣同的這封遺書不見經傳呢?後來才知道,這封信是李敖杜撰的。寫作這本書時,李敖正在監獄裡。他經歷的心境大約和譚嗣同有很多相似之處吧,所以寫起來那麼自然。
  • 張維欣丨關於譚嗣同三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這位照片中的最右者就是譚嗣同。他單膝著地,雙手合十,神情肅穆沉靜。與他一同合影的,前排左起為時任《時務報》主筆的梁啓超、士人胡惟志、佛學家吳嘉瑞,後排左起為時任《時務報》經理的汪康年、兩廣總督李瀚章之婿孫寶瑄、「浙東三傑」之一的維新思想家宋恕。這幾位雅集於此的士人學者,皆為譚嗣同交往甚深之師友。
  • 譚嗣同行刑前,妻子因沒留下子嗣哭喊,譚嗣同回一句話,讓人淚崩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也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
  • 日本人為何對「三國」如此推崇?
    吉川英治對於孔明的推崇非常之極,以下就是書中的原話。 隆中布衣青年孔明的出場無疑代表了一股新生的力量,為曹操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角力對手。當時,曹操的勢力已席捲了大陸的十分之八,他的旗幟已飄揚在了荊山楚水的每一個角落……讓他的統一大業突然遭受了重創,讓他滾滾前行的車輪被緊急制動了的,是如彗星般耀眼若彗星般驟然出現的孔明,是孔明那穩步推進的三分戰略……而自從他發現劉備麾下多了個青年名孔明者後,他的事業就再也沒有順利過,事事與願相違,至死也沒能讓他的士兵踏進過江漢一步。
  • 康有為流亡在外的愛國經:借「衣帶詔」之名斂財頗豐
    為了平息高層的不安,經兩天鄭重考慮及協商,光緒帝於八月初二(9月17 日)「明降諭旨」: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遷延觀望。
  • 海賊王:和之國第一美女小紫登場 這幾個老頭為何要殺她?
    在動漫「海賊王」最新劇情中,和之國第一美女「小紫」終於露出了她的真容,話說小紫這顏值確實足以堪稱是「第一美女」了,在她遊行的過程中不管男女老少都瞪大了雙眼
  • 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絕命詩中 兩崑崙是指這兩種人
    一、戊戌變法要想了解這首詩,一定要知道戊戌變法是怎麼回事。鴉片戰爭以後,目空一切的天朝上國終於感到了落後就要挨打的痛苦。於是也開始了學習西方,甚至組建了亞洲一流的北洋水師,可惜1894年的甲午一戰全軍覆滅,被迫籤署了屈辱的《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