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鄧麗君《清平調》
一把青(專欄作家)
「先天不足」,對文化圈充滿嚮往?
5月8日下午5點08分,鄧麗君與王菲的隔空對唱版的《清平調》正式發布,以此作為對鄧麗君逝世二十周年的特殊紀念。仔細考據一番,《清平調》原是李白受唐玄宗之命,為取悅楊貴妃所作,總計三則,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古典詩詞浩如煙海,鄧麗君為什麼會單單選擇這一首錄製小樣?除了同為「名花」,女人間的惺惺相惜之外,我想更大的原因大概在於,鄧麗君,是一個文藝青年。
《清平調》這首歌裡還有另一處細節也印證了這件事。最末句的「沉香亭北倚闌幹」,「北」字的發音,鄧麗君有意識地念成「播」,其淵源是京劇中的上口字傳統,所謂「上口字」,即京劇中不同於普通話發音的字,更可由此追溯到中州韻的古音,在元代周德清撰寫德《中原音韻》中就有過整理。作為鄧麗君粉絲的王菲,當然也依葫蘆畫瓢地學著偶像咬字,前後半段交相輝映,小小的一個音節也這般考究,其中的古韻,更為這首歌增色不少。
其實,早在1987年的專輯《我只在乎你》中,文藝青年鄧麗君就嘗試過為自己的三首歌曲填詞,例如一首《非龍非螭》,歌名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螭指的是一種似龍而非龍的動物,結合「把青春寄托在那茫茫潮流世界裡,我是一個沒有過去的女人」的歌詞,她似乎想傳達的是「本我」與「非我」之辨析的哲學概念,是一段晦澀的自白,所以反響平平。我們不知道鄧麗君是在何種機緣之下接觸到了這個現在看來依然生僻的古漢語,不過她好像對自己的文學功底無甚自信,不僅始終使用的是化名「桃麗莎」作詞,更是屢次三番拒絕了詞壇泰鬥黃霑「求圍觀」的要求,緊張靦腆地微笑,連連說拿不出手。不止如此,在許多官方資料上,鄧麗君最喜歡的書一欄填寫的都是《日瓦戈醫生》,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而在她留下的諸多遺物當中,我們還可見到齊全的魯迅全集、蕭紅全集、唐詩三百首、各個版本的《紅樓夢》,以及方便隨身攜帶的法語小字典———就像後來廣拜名作家董橋、蔣勳為師,努力朝「寫作者」身份發展的好閨密林青霞[微博]一樣,早早離開學校闖蕩江湖的鄧麗君也自知「先天不足」,故而對文化圈充滿嚮往,甚至跟畫家範曾也有過接觸,成為她一生為數不多的與大陸人的交集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在網絡上流傳的「你沒聽過的鄧麗君」紀念歌單中,除了那些她唱過的,相對小眾的英文歌、爵士、舞曲,還收錄著一首《山東曼波》,是鄧麗君十五六歲初出道時候的歌,她尾音上揚,操著山東方言唱道,「俺說曼波,俺道曼波,俺也說不清什麼是曼波」,俏皮滑稽,和後來甜蜜優雅的形象定位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些讓人大跌眼鏡。這首歌原唱恰好也叫王菲,他是生於1929年的臺灣男歌手,在一次演出中聽完「曼波女郎」葛蘭的演唱後靈感突發,隨手寫下這首調侃戲作,卻因其小調式的詼諧曲風在五六十年代風靡了臺灣,故而被初出茅廬的鄧麗君所翻唱。那時候的她,剛剛退學,輾轉於各大歌舞廳登臺演唱,還沒有後來的「島國情歌」系列,更沒有變身成為文藝青年,就像初出道時出卡帶翻唱鄧麗君《風從哪裡來》的王菲,一本正經的臉上還帶著嬰兒肥,她還沒有成為王靖雯,還沒有樹立風格,更沒有成為微博擁有數千萬粉絲的那個「三姐」。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女神也不是一日就登上了神壇,百鍊成鋼,文藝青年也都有著青澀的過去。也許多年以後,當再聽著《清平調》的旋律回想往事的時候,又會想起些什麼,是會讓我們追憶不易,感慨唏噓的呢?
來源: 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程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