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人士這樣評價:「穩健且善於捕捉機會是中興通訊成功的關鍵。中興通訊猶如雄健的豹子,在通信製造市場上快意馳騁。」
總裁侯為貴用一個詞來表達他愉悅的心情——「振奮人心」,這位獲選「中國信息產業十大經濟人物」的企業家在2003年達到了個人事業的一個高峰。
1985年2月,中興成立時只是深圳一家原始投資僅幾十萬元的多種所有制混合的小企業。
「改革開放以後,內地國有企業都想到深圳來辦個窗口,把自己的資金往外走,到特區來尋求發展。」
在當時深圳這片熱土上,孕育著無限的商機和蓬勃的朝氣。航天部西安691廠、長城工業深圳分公司(後改名為廣宇集團)和香港運興電子貿易公司(中興的「興」字就是來自這家香港公司)共同投資創辦了深圳中興半導體有限公司,,以691廠派出的人員為主,開展來料加工業務。
「當時沒有基礎,資金又不多,只能從來料加工開始。我們先後做過小線路板、電話機、電子琴、吹風筒、電子表,反正只要能賺錢,有來料加工的活,什麼都幹。」一位曾參與早年創業的老員工說。
簡單的來料加工顯然不是這批創業者的初衷。
「一個企業總得有點自己的產品,光靠給人加工就掙個辛苦費,也發展不了,所以一開始侯總就在琢磨這件事,他有個獨立見解就是想搞通信。因為想來想去,比較熟悉的還是與電子元器件相關的東西。」曲徵(原691廠黨委書記、中興半導體第二任董事長)說道。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交換機市場正是「七國八制」的時代。曾經有一幅很有名的整版廣告:在中國地圖上塗滿了各種顏色,圖例說明這種顏色是NEC的,那種顏色是愛立信的……全國交換機的版圖都被國外交換機廠家瓜分完畢了。
「剛開始搞的時候,我們國家所有縣以上的局用交換機都買國外的。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經濟肯定有個大的發展,經濟要發展的話,通信就要首先發展,所以他就看準了這一點,從這裡下手。我們又沒有和國外廠家合作的條件,國家已經引進了13條線,買人家散裝件,在國內組裝。我們想申請,一是沒有基礎,國家也不可能再批,就走了自己研製的道路。」曲徵這樣解釋當時選擇自主研製交換機的原因。
1986年6月,中興公司組織了一個以魏興民為首的八人研發小組,開始研製68門的模擬空分用戶小交換機。由於對交換機技術不熟悉,就和陝西郵電器材一廠合作,陝西郵電器材一廠派出了以朱金文、張殿德為代表的5個人來到深圳。這時,中興公司的駐地在沙河,使用的正是加拿大北電的交換機。現在的華僑城已經成為旅遊文化和高尚人居的代名詞,而當時卻是荒郊野外,只有孤零零一棟廠房和宿舍,中興公司租的是二樓。
最早的開發方式被總結為「仿中有改,穩妥務實。」技術負責人張殿德認為:
「如果說從貿易和來料加工轉向發展通信產品是侯總第一個重大決策的話,第二大決策就是選擇仿製香港怡富公司的ESX-60機型。仿製是捷徑,在當時引進的3種小交換機裡,怡富ESX-60在技術上比較成熟,我們拿來解剖,根據國內元器件的供應條件和自己的條件再重新開發,這是我們創業第一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