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與動物相遇》先導片上線萬物間看見人心,藝術中體驗多元

2020-09-11 八卦熱點資訊

大概從克裡姆特開始,音樂和當代藝術就有了某種不可言說的特殊關聯。這位開啟新藝術運動的分離派繪畫大師,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留下了眾多影響後世的巨作,最著名的便是收藏於維也納分離派會館中的壁畫《貝多芬橫飾帶》。圍繞「幸福」這個主題,克利姆特製作了長34米、高2米的U行壁畫,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四個樂章巧妙吻合,打造出繪畫與音樂的偉大共鳴,也成就了人類藝術史上一次不可忽視的跨界合作——當時,克利姆特的先鋒風格備受質疑,他始終以同樣曾深處風暴的貝多芬為偶像和靈感,力爭藝術的突破和革新。

事實上,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音樂與先鋒繪畫的融合達到了頂峰。然而,隨著音樂工業化和碎片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這種跨界逐漸減少:文藝圈的壁壘愈發沉厚,繪畫逐漸變為一張張專輯的封面或宣傳冊。到今天,我們更常看到繪畫以「嘉賓」的形式出現在音樂作品中,真正的共生同創已少之又少。

因此,當有此山的《萬物:與動物相遇》出現在人們面前,其初衷之深刻和過程之豐富著實令人驚喜。這既是一張關於世界、關於人與自然的專輯,也是一次把音樂和繪畫藝術融合的先鋒嘗試。有此山的全員唱作人——好妹妹、秦昊、張小厚、陳粒、粒粒、焦邁奇、王加一、陳婧霏——聯合8位當代藝術家,以動物為靈感,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著對世界、對社會、對內心自我的思考和沉澱。

「文化一經產生並且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融合;而只有不同的文化的融合才能產生更高一層的文化。」季羨林先生如是說。這種融合與演進,正是《萬物:與動物相遇》的精髓所在。

疫情中的思考:人與人的關係,音樂和繪畫的對照

對於此次項目策劃奚韜而言,《萬物:與動物相遇》的誕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魔幻的2020年。開年遭遇疫情,奚韜和有此山的唱作人們被困家中。「差不多一二月的時候,基本是不能出門的,我一個人在家,就會重新思考很多問題。」奚韜說,「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思考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係。」

奚韜決定把這種思考用一張專輯來呈現,他把主題定為「萬物:與動物相遇」。萬物,既代表一種包容性、多樣性,也代表著無限的可能性;而動物,是自然,是原始力,也是人最初的模樣。這樣的初衷和創意,得到了所有唱作人的認同。

有趣的是動物的選擇過程。在微信群裡,奚韜扔下一個命題作文,讓唱作人們按照第一感覺說出一個動物。搜集好後,奚韜給每個動物標上序號,打亂後讓唱作人抽籤,誰抽到哪個動物就按照該動物進行創作,就像遊戲一般。

「這個過程既有主觀性又有無序性,讓每個人都感覺參與到了其中。」奚韜說,他只給唱作人們提了一個要求:「不要考慮自己是什麼風格,不要想著歌曲會不會受歡迎,純粹從自己出發,從靈感出發,把它當作一個實驗,大膽嘗試不敢在正式專輯中嘗試的東西。」

按照同樣要求,奚韜找到了8位時下備受關注的當代藝術家:尤阿達、時永駿、佐藤晉也、黃一山、武晨、唐永祥、Daniel Sueiras、邱瑞祥。從中國本土的「85後」,到來自異國的「70後」,每個人經歷不同、視角不同,對音樂和主題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為了讓所有人進行獨立不受幹擾的創作,奚韜特地沒有讓藝術家聽到創作好的歌曲。然而,也許是藝術家們有種別樣的默契,畫作和歌曲間總有相似的共鳴點。比如好妹妹與尤阿達,他們抽到的動物是海豚,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粉色」作為題眼:好妹妹創作的歌曲,尤阿達的畫作名為《海豚和小夥伴的浪漫之旅》,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隻粉色的海豚騰空而起,平靜、夢幻又遼遠。

多年前,白巖松採訪哲學家趙鑫珊時曾提過一個問題:現在的科技進步得那麼快,我們早就不再用100年前的物質產品了,但為什麼還要讀100年前的書,欣賞100年前的藝術作品?

他得到的答案是:「因為,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

或許這就是《萬物:與動物相遇》中的創作巧合的緣由:因為人性的進化是緩慢的,因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認知是經久不衰的,因為藝術總能在人性的根源處殊途同歸。

形式中的革新,形而上的哲思

「螢火蟲」的創作同樣令人影響深刻。陳婧霏一拿到命題,就想寫一個跟傳統意義上的螢火蟲完全不一樣的視角。她想到了DC漫畫中的一個角色——因為意外被燒傷,從而產生心理扭曲痴迷於縱火的超級反派「螢火蟲」。這是一首充滿社會思考的歌曲,她說:「我希望所有本性善良但受到不公對待的人,在一個虛擬世界裡可以活得肆無忌憚,快意恩仇。」

歌詞中,她寫道:「最危險不過,你心裡的冷漠。」

與之相對的,是邱瑞祥的畫作《螢火蟲》。這位素來以「慢」出名的畫家,幾個月裡畫了6幅主題畫作,一度被螢火蟲逼到崩潰。最終,他拿出了一張不那麼具象的作品,一片厚重的灰暗圖層中,幾點明黃,意境與歌曲竟出奇相似。

如果說「螢火蟲」是構思之上的突破,陳粒的分身粒粒創作的《穿山甲》則是形式和概念上的先鋒挑戰。整首歌曲以迷幻的電音為基底,低淺吟唱,百轉千迴繞指柔。粒粒說:「這首歌聽著聽著會走神,適合疲勞的時候聽,很累的時候就想想穿山甲穿山,那麼可愛,卻那麼苦。」

比粒粒的歌曲更意識流的,是畫家武晨為穿山甲創作的《無題》。畫中,他把具象的穿山甲描繪為抽象的白色迷宮,深綠色背景暗示著自然,渾濁底色流露出信息世界的紛擾,穿山甲成為不可辨明、充滿爭議的形象。武晨解釋:「對生活在都市裡的大多數人而言,穿山甲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它跟虐殺、食用、疾病、野生動物保護等等聯繫在一起,成為資訊時代一個充滿爭議的形象。」

在奚韜看來,螢火蟲也好,穿山甲也好,唱作人和藝術家都拿出了不同往常的突破之作。這些作品裡,不僅有形式中的革新,更有形而上的社會哲思與自省。

奚韜說:「我們的社會面臨著所謂的大數據,所謂的算法的侵襲,它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審美與認知的同質化,我們希望能用這樣的音樂作品和藝術作品提醒大眾多樣性的美好,也希望藉此能讓大家跳出固有的審美,去思考不一樣的東西。」

開眼見萬物,萬物映人心

科技帶來了信息的爆炸,信息爆炸帶來了碎片化,碎片化造成了藝術之間的鴻溝。藝術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在其間總是人性大於理性,自覺大於意識。我們見過那些最美的藝術,大多來自互通與共融。

1874年,穆索爾斯基在逝世好友維克託·阿里山大羅維奇·哈特曼的畫作前,創作出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每一段都以繪畫意境展開;

1971年,約翰·列儂在小野洋子行為藝術的啟發下,寫下了名作《想像》,這是沒有愛與自由字眼的歌曲,卻成為一代人心中的「聖歌」;

坂本龍一與貝託魯奇,久石讓與宮崎駿,格倫·漢塞德與約翰·卡尼,電影和音樂的相輔相成更是不勝枚舉……

正如梁文道提倡的那般:「只要有一萬人,這一萬人會逛畫展,會聽音樂會,會買本地嚴肅作家的作品,我們的世界就會大為改觀了。」當一個主題、一個思想,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上得到體現,才會獲得持久的生命力,然後給世界帶來改變。這,正是有此山製作《萬物:與動物相遇》的最終理想。

在奚韜看來,《萬物》系列未來定會跟更廣泛的世界相遇,音樂、繪畫、行為藝術、裝置藝術……這一個個載體都是為了讓人有更明亮的眼睛看世界,而世界萬物折射出的,正是每個人的心之所念。

《萬物:與動物相遇》將於9月14日起陸續上線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咪咕音樂及AppleMusic等各大國內外音樂平臺,專輯內的8支單曲將以每周一、四分別上線一支的頻次與大家見面,當音樂和繪畫遇見動物,奇妙的音樂之旅即將開啟,而一張專輯也並非終點,《萬物:與動物相遇》也還會有線下展覽等等活動,相信在這場聽覺和視覺的「遊戲」裡,每個人都會看見更好的自己,認識到不一樣的人世間。

相關焦點

  • 「萬物:與動物相遇」:在跨界實驗中釋放音樂的「延展力」
    10月15日的「萬物:與動物相遇」音樂藝術展給出了答案。在UCCA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萬物:與動物相遇」音樂藝術展展出了8首音樂作品和8幅畫作。獨自漫步在巨鹿路的晚上,匆忙的城市人或許也有那麼一刻會想到森林中迷路的小鹿。  「萬物:與動物相遇」,通過音樂與藝術家、藝術展、藝術對談等多種形式的跨界合作,讓兩種藝術形式相遇、碰撞並重構,從源頭激發創作者的創意與想像。  深耕繪畫與音樂的創作者們,在創作中與萬物相連。
  • 《萬物:與動物相遇》音樂藝術展開幕 TME騰訊音樂藝術計劃發布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0月15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TME)發布了「TME騰訊音樂藝術計劃」,並在當天聯合有此山文化、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UCCA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主題為「萬物:與動物相遇」音樂藝術展,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有此山文化、世界自然基金會等企業與機構的多位音樂、藝術、公益界人士出席,並圍繞專輯創作、音樂跨界、藝術公益等話題
  • 在動物伊甸與萬物相遇——坦桑遊獵記
    當人類的先祖學會用火,手持石器,滿懷懵懂地踏出演化搖籃——非洲大陸,屬於萬物靈長的時代由此拉開序幕。作為地球漫長的歷史中個體實力最弱的「霸主」生物,人類沒有厚實的皮毛禦寒,沒有尖利的爪牙捕獵,嗅覺相較於其他哺乳動物退化得厲害,而兩腳直立行走則意味著犧牲了速度。簡而言之,戰五渣沒商量。全靠如星火般閃耀不息的智慧硬生生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
  • 那看見萬物的,知道萬物的,就是萬物 | 畫廊周北京2020新勢力單元
    人們理解自身在宇宙中處於何種位置的過程,是一個與更高的精神和神聖價值取得聯繫的過程。「那看見萬物的、知道萬物的,就是萬物」,是無所不能的未知力量(引自米爾恰·伊利亞德)。此次群展的十九位藝術家和藝術家組合觸碰、探索甚至重新發明神秘或神聖領域,共享展廳卻構建出多重宇宙觀和時空性;他們帶著對未知的敬畏,重申直覺、情感、想像力與精神性在知識生產和價值構建中的重要地位,從而實驗有關存在的替代方案。
  • 【COP15】「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生物多樣性多媒體影像聯展上線
    【COP15】「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生物多樣性多媒體影像聯展上線 2020-12-03 22:0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TME騰訊音樂藝術計劃:藝術跨界進化,音樂宣發進階
    這次,騰訊音樂娛樂集團通過全新的「TME騰訊音樂藝術計劃「,以及一場「萬物:與動物相遇」音樂藝術展,帶大眾在創新的沉浸式場景中,完整解構聽覺與視覺藝術如何始於靈感碰撞,再到藝術展中的交融流動,最後完整呈現兼具思想和審美藝術性作品的全過程,帶來驚豔感視聽藝術體驗的同時,也為整個音樂行業從音樂創作激發、音樂藝術創新融合宣發
  • 上海自然博物館「聽·見萬物」帶你走近野生動物
    作為上海自然博物館分眾教育的一部分,該展示活動基於「聽見萬物——2020年我的自然百寶箱」公民科學項目,將館外公眾與自然科學家聯動的成果進行了集中展現。展示內容以上海地區野生動物攝影作品為主,輔以上海典型生境的沙盤模型及動物標本,通過多種手段把隱藏在城市系統中的野生動物呈現出來,讓人們在展廳中感受上海大都市中的自然野趣,共同關注城市的自然環境和你我身邊的野生動物生靈。
  • 萬物為師——與袁曉岑先生的藝術對話
    高 翔:從袁先生繪畫和雕塑的題材來看,最多的還是動物和植物,人物題材的作品也有一部分,但並不是他藝術主要的側重點。從他藝術品整體的角度來看,他的動機和出發點是什麼?我認為他對萬物的態度是平等的,甚至是將其作為他的老師、作為他所尊重的對象來加以表達的。這種審美的態度我想也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精神。我們說中國畫有三種主要題材:山水、花鳥、人物。
  • 北京:「萬物共生」光影藝術沉浸式體驗展啟幕
    北京:「萬物共生
  • 今晚我們看電影 《萬物理論》
    埃迪·雷德梅恩憑藉著在《萬物理論》當中飾演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獲得金球獎最佳劇情男主角獎。1月24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請到了電影學者葛穎,與主持人張穎共同來聊一聊詹姆斯·馬什《萬物理論》。
  • 直播片:2020世界土壤日論壇二、保護萬物共有的家園
    生態藝術評論家張輝 在論壇上進行題為「略論宋陳藝術建構東方人文生態美學之意義」的發言東方藝術與文化具有長久魅力張輝在發言中表示:中華文化因其在世界文化中獨特的地位而長久屹立。究其原因,乃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傳承史中始終一脈相承,綿延至今,這是整個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 萬物有靈—保護生物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昆明開展
    雲南網訊(記者 李悅春)11月29日,萬物有靈—保護生物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昆明市雲紡博物館美術廳開展。萬物有靈—保護生物多樣性藝術作品展在昆明市雲紡博物館美術廳開展。記者 李悅春 供圖  雲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作為受邀參展單位,展出作品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由昌新國際藝術學院的師生創作了約50件藝術作品。內容涵蓋了動物、植物的各種形態及生存狀態,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現實意義。其中,教師作品20幅,學生作品30幅。
  • 愛的力量-----《萬物理論》
    [萬物理論 劇情簡介]
  • 《萬物一體》
    導演莫森曾說「這不是一部供人消磨時間的娛樂片,而是要打開你心內的某個開關。」生而為人,只有明白到萬物為一體時才能體會到什麼是愛,才能發自內心的去愛人愛動物、愛自然、愛我們的地球母親。我們常常視動物是我們的食物,視我們自己是生存在金字塔頂端。
  • 萬物既偉大又渺小 萬物生靈
    一回到家中,吉米就迫不及待的將剛收到的信件拆開,然而滿是期待的他並未從信中獲得好消息。 吉米的第一個任務是為一匹蹄子有問題的馬進行治療,這也是他自畢業後第一次在生活中為動物看病 加上吉米發自內心的對動物關心、對獸醫工作的熱愛以及自己的樂觀,讓這一角色能輕鬆俘獲觀眾的喜心。
  • 值得一看的電影:《地球公民》《萬物一體》《食品公司》
    該片獲得過3項電影獎:2005年聖地牙哥電影節最佳紀錄片、2005年波士頓國際電影節獨立製片電影最佳內容獎、2005年藝術行動者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本片用了5年的時間製作,於2003年在美國上映。一生中,你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千萬分之一的人回答說:「覺悟」。而其他人,則答以成功、財富、權力等。
  • 陳粒新歌《河馬》上線,在鏡像世界裡尋找自洽人生
    有此山《萬物:與動物相遇》音樂藝術合輯終於揭開最後一首歌曲的帷幕,今日,陳粒《河馬》上線,慵懶悠然的曲調背後,是一幅田園般的閃亮畫面,可字裡行間透露的,卻是以另一種五味雜陳的情緒。作為擅長場景描述和情緒傳遞的唱作人,陳粒在《河馬》中,借水邊休憩的河馬之眼
  • 《萬物生靈》萬物既偉大又渺小
    《萬物既偉大又渺小》是幾年前看過的叢書中的一本,其他還有《萬物有靈且美》《萬物既聰慧又奇妙》《萬物剎那又永恆》《萬物生光輝》等。書中有許多相當具有趣味性的畜牧農人故事,描述北英格蘭約克郡鄉人與動物百態,以及獸醫業近代化的過程。
  • 片山真理的禮物:用身體與萬物共生
    片山真理的禮物:用身體與萬物共生 2020-12-20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電影《獵犬》觀後感:在萬物中尋找愛
    當他第一次在路上看到一個圖西族人被毆打,目光呆滯、鮮血淋漓地被拖到叢林中一刀砍死,他的目光幾乎無法離開,他的靈魂在顫慄。當他看見剛出生的小孩和母親在樹林中被發現而慘遭毒手時,他的表情凝固了。他曾想過要留下來陪著圖西族人,但當聯合國軍隊被要求撤退的時候,他也上車了,一邊哭著說「sorry」一邊拋下了那群可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