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跨越的「隱形門」:跨性別者職場生存記

2020-12-23 中華網新聞

「滿月啦!」

2018年11月的一天,30歲出頭的馬虹戴一頂金色的紙質皇冠,獨自坐在杭州的出租屋中。

對著熒熒的燭光和一個鑲著奧利奧餅乾的6寸蛋糕,她拿出手機拍了幾張照片,發在朋友圈,配了這樣一句話。評論裡,不相熟的朋友看了圖就回復「生日快樂」,只有了解她經歷的人會心地道一句「恭喜」。

一個月前,馬虹在泰國完成了性別重置手術。2個小時的麻醉過後,搖搖晃晃的手術床上,她聽著底下輪子咕嚕滾動的聲音,迷糊中,意識到自己被推進病房,下一秒反應過來:兩腿之間空無一物,法律意義上,她是個女人了。

當年12月底,她回到就職三年的公司上班。在馬虹看來,那是一家LGBT友好企業。但HR找她三次約談,提到「那你跟男藝人還是女藝人」。2019年2月12日,她收到公司解除勞動合同的郵件:根據《員工手冊》和《勞動合同法》,她在4個月中的遲到情況超4次,「嚴重過失。」

一年後,她以平等就業權遭侵犯將公司告上杭州濱江區法院。2019年12月3日一審開庭,未當庭宣判。

庭審現場。濱江法院供圖

「被公司辭退的跨性別者」躥上了熱搜。馬虹說,自己確實有遲到行為,但她反而生出一絲欣喜,「要是沒有爭議,會有這樣的熱度嗎?」

在馬虹背後,是眾多跨性別者的就業和職場困境。

公益組織發布的一份《2017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顯示,跨性別群體失業率為11.87%。在職場上,40.34%的人不會選擇表達自己的性別身份,19.69%的跨性別者在工作中著裝與認同的性別不符。

經歷了青春期膠著的性別認同,跨兒們走向社會,走向職場——熬過自我糾葛,性別身份和社會眼光的博弈,還要面對橫貫在生計和理想面前的重重障礙。

「扮演」另一種性別

每天早上,林思然打起精神走進公司,開始一場「一個人的戰爭」。

那是2016年,24歲的「他」在北京一家市場銷售類的工程公司擔任設計部經理,在同事眼中是個「靠譜、穩重的男生」。

得出這個結論似乎顯而易見:留著背頭,穿男士的西裝、白襯衫、皮鞋,身份證和簡歷上的性別都清晰地標明「男」。

開會時,「他」喜歡板著臉,壓低嗓子,用胸腔和腹腔說話。打個噴嚏,林思然不會用手捂著,「該怎麼打就怎麼打,不會表示出不好意思。」要是不小心被桌角磕到,會冒出句髒話,絕不說「好疼」。

沒有同事知道這是林思然長期壓抑、刻意演出來的男生形象——「他」的心裡其實是「她」。

高三起,林思然隱隱明白,自己想做一個女生。她對鬍子等男性性徵反感,留長了頭髮,買了激素類藥物服用。

一個早晨,父親叫她起床,看到她躺下時也有起伏的胸部,一個耳光把她扇到床下。她攤了牌,父親只說,「這個家你媽身體才好,我不希望你再給我掉鏈子。」

母親是裁縫,一度腰疼得站不起來。林思然覺得「應該是自己錯了」。「我會好好做一個男生」,她承諾。

從老家河北的大專畢業後,林思然以男性身份在重慶找到一份設計工作,心事壓到心底,她不讓自己閒下來,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睡覺。

直到2015年進入這家公司,上司安排主要設計師談客戶,由她來管理一個有著70後、80後的團隊,處理客戶投訴,交接施工隊伍。她「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收入翻了倍,但腦中的弦繃得更緊了。

為了證明男性身份,林思然形容自己到了誇張的地步。她原本性格隨和,但那時和同事爭執中發現是自己的問題,也要端著,「我是一個男的我不能道歉,被一個女的說,我會覺得下不來臺。」

職場中潛在的性別規範也讓她瞻前顧後。她聞到煙味會覺得頭暈、困,可想融入其他男同事,不得不開始吞雲吐霧,因為發現男生話少,抽菸的時候才有機會談談工作。

2016年10月,因為公司經營不利,拖欠工資,林思然離職。一個人回到家裡,呆坐在床上,她反而獲得了短暫的自由,「沒有觀眾了,我還演什麼呢?」

上下班的分裂人生

白雨霏工位的椅背上,長年掛著一件西裝外套,公司要求男生穿正裝。

但她在不易看見的地方保留了標記「真正自己」的痕跡——西裝褲下面,蹬著一雙女式的長筒靴,看上去像皮鞋;冬天,她能在褲子裡套一雙絲襪;偶爾,那會是眼線和美瞳。

2008年,她從復旦大學碩士畢業,通過校園招聘順利進入這家大型國企。她找藉口搬離了父母家,擁有了自由裝扮的空間,想做女孩的性別認同一點點「甦醒過來」。

白雨霏不斷摸索,化煙燻妝、打耳洞、刮腿毛……QQ籤名裡,她記錄下這個歷程,「慢慢掐死過去的自己。」

國企的日常像流水線的作業工,每周有一天固定加班。白雨霏剛入職場,加班時買點便當大家一起吃,也覺得開心。

不同於林思然,白雨霏在公司留著長發,行為舉止也不刻意掩飾,「藏不住了。」上廁所,和並不熟悉的運營部老總站在小便池前,對方瞥了她幾眼,也會不客氣地說,「你頭髮這麼長,剪掉麼好咧!」

她仍然想「讓懂的人來懂我」。一次電腦上聊天,有人在同事的群裡提起,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白雨霏開玩笑地試探:其實我是金星移民過來的你們知道嗎?

頁面上蹦出消息,「你肯定是以前受了刺激才這樣子的」,來自一個女同事。「你這個賣××的不要講話」,男同事跟著附和。白雨霏盯著屏幕,不吭聲。在這之後見面,她照常和他們聊工作,但心如明鏡,相關的話題再也不會提起。

上班,下班,白雨霏仿佛過著兩種人生。從公司回到家,白雨霏脫下男士襯衫,換上女生的睡衣,那是一件上下分開的格子睡衣,太可愛的她不敢買,購買的過程也膽戰心驚:大型賣場的睡衣區沒有售貨員,白雨霏進去逛一圈,瞄一眼尺碼就放進購物車,到收銀臺「滴滴」掃完,用塑膠袋套上快步離開。

很多跨性別者因為擔心「出櫃」後會失去工作或難以和同事相處,白天在職場,按照他人對生理性別的期待著裝、生活,到了夜晚,才卸下偽裝。一位昆明的跨性別者說,她白天兼職,為房產中介拉人頭、發傳單,晚上回家和父母同住,只有睡覺時才有機會穿著裙子。蓋上被子,誰也看不見。

跨性別社群「TransLives」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跨性別在定義上意味著心理性別的認同與生理性別不符,因此跨性別者多少都會存在性別焦慮的問題,需要通過穿女裝、留長髮、服用激素、性別重置手術等措施,讓性別表達儘可能符合心理性別。但因為生活的壓力,他們通常會遵照身份證的性別和相應外貌去工作,「其實內心非常焦慮,也有人會因為受不了而離職。」

要彌合這一裂縫,白雨霏選擇手術。2009年中旬,她聯繫上海411醫院,寫信、面談,語氣懇切,「……希望趙醫生能給我選擇第二次生命的權利。」

當時,國內手術技術不比泰國,但白雨霏來不及攢更多錢,更重要的是早點變身,「一切都可以早點開始,會有新的朋友,新的職業生涯和社會身份,而且還有青春。」

年底,手術排期定下,白雨霏提交了離職申請。

她早就想好,這段職業無法延續。害怕閒言碎語,也為了成為一個全新的人,她和過去的社交圈子道別,給朋友逐個發消息,「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就不聯繫了。」

那段時間,白雨霏坐在辦公室,看著忙忙碌碌的同事出神。剛畢業時,她還曾覺得這家國企會是她一輩子要待的地方。

終究不舍,離職前,白雨霏只和幾個親近的同事說出實情。那天晚上,她穿了女裝,正好路過一個同事家門口,她忐忑地叫他出來,說了離職和手術的消息,「以後他們想到我的話,就說我過得挺好的。」黑夜掩蓋了她惆悵的神色,同事聽後很驚訝,最後欣然接受了。

這一年,她27歲,刷爆了信用卡,摘除了睪丸,陰囊皮瓣再造為陰道。

她換了手機號碼,把sim卡收了起來,封存了作為「男」的過去。

敵意與善意

2016年年底,林思然進入一家銷售類的網際網路家裝設計公司,這時的她,外表看起來還是個男生。

小組聚餐時,一個女性前輩教導她工作的技巧,「其實你要用自己內心的想法去面對客戶,誠心的,而不是裝得像一個銷售一樣。」

這句話翻譯成了另一個問句,擊中了她內心的掙扎:我該不該用真實的狀態去面對這個世界?

「生活中也是嗎」,林思然問。「對,也是」,前輩回答。

最後讓她決定轉變的是一次三個月的出差。

2017年6月,她加入一家一線設計院,去湖南做博物館的項目,和一個男生設計助理住一間。

天氣炎熱,外出工作畫圖一天回來,助理直接光了膀子,林思然說,這還有個人呢,助理說,男的怕啥?

林思然洗臉用洗面奶,出門用乳液,助理用肥皂;助理刷牙洗臉5分鐘,林思然就得15分鐘。對方忍不住吐槽,沒想到你是個這么娘的人。「就顯得我很矯情,跟我工作中幹練的直男形象完全相反」,她越發覺得格格不入。

因為早前吃激素,她已經漲了胸,夏天也穿寬鬆、厚實的黑色長袖。在工地看建設項目,她把袖子挽起來,「看著很爺們似的」,實則害怕中暑,包裡隨時備著藿香正氣水。

尷尬的事情不是沒發生過。剛來北京一家小公司,男同事之間鬧著玩,一個同事扯到她衣服領子,不小心看見她的胸部,說,「我知道你為什麼大夏天穿長袖了。」林思然至今記得他得意的語氣,「好像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

從湖南出差回來,墊付的錢沒下來,之前公司拖欠的工資也久未到帳,北漂的生活成本陡然增加。林思然信用卡欠款,銀行打電話到老家。父親一個電話打過來,嫌她敗家,讓她中秋、國慶、春節都不要回家。

林思然蒙了,她決定讓醫生給出答案,無論什麼結果她都認。「思考了七年,逃避了七年,應該給自己一個交待。」

北大六院和北京回龍觀醫院的結論都是性別認同障礙。對面,醫生最後問,「你能接受內心認為自己是一個女生的狀態嗎?」「能」,她語氣堅定。

醫生給她開具了雌激素,林思然再次留長髮,減肥,衣服也逐漸中性化。

2018年的除夕夜,林思然早早下班,街道上幾乎沒人,商店都關了門,只有公司下面的便利店還亮著燈。她買了兩個麵包、一個壽司卷、一瓶雞尾酒,回到出租屋中,打開電腦,放著春晚,才覺得有些年味。

2019年3月,林思然入職一家靠前的建築設計研究所,她已經化起了淡妝,年後缺人,主管沒有在意她的著裝。

她不知道同事會不會接受自己,一開始兩三個月,她儘量少接觸、麻煩別人,不懂的自己網上查,大家閒談她也不插嘴,默默觀察。工位在三樓,林思然避免上洗手間尷尬,專門去人少的一樓女廁上。

工作強度大,她同時學習新的軟體,每周匯報時間前都在通宵。同事之間逐漸熟悉起來,她試著在聊天中出櫃,有人問起,她委婉地說,「你知道金星嗎」,對方恍然大悟。

林思然一直記得曾經有過的善意,當時一個項目落地,所有同事一起聚餐。她穿著夏天的裙子,化著妝,坐在桌邊。所長舉起酒杯,「請男生起來,大家乾杯——」所有男生都站了起來,她遲遲沒有動身。邊上新來的男同事不知道她的情況,著急道,「叫你呢你趕緊起來吧。」

林思然漲紅了臉。

所長沒有為難她。這輪結束後,她拿著酒杯去單獨回敬所長,走到長桌另一邊,其他女生卻一個個都站起來了,「她們以為是女生要敬酒了,是對我的接納。」

說起那段日子,林思然的語氣充滿了懷念。從這家設計所離職後至今,她沒有再踏入過職場的大門。

站在職場門外

「等通知吧。」

兩個半月來,這是林思然在面試之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2019年9月末,因為公司內部業務調動,林思然離職。

等待她的是漫長的求職之路,隨著林思然的外表越來越像女生,她遇到了大多數跨性別者在面試時「人證不符」的問題。

她的頭髮到鎖骨以下,穿著長款羽絨服,女款緊身牛仔褲,毛衣,眉毛修得整齊。面試官看著她愣了,說,「我們這次沒有預約女孩子來啊,簡歷上寫明是個男生。」

看過簡歷、聊完作品之後,HR問,「你還有什麼其他的問題……或者不能說的問題嗎?」有一位HR提出,「你有什麼不良嗜好?」她不得不解釋自己的身份,「但這不影響我的工作。」

面試了36家公司,其中有半數公司會特意提到她的性別身份,除去專業不對口的兩三家,她想不出為什麼被拒絕。

通知屢屢沒有下文,她把指甲洗掉,換上5年前偏男性化的嘻哈風衣服去面試。但她沒有肌肉和喉結,藥物的作用也逐漸顯現,看上去仍是女生的樣子。每次走到公司樓下,她深吸一口氣,期望這一家會有回音,但每次在回家的地鐵上又陷入困惑,「不知道該怎麼辦。」

手術後沒過多久,白雨霏也開始找新的工作,「人證」雖然相符,但橫在她和一紙offer面前的障礙是難以修改的學歷信息。

身份證、戶口本、社保、公積金的性別信息在手術後就能修改,但學歷與學位證書上仍留著原來的性別,每一次不得不拿出來,就意味著一場「被迫出櫃」。

好幾次提交學歷證書沒有音訊後,她發郵件向一家公司的HR詢問拒絕錄用的原因。

得到回覆,「對於我們和部門領導來說,應該說您的能力我們非常認可,但是畢竟您有些特殊情況,相信您當時面試時也有意無意地有所隱瞞了……我們大領導可能比較傳統,所以最終沒有考慮……」

用人單位拒絕錄用白雨霏時發的郵件。受訪者供圖

半年找不到工作,白雨霏沒有收入,在路上看到5塊錢的珍珠奶茶都覺得貴。5塊錢能在菜場買一大袋大米,她把白米飯和水放在碗裡,微波爐一轉,偶爾配點榨菜、蘿蔔乾,熬下去。

她心一橫,在招聘網站上勾選「不限學歷」,選擇最低薪資,想著服務員她也做。

去到面試的大樓,一個有口音、個子瘦小的男人扣押了她的身份證,麵包車直接把她拉到了夜總會,另一個「大哥」讓她換上衣服陪酒,白雨霏傻了。

那是灰暗的三周,直到一個晚上,她小聲跟客人商量「能不能悄悄掩護我出去」。她跟著客人走到門口,一個小弟上來堵人,她飛快地衝出夜總會玻璃門,坐上一輛停在路邊的計程車。

小弟追上來,攔著車門不讓她走。「快開啊!」她朝司機撕心裂肺地大吼,司機不敢動。她急中生智,說起他們曾經一塊玩的手遊,小弟心軟了。

如今回憶起來,白雨霏說,那段時間她突然理解,為什麼很多跨性別者做了手術反而自殺或從事性工作,「原來復旦出來還是有點自負的,從小到大上學,什麼都能自己搞定,但到了這裡真的是搞不定了,連能不能生存都成了問題。」

灰暗時光的間隙有微小的快樂,她能穿好看的白色長裙,站成一排被挑選時,有客人獨獨選中了她,「感覺是對我性別的認同。」

從夜總會逃離後,她終於找到一家不看學歷的外企,主管群發郵件給內部項目組,介紹新員工白雨霏,「She……」

那是她的身份第一次在職場上被承認。

學歷難題

雖然找到了工作,學歷沒有修改成功前,只要HR的頭像在微信裡跳動,或向她走來,白雨霏都會心裡一緊。

2010年,白雨霏寫信給學校和國家教委申請修改學歷信息,之後每年往學校跑。

轉機出現在2012年,學校研究生院一位新上任的院長得知她的情況,拍板同意出具學歷和學位證明書,一半的公司能接受這份證明。在此之前,她做了一份假證,應聘時需要,再提著一顆心拿出來。

雖有學校的證明,上面有她的曾用名,學信網上入庫的信息也還未修改,一旦用人單位做背景調查,白雨霏就惴惴不安。

2012年《青年報》對白雨霏求職困難的報導。受訪者供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LGBT群體不太接受跨性別者
    跨性別者指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不同於其出生時被指派的生理性別的人。跨性別旗這類群體包括有:跨性別男性,指認同自己是男性的跨性別者,又稱女跨男,英文縮寫FTM。跨性別女性,指認同自己是女性的跨性別者,又稱男跨女,英文縮寫MTF。性別酷兒,指認同自己既不完全屬於男性也不完全屬於女性的人,是一種非二元性別身份的跨性別者。醫學界在解釋跨性別者上,使用性別焦慮和性別認同障礙兩種情況。
  • 寶萊塢一部跨性別電影,激怒了真正的跨性別者
    孟買的跨性別權利活動家克裡斯·楚達瓦拉(Kris Chudawala)表示,「每個人都認為我們在抱怨這部電影不足以代表跨性別者,但讓我們惱火的不僅僅是這點。大多數人不知道什麼是跨性別者,所以你會相信電影裡呈現出的跨性別者形象。任何金錢都無法抵消這部電影所帶來的傷害。」
  • 科普:沒做變性手術,就不是跨性別者
    10月10日下午,曾鵬宇發布了「科普一下:什麼是跨性別者?……」的微博文章。一天之內,這條微博下面,有超過2萬的點讚,約三千次轉發,和五百多條留言。其中很多留言,都對曾鵬宇的「高論」表示支持。 「一個人是否是跨性別者,判斷依據都應該是是否已經做了變性手術」,而且,這是「無論在東西方任何一種文明中都已經明確」的。 換言之,手術之前,就算你再渴望跨越自己與生俱來被指派的性別,也不配叫「跨」,只配叫性別認知障礙之類。 In a word,變性手術完成後,你才終於成為了「跨」。
  • 跨性別者的悲喜人生
    她在書店裡碰到了一個同是跨性別者的「男人」,兩人成了朋友,拋開家人一起去參加變裝者的露營。她終於無法再向妻子掩藏秘密,兩人分開……《透明家庭》不僅僅是一個關於跨性別者的故事。在這個知識和文藝氛圍濃厚的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個人都在重新發現自己——發現自己是誰,發現自己的性取向。
  • 跨性別者:我們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但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這樣的與眾不同,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無疑會為他們帶來諸多現實困境(以下數據和研究結果來源於《2017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跨性別者與非性別常規者》):近九成的原生家庭不能完全接受跨性別孩子,近六成的跨性別者得不到原生家庭的支持,尤其是有改變身體意願或行為的跨性別者
  • 好萊塢跨性別者:埃利奧特·佩吉
    時光網特稿演員艾倫·佩吉(Ellen Page)近日在推特上宣布,自己是一位跨性別者,他將原來的女性名字改為了現在的男性名字「埃利奧特·佩吉」(Elliot Page)。早在21世紀初,就有了當年的沃卓斯基兄弟進行了跨性別的傳言,不過兩人都是面對媒體極為低調的人,從未直接回應過。2007年,與兩位沃卓斯基合作過多部影片的製片人喬·西爾沃還信誓旦旦地表示,跨性別傳言「完全都是錯的」。而2008年,拉娜·沃卓斯基完成了自己的跨性別過程,2010年年底開始,媒體將拉裡·沃卓斯基稱為拉娜·沃卓斯基,兄弟變成了姐弟。
  • 寶萊塢拍了一部跨性別題材電影,卻激怒了一批真正的跨性別者
    考慮到寶萊塢的影響力,該電影的預告片引發了一部分跨性別人士的憤怒,還有一些抵制該片上映的呼籲出現在社交媒體上。推特用戶IndraJeet_G發起了一場社交媒體活動,懇求迪士尼不要上映這部電影。「電影直接導致了對跨性別者的暴力。不要上映《吉祥天女》。」ta給推特帖子打上#DisneyStopTransphobia的標籤,鼓勵其他人轉發這一信息。
  •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盧卡斯·德霍特的《女孩》在2018年入圍坎城電影節一種特別關注單元後,將LGBT群體、跨性別者等這些原本處於社會邊緣的群體帶到了主流視野。事實上,早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LGBT群體、跨性別者、性別認同障礙者就已經從隱性轉向了顯性,但盧卡斯·德霍特這一影像化探索的方式,無論對影史,還是社會來說,都有著一種更為深遠的意義。
  • 非男非女,爭議下的跨性別者
    目前社會不僅缺少性教育,對於社會少數群體也很難觸達,而今天的辯論討論的就是社會少數群體中的跨性別者(Transgender):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與他們的指定性別不同。如果跨性別人士以醫學手段從一種性別轉換到另一種性別,則會被稱為變性人。
  • 跨性別者故事:從藥娘到變性人,步步維艱
    這是一條來自跨性別者出櫃去勢後遭到家人毆打、虐待後發出的求救信息。——跨性別者 這個故事,是從一起暴力事件開始的。發信息的女孩,是跨性別男跨女,叫HLW,也有人叫她薇薇安。什麼是跨性別者?像薇薇安一樣遭遇暴力的跨性別者不在少數,這些暴力大部分來自於家庭,超過九成的跨性別者家庭,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別者,在853位向家人出櫃的跨性別者,完全不接受的家長佔到了38.9%。「同語」,就救助過很多遭遇暴力的跨性別者。
  • 演員艾倫佩吉宣布自己為跨性別者
    A+ | A- 【演員艾倫佩吉宣布為跨性別者】艾倫·佩吉(《傘學院》《朱諾》《水果硬糖》《盜夢空間》)發表聲明稱自己是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代詞為he/they,現在名字叫艾略特·佩吉。
  • 跨性別電影《無限的心》:跨越性別的真愛是最美麗的
    《無限的心》(Anything,2017)延續近年來廣獲好評的《夜晚還年輕》(Tangerine,2015)和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不思議女人》(A Fantastic Woman,2017)等以跨性別者為主角的傑出電影
  • 哈莉·貝瑞道歉並放棄演跨性別者角色
    上周哈莉·貝瑞發布了一則視頻,表達了她因出演跨性別角色的興奮,該視頻受到了跨性別者群體的強烈反對,因為她在討論該角色時使用了代詞,現在貝瑞已經不再考慮扮演該角色。周一,貝瑞在推特上向跨性別人士道歉,並透露她不再考慮扮演跨性別角色。
  • 跨性別者:我不是要改變性別,只是想成為自己
    2009 年我國出臺的《變性手術規範》規定,要接受變性手術,術者本人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跨性別者,是一個對性別重置手術有強烈訴求的群體。所謂跨性別者,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學性別和自我認同的性別發生了錯位。
  • 「黑珍珠」哈莉·貝瑞退出飾演跨性別者角色
    在經歷了社交媒體的強烈抗議後,「黑珍珠」哈莉·貝瑞在社交媒體道歉,並退出飾演這個跨性別者角色。事情是這樣的。上周她在ins直播中透露,她可能會剪掉頭髮,因為她正在為出演一個跨性別角色(女轉男)做準備。「我正在考慮出演一個角色,而這個女人是跨性別角色,因此她的頭髮必須很短。她是個轉變為男人的女人」。哈莉·貝瑞說道。
  • 艾倫佩吉:我是跨性別者 改名埃利奧特
    時光網訊演員艾倫·佩吉今日在推特上宣布,自己是一位跨性別者,並將原來的女性名字改為現在的男性名字「埃利奧特·佩吉」(Elliot Page),「朋友們,我想跟你們分享,我是一名跨性別者,可以稱我為『他』或『他們』,我的名字是埃利奧特。
  • 艾倫佩吉:我是跨性別者 改名埃利奧特
    時光網訊 演員艾倫·佩吉今日在推特上宣布,自己是一位跨性別者,並將原來的女性名字改為現在的男性名字「埃利奧特·佩吉」(Elliot Page),  「朋友們,我想跟你們分享,我是一名跨性別者,可以稱我為『他』或『他們』,我的名字是埃利奧特。
  • 演員艾倫佩吉宣布為跨性別者 改名艾略特·佩吉
    【演員艾倫佩吉宣布為跨性別者】艾倫·佩吉(《傘學院》《朱諾》《水果硬糖》《盜夢空間》)發表聲明稱自己是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代詞為he/they,現在名字叫艾略特·佩吉。我要說清楚,我不是想要抑制我在這一刻的喜悅和慶祝,但是我要把話說全:數據讓人震驚,針對跨性別者的歧視既盛行,又潛在,且殘忍,導致了極為糟糕的後果。光2020年一年,就報導有至少40個跨性別者被謀殺,主要是黑人和拉丁裔的跨性別女子。」
  • 艾倫佩吉宣布自己為跨性別者 更名艾略特佩吉
    我要說清楚,我不是想要抑制我在這一刻的喜悅和慶祝,但是我要把話說全:數據讓人震驚,針對跨性別者的歧視既盛行,又潛在,且殘忍,導致了極為糟糕的後果。光2020年一年,就報導有至少40個跨性別者被謀殺,主要是黑人和拉丁裔的跨性別女子。」
  • 跨性別者:搭上半生,去扭轉性別「錯誤」
    求職期間,不少公司打電話詢問他性別是不是寫錯了,他淡淡地說不是。他是跨性別者,目前身份證性別還是男。這些公司就沒了動靜。第一次參加面試,米振林穿上在X魚上花128塊淘到的西服套裙,比預定時間早到一個小時。他不敢坐下等,怕把裙子壓出皺褶。當他小心翼翼地問人事介不介意自己跨性別者的身份時,人事掩飾不住驚訝地張大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