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別讓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成了最沒用的人

2020-12-23 鹿見柒間

白巖松曾在《痛並快樂著》中寫到:

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的時刻,你的內心已經兵荒馬亂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別人看來,你只是比平時沉默了一點,沒人會覺得奇怪,這種戰爭,註定單槍匹馬。

你要拼,也想贏,但也必然會遇到看不清答案的選擇,沒有人指導的彷徨,結果一不小心,就成了普通平凡的甲乙丙丁。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內心的變化永遠都只有自己最清楚,但清楚歸清楚,明明知道該去看書了,還是會拿起手機刷個把小時,明明知道要好好工作了,還是甩不開腦子裡堆滿的焦慮。

就像那些尚還承受著拖延所帶來的痛苦後果的人,不是不想擺脫這樣的痛苦,只是不願去承受努力之後卻毫無收穫的羞辱罷了。

事實上,這個時代承載著超越過往任何一個時代的知識,也給了身處時代的我們可以輕易獲取知識的路徑。

你知道的比誰都多,但不見得就能有與之匹配的認知層次。

在單槍匹馬的日子裡,怕就怕,我們讀了太多的書,卻不小心成了最沒用的人。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的,有人覺得窮人窮只是因為懶,但如果把他放在窮人的位置,別說功成名就了,你能站直都要拼盡全力。

因為他太想從那個處境中出來了,反倒不會去好好規劃自己的每一個行動,到最後才發現,腿上用點勁就能站起來的事情,卻已經耗光了全身的力氣。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總以為「知識」等於「認知」,但後來才發現,倘若你的「認知」始終停留在一個層次的話,那就只會重複涉獵這個層次裡的「知識」。

所以有人會說,一個人永遠無法掙自己認知範圍以外的錢,即使掙了,也會在後面全部賠完。

要知道,和認知不同的人交流,是很困難的,想要保持自己的固有觀念,又想像其他人那樣取得更大的成功,這本身就是個謊言。

或許我們都不可能做到「世事洞明」,但也要在有限的時光裡,讓自己可以有一些向上的自我改變。

倘若你對自己的現狀仍有不滿,早就厭倦了一成不變,又總是覺得有一身吃苦的力氣卻無處施展的話,不妨先從提升自己的認知開始。

最近我讀到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這本書在之前曾被不少和我一樣的作者自發寫過書評,也被很多人稱為可以行走的成長教科書。

在讀過之後,我同樣有一種衝動,就是希望第一時間可以讓你知道,這是可以幫助我們走出眼前的困境,覺知未來的發展,也是在以後的路上值得放在身邊反覆琢磨的一本好書。

它是「清腦」創始人周嶺結合自己的成長感悟,以及長久以來不斷思考,反覆印證得以總結出的智慧結晶。

目的在於幫助我們看清成長的規律和真相,了解認知世界的所有隱秘和未知,改變我們正厭惡著的卻又拒絕不了的習慣,排解那些在我們現有的認知範圍裡讓人恐懼的焦慮和迷茫。

你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內觀自己,通過了解大腦構造、潛意識和元認知,看清思維的本質,擺脫眼前的焦慮。

也可以在外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後續的刻意練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和情緒力。

只要借力前行,總會在內化認知的基礎上,成為更好的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中說,人最原始的天性,赤裸裸地呈現在你面前,你看到的時候不由得感到恐懼,因為你看到的是自己。

就像周嶺在《認知覺醒》的第一章裡講的,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都是在對自身的行為和欲望進行合理化,這正是人類被稱作「自我解釋的動物」的原因。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認知覺醒》會是和市面上的大多數成長類書籍一樣,列舉出一堆思維模型,然後揉雜進不少動人雞湯和晦澀難懂的高深定義。

但實際上,我只用了半天時間就看完了這本書,而且極清晰地掌握了內容框架和具體的執行方法。

並不困難的一次閱讀經歷,讓我第一次看到了那個赤裸裸站在面前的自己,而恰恰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流暢式的體驗,讓我在看到之後還來不及恐懼和逃避,就在「下篇」的諸多實踐方法中,找到了可以應對,敢於挑戰的信心和勇氣。

這樣的,可以讓人流暢閱讀,並在一個持續完成的過程中就能實現認知躍升的書,在今天並不多見,更遑論讀過一次之後,還有反覆讀的價值和必要。

按周嶺的話說,他要謝謝費曼先生。

因為全書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費曼技巧」,就是通過自己的語言,用最簡單的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最好讓外行人也能聽懂。

或許站在認知之外的我們就是那些所謂的外行人,迫切得想要有個人能指導自己成長,可理論難懂,外語又難翻譯,哪怕是一本好書,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手裡被念歪了的經。

而恰好就有這樣的人,在自我認知和成長的領域裡深耕多年,具備最專業的知識和能力,又能用講故事的方式讓我們快速理解並付諸於實踐。

他就是周嶺,這本值得外行人去實踐的書,就是《認知覺醒》。

之所以要用「實踐」這個詞,是因為《認知覺醒》這本書並不只是告訴了我們從未接觸過的理論常識,還有大量可操作和執行的方法論。

書的內容分為上下兩篇,用清晰的邏輯脈絡,闡明了在認知環節我們需要了解的全部真相。

作者又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用一系列可以模仿,容易上手的方法,幫助我們在拓展認知的同時,實現底層思維的覺醒。

例如早起、閱讀、跑步,這些我們都可以馬上去做,做了就會看見效果的事情,都被系統而且全面地陳列在書目之中。

你會在閱讀中得到正向的反饋和刺激,最終和作者一同改變,一起前行。

有意思的是,這本書並不只列舉了周嶺本人的經歷,也借用了不少讀者的反饋還有大量值得一讀的認知類經典書籍的優秀段落。

當你讀完之後,仍可以把它當成是一本可以反覆借閱,常讀常新的工具,用裡面的書單持續提升自己的認知,再用裡面的方法不斷激發自身意識的覺醒。

要知道,對於學習而言,學習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改變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改變量,那麼在表面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

我曾在一本書中看過這樣一段話:

我25歲,我知道誰第一個上的珠穆朗瑪峰;我知道可口可樂的配方;我知道時間在太陽上會走得慢一點。我知道的實在太多了,但我拿他們幹嘛呢?

這很像過去的我,在平凡的生活裡找不到確定的方向和目標,知道的東西很多,但真正幹成的事卻很少。

這或許並不是學習的錯,而是那些年,我的認知始終都在一個固定的圈子裡,左衝右撞著,學了太多沒有意義的東西。

所以在看到《認知覺醒》後,我會深以為然,就像周嶺說的那樣,在個人成長領域,沒有最優、最確定、最權威的認知體系,只有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

最後,我想把書中的一段話送給你:

人生迷茫、成績退步、分手失戀、自控力差、害怕困難……面對痛苦,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難受,而接下來的反應,正是我們成長的分水嶺:少數人會選擇正視痛苦,反思錯誤,而大多數人選擇逃避,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我也是作者筆下的大多數,面對工作的不順、感情的失敗,還有熬夜加班帶來的體質下降,我都在藉助娛樂、消費,還有抽菸喝酒的麻醉來逃避現實的諸多刁難。

我曾一度變得有些享受那種負面情緒侵擾的感覺,以致於習慣了對自我的放縱,對成長的愛搭不理。

但這並不值得炫耀,因為這些因為逃避而演變出的放縱,都會在後面的日子裡,裹挾著焦慮、貧窮、疾病,還有痛苦,一瞬間砸暈你。

直到後來,我開始慢慢正視自己過往的錯誤,學著寫作和運動,試著挽回和彌補,才發現,原來曾經我以為的世界並不是全部,躲在床上玩手機的日子,也遠沒有逛街和旅行讓人覺得輕鬆。

我想,如果有空的話,你也應該讀一讀《認知覺醒》這本書,試著去尋找自己成長的另一種可能,在難受之後,去成為敢於正視痛苦,善於反思錯誤的少數人。

我們都在單槍匹馬,但沒人說,你不能借力前行。

the end

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柒間,謝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幫你看清規律和真相,不再讀「無用的書」
    ,甚至一度懷疑自己讀的都是「無用的書」。直到2020年最後一天,我讀到了《認知覺醒》這本書,才明白這麼多年,其實走的都是彎路,根本沒有掌握讀書的要領,也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認知覺醒》的作者是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在36歲之前,周嶺也是按部就班的工作,雖然很努力,但是生活毫無起色。直到有一天,因為意外,身邊兩位重要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了巨變。
  • 《認知覺醒》:你的第二人生就是你真正醒來的時候
    因為我們形成的觀念不一定是正確的,或者不是我們生活中真正想要的,只有在經歷了很多磨難之後,我們才能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一切,開啟我們自己的認知覺醒。當認知覺醒時,我們可以開始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生命,那就是真正為自己而活。
  • 《認知覺醒》:三十歲,我終於接受自己的平凡
    接受自己平凡是一個過程,而且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如此平凡的自己,我靠什麼建立自信?在我幾乎喪失自信心,情緒幾度崩潰時,讀到這樣一本書:《認知覺醒》。或許我們發現自己平凡時,就是改變的開始。那麼,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讀過《認知覺醒》這本書,我做了哪些改變?01 這本書講了些什麼內容?
  • 《認知覺醒》:羅振宇也推薦的知識縫接法,原來那麼簡單
    當你拿到一本書,尤其是方法論的書,你先打開目錄大致掃看一下,找出自己最想學習的點,那就是你的「蘋果」。 然後在閱讀的時候默念著:「我要蘋果我要蘋果我要蘋果…」接著把自己最需要從書中收穫的跟「蘋果」相關知識和方法的觀點迅速掃射並且摘錄下來。
  • 《認知覺醒》還在刷抖音越刷越焦慮?要麼混吃等死要麼覺醒成長
    我會設置半個小時的讀書時間,結果到時間讀書了,卻不知道讀什麼書,於是翻翻書架搜索好書書,不知不覺半個小時就過去了,剛找到一本想讀的書就到了時間。半個小時下來,啥也沒幹。作者周嶺在書中說:模糊,正是人生困擾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誰的模糊越嚴重,誰就越混沌;誰的模糊越輕微,誰就越清醒。
  • 《認知覺醒》你還在刷抖音停不下來?要麼混吃等死要麼覺醒成長
    我會設置半個小時的讀書時間,結果到時間讀書了,卻不知道讀什麼書,於是翻翻書架搜索好書書,不知不覺半個小時就過去了,剛找到一本想讀的書就到了時間。半個小時下來,啥也沒幹。作者周嶺在書中說:模糊,正是人生困擾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誰的模糊越嚴重,誰就越混沌;誰的模糊越輕微,誰就越清醒。
  • 認知覺醒:別再盲目打卡,你的打卡和別人的打卡,不是一回事
    最近讀到周嶺的新書《認知覺醒》很有共鳴,他在36歲開始醒悟,他發現認知影響選擇,選擇影響行動,他開始理清自己的認知,實現了人生的蛻變。(圖片來源於網絡)很多人看到周圍的人都加入到打卡大軍裡,感覺自己不加入就不行,內心有焦慮感。很多人感覺加入到打卡大軍,就代表自己是追求上進的。
  • 一本顛覆了很多人傳統認知的書——《阿納斯塔夏》讀後感
    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基於作者所敘述的阿納絲塔夏的許多觀點都是認同的,雖然書中描寫的很多事物是帶有傳奇色彩的,比如阿納絲塔夏同植物動物的對話和互動,還有她對現實社會洞察根底的熟知,以及她進入冥想狀態,模擬過去,現在和未來各種可能在生活中發生的情境,都可以具體的將細節一一描述出來,讓人不解又驚嘆。
  • 《認知覺醒》:你是否「醒著的睡著的人」?
    什麼是醒著的睡著的人?如果你只靠「慣性」度過每一天,如果你覺得自己並沒有越活越明白,如果你在繁忙的本職工作之外沉溺於眼前的安逸,如果你渾然不知工作之外的世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能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的你即使每天忙忙碌碌,看似醒著,卻終究只是睡著的人。《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曾經就是這樣的人。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會評價自己,就不會評價別人。」生活中,那些不能認識自我的人,往往處於迷茫狀態,沒有退路,而又無法前進,改變是最困難的事。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用自己平日所積累的各種認知經驗寫成此書,和讀者一起開啟認知驅動,走出低效勤奮的陷阱。
  • 《認知覺醒》:覺知,讓你過上一流的生活
    可以說,"認識你自己"是蘇格拉底最為關注的焦點,他說的"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生活"也成為了很多人的座右銘。 心智探索者周嶺在其著作《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簡稱《認知覺醒》)中給了我們答案,即通過「每日反思」開始覺知,然後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並把這些認知轉化為真正的行動,進而讓自己過上一流的生活。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覺知是怎樣讓我們過上一流的生活。
  • 《認知覺醒》:生活沒激情,內心無喜悅,迷失的人生如何破解?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曾說,對於成長而言,很多人最大的苦惱就是找不到人生的目標。周嶺坦言,他在38歲前也曾過得很頹廢,每天只知吃喝玩樂,葛優躺式地看電視、玩遊戲,一開始還感覺愜意,到後來就感覺心慌、迷茫。
  • 認知覺醒:用行動化解焦慮
    電影《永無止境》中說:理想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很多人不清楚,但肯定不是這一秒的自己! 深以為然。 在八九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風靡全國,到如今,他的作品仍然得到大家的追捧,被奉為武俠經典。為什麼呢?
  • 《認知覺醒》:拯救焦慮最好的良藥是「耐心」
    於是我們就想開始改變自己,開始跑步、讀書,想做很多立竿見影的事,但由於不能立馬看到結果,也就不了了之。因為大多數人只看到了別人的成果,卻沒有看到別人耐心學習的過程。郎朗五歲學鋼琴,才換來今日的成就。不知道科比經歷了多少次四點鐘,才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球星。如果他們沒有耐心,想必人生也不會這麼出色。
  • 《認知覺醒》:所謂最好的選擇,都是來自潛意識
    在《認知覺醒》這本說中提到,憑感覺才是人生的頂級成長。所以只有認識到潛意識,才能讓理性發揮更大的作用。潛意識就像原子彈爆炸一樣,看似只有當時的一聲巨響,之後會引發很多事情出來,比如房屋摧毀、空氣汙染等等,其實潛意識也是這樣。
  • 真正提升認知格局的書籍
    這段話被很多人經常拿來說明:人生並沒有白讀的書,每一本都算數。而事實上,人生到處都有是白讀的書,不是每一本都算數和有用。凡事皆有正反面,有好必然就有不好,書籍也是如此,世界上有很多有價值的「寶書」,但不可否認,也存在很多無用甚至有害的「垃圾書」。
  • 天道:很多人敗在不懂人脈!不杜絕這兩件事,認識人再多也沒用
    一個人想幹成點事,想有所成就,一定離不開「人脈」的幫助,《天道》中肖亞文就是最好的例子,成為格律詩掌門簡直就是一步登天,肖亞文無疑是一個經驗人脈的高手。經營人脈有哪些秘訣呢?多少人敗在不會經營人脈!要想人脈好,下面這兩件事千萬別碰。
  • 《鬼谷子》一書到底值不得讀?聰明的人都希望別人別讀此書
    如果我們所謂的閱讀中的值得讀是指這本書到底有沒有閱讀的價值,亦或者讀它到底有沒有價值?如果指的是這個,那麼不二認為,答案是值得讀!但如果是這個值得讀值得是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起到什麼作用,亦或者這些內容在生活中使用的頻率高不高?如果指的是這個,那麼不二勸你三思!以不二個人認為,《鬼谷子》一書值不值得讀呢?
  • 天道3:丁說丹不認知自己,不是鬼話,絕大部分人沒清醒認知自己
    孔子說他自己「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聖人如孔老夫子都說自己五十才知道自己來幹嘛的,何況廣大的芸芸眾生,足可見「認知「自己之難。01、《天道》中的劉冰自認為最聰明,但恰恰是他結局最慘。這部小說中,劉冰是個最典型的不認識自己的人,他自以為聰明事事算計,結果反而是他下場最慘。
  • 《認知覺醒》:人生也需要做「拉伸運動」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要走出舒適區,進入拉伸區,但不要太焦急地進入困難區。這是為什麼呢?不妨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認知覺醒》這本書就屬於「有用的雞湯」。02如何在拉伸區快速成長?現在我們都知道了: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入拉伸區,跨出舒適區,但是還不至於困難到做不到,因為我們在拉伸區內學習難度最小、需求最貼合、見效也最快,這也就是所謂的「跳一跳,夠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