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多美好》:用心理學剖析「共生效應」下人性的真善美

2020-08-27 以慈向善

《生活多美好》是1946年,由知名導演弗蘭克·卡普拉執導,該部電影獲得了第1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提名。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喬治小時候為了救落水的弟弟導致自己左耳失聰;他在藥店當幫工時敏銳地發現痛失愛子的藥店老闆配錯了藥,並化險為夷;長大後為了挽救父親的貸款公司不被落入大財閥之手,他放棄自己的學業和夢想,擔任起了董事會秘書長……

後來公司不幸丟失一筆巨款,就在聖誕夜這一晚上, 喬治試圖通過自殺,以獲取人壽保險賠償,抵上這筆虧空,避免公司破產和坐牢。那些貧窮人民知道喬治有難,紛紛拿喬治家捐款,電影在溫馨有愛的氛圍中落幕。

其實,喬治和貧窮人民之間的做法,用心理學中的 「共生效應」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

那麼在這部電影《生活多美好》中,該如何使用「共生效應」來看待喬治和貧窮人民之間的關係呢?

喬治的使命之一:保護弱小,心懷正義

喬治和鎮上的貧窮人民相互依存,喬治幫助他們建房子,讓他們有自己的容身之處,使他們不用支付日益增長的租房房價度日,反過來小鎮的貧窮人民在喬治最無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幫助喬治解決危機,避免其牢獄之災。

心理學上,有一個「共生效應」的概念,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經受不住風雨或動物的摧殘,長勢不旺,缺乏生機,甚至枯萎衰敗,而當眾多植物一起生長時,彼此依靠,讓出一定空間給予同伴,卻能鬱鬱蔥蔥,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共生效應」的本質其實是雙贏,雙方都能獲得好處,自然就更容易達成一致。

就如先秦孟子所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聰明人善於合作,並不斷取得無數次雙贏。

比如你為客戶提供額外價值,客戶拿金錢和口碑回報你。而如果提供的產品不是那麼好,可能也就是個及格的分數如果不想面臨流失客戶、影響口碑的風險,則需要提供產品之外的價值,比如更低的價格、更好的運維服務等。

與此同時,那些曾經得到過喬治幫助的人也在回報喬治。比如喬治正要去華盛頓度蜜月之時,自己的貸款公司卻出現擠兌的風險,喬治不得不回到公司,在喬治的勸說下,藥店老闆等貧窮人民理解喬治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沒有把存在公司的錢全部取出,而是取出一部分應對生活的錢。

陳春花在《共生》一書中指出,今天我們面臨的挑戰是持續的不確定性、無法判斷的未來以及萬物互聯所帶來的更透徹的影響。這一切所帶來的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改變:組織績效影響因素由內部轉向了外部,組織無法界定自己,除非它能夠把自己融入一個系統中,一個生態結構中,否則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獨立存在。

管理學上有一個「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利益相關者是指組織外部環境中受組織決策和行動影響的任何相關者。

如果你是一位職場白領,你的利益相關者有:老闆、上司、同事、客戶、下屬……

如果你是一位創業者,你的利益相關者有:合伙人、高管、普通員工、供應商、客戶、金融機構、政府……

如果你是一位寶媽,你的利益相關者有:孩子、婆婆、育兒老師、營養師、保姆……

你需要根據你所屬的角色,站在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看待問題,切實關注他們的需求,就像喬治一樣,幫助別人是處於自己的本能,利他也就是在利己,繼而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磁場,無形中就構成了牢固的共生關係網絡。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幫助別人且不對別人抱有過多期待,讓一切順其自然。

當實現了共生關係時,我們的人際關係會變得更和諧和穩健。

喬治的使命之二:承擔責任,為社會創造價值

喬治從小就有週遊世界的大志向,卻因父親的突然去世,放棄了旅行的夢想和上大學的機會從而選擇繼承父業,是責任帶給喬治的第一座桎梏,只是喬治當時還天真地認為,等到弟弟衣錦還鄉,自己便可以插上翅膀遠走高飛。而4年後,當同樣的場景重現眼前時,責任的天性卻又一次促使喬治為弟弟的幸福鋪路,而將自己的苦悶哽在喉中。

但不可否認的是,喬治承擔了責任,幫助這個小鎮許多貧窮人民建造房子,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為社會創造價值。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說:「高尚、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

得到APP的總編輯李翔說:「設想你的決定可能會被別人抽查。研究表明,如果人們要給自己做出的答案說明理由,他們就會比那些不做這方面準備的人顯得公正客觀。當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時,我們往往會投入更大的認知精力,更詳細周到地研究各種信息,並相應地做出更複雜的決策部署。」

當公司正常運轉的責任降臨到喬治的身上時,喬治主動地選擇去接受而不是逃避,他也盡到了的義務,這也讓他與貧窮人民之間的共生關係有效聯繫在一起。

英國作家喬治·艾略特曾說過:就所有的生物而言,即使最強烈的內在本質,在很大程度上出是由其所處的外部環境而造成的。

確實是這樣,喬治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他唯有守住自己的貸款公司,保護大多數貧窮人民的利益,才能不讓大資本家有可乘之機。

個體和周圍社會之間的共生關係就是相互的,個體積極主動去擁抱周圍社會,周圍社會自然不會辜負個體的努力。

正是因為喬治擔負起肩上的責任,才使得他勇往直前,他與周圍社會之間相互依存,和諧共生。

喬治的使命之三:直面恐懼,擁抱人生的美好

當喬治因為那短缺的八千元被銀行監察員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他想到了死。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萬能的上帝阻礙了主人公的行動,上帝派一個天使下凡,帶著喬治觀摩了「沒有喬治的世界」——他的弟弟滑冰掉進水坑,被淹死;高爾先生因為裝錯了藥鋃鐺入獄;比利叔叔進了瘋人院。而波特成為了大壟斷商,鎮子已經由福德小鎮改名為波特小鎮。

喬治意識到:他一路走來,幫助過很多人,世間因為他的存在會比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會好很多,他不再恐懼於當下的難題。

就這樣,喬治回心轉意。儘管警察已經在他家等他,但是鎮子上的人還是湊了足夠多的錢用以補足那八千塊的漏洞,而所有的人也齊聲唱Auld Lang Syne,皆大歡喜。

正是因為天使的幫助下,喬治才發現自己為這個小鎮做了那麼多事情,沒有「喬治的世界」才叫害怕。

和教士羅·伯頓曾說過:「當我在空中建起樓閣,我就不再有悲傷和恐懼。」

武志紅老師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中提到:「恐慌的背後,常藏著我們生命中重要的答案;恐慌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

當喬治在尋找「沒有喬治世界」的答案時,他恐懼萬分,他沒想到的是沒有他的世界竟如此令人如此難受,但這個答案對於喬治來說尤為重要,他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關於如何直面恐懼,武志紅老師在他的一篇博客文裡寫到:「把痛苦向外投射,我感受到是在迴避「不存在(或者被撕裂)」的根本性恐懼。當我有責怪某個人或者外界環境還不夠好的念頭時,尚且有個「痛苦的假自我」存在。當嘗試停止投射,單純的向內看,這種感受是一生中最可怕的。漫無邊際的不存在感,完全觸碰不到自己,好像掉入無底深淵,此時很想去責怪愛人某某地方做得不夠好,將痛苦投射出去,如同救命稻草會把我從地獄中撈起。但事實是,一切向外的投射皆虛幻,我無能為力,只能這樣停駐,保持這根本的痛苦,哪怕多一秒鐘,就是進步。抱持過後,我似乎什麼也沒做,一切都沒有改變,但是世界對我而言更真實了。」

事實證明:當喬治直面內心的恐懼時,看似龐大無比的恐懼突然瞬間擊垮,而喬治開始擁抱人生的美好。

共生關係的本質是直面恐懼,尋找人生的價值以及擁抱人生的美好。

寫在最後

喬治在與福德小鎮的貧窮人民形成共生體,他們相互依賴,相互依存,共同對抗世間的黑暗,以及擁抱美好。

武志紅老師說:「每個人都可以遵循自己的內心,作出符合自己心意的選擇。但我們也得知道,深度關係的構建,需要時間的累積。」

我們該如何實現建立良好的共生關係呢?其本質做法是:讓你的利益相關者得利。

比如,犀牛和犀牛鳥,犀牛鳥被稱為犀牛的「私人醫生」。停歇在犀牛背上的犀牛鳥,嘴巴尖長,在犀牛背上跳來跳去,不停地在犀牛的皮膚皺褶處覓食小蟲。這樣行動笨拙的犀牛就不會面臨蟲子的叮咬了,這真是一舉多得。

又比如白蟻和腸內鞭毛,白蟻以木材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纖維素,必須要依靠腸內鞭毛蟲分泌的消化纖維素的酶,才能將纖維素分解,分解後的產物供雙方利用。

如何讓利益相關者得利呢?你需要從對方角度出發,去關注這些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比如上面提到的職場白領,職場白領需要從老闆、領導、同事、下屬等幾個角度看待問題:

你的老闆希望你超出預期,對得起他付出去的薪水;你的領導希望你能出色地完成他交給你的工作任務;你的同事希望你有空的時候分擔一下他的工作;你的下屬希望你傾聽他的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利益相關者不可能同時擁有一致的利益取向,更多時候是帶來矛盾與互斥。

李嘉誠說:「擴張中不忘謹慎,謹慎中不忘擴張。……我講求的是在穩健與進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對風浪一定要捱得住。」

所以,如何權衡各方利益,做出取捨,就體現你的水平了。

狄更斯在《聖誕故事集》裡說到:「莊嚴和高貴的氣質,只有蘊藏著豁達和崇高胸襟的人的靈魂才能表達出來。」

希望我們都能在「共生效應」下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

相關焦點

  • 《芬妮的旅程》:在無畏精神的背後,閃爍著人性的真善美
    影片不僅僅讓我們看到這群孩子對生命的渴求和熱愛,也讓我們看到在困境中,人性散發的真善美,電影上映後獲得很多觀眾喜愛,豆瓣評分高達8.6。孩子們的這段旅程,註定會遇到很多困境,但不同的態度和視角,也讓我們看到,無畏精神的背後,閃爍的是人性的真善美,體現的是愛。
  • 《想見你》:用心理學剖析「禁果效應」下李子維的高效戀愛方案
    其實,李子維的這一系列做法,用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戀愛效應「禁果效應」就可以很好地進行解釋。而「戀愛體」李子維的優質戀愛方案具有極高的模仿性與實操性,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李子維式」禁果效應。那麼在看完《想見你》後,識破了「戀愛體」李子維的戀愛秘訣,收穫到「李子維式」禁果效應的優質戀愛方案。
  • 教招常見心理學效應匯總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就一起把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匯總一下。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研究發現當人們被他人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詞來描述時,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叫做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個效應源自一位名叫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所說的話,他認為他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節目中找到代入點。
  • 《美女與野獸》:美好愛情的背後,是這3種心理學效應在起作用
    吃下毒蘋果的白雪公主被王子吻醒,和王子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還是被繼母和後姐虐待的灰姑娘,穿上合腳的水晶鞋,和王子攜手開啟他們的幸福生活?童話的結局都是王子和公主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因為這樣,故事裡的美好愛情仿佛是命中注定。但在看了迪士尼真人電影《美女和野獸》之後,我意識到,沒有一段愛情會發生得理所當然,所有的有情人都是在感情裡付出過許多努力才能執子之手。
  • 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你有遇到過嗎?
    但凡具有了創造性的發明,無不是在一種偶然,放鬆下進行的。因此,生活,工作中,如果你面臨一個難題,不妨休息下,出去走走,逛逛,或許解決的方法就想到了。2、暗示效應所謂「暗示效應」,即是用多意義、間接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今天,這四個最重要的規則和效應能否解決你當前的一些困惑?1、自我暴露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與密友相處,因為我們與他們分享更多的秘密,並且在不知不覺中建立了真正的友誼。2、首因效應這個主要是說第一印象,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當我們做某事時,初始狀態非常重要。首要效應不僅會打動別人,還會影響我們行動的初始狀態。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
  • 「共生效應」告訴你:為何女人都介意,老公跟狐朋狗友鬼混?
    小潘·心理學課堂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顆植物單獨生長的時候,會傾向於矮小、單調,而和眾多植物共同生長的時候,則會越發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這種現象就被稱為「共生效應」。植物如此,人亦如此。當你一個人閉門造車,你會開始縮小你的眼界,而傾向於網自己的內心世界發展。
  • 異性之間,讓男人對你著迷,要懂這些心理學效應
    不要以為男女之間的感情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其實不然,當你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解釋的時候,竟然發現一切都很簡單,一切都很通透,一切都很清晰。異性之間,讓男人對你著迷,要懂這些心理學效應,第一,吸引力法則。憑實力來吸引住對方的欣賞,而不是一味地討好。第二,曝光效應。
  • 《奇蹟男孩》:奇蹟的誕生,反射出人性真善美的深層次思考
    初進學校的奧吉因為自己的長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和欺負,但是在父親(歐文·威爾遜飾)、母親、姐姐(伊扎貝拉·維多維奇飾)、老師以及多位好友的幫助下,他最終找到了自信,並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其他人的看法。多重視覺的敘事下,每個人都是主角,也都是配角,每個人的存在各有其獨到之事。通過這些角色彼此之間的共鳴,來促成情感的誕生以及讓觀眾可以感受到背後的意義。「世界有善和惡的存在,為了讓世界更有溫暖和愛意,人該用畢生力量來維護世界的真善。」
  • 用好九種心理學效應,辦學路上溝通更輕鬆
    02角色置換效應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交往雙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換從而產生的心理效應現象,稱為角色置換效應。它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即「同理心」。用中國人的話,就是「將心比心」。03調味品效應人際交往心理學中把看似廢話的「調味品」起到的增加人們心理交融作用的現象,稱為「調味品效應」。校長善用調味品效應,可以讓談話在融洽、輕鬆的氛圍中進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員工的心理動向。
  • 在生活中,也許影響著無數人的8個心理學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心理學這門知識,越來越重視了,畢竟它和我們日常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學的範圍很廣,其中有一些讓人迷戀的心理學效應,真的非常的有趣,或許很多人對於它們的名稱聽到過,但是真實的含義是什麼,知道的人大概就不是很多了,那麼根據這方面小編今天來聊聊,可能對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帶來影響的8個心理學效應!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心理學效應之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 莎翁《皆大歡喜》:從羅瑟琳的愛情歷程體現人性的真善美
    正如《皆大歡喜》劇中主要人物——羅瑟琳敢於探索愛情的勇氣,深層次的體現了羅瑟琳在詮釋人物特徵上完美的結合了真善美的人性觀點。《皆大歡喜》一劇是文壇巨匠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喜劇」之一,這部喜劇源本取材於16世紀英國作家託馬斯·洛奇散文體的牧歌傳奇《羅瑟琳》,這種世外桃源式的愛情文學出自於歐洲的藝術傳統,傳達著純潔美好的牧歌愛情觀念,在當時社會制度下曾經風靡一時。
  • 28個心理學效應,產品人的提升法則
    普通的產品解決問題,中等的產品服務用戶,優秀的產品洞察人性。心理學效應在產品中的應用,可以讓產品經理向洞察人性更進一步。希望這些心理學理論能夠對大家走向「理解人性」的偉大產品經理有所幫助。產品經理必懂的28個心理學效應1. 暈輪效應定義: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即「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多地出現日暈,順便談談心理學的「暈輪效應」
    多地出現日暈 縱覽全球人類史,也#在多地出現日暈#人類對於光暈有著深深的、莫名的崇拜,各種宗教裡比比皆是,幾乎所有的神都擁有一個和自己如影相隨的光暈
  • 心理學效應:黑暗效應,談戀愛還有技巧?
    心理學效應:黑暗效應,談戀愛還有技巧?你是不是還是單身?是,好嘛,你看我學心理學的就已經脫單了。上一次我們說了巴納姆效應,一個廣泛的人格特徵描述,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黑暗效應。我們會用理性去壓制我們的感性,因此,白天我們都是理性的人,而到了夜晚,面具偽裝褪下後,我們的感性就會逐漸佔據上分,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在晚上不怎麼理性。感性的人,注重的是比較情緒化的事物。黑暗效應告訴我們,在夜晚談戀愛、求婚應當是一個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