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山真理的禮物:用身體與萬物共生

2020-12-23 澎湃新聞

片山真理的禮物:用身體與萬物共生

2020-12-20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相較於命運,肉體只不過是鑲嵌在生命歷程中的一個元素而已。而肉體、思想和生活經歷所產生的組合,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自己。

片山真理在有限的軀體內,創造無限大的能量,她用自己的方式拼湊出完整的自己。她的左手如同蟹螯,左小腿被截肢,右小腿亦因手術而變形。這就是片山真理的身體。

與身體的殘缺相反,她的人生儼然圓滿。她是天生的戰士,一面向外鑄造美麗壁壘,一面向內挖掘與自我反思。

完整?不完整?

片山真理(Mari Katayama)1987年生於日本埼玉縣,從出生起因缺少主要的腿骨,被診斷為「脛骨半肢畸形」,並且左手只有兩根手指,9歲之前的片山一直佩戴腿部矯正器。

未截肢前的片山真理

9歲那年,還是孩童的她選擇進行雙腿截肢,從此人生的形態不再完整,她漫長的顛簸歲月由此展開。

裝上義肢後的片山很介意自己的與眾不同,所以她下意識地去模仿其他人的走路方式,想通過「普通人」的走路方式而使自己變成「普通人」。然而她的努力還是掩蓋不了別人投來的異樣目光。

當在家看著脫下的義肢和鏡子中殘缺的軀體,她一度自我質疑:這就是完整的我嗎?

片山的焦慮無處傾訴,她開始嘗試用視覺來表現。用針線縫製精美的假手假腳,在義肢上畫上鮮豔的圖案,給義肢穿上高跟鞋……

在滿足自身「補償心理」的同時,她逐漸感受到藝術的快樂,並用肉身鼓舞更多殘障人追求美的權利與自由。

不完美的完美演繹

2012年,在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學先端藝術表現研究生畢業後的片山真理,徹底投身於藝術創作。

她的創作對象是她自己。她不能選擇自己的肉體,但能選擇其有意義與否。

她一直在觀察他人,她將自己觀察、理解過的人與社會通過自畫像的方式展現出來。無需誇張的演繹,她的每張自拍都毫無表情,似乎曾經的受難或是零星的喜悅都中和成一種淡然。

不同於通過化妝扮演不同角色的辛迪·舍曼,片山真理不完美的身體不需要任何修飾,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成為焦點,她逐漸覺得這或許是上帝給她的另一份禮物。

GIFT

片山真理 作品集

ISBN:9784908600043

出版社:ユナイテッドヴァガボ

同年,片山真理獲得art award Tokyo丸之內大獎,2013年她成為愛知三年展年紀最小的參與者,同一年她在法國進行了表演以及參加了時裝show。2014年還出演了電視節目以及電視劇,她的活動領域一直在擴張。2015年獲得3331 Art Fair 2015 -Various Collectors' Prizes和多利浩一獎、吉本光宏獎、三宅裡奈獎。

片山真理的攝影作品大多是獨立拍攝完成,攝影構圖、參數設置以及最終快門按鈕都是由片山親自操作。她很珍惜每一次指尖觸碰快門的感覺,如同親手縫製每件作品。

投身福祉醫療建設

有人曾對片山真理說過,「當女人不再穿高跟鞋的時候就不是女人了」。從此,她便對高跟鞋產生了執念。

她渴望在自己的肉體中感到輕鬆自如,沒有煩惱,也沒有將就,就像她周圍的都市少女都能做到的那樣:活在希望和美的世界裡。

片山真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個愛笑的女孩

然而,她發現日本的義肢輔助只能夠讓殘疾人士自立,美觀根本沒有被歸納到康復建設中。她只能從美國購入一些能夠輔助義肢穿上高跟鞋的物品,片山真理開始意識到社會醫療福祉以及特殊人士著裝打扮的環境。

許多殘疾人士會覺得能夠走路已經是奢望了,美觀是不敢想像的。片山真理希望更多的裝義肢的人們了解到義肢是可以穿高跟鞋的,更希望他們能夠開口說出想要變得美麗的願望。

「選擇自由」是片山通過「高跟鞋項目」想要傳達的精神。

原標題:《片山真理的禮物:用身體與萬物共生》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藝術攝影,攝影師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片山真理:殘缺的軀體,完整的自己
    與身體的殘缺相反,她的人生儼然圓滿。片山真理(Mari Katayama)1987年生於日本埼玉縣,從出生起因缺少主要的腿骨,被診斷為「脛骨半肢畸形」,並且左手只有兩根手指,9歲之前的片山一直佩戴腿部矯正器。
  • 全新「夜遊」模式的探索:玉淵潭《萬物共生》項目解讀
    「萬物共生」自正式開幕以來,頗受觀眾青睞,豐富新穎的形式為後疫情時代之下北京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成為北京的「夜文化」一大吸睛亮點。像一陣清風緩解人們長期貧乏的身體和倦怠的內心,帶來了慰籍和希望。同時,隨著社會各界的愈加關注,「萬物共生」也將有望成為「夜遊北京」不可或缺的一個標誌性遊玩項目。
  • 萬物共生 箱遇罍街——罍街中秋國慶主題嘉年華啟幕
    2020年10月1日,「萬物共生.箱遇罍街 罍街中秋國慶主題嘉年華」在罍街盛大啟幕。這個國慶,不僅可以逛罍街、品美食,還可以體驗後備箱市集、觀看燈影展,吃喝玩購一站暢享,不出遠門,開啟十一假日時光!萬物共生燈影展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大千世界,萬物共生。
  • 【京聲京視】記錄生態美食 追溯生命故事——《萬物滋養(第二季)》解構人與自然共生哲學
    紀錄片以多元的影像形式解構人與自然共生哲學,為世界建立一幅源自中國的健康路徑圖譜。《萬物滋養》系列是中國首部健康美食系列紀錄片,力圖以更開放、更別致、更國際化的視角,建構出一套兼具科普知識與多元趣味的影像故事,詳細闡述「萬物何以互相滋養」的核心主題。
  • 我與擔山的共生時光
    我與擔山的共生時光之田間四季這些味,被寶藏進我的身體,致我,年年春天,無法拒絕春染,就像日子一到,小蝌蚪不停地搖著尾巴,滿池塘轉著圈,一心想要找媽媽…我與擔山的共生時光之新符舊桃或者,用雙手扒開堆了一晚的新谷,享受那撲鼻而來的帶著溼暖的青草氣。玩累了,就找一根門檻,坐著,靜靜地看大人們用耙子翻谷,那單一的動作和翻滾而成的簡單的紋理,如今想來,也是極富韻律和美感的。
  • 《鋼之鍊金術師》真理之門是什麼,門後又有什麼
    真理之門是什麼由一到達全的升華之門,進階之門,個體無限接近全,每個人無限接近真理的「神性」。全是大道,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本源,而每個人的知識,包括鍊金術只是小道,這才是愛德華、艾爾、上校和瓶中小人這幾個僅有的看到過真理之門的鍊金術師,真理之門上圖案不一樣的原因。有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有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北京:「萬物共生」光影藝術沉浸式體驗展啟幕
    北京:「萬物共生
  • 共生造句和解釋_共生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共生(gòng shēng)。兩種不同生物或兩種中的一種由於不能獨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種生活於另一種體內,相依生存,對彼此都有利,這種生活方式叫做共生。共生參考例句:1、共生現象等那一套大道理。2、安全與效益同行,事故與虧損共生。3、美麗和傷痛總是在一個故事裡共生、糾纏。
  • 《萬物:與動物相遇》先導片上線萬物間看見人心,藝術中體驗多元
    到今天,我們更常看到繪畫以「嘉賓」的形式出現在音樂作品中,真正的共生同創已少之又少。因此,當有此山的《萬物:與動物相遇》出現在人們面前,其初衷之深刻和過程之豐富著實令人驚喜。有此山的全員唱作人——好妹妹、秦昊、張小厚、陳粒、粒粒、焦邁奇、王加一、陳婧霏——聯合8位當代藝術家,以動物為靈感,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著對世界、對社會、對內心自我的思考和沉澱。「文化一經產生並且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融合;而只有不同的文化的融合才能產生更高一層的文化。」季羨林先生如是說。這種融合與演進,正是《萬物:與動物相遇》的精髓所在。
  • 追求真理的必須付出大代價
    在流行文化,網絡文化盛行的現代社會,人們怎樣獲得真理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有些人,也知道真理是好的,也想擁有獲得真理,可是就是不肯付出代價去獲取真理。究竟我們應如何追求真理呢?首先是願意「領受」真理。知道了真理是好的,要有願意得著的心,若不願意,就好比一個人把禮物送給你,你卻退卻不收,這樣任何時候你也得不到這個禮物帶給你的好處。可以說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 《萬物滋養》第二季發布,5月8日嗶哩嗶哩與騰訊視頻清爽開播
    《萬物滋養》第二季劇照此外,由於本集視頻還記錄了一些不為人知的另類美食如苦水撒撇、檸檬舂乾巴等,因此製片人朱笑豔以及嘉賓邊忭女士便在映後環節各自分享了她們個人記憶裡曾令味覺產生高潮的一些食物。《萬物滋養》第二季劇照朱笑豔也表示,當她的策劃團隊去往內蒙古草原尋找拍攝對象時,他們發現很多遊牧民族家裡居然是不關門的,尤其是他們的廚房經常會完全的自然敞開,每個過路人都可以隨時進去自由地吃喝。
  • 樊神父第6課~天主實有~論天主,創造宇宙萬物~五路論證 第四路無限美善第五路四因【完】
    比如說我舉一個例子,在草原上草羊狼這三樣東西在一起共生共存就是和諧的,是美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草羊狼這三樣東西缺少了羊將會怎樣,如果缺少了羊的話,草會瘋長,狼也會餓死,所有生物鏈條中的每一環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少了一環相鄰的各環就會受影響。這就是和諧美。萬物共生共榮和諧。上邊我們簡單的介紹了美學上的幾個原則,對稱美簡單美色彩美晶瑩美和諧美。
  • 論真理與宇宙真相
    西方哲學家在用盲人摸象思維方式爭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些研究者摸到了蛋,就說先有蛋,有人摸到了雞,就說先有雞,永遠爭論不明白,因為他們的個體決定思維方式是錯誤的,還用個體思維方式推論有個奇點的能量大爆炸,炸出來了有法則,有規律,運轉有序的宇宙,這種宇宙大爆炸邏輯根本說不通。
  • 共生景觀及其敘事表徵:華語奇幻電影中的人與「妖」
    現代共生哲學,正是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的現代性反思。以共生的邏輯去思考,關注個體與世界、自我與他者以及不同種群、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存在以及共生關係,正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思潮。事實上,現代共生觀念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具有深刻的共通性,儒家的「萬物一體」「一體歸仁」、佛教的「物我一如」、道家的「太極生陰陽,陰陽生萬物」,都是中國共生哲學思想的源流。
  • 你是那禮物!《與神對話Ⅱ》13
    時時刻刻去感受和表達你跟那一切的神聖連結,跟每一人、每一物、每一處的神聖連結。  擁抱每一個環境,承擔每一種錯誤,分享每一份歡樂,沉思每一種神秘,站在每一個人的立場,原諒每一次冒犯(包括你自己的),治療每一顆心,尊重每一個人的真理(真情實況),尊崇每一個人的神,保障每一個人的權利,保持每個人的尊嚴,提升每個人的利益,供應每個人的需求,認知每個人的神性,給予每個人最大的禮物,締造每個人的福祉,在神確實的愛中宣示每個人的未來安全。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萬物皆為我所用,萬物皆不為我所有」,這才是《天道》精華所在
    如果說上面說的這些玄之又玄,那麼我們來談普通人看得懂的,整部劇真正的精華之所在,即丁元英的「萬物為我所用,萬物不為我所有。」芮小丹和丁元英的戀愛實屬天國之戀,除了肉體上的吸引,兩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惺惺相惜。丁元英靠他的學識和智慧徵服芮小丹,芮小丹靠她的靈魂徵服丁元英。丁元英要送芮小丹一份「神話」禮物,讓他們的天國之戀更有意義。
  • 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最終真理?為什麼?
    尋求最終的真理人類對終極問題的思考由來已久,比如:最常見的三問:「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裡去?」,再比如:古希臘哲學家們很早就開始思考「萬物的本源到底是什麼?」,著名的科學和哲學之父泰勒斯就是被認為第一思考這個問題的人,他認為萬物的本源是水。
  • 《生活多美好》:用心理學剖析「共生效應」下人性的真善美
    其實,喬治和貧窮人民之間的做法,用心理學中的 「共生效應」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那麼在這部電影《生活多美好》中,該如何使用「共生效應」來看待喬治和貧窮人民之間的關係呢?心理學上,有一個「共生效應」的概念,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經受不住風雨或動物的摧殘,長勢不旺,缺乏生機,甚至枯萎衰敗,而當眾多植物一起生長時,彼此依靠,讓出一定空間給予同伴,卻能鬱鬱蔥蔥,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 【解讀】堅持和諧共生 共建美好家園
    共建美好家園「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歌中唱到的這片令人心動的土地就是內蒙古。千百年來,作為華夏大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和所有中華兒女一起共同繪就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建設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美麗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是作為「模範自治區」的內蒙古必須堅守的生態理念,也是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必須肩負的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