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生活沒激情,內心無喜悅,迷失的人生如何破解?

2020-12-28 友言志

英國有一句諺語:對於一隻盲目的船來說,所有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人生亦是如此。

最近,一位病房裡考研的女生在網上火了。她因為不幸成了無症狀感染者,所以不得不被隔離。

「那麼長時間的努力不能白費!」「不讓任何一個考生輕易放棄考試機會。」

這是當地教育領導的態度,也才有了很多人為一個人服務的感人故事。

因為試卷需要保密運送,又需要消毒,所以環節很多,參與人員也很多。正是考生和工作人員這種不拋棄、不放棄 ,為達目標排除萬難,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們。

人生成長中,最大苦惱就是沒有目標

今年的考研人數是370多萬,5年內翻了一倍。面對這組數字,很多人開始焦慮,說自己考慮了很久了,但是一直沒下定決心。有人就指點,「隨著高校畢業生增多,會越來越難。」

知乎上有個很共鳴的帖子,說自己每天過得渾渾噩噩,畢業三四年了,從意氣風發,到現在髒衣服都懶得洗髮黴了;想考研、考公務員,可就是沒實際行動。生活裡像一隻無頭蒼蠅,感覺特別迷茫。

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曾說,對於成長而言,很多人最大的苦惱就是找不到人生的目標。

周嶺坦言,他在38歲前也曾過得很頹廢,每天只知吃喝玩樂,葛優躺式地看電視、玩遊戲,一開始還感覺愜意,到後來就感覺心慌、迷茫。

正如書中所寫,一個人若是沒有人生目標,縱然每天有吃,有喝,有書讀,有班上,也會像一個迷失的人一樣。內心開始沒有喜悅,生活裡開始缺少激情,甚至會變得開始厭惡自己。

目標思維,讓曾家才出了第一位讀書官員

一個人有了目標,才能有長久動力,讓自己的人生改天換地。

曾國藩被稱作「中興第一名臣」,是後500年來的一位「聖人」,他名聲顯赫,曾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此輝煌的人生,上推他的祖輩卻都是普通農民。

能有如此成就,他應該感謝自己爺爺,是他爺爺有了堅定的目標,才供養出了如此棟梁。

當初他的爺爺曾玉屏,雖然家境不富,但每天還是只知騎著馬兒,和一些狐朋狗友四處玩樂。

一次喝酒中,他外出小解,聽到一位老人指著他的馬教育孫子,「你可要好好做人,長大了不要學他,沒什麼本事,只會四處招搖。」

曾玉屏本以為自己活得瀟灑,眾人會很羨慕他,沒想到在大家眼裡,他竟然是如此形象。

於是,他當天就賣掉了馬,步行回家。那年他已經35歲,第一次開始努力開墾農田,發誓要興家立業,後來終成富農。當時他也定過一個目標,一定要把家裡供養出個做官的讀書人來

在他的堅持下,才有了曾國藩父親17次科舉中秀才,曾國藩本人也是考了7次才中秀才。

由此,改變了祖輩500多年沒出一個讀書人的歷史。

如何才有正確的人生目標

曾國藩的爺爺正是有了目標,才讓自己生命煥發了生機,也改換了一個家族的命運。在他的堅持下,家裡兒孫也為目標不肯放棄努力。

《認知覺醒》中,就看重目標的重要性,「目標是存在我們熱情和精力的地方」。

有人或許會說,我也有目標,為何還一直迷茫?

「很多人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會費盡心思地分析什麼事情最值得做,最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變得很有錢』或者『被別人崇拜』。」

正如書中分析的,「這樣的目標不能說有錯,但往往會不能長久,也無法給人真正的動力。」因為只是理性索取了外在價值,時間一長,就會很容易迷失方向,讓動力變得枯竭。

如何才能找尋真正的目標呢?

《認知覺醒》中認為,「真正的覺醒者往往會用感知力來代替思考力。」目標思維,要用自己的感覺思維。書中列舉了6條找尋人生目標的建議: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可做,你最想幫助哪些人?生活中有什麼事情會讓你廢寢忘食?你最讓人感動的時刻是什麼?或者什麼事情把你自己感動了?如果放棄生活壓力,你會如何選擇度過餘生?自由時間段裡,你最關注的東西是什麼?真正的人生目標,就是這種來自內心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理智思考後的利益;理智的分析往往無法釋放我們自己的內心。而且實際上,正確答案往往都是利他的,因為真正長久的人生意義和幸福感,是從他人反饋中獲得的。

其實,這種人生目標或許在我們少兒時代是很豐滿的。隨著成年後被生活壓力所迫,理性思維開始戰勝原有的夢想,我們面對現實時反而迷失了原有的目標。

覺醒的時刻,就是我們繼續恢復感性的力量的時刻。如果成熟的我們,能充分分析自我,結合優勢,確定出真正自己喜歡的目標,那人生將會迎來不一樣的驚喜。

發掘自己的目標,只是《認知覺醒》整本書中的一部分內容,書中從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裡,剖析各種方法論,教我們如何真正遠離舒適區;來提升自控力、學習力,挖掘我們內心驅動力,從而改變自我。

如果你想改變自我,不妨讀讀這本書。

正如書中所說,「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對於人生的迷局,目標思維就是一種清晰認知。相信隨著你的覺醒,會更加看清自己、看清生活,而變得不再迷茫。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覺知,讓你過上一流的生活
    心智探索者周嶺在其著作《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簡稱《認知覺醒》)中給了我們答案,即通過「每日反思」開始覺知,然後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並把這些認知轉化為真正的行動,進而讓自己過上一流的生活。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覺知是怎樣讓我們過上一流的生活。
  • 《霸王別姬》:程蝶衣的自我迷失與覺醒,及其現實意義
    本文就嘗試通過探究程蝶衣自我迷失的成因與覺醒,來使讀者更清楚地認識到他從小豆子到程蝶衣的性別認知謬誤,以及小豆子在程蝶衣隕滅後破繭重生的現實意義。一、性別改寫的悲劇:程蝶衣自我迷失的歸因性別改寫是程蝶衣最為顯著的一大特徵,也是造成其人生悲劇的直接原因。
  • 覺醒藝術創始人張大色:以藝術表達覺醒,以覺醒開啟新生
    搜尋引擎搜索覺醒這一詞語,高達968萬次以上。藝術家、文化學者、覺醒藝術生命體系創始人張大色認為,覺醒並不是生活之外的某一件事,而生活當中的一件事,每個人需要在覺醒中生活,在生活中覺醒。覺醒認知起源於孩童時期張大色1984年生於北京,2007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對覺醒的認知,起源於他的童年時期。
  • 《認知覺醒》:你的第二人生就是你真正醒來的時候
    1覺醒是現實生活的開始從學會走路和說話,到進入社會,在人生的頭十年,我們所做的就是長大成人,打開世界的基本認知。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逐漸形成了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世界觀,但這種認識是非常不穩定的,有時,一點困難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 《認知覺醒》:人生也需要做「拉伸運動」
    人生的「拉伸運動」同樣可以幫助你更加健康的成長,同時幫助你減少受傷的可能性。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要走出舒適區,進入拉伸區,但不要太焦急地進入困難區。這是為什麼呢?不妨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如何跨出舒適區?跨越多大比較合適?跨出去之後怎麼做?《認知覺醒》這本書就屬於「有用的雞湯」。02如何在拉伸區快速成長?
  • 《認知覺醒》還在刷抖音越刷越焦慮?要麼混吃等死要麼覺醒成長
    年末了,如果你還在這樣碌碌無為,真的應該看看這本書了,讓你重新覺醒,擺脫平庸,做一個全新的自己。其實作者也是這群人中的一個,碌碌無為,向生活低頭,不知道該幹點什麼。直到自己的好朋友命運發生驟變,他突然想到,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那麼自己會怎麼樣?自己該怎麼辦?
  • 《認知覺醒》你還在刷抖音停不下來?要麼混吃等死要麼覺醒成長
    年末了,如果你還在這樣,碌碌無為,真的應該看看這本書了,讓你重新覺醒,擺脫平庸,做一個全新的自己。其實作者也是這群人中的一個,碌碌無為,向生活低頭,不知道該幹點什麼。直到自己的好朋友命運發生驟變,他突然想到,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那麼自己會怎麼樣?自己該怎麼辦?於是前所未有過的危機湧上心頭,36歲的他想開始做出改變,主動出擊,主動覺醒。
  • 心靈奇旅,在忘我之境,你是迷失者還是清醒者?
    可是一個人若是沒有人生目標,縱然每天有吃、有喝、有書讀、有班上,也會像一個迷失的人一樣,沒有喜悅、沒有激情,自我厭惡,因為目標是存放我們熱情和精力的地方啊。其次,要糾正關於「目標」的認知誤區目標應該是內心驅使的,而不是外界強加的。比如,你看到別人精通好幾門外語,暢遊全球無阻,你也給自己定下了學多門外語的目標,但是大部分人都中途放棄了。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一個個體逐漸走向思想成熟的必要。自我認識看似非常簡單,實則想要擁有是非常艱難的,在我們成年或沒有從家庭裡獨立出來之前,我們所有的思想都來源於父母和長輩。從我們一成年開始,就要先學會嘔吐,嘔吐原生家庭帶來的觀念,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通過觀察世界,觀察自己,會擁有對生命的不同認知與看法,先意識再覺醒,改變。
  • 《認知覺醒》:三十歲,我終於接受自己的平凡
    三十歲時卻是,我生活在四五線城市,無力改變環境,有時要「逆來順受」,要接受職場上的變動,生活上的無奈,尤其是接受真實的自己。我猛然懂得,我是有基因缺陷的人,自帶家族遺傳病史,雖然這個疾病對生活基本沒有影響,在父親及親屬輩中,疾病只體現一點點,而在我身上更為顯性,有所擴大,治療不見成效。
  • 《認知覺醒》:你是否「醒著的睡著的人」?
    《認知覺醒》便是作者在研究了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學科後理清的方法和路徑。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原理層,從大腦的起源開始,介紹了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的成型和發展。解釋了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對「是否醒著」起決定性作用的潛意識和元認知。下篇為應用層,介紹了對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和人生五件套的管控和發揮。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有一半篇幅為原理。
  • 認知覺醒:別再盲目打卡,你的打卡和別人的打卡,不是一回事
    朋友圈打卡截圖但是,我發現打卡的人一波又一波,很多人都半途而廢,回到原有的生活狀態中。最近讀到周嶺的新書《認知覺醒》很有共鳴,他在36歲開始醒悟,他發現認知影響選擇,選擇影響行動,他開始理清自己的認知,實現了人生的蛻變。
  • 《無問西東》:青春派升級版,人生抉擇只問內心真實
    片名來自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我沒上過清華,自然不熟悉這歌詞與片名,乍一聽,甚覺高冷,很是彷徨了一回。剛進影院,走廊裡巨幅海報鋪天蓋地,青春兼實力派大腕雲集,如張震、章子怡、黃曉明、王力宏、陳楚生,更有老戲骨助演,一星一海報,聲勢碾壓同檔期大片。
  • 《無主之作》:凝視生命中的沉重,尋找內心深處的呼喚
    ——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無主之作》是根據被稱為「全球最貴的在世畫家之一」的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通過將主人公庫爾特的人生經歷與歷史背景相結合,表現庫爾特是如何在歷史洪流的挾裹中探尋藝術之路,尋找真實自我的故事。
  • 認知越通透的人,越自律!通往人生真正自由的10個信條
    人生,多一點通透,就多一分光明。一個人如何才能做到通透?精神的通透在於思想的通透,思想的通透在於認知的通透,你如何理解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如何對待你。而人的認知歸根結底是信息加工出來的各種思想的概念。也就是說,人的一生都活在對概念的理解上,人生的通透本質上就是對概念理解的通透。但凡那些活得明白,獲得非凡的人,對人生一些重要的概念有著自己深刻解讀和直抵本質的能力。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生活中,那些不能認識自我的人,往往處於迷茫狀態,沒有退路,而又無法前進,改變是最困難的事。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用自己平日所積累的各種認知經驗寫成此書,和讀者一起開啟認知驅動,走出低效勤奮的陷阱。1.專注當下「一個人專注力的高低,可能預示了他今後成就的大小。」
  • 《認知覺醒》:別讓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成了最沒用的人
    白巖松曾在《痛並快樂著》中寫到: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的時刻,你的內心已經兵荒馬亂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別人看來,你只是比平時沉默了一點,沒人會覺得奇怪,這種戰爭,註定單槍匹馬。他就是周嶺,這本值得外行人去實踐的書,就是《認知覺醒》。之所以要用「實踐」這個詞,是因為《認知覺醒》這本書並不只是告訴了我們從未接觸過的理論常識,還有大量可操作和執行的方法論。書的內容分為上下兩篇,用清晰的邏輯脈絡,闡明了在認知環節我們需要了解的全部真相。
  • 《認知覺醒》:羅振宇也推薦的知識縫接法,原來那麼簡單
    —《認知覺醒》 1、直面焦慮 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書中描述他自己當年面臨嚴重焦慮感時候的這種感覺,我感同身受,而且這種像落水者的感覺像影子那樣跟隨著我。 昨天我羅列了一大堆自己焦慮的原因、焦慮還沒有做的事情,並且都給自己規定了待完成的時間。
  • 《認知覺醒》:所謂最好的選擇,都是來自潛意識
    在《認知覺醒》這本說中提到,憑感覺才是人生的頂級成長。所以只有認識到潛意識,才能讓理性發揮更大的作用。潛意識就像原子彈爆炸一樣,看似只有當時的一聲巨響,之後會引發很多事情出來,比如房屋摧毀、空氣汙染等等,其實潛意識也是這樣。
  • 覺醒的武士與他的「十八件武器」
    任哲的雕塑作品,憑藉巧奪天工的雕塑技巧,以及對中國文化與價值觀的深入了解,捕捉中國傳統思想中勇氣和武士精神等概念,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呈現個人內心強大的正能量。「罡」- 任哲雕塑個人展覽,希望讓觀者感受到雕塑中流動的生命力與正能量,啟發年輕一代喚醒內心的巨人,在武士的靜默中解讀自己,道出天人合一的哲思,讓我們細味文化與藝術的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