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況
人們常說,壯志與毅力是事業的雙翼,有了遠大的目標,加上持之以恆的堅持,才能最終走向成功的彼岸。
但實際上,能夠堅持初心,奮力向前並最終走向成功的人終究是少數。你有沒有想過,常常半途而廢的你,到底缺了啥?
近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大腦伏隔核中的兩種神經遞質是決定我們「耐力」的關鍵。
該項研究發表在Neuropsychopharmacol雜誌上,其題目為Glutamine-to-glutamate ratio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predicts effort-based motivated performance in humans,中文翻譯為《伏隔核穀氨醯胺與穀氨酸比值預測了人類基於努力的動機表現》。
伏隔核也被稱為依伏神經核,在靠近大腦底部的位置,是一組波紋體中的神經元,在大腦的獎賞、快樂、恐懼以及安慰劑效果等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是人腦迴路中調節動機的關鍵部位。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想弄清楚動機行為的神經化學基礎。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選取了43名試驗者參與「基於工作量的金錢激勵任務」,要求每個參與者將測力計擠壓到給定收縮水平,以賺取0.2、0.5或1瑞士法郎,對此過程重複120次,在研究過程中,利用「質子磁共振波譜」或1H-MRS腦成像技術對參與者的大腦進行測量,研究伏隔核中有關物質的變化情況。
激勵任務工作模式(圖片來源於參考文獻[1])
研究人員表示,開展這項工作的目的是激勵參與者通過不斷努力來進行更多任務,並獲得相應的金錢獎勵,從而測試和量化個體動機與毅力狀態,通過腦成像技術測量不同階段大腦中有關物質的含量,例如神經遞質和代謝產物,從而找到與「毅力」有關的關鍵物質。
隨後,研究人員基於收集到的數據,通過計算模型對數據進行處理,根據實現效果、完成工作量和績效進行衡量,從而確定特定神經遞質水平是否與特定的動機功能相關。
結果表明,動機實現與堅持的關鍵在於伏隔核中兩種神經遞質的比例:穀氨醯胺和穀氨酸,通俗來說,穀氨醯胺與穀氨酸的比例與我們的「耐力」相關。
三種不同激勵模式(0.、0.5與1瑞士法郎)在單獨狀態和競爭條件下參與者成功率(圖片來源於參考文獻[1])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競爭似乎能夠提高參與者的「堅持」能力,在相同的激勵模式下,處於競爭條件下的個體表現更好。
作者卡門·桑迪(Carmen Sandi)表示:「這些發現為神經動力科學領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們的方法和數據還可以幫助我們制定治療策略,包括營養幹預,從而針對性地(改善)新陳代謝來解決精力不足的問題。」
成功還是失敗?也許以後再也不用那麼擔心,不想繼續努力?來瓶「精力補充液」就行了。
參考文獻:
[1] Strasser, A., Luksys, G., Xin, L. et al. Glutamine-to-glutamate ratio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predicts effort-based motivated performance in humans. Neuropsychopharmacol.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386-020-0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