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就別走了
瓊貝妮特·拉姆齊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
6歲那年,瓊貝妮特在美國兒童選美大賽中脫穎而出,當選美國小小姐」,備受人們喜愛。
然而1996年聖誕夜,6歲的瓊貝妮特被發現死於自家地下室中,身上有被毆打的痕跡,死前還曾受性侵犯。
1996年12月26日凌晨5點45分,科羅拉多州北方博爾頓郡的警方接到了來自第15街755號的報案電話:
一名6歲小女孩沒有在她的床上睡覺,而門前臺階上有一封勒索信。
而且這起案件裡失蹤的就是這一帶家喻戶曉的「美國小小姐」瓊貝妮特・拉姆齊。
勒索信中,歹徒聲稱自己是國外獨立組織,要求拉姆齊一家交出11.8萬元美金!
然後隔天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間會來電說明贖金交付的方式。
拉姆齊家看到勒索信後,忙著準備贖金。準備到了一個段落,父親約翰‧拉姆齊想到要去檢查家中是否有可疑的跡象,便和友人走進地下室。
然而一打開門,他就看到了大量的血跡,以及一團白色床單。約翰顫抖著雙手揭開了那團床單,在那底下的,果然是他們以為失蹤的寶貝女兒瓊貝妮特。
瓊貝妮特的嘴上被貼了膠布,且脖子有明顯勒痕。驗屍報告顯示,死因是顱腦損傷與窒息,指甲留有他人皮屑,體內更有精液。
這說明瓊貝妮特生前遭遇過攻擊和性侵。
但由於當時警方馬虎的搜查程序,以及沒有偵辦過此類案件經驗,沒有在第一時間就封鎖現場並且進行採證。
所以當瓊貝尼特遭綁票一事瞬間傳遍小鎮後,親朋好友紛紛上門,案發現場因此遭到了破壞。
事後,警方了解到當晚拉姆齊家中共有四個人:53歲的約翰・拉姆齊(父親)、39歲的帕西・拉姆齊(母親)、9歲的布魯克・拉姆齊(哥哥)和6歲的瓊貝妮特・拉姆齊。
當天全家人曾出外參加聖誕宴會,瓊貝妮特玩到很晚,在回家的路上就睡著了。
回家後,帕西10點就把女兒送上床,直到隔天清晨醒來,她才發現女兒不見蹤影。沒人知道兇手是誰,什麼時候進來的。
警方在調查該案件時,發現了一個讓人懷疑的地方。既然兇手已經殺害了瓊貝妮特,並且屍體也就在地下室裡。
那么家人在尋人時很容易就會發現,又何必多此一舉故意弄成綁架勒索呢?
另外,一般綁匪勒索的金額都是整數,而11.8萬元美金這一過於明確的數字,恰恰是拉姆齊先生年終獎金的金額,讓警方心生懷疑。
警方還在拉姆齊的家裡找到揉成一團的草稿,經確認是從家裡的筆記本上撕下來的,說明歹徒是在作案地點寫下了這封勒索信。
警方讓拉姆齊家的成員都接受了筆跡檢測,甚至讓帕西前後遞交了五次筆跡證明,並多次傳喚拉姆齊夫妻兩人。
此舉引起了媒體的懷疑,人們猜測兇手可能就是拉姆齊夫婦,如約翰性侵了女兒,所以帕西在盛怒中誤殺女兒。
而帕西是前選美皇后,曾執迷於讓女兒參加選美比賽,使大眾對這起命案有著相當高的興趣。
甚至把矛頭指向帕西,認為她把一個小女孩裝扮得跟女人一樣性感美麗,引來了不法之徒的覬覦。
約翰對此懸賞五萬美金緝拿兇,更重金聘請兩位筆跡鑑識專家、兩位調查員其中一位是前FBI罪犯人格側寫專家約翰‧道格拉斯調查。
以及8名著名的刑事辯護律師,他們第一個月的開支就達15萬美元。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許多聲音質疑這些都是作戲。儘管精液比對排除了拉姆齊一家人的嫌疑,但當地警方多年後才發出拉姆齊一家人並無涉案的聲明。
而人們多年來以異樣眼光看待這家人,對他們造成了重大傷害。
為了避開當地新聞媒體的追蹤和減少同外界的接觸,拉姆齊夫婦不久搬離此處,先後到芝加哥和亞特蘭大居住。
夫妻一想到女兒和被當作兇手,就潸然淚下。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後來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帕西說:「我們還有另一個孩子,他現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我們。」
2006年8月17日,美國警方宣布案件告破,將41歲的約翰·馬克·卡爾捉拿。
卡爾曾是一名教師,他堅稱他沒有犯一級謀殺罪,而是二級謀殺,稱自己不是故意的,說他只是愛這個孩子。
他試圖綁架瓊貝妮特獲取11.8萬美元贖金,但行動出現了意外,於是他勒死了她。
警方曾在卡爾的電腦裡找到過大量兒童色情的屬性,卡爾還因此在2001年入獄幾個月。
拉姆齊夫婦在卡爾被定為嫌疑犯前就向警方透露過他的信息,稱他曾居住在家的附近,但他拒絕透露是如何認識卡爾的。
不過DNA的檢測卻排除了卡爾是殺人犯的可能,並且卡爾的前妻稱案發當天她和卡爾在阿拉巴馬州過聖誕節,卡爾根本不可能隔空犯案。
原來,卡爾過度著迷媒體對瓊貝妮特的後續報導,定期追蹤該案,並與執法官員聯繫,幻想自己就是那個兇手。
最後,卡爾被無罪釋放。而帕西在死前的那年才終於獲得官方承認兩夫婦的清白。
殺死瓊貝妮特的兇手到底是誰,至今仍是個迷。
就像那些媒體和群眾,在一陣輿論狂歡後,他們對悲劇的態度早已不是同情,而是一場集體的意淫。
只有那個可憐的小姑娘依然在天堂,期盼著那該死兇手的落網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