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一句諺語:對於一隻盲目的船來說,所有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人生亦是如此。
最近,一位病房裡考研的女生在網上火了。她因為不幸成了無症狀感染者,所以不得不被隔離。
「那麼長時間的努力不能白費!」「不讓任何一個考生輕易放棄考試機會。」
這是當地教育領導的態度,也才有了很多人為一個人服務的感人故事。
因為試卷需要保密運送,又需要消毒,所以環節很多,參與人員也很多。正是考生和工作人員這種不拋棄、不放棄 ,為達目標排除萬難,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們。
人生成長中,最大苦惱就是沒有目標
今年的考研人數是370多萬,5年內翻了一倍。面對這組數字,很多人開始焦慮,說自己考慮了很久了,但是一直沒下定決心。有人就指點,「隨著高校畢業生增多,會越來越難。」
知乎上有個很共鳴的帖子,說自己每天過得渾渾噩噩,畢業三四年了,從意氣風發,到現在髒衣服都懶得洗髮黴了;想考研、考公務員,可就是沒實際行動。生活裡像一隻無頭蒼蠅,感覺特別迷茫。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曾說,對於成長而言,很多人最大的苦惱就是找不到人生的目標。
周嶺坦言,他在38歲前也曾過得很頹廢,每天只知吃喝玩樂,葛優躺式地看電視、玩遊戲,一開始還感覺愜意,到後來就感覺心慌、迷茫。
正如書中所寫,一個人若是沒有人生目標,縱然每天有吃,有喝,有書讀,有班上,也會像一個迷失的人一樣。內心開始沒有喜悅,生活裡開始缺少激情,甚至會變得開始厭惡自己。
目標思維,讓曾家才出了第一位讀書官員
一個人有了目標,才能有長久動力,讓自己的人生改天換地。
曾國藩被稱作「中興第一名臣」,是後500年來的一位「聖人」,他名聲顯赫,曾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此輝煌的人生,上推他的祖輩卻都是普通農民。
能有如此成就,他應該感謝自己爺爺,是他爺爺有了堅定的目標,才供養出了如此棟梁。
當初他的爺爺曾玉屏,雖然家境不富,但每天還是只知騎著馬兒,和一些狐朋狗友四處玩樂。
一次喝酒中,他外出小解,聽到一位老人指著他的馬教育孫子,「你可要好好做人,長大了不要學他,沒什麼本事,只會四處招搖。」
曾玉屏本以為自己活得瀟灑,眾人會很羨慕他,沒想到在大家眼裡,他竟然是如此形象。
於是,他當天就賣掉了馬,步行回家。那年他已經35歲,第一次開始努力開墾農田,發誓要興家立業,後來終成富農。當時他也定過一個目標,一定要把家裡供養出個做官的讀書人來。
在他的堅持下,才有了曾國藩父親17次科舉中秀才,曾國藩本人也是考了7次才中秀才。
由此,改變了祖輩500多年沒出一個讀書人的歷史。
如何才有正確的人生目標
曾國藩的爺爺正是有了目標,才讓自己生命煥發了生機,也改換了一個家族的命運。在他的堅持下,家裡兒孫也為目標不肯放棄努力。
《認知覺醒》中,就看重目標的重要性,「目標是存在我們熱情和精力的地方」。
有人或許會說,我也有目標,為何還一直迷茫?
「很多人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會費盡心思地分析什麼事情最值得做,最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變得很有錢』或者『被別人崇拜』。」
正如書中分析的,「這樣的目標不能說有錯,但往往會不能長久,也無法給人真正的動力。」因為只是理性索取了外在價值,時間一長,就會很容易迷失方向,讓動力變得枯竭。
如何才能找尋真正的目標呢?
《認知覺醒》中認為,「真正的覺醒者往往會用感知力來代替思考力。」目標思維,要用自己的感覺思維。書中列舉了6條找尋人生目標的建議: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做,你最想幫助哪些人?生活中有什麼事情會讓你廢寢忘食?你最讓人感動的時刻是什麼?或者什麼事情把你自己感動了?如果放棄生活壓力,你會如何選擇度過餘生?自由時間段裡,你最關注的東西是什麼?真正的人生目標,就是這種來自內心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理智思考後的利益;理智的分析往往無法釋放我們自己的內心。而且實際上,正確答案往往都是利他的,因為真正長久的人生意義和幸福感,是從他人反饋中獲得的。
其實,這種人生目標或許在我們少兒時代是很豐滿的。隨著成年後被生活壓力所迫,理性思維開始戰勝原有的夢想,我們面對現實時反而迷失了原有的目標。
覺醒的時刻,就是我們繼續恢復感性的力量的時刻。如果成熟的我們,能充分分析自我,結合優勢,確定出真正自己喜歡的目標,那人生將會迎來不一樣的驚喜。
發掘自己的目標,只是《認知覺醒》整本書中的一部分內容,書中從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裡,剖析各種方法論,教我們如何真正遠離舒適區;來提升自控力、學習力,挖掘我們內心驅動力,從而改變自我。
如果你想改變自我,不妨讀讀這本書。
正如書中所說,「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對於人生的迷局,目標思維就是一種清晰認知。相信隨著你的覺醒,會更加看清自己、看清生活,而變得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