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大師喬治·斯坦納去世|生前撰文,反對漠不關己的精英主義

2020-12-24 新京報書評周刊

2月3日,著名文學批評家喬治·斯坦納在英國逝世。1967年,他在代表作《語言與沉默》中發問,偉大的藝術是否有可能與野蠻和邪惡並行?一個人晚上可以讀歌德和裡爾克,彈巴赫和舒伯特,早上去奧斯維辛集中營上班。藝術最理想的催生環境難道是極權社會?

喬治·斯坦納,(GeorgeSteiner,1929-2020),著名文學批評家。2月3日在英國劍橋逝世,享年90歲。

在「二戰」期間的「大屠殺」之後,寫詩的確變成了一件殘酷的差事。猶太人出身的喬治·斯坦納曾經親自在納粹軍官身上接觸到語言的沉默與無力。他曾在書中提道,當時的納粹軍官是如何地欣賞詩人裡爾克,並能針對詩歌與美學談出非常有見地的觀點,那些在集中營內施虐的劊子手並非不懂得美與道德,相反,他們能夠談論得很好。這些現實影響了喬治·斯坦納日後的文學批評思想。

由於維也納對猶太人的迫害,斯坦納一家先是移居到了法國,1944年,喬治·斯坦納又從法國前往紐約,成為了美國公民。他開始在大學中思考語言與社會功能之間的關係。「除了一知半解、粗疏簡化、瑣屑不堪,事實上,還有什麼能夠感染那些被大眾民主召喚進市場的半文盲大眾呢?」自幼在家庭中接受古典文學教育的斯坦納在現代生活中看到了語言的退化。

1967年,他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語言與沉默》。在這本書裡,斯坦納不僅針對之前的舊問題給出了深刻的思考,還試圖從神學的角度給出更具雄心的回應。英國批評家詹姆斯·伍德在《喬治·斯坦納的不實臨在》中,總結了斯坦納文學批評的核心問題,那不是一種純粹的文本批評,而是直接面對文學藝術中時常出現的虛偽,並試圖撕破它。

「斯坦納推測,也許藝術鼓勵野蠻,因為它把觀眾包裹在虛假中,這種虛假比現實的困境更為繁茂。對於偉大藝術和思想的執著,也許會助長一種對世界漠不關心的精英主義。」詹姆斯·伍德對這位批評家前輩寫道。以伍德總結的觀點來看,喬治·斯坦納似乎正好走向了他所批判的邪惡一面。但實際上,與其說斯坦納對蘇聯或極權體制展開擁抱,倒不如說他無法理解美國的文學狀況:一群無父無母、遠離了歐洲古典中心的傑作;擁躉眾多、作為商品銷售的暢銷書;還有全新的、伊甸園般的歷史經驗。

由於父親的反對,斯坦納沒有繼續留在美國當教授,1969年,他成為了劍橋大學的特別研究員,1974年,他接受了日內瓦大學提供的比較文學與英語文學教授的職位,他在這個職位上工作了20年,用四種語言教學,直到1994年退休。在退休後,他還繼續在媒體上撰稿,發表文章。在30年的時間裡,他為《紐約客》撰寫了200多篇評論。2008年的時候,斯坦納還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發表文章《畢希納繼續存在》。經典文學依舊吸引著他的頭腦。

繼去年的哈羅德·布魯姆去世後,又一位世界級文學批評家的逝去仿佛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暗示著那個尊崇古典文學、在文本中探索神性與社會責任的批評時代的逝去。無論是斯坦納,還是布魯姆,他們都曾對解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泛濫感到擔憂。在絕對的相對主義中,文學不單單是表現一切事物,它甚至具有了「包庇」一切事物的危險性。特別是在當下文學與藝術越來越證明,教養與智識、知識與道德和正義間越來越不具備必然的聯繫,私人生活從對社會指令的拒絕和個人主義的最後尊嚴滑向了漠然的精英主義,在這個時刻,如何重塑文學的意義,如何在社會紐帶中重新為知識尋找應當的安置之地,是斯坦納的作品餘留給我們的、最具現實意味的反思。

下文節選自喬治·斯坦納的《語言與沉默》,由世紀文景授權刊發。斯坦納在這本書裡思考大屠殺與藝術、語言等的關係,還試圖從神學的角度給出更具雄心的回應。(導語撰文:宮照華)

作者 | 喬治·斯坦納

我無法接受這種輕描淡寫的安慰:大屠殺只是德國現象,或者說,只是某個極權獨裁者引發的不幸。蓋世太保退出巴黎僅十年,伏爾泰的同胞就在同樣的監獄中蹂躪阿爾及利亞人和持有異議的法國人。古典人文主義的大廈,激活著西方社會的理性之夢,幾乎已經崩潰。對於文化進步的觀念,天賦理性的觀念——自古希臘就存在,在馬克思的烏託邦式歷史主義和弗洛伊德的斯多葛式威權主義(兩者都是希一羅文明的新近先驅)中仍然非常有效——人們不再抱有信心加以強調。科技時代的人類,成為易受政治仇恨和施虐暗示控制的生靈,其活動範圍正可怕地逼近毀滅之境。

在思考文學、教育和語言的時候,如果似乎什麼重要的東西都沒有發生,也沒有挑戰我們對這些活動的觀念,那麼這樣的思考在我看來不切實際。閱讀埃斯庫羅斯或莎士比亞(更別說「教」他們)的時候,似乎這些文本、這些在我們生活中的權威文本,完全與新近的歷史無關,這樣的閱讀雖然巧妙,但無知得有害。這並非意味著對「現實關聯性」任意或新聞報導式的測試;這意味著我們要儘量嚴肅對待偉大藝術得以傳承的神秘奇蹟,儘量嚴肅地從我們自身的生命中給出答案。

《語言與沉默》

作者: [美] 喬治·斯坦納

譯者:李小均

版本: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11月

我們是大屠殺時代的產物。我們現在知道,一個人晚上可以讀歌德和裡爾克,可以彈巴赫和舒伯特,早上他會去奧斯維辛集中營上班。要說他讀了這些書而不知其意,彈了這些曲而不通其音,這是矯飾之詞。這些知識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對文學和社會產生影響?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對從柏拉圖到阿諾德的時代幾乎成為定理的希望一一希望文化是一種人性化的力量,希望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行為力量、產生影響?那些公認的文明傳播媒介(大學、藝術、書籍),不但沒有對政治暴行進行充分的抵抗,反而經常主動投懷送抱,歡迎禮讚。為什麼會這樣?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勢和非人化的誘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尚不為人所知的紐帶?是不是在文明內部生長出來的那種十分厭倦和過度抽象的觀念,為野蠻的肆虐鋪就了道路?本書不少篇幅都試圖圓滿準確地回答這些問題。

就方法論和範圍而言,我追求的目標與文學批評不同。我完全清楚這些文章的缺陷,但我希望它們暗示出要建立一門「語言哲學」的目標。如果我們希望更深地理解我們文化中作為特殊遺產的荒蕪部分,更深地理解那些已經暗中削弱的東西、那些或許能夠恢復對現代社會進行洞察的資源,那麼,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建立那樣一門語言哲學。按照萊布尼茨和赫爾德的理解,語言哲學必將轉向對文學的悉心研究,但是語言哲學將必然讓文學處於更大的語義、形式和符號交流的結構之中。語言哲學將按照維根斯坦所指,將哲學視為最為審慎:情況下的語言,拒絕想當然。語言哲學還要尋求人類學的幫助,證實或修正其他重要文化和結構的證據(我們明顯以為我們是特殊的中心,我們該如何從這幻象中「退回」 ?)。語言哲學對於現代語言學的假定既有興趣,也會警惕。許多一度活躍於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中的人才現在轉向了語言學。文學和語言學密切相連,這早已為詩人所知。雅各布森(Romanjalcobson)認為,「隱藏於語言形態和句法結構 (簡單點說,即語法的詩歌)與文學作品(即詩歌的語法)中的詩學資源,不大為批評家所知,大多為語言學家所忽視,但卻被有創造力的作家熟練掌握。」語言哲學的目的就是要理順它們之間的關係。總之,帶著與生俱來的驚奇(這種驚奇習慣性地在文學批評和學院派文學研究中缺失),語言哲學將回到這個事實:語言是人獨特的技藝;只有依靠語言,人的身份和歷史地位才尤其顯明。正是語言,將人從決定性的符號、從不可言說之物、從主宰大部分生命的沉默中解救出來。如果沉默將再次蒞臨一個遭到毀滅的文明,它將是雙重意義的沉默,大聲而絕望的沉默,帶著詞語的記憶。

作者 | 喬治·斯坦納

內容編輯 | 董牧孜 ;宮照華;走走

校對 | 王心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喬治·斯坦納:把批評作為文學去創造,並且敢於冒犯權威
    喬治·斯坦納去世的那一天,我並沒有轉發悼念新聞,而是重讀他的《語言與沉默》。他是一位批評家,更是一位文體大師和人文主義者,他這輩子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批評作為一項文學藝術,而不只是小說等門類的附庸。他的批評就像雷蒙德·錢德勒寫的偵探小說一樣,抽絲剝繭,雄心勃勃,在不乏幽默睿智語言的同時,又流露出蒼涼的嘆息。
  • 傅強:凱•尼爾森對精英主義政治哲學的剖析
    在政治哲學領域中,精英主義理論佔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早在柏拉圖的「哲學王」身上即已出現精英主義的影子,馬基雅維利的「君主」則體現了政治精英對權力的現實追求。但一般認為,精英主義的系統化理論形態發軔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 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逝世,14年前,我們曾專訪他談《西方正典》
    據美聯社消息,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耶魯大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於美國時間10月14日在紐哈芬家中去世,享年89歲。 布魯姆生前曾執教於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等知名高校,在1959年發表了第一本書之後,布魯姆一生出版了40多部著作。 在上世紀中葉,布魯姆通過對英國浪漫派詩人的深入研究,動搖了T·S·艾略特的保守形式主義批評在美國學界的支配地位。
  • 喬治·斯坦納:難道人文學科能泯滅人性,使人走向極端?
    撰文 | 張進 《漫長的星期六:斯坦納談話錄》,[美]喬治·斯坦納、[法]洛爾·阿德勒 著,秦三澍、王子童 譯,新民說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
  • 梅爾·吉勃遜父親去世,生前爭議言論連帶兒子遭殃
    老吉布森生前曾是公開的反猶主義者,諸多極端言論曾連帶兒子梅爾·吉勃遜飽受牽連,尤其是在後者執導的影片《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出爐之後。5月11日,赫頓·吉布森在加利福尼亞州千橡市洛斯羅布雷斯醫院去世,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家屬決定對其死訊秘而不宣,直至上周才被媒體獲悉並通過官方檔案查詢確認,但截至本文發稿,包括梅爾·吉勃遜在內的全體家屬,仍未就老吉布森的離世對外有所表態。而這一切,或許也與他爭議頗多的人生履歷不無關聯。
  • 「高跟鞋大師」感染新冠去世!女明星人手一雙的Sergio,太好穿
    前天時尚圈傳來噩耗, 義大利著名的鞋子設計師 Sergio Rossi 去世, 他不久前因為感染新冠病毒住院。 這是時尚圈第一位因為新冠去世的設計師。
  • 相聲大師侯耀文去世,侄子戴志誠轉身娶了「嬸嬸」,他現狀如何?
    相聲大師侯耀文去世,侄子戴志誠轉身娶了「嬸嬸」,他現狀如何?隨著網絡信息化的發展,很多行業因為網際網路的興起而逐漸好轉了起來,很多人在網上拍段子,賺的盆滿缽滿,同時也帶動了一些原本不景氣的行業,其中「相聲」便是其中之一。
  • 黃子韜52歲爸爸因病去世,生前與黃子韜合開公司
    黃子韜52歲爸爸因病去世,生前與黃子韜合開公司9月11日,黃子韜的娛樂公司發訃告,宣布黃子韜爸爸因病去世,享年此前並沒有聽說黃爸爸生病的傳言,現在突然傳出他去世的消息,很讓人震驚。在公司發布黃忠東去世的消息後,黃子韜工作室也轉發聲明,表示會遵照黃忠東遺囑,後事一切從簡。
  • 推薦「無尿點」電視劇,冷漠的她,具有精英主義優越感
    推薦「無尿點」電視劇,冷漠的她,具有精英主義優越感!因為劇還沒有播完,未知在劇裡後事將會如何發展,暫不作評價。二星只是因為忍不住好奇讀了小說,很驚訝於作者字裡行間那種冷漠的精英主義優越感,脊背發涼,實在不爽。
  • 星雲大師:如何看待生前契約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6如何看待生前契約問:目前社會上吹起一股購買「生前契約」,或是「預立遺囑」的風潮,由自己在生前就把後事安排好,以便臨終時能心無牽掛地往生。請問大師,對此有何看法?圖/佛光山提供所謂「生前契約」,即活著的時候,由自己或家人預先與殯葬業者籤訂契約,於生前購買好死亡時的喪葬儀式,為將來的死亡預作準備,也就是替自己的身後事買好人生最後的一張保單。「生前契約」這種業務在國外早已行之多年,只是過去國人大都忌諱談「死」,所以直到近幾年來才在國內普為大眾所接受。自從推出以後,市場反應熱絡,極具商機。
  • 雪莉「去世之謎」將曝光?紀錄片將播,會公開雪莉生前日記
    文/藍鳳凰曾被稱為「小公主」、「小雪球」的韓國女藝人崔雪莉已經去世將近一年時間,生前她的生活充斥著外界的惡意揣測與網絡暴力,如今有一檔以探究她去世之謎的紀錄片即將在韓國播出,不少網友直言感到不適。節目將通過走訪雪莉生前的朋友、家人,公開她的日記本,以及她看病記錄等等,來拼湊作為愛豆的她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原因。
  • "我反對玩弄感情,反對將感情當人質"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去世
    2016年7月4日,76歲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因癌症去世。他的生命哲學在後來的《櫻桃的滋味》和《隨風而逝》中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也使他跨入電影大師的行列。「我反對玩弄感情,反對將感情當人質。當觀眾不再忍受這種感情勒索的時候,他們就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就能以更加自覺的眼光看事物。當我們不再屈從於溫情主義,我們就能把握自己,把握我們周圍的世界。」
  • 大師隕落究竟意味著什麼,在他身上,你將看到答案
    2020年7月6日,世界一代配樂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因摔傷股骨引發的併發症,在羅馬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1歲。一在莫裡康內與世長辭後,網際網路泛起了一股紀念潮,對大師生前的藝術造詣與世俗榮譽各種做盤點,有些總結到位,有些乏善可陳,至少都聊表了敬意。但在我看來,這些內容都只是在介紹莫裡康內,並不是真的在闡述他的突然離世對於現實的影響。 用一個詞來形容莫裡康內的價值,那就是不可替代。
  • 36歲女演員吳仁惠被發現在家中去世 吳仁惠生前照片曝光去世原因...
    36歲女演員吳仁惠被發現在家中去世 吳仁惠生前照片曝光去世原因令人震驚時間:2020-09-15 14:09   來源:海外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36歲女演員吳仁惠被發現在家中去世 吳仁惠生前照片曝光去世原因令人震驚 海外網9月15日電據韓媒《京鄉新聞》報導,韓國女演員吳仁惠14日晚在仁川一家醫院內去世
  • 評書大師袁闊成去世後,5個女兒疑為遺產分配鬧上法庭,法院判了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是享譽海內外的評書藝術大師,與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合稱「四大家」,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等,2015年3月2日,袁闊成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6歲。
  • 關注 日本天皇表明生前退位意向,是為反對安倍修憲還是另有玄機?
    講話的目的,被認為是向日本國民闡述自己希望實現「生前退位」意向。此前,已經有多家日本主流媒體向外界披露,日本明仁天皇有意在有生之年選擇退位,在去世前將皇位傳給皇太子。但縱觀日本歷史,上一次日本天皇在生前退位,還要追溯到1817年。明治維新後,類似的情況從未發生。那麼,在昨天公布的電視講話中,「去意已絕」的明仁天皇都說了些什麼?日本政府對此又是如何回應的?
  • 大師的兒子,又是大師的師父,生前輝煌不已,身後悲涼令人扼腕
    侯耀文先生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人生,他的父親時相聲大師侯寶林,他有一個大師級的徒弟名字叫做郭德綱。生前地位顯赫,受人追捧;逝後卻因許多事情導致遲遲不能下葬。大師的兒子1948年7月17日,侯耀文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富庶家庭,父親是相聲大師侯寶林。
  • 《西安晚報》孫飛虎去世三周年 家人及生前好友共同追思
    昨天上午,孫飛虎的生前好友,著名表演藝術家許還山、西影著名導演何志銘等特意趕到他的家中,鄧小平的扮演者、著名特型演員盧奇發來了追思視頻,書法家石瑞芳發來了悼念文章,大家共同追思這位優秀的演員。  《西安事變》中扮演蔣介石讓他一舉成名
  • 美最高法為「宗教自由」廢除限制令 教皇撰文「打臉」
    不過次日,羅馬教皇方濟各就在《紐約時報》撰文,嚴厲抨擊了那些以「個人自由」為名義反對疫情限制令的人,強調「若想走出這場危機,就不能像當初那樣自私」。《紐約時報》:方濟各撰文《一場危機揭示了我們的內心》以「宗教自由」為名,美最高法推翻限制令據「商業內幕」網站及《紐約時報》26日報導,美國最高法院25日以5票贊成、4票反對的結果,推翻了紐約州州長科莫10月初的一項旨在防疫的行政令。
  • 狂人李敖愛過7個女人,擁有3個孩子,去世後子女因爭奪家產變仇人
    在他的一生取得了不少成就,被稱為作家、國學大師、自由主義大師、批評家、歷史學家,但他似乎並不在意這些稱號,只在乎自己活得瀟灑自在,所以在感情上,他的經歷更是豐富多彩,每一個女友都是女神,面容姣好,身材出眾。他也毫不避諱自己的感情經歷,甚至多次公開談及年輕時的感情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