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降臨》,這部電影讓我重新有了寫點什麼的衝動。毫不誇張的說,《降臨》是一部可以作為科幻片標杆的電影,因為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你很輕易就能總結出一部好的科幻片應該具備什麼要素。這個公式是這樣的:好的科幻片=科普+想像力+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得出以下公式:好的商業科幻片=科普+想像力+現實意義+情節伏筆。好的美國商業科幻片=科普+想像力+現實意義+情節伏筆+捧殺一下中國或俄羅斯。沒錯,《降臨》具備了以上的所有要素,所以它是一部優秀的美國商業科幻片,因而登頂去年北美口碑榜前十也在情理之中。
按照我們得出的公式,去年的《火星救援》和前年的《星際穿越》都算是優秀的商業科幻片,私以為,在科普、現實意義和情節伏筆上,《降臨》是可以和前兩者媲美的,但是想像力上則稍微遜色一點,因而這三部電影若讓我來排序,應該是《星際穿越》強於《火星救援》強於《降臨》(好吧,這和我是諾蘭粉沒有任何關係),有了可參考的標準,大家可以據此來判斷這部電影是否值得看。而下面我要說的,則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
電影的前半段,略顯平淡,如果真有個什麼主題的話,應當是在講「掌握一門外語是多麼重要」。實際上,電影的核心劇情就在於第一類接觸中的溝通問題,因此大量語言學、翻譯學的知識被引用和實踐,讓電影的科普屬性大增,成功引起了我這個外行對第一類接觸的興趣。但總的來說,在七肢怪出現之前的劇情都過於沉悶,容易使觀眾失去耐心。
轉折點是從七肢怪出現開始的,此後電影開始埋下各種伏筆,為最後的情節做鋪墊,同時繼續對這種星際溝通所涉及的知識進行科普。這一部分的劇情開始變得複雜,並逐漸引入一些現實性的問題,如大國之間的博弈,新聞媒體的煽動和不明真相吃瓜群眾的推波助瀾。同時想像力也開始展現出來,主要體現在溝通的方式和內容上。
電影後半段則進入了劇情的加速階段,在短時間內接連對之前的伏筆進行照應,並通過誤會的激化來增加緊張感,有些拯救地球、力挽狂瀾的意思。劇情在最後進入衝刺階段本無可厚非,對之前伏筆的對應也做得嚴絲合縫,只是最後的緊張感來的有些莫名其妙,它不是故事推進自然而生的緊張感,而是一種被催促的感覺,仿佛電影院的保潔阿姨突然推門進來說,「還10分鐘結束了啊,能不能趕趕進度」。
在這種情況下,看到最後的人們難免會認為結局才是唯一值回票價的地方,這裡先不劇透了,因為我也覺得這幾乎是整部電影最大的亮點,但我們應該仔細回味這部電影方可作出公正的評價。所以,總結起來便是,《降臨》對與外星人接觸中的語言學、翻譯學知識做了富有吸引力的科普,同時利用想像力創造了「圖形——非線性表達方式——時間非線性——可預見未來」這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閉環聯繫,埋下伏筆並不斷呼應,最後提出了頗具思考意義的現實問題。
那這麼看來,《降臨》確實是一部不錯的科幻片,它具備一部好的科幻片應具備的各種要素,只是在安排框架的時候出了些小問題,以及在劇情的後期,稍顯刻意而我之推薦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它提出的這個頗具思考意義的現實問題:如果你能預見從生到死的整個旅程,你會改變些什麼嗎?比如,你預見到面前這個此刻深愛你的男人,有一天會離開;比如,你預見到你最疼愛的女兒會身患絕症,終將陰陽相隔;比如,你預見到人生中那些最遺憾的瞬間……
你會改變些什麼嗎?你還會愛他,跟他在一起嗎?你還會一如既往地愛她並陪她長大嗎?女主的選擇是,「即使看到了旅程,看到了目的地,我也要用生命擁抱每個瞬間」當然這是個很雞湯的回答,可這個問題背後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每個人做出選擇的理由也不一樣,但我們大概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能預見未來可能未必是一件好事吧。
之前微博上有個帖子很火,大概意思說,如果我能看到我與遇到的每個人的緣分還剩多少該多好啊,這樣我就不必在緣分將盡的人身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可以將時間精力放在那些緣分還有很多的人身上,這樣我們才能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說。我當時覺得這個想法還蠻不錯,但看完《降臨》後我又覺得,未必吧,正因我們不知道與他人的緣分還有多少,才會在每一次緣分出現的時候都毫無保留、傾盡全力,才會有更多的故事,當一切都是未知的,緣分才是最奇妙的,不是嗎?
文/逆著風去飛翔:本文由逆著風去飛翔獨家原創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