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老歌劇「變潮」歌劇《魔笛》看出大片即視感

2021-02-08 火蜥蜴視界觀


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是莫扎特的創作的二幕或四幕歌唱劇,是莫扎特四部最傑出歌劇中的一部,取材於詩人維蘭德的童話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的童話。然而我們對歌劇的印象往往是這樣的:


但是從今晚起登陸我國廣州的歌劇《魔笛》卻打破了我們傳統意義上對歌劇的印象。這版《魔笛》是德國柏林喜歌劇院聯手英國新銳劇團1927共同打造的。其中,別出心裁的舞美設計,讓歌劇《魔笛》煥發出了新的魅力!



(宣傳片一睹為快)




英國1927劇團以玩轉多媒體效果而著稱,他們的戲劇作品常常能夠將戲劇、電影、動漫、音樂完美混搭出電影般的魔幻效果。從宣傳片中我們看到了一部古老的歌劇卻讓觀眾擁有了如同看好萊塢大片一樣的視覺刺激和快感。這就不得不說說這版《魔笛》特別的舞美設計。


副導演託拜厄斯解密道:整個舞臺看起來就是一整塊白色的幕布,幕布上有7個暗門,演員從幕布後的階梯爬上暗門,適時從暗門出現,看起來演員就像是懸在空中。手繪的背景動畫投影在白色的幕布上,演員在投影幕前演唱,與動態的背景形成極其逼真的視覺差,製造出奇幻的效果。



比如《魔笛》第一幕,誤闖夜後領地的王子一出場便被兇猛的巨龍追殺,佔據幾乎整個畫面的巨龍投影在近10米高的投影幕上,王子在畫面前不斷「奔跑」,最後一排的觀眾也能清楚感受到巨大的壓迫感。託拜厄斯表示,其實只是男高音的上半身從暗門中露了出來,手上在做奔跑的動作,腳上的動作由投影完成,這便需要精確的定位。



再比如夜後的造型設計:夜後在發怒時變成了一隻佔滿舞臺的大蜘蛛,其恐怖與邪惡的氣質不言而喻。安德森表示,她在表演時只是從暗門處露出了臉,投影會給她加上一個更大的、誇張的腦袋。她的手腳都是不能動的,因為稍微動一下就可能與投影之間產生偏差,結合不好便會影響整體效果。安德森說:「我要保持僵硬的姿勢去唱花腔女高音,真的挺難,只能靠平常不斷聯繫才能去精準地判斷。」




這部「潮牌」歌劇使用投影,和傳統歌劇搭實景比較,花費如何呢?託拜厄斯表示:「這都不是錢的問題。」這版《魔笛》光手工繪圖就用了3年。幕布上的暗門設在何處,如何鏤空都很複雜,這一切都花費了主創人員大量的心血,所以,「真的不是錢的事兒」。


巧妙的舞美設計和多媒體的運用,不但成功地解決了《魔笛》中數個場景設計的難題,而且幽默元素的使用也非常契合莫扎特的搞笑才能。


這版魔幻效果的歌劇《魔笛》將會從今晚起在廣州連演3天,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現場一探究竟哦!


另外,關於英國1927劇團我們在之前的推送文章中曾經為大家介紹過,如果對這個劇團感興趣,可以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了解劇團更多的藝術作品。



關注我吧!我們一起分享不同的視界!


戳原文,了解更多公司內容!

相關焦點

  • 《魔笛》:多媒體動畫與古老歌劇的完美結合
    《魔笛》就場場爆滿。而這些歌劇演員在做好本職工作——演唱的同時,又完美地配合動畫進行了表演,賦予了整出歌劇一種獨特的美感,也帶領像我一樣不熟悉歌劇的觀眾進行由莫扎特譜寫的這個魔幻世界。最令我感到驚喜和投入的部分其實是故事和舞臺形式。這歸功於喜歌劇院的院長和藝術總監為巴裡·科斯基(Barrie Kosky),以及與他合作的英國「1927」劇團。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原版歌劇《魔笛》重慶首秀
    歌劇的製作成本以及對演員的「挑剔」決定了它的稀有可貴,重慶本土觀眾想要欣賞到原版的歌劇機會十分難得。今年是莫扎特誕辰260周年,好消息是重慶大劇院特意引進了一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德文歌劇!並且,這還是一部一紅就紅了200多年的歌劇!享譽世界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
  • 莫扎特的歌劇《魔笛》賞析
    在這筆巨大的寶藏中,歌劇《魔笛(Die Zauberflöte, K. 620)》絕對稱得上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自首演之日起,該劇就以其精彩的故事、精緻的音樂廣受好評,最終名垂青史「Die Zauberflöte」直譯成中文就是:Die(德語陰性定冠詞)Zauber(魔法、魔力)flöte(笛子)——有魔力的笛子。所以貫穿全劇的線索,正是主人公手中一支有魔力的笛子。
  • 中央歌劇院演出莫扎特歌劇《魔笛》
    5月30日,男中音耿哲(右一)、女高音李晶晶(右二)在歌劇《魔笛》中表演。 當日,中央歌劇院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5月30日,男高音韓鈞宇在歌劇《魔笛》中表演。當日,中央歌劇院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
  • 周末歌劇:莫扎特的魔笛
    點擊標題下「古典音樂」可快速關注小編微信號:391031345《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它的結構統一,主題發展廣闊、性格的刻畫及人物的相互關係處理也非常出色。其音樂將神秘、聖潔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歡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十分動聽。《魔笛》也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國歌劇,實現了莫扎特振興德國歌劇的夙願,開創了德國歌劇以後的發展道路。劇情簡介: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後委託,帶著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鳥人去神廟解救夜後的女兒。祭司幫助王子認識了夜後的險惡面目,並讓王子和少女通過了幾道考驗後獲得了愛情。
  • 揭秘最「潮」歌劇《魔笛》:真人與背景動畫的互動
    一支跨越三個世紀的「魔笛」,一段尋找真愛的奇幻旅程,一場古典歌劇與新潮動畫的盛宴,德國柏林喜歌劇院攜手英國1927劇團共同製作的莫扎特歌劇《魔笛》,將在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奏響。7月19日,歌劇《魔笛》新聞發布會在天橋藝術中心多功能劇場舉行,導演託比亞斯(Tobias Ribitzk)和帕帕基諾的扮演者湯姆·埃瑞克·李(TOM ERIK LIE)現身發布會,與在場媒體共同分享了這版創新歌劇創作理念,獨家揭秘了臺前幕後的心路歷程。此外,媒體還跟隨劇組走進後臺,深度探訪了《魔笛》幕後的奧秘,並搶先觀看了《魔笛》劇組的聯排。
  • 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
    魔笛 Die Zauberfl te 莫扎特 ▲英皇 《魔笛》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於1791年9月30日在維也納維登劇院首演。
  • 《魔笛》,這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學院莫扎特歌劇《魔笛》排練照。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劇目、由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學院帶來的莫扎特歌劇《魔笛》,前天晚上在上音歌劇院上演。此次來到滬上的《魔笛》兼顧了傳統與創新,指揮法索利斯完全遵照莫扎特的音樂原譜、原汁原味地演奏《魔笛》,德國著名戲劇導演彼得·斯坦為該劇設計的布景轉換則令臺下觀眾眼花繚亂。
  • 歌劇魔笛和共濟會的淵源
    他們的合作促成了一部流芳百世的歌劇的誕生《魔笛》。1791年西方古典歌劇的經典之世《魔笛》在維也納首演。不可否認《魔笛》的誕生深受共濟會的贊助。共濟會的會址為貴族所提供,是共濟會把有錢有權的貴族和作曲家莫扎特和劇作者施卡內德這樣的藝術家結合到了一起。難怪有人把《魔笛》稱為一部共濟會歌劇。這話其實並不過分。但也證實了共濟會並非是陰謀組織。
  • 莫扎特系列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
    而在這三部德語歌劇中,《魔笛》(Die Zauberfloete) 無疑是最成功的。劇本是希卡內德 (J.E.Schikaneder) 根據神話故事改編的,於1791年在維也納首演。劇情大意是:埃及王子塔米諾為了尋找夜後的女兒帕米娜,隨身攜帶夜後所贈的一支魔笛。
  • 莫扎特:歌劇《魔笛》主題變奏曲
    ▼這是《鋼琴基礎教程》第一冊裡的小曲子,名字叫「歌劇《魔笛》主題變奏曲」,作者不知道,反正這兩個變奏不是莫扎特寫的,書上也沒說是《魔笛》的哪段主題……《魔笛》是莫扎特去世前創作的,也是他最出名的歌劇之一。跟《費加羅的婚禮》不一樣,《魔笛》不是義大利喜歌劇,不是義大利語唱的,而是德語歌劇。
  • 歌劇《魔笛》
    (溫馨提示:為了更好的理解該歌劇,請先閱讀下面的「歌劇簡介」再觀看本視頻!)
  • 歌劇《魔笛》——神話中的王子與公主
    主要還是因為歌劇有嚴格的結構和形式限制,內容略單一,曲式高度格式化,我們也很難從中體會到觀看地趣味,所以大家一聽到歌劇兩個字就會覺得它離我們很遙遠。莫扎特自小被稱為神童,4歲譜曲,6歲巡演,小提琴對於他來說都是拿來玩的把戲。
  • 上海國際藝術節:莫扎特生前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亮相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 1791年,莫扎特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郊外的狄亞·維登劇院首次公演,由莫扎特本人親自擔任指揮,同年,年僅35歲的莫扎特去世。 兩百多年後,這部歌劇終於來到了上海。10月21日晚,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攜《魔笛》正式登陸第21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帶領中國觀眾們深入探索了莫扎特作品的魅力。
  • 【值得珍藏的歌劇名曲】莫扎特《魔笛》夜後詠嘆調
    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O zittre nicht,mein lieber Sohn!(愛達·莫澤爾) 夜後是怎樣的人,她擁有什麼神秘超常的法力?她如何令眾人服從與畏懼?既然她是日帝的妻子夜後,她就有她應有的威力與尊嚴,有讓人震懾服從的力量。
  • 上海首部戶外全息歌劇《魔笛》,全新視聽體驗璀璨上演!
    做為億品中國戰略合作夥伴——費迪曼遜四維,再次運用四維全息聲技術,以打破固有「皇帝位」的聽音體驗,刷新音樂劇展示新模式,此次魔都版《魔笛》的上演即是最好的範例。點擊視頻,查看新聞四維全息聲讓劇場從擁有鏡框舞臺走到更貼近城市的戶外,不僅是觀演體驗的突破,也實現了上海大劇院在新演出季提出的「人文之城,藝術之光」這一個特別理念。
  • 推薦 | 《魔笛的故事》·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它的音樂是多麼迷人!
    用德語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寫作的,也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
  • 聽莫扎特用《魔笛》吹響的最後一部歌劇
    誰能想到,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首演後兩個月零五天,這位歷史上最天才的音樂神童竟於35歲時撒手人寰,這部歌劇幾乎成了他的絕唱。
  • 【藝享好劇】《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
    //作為莫扎特人生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採用喜聞樂見的童話題材,融合了德奧歌劇、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的元素,可謂是集大成者。至今,《魔笛》在歌劇世界依舊擁有極高的上演率。莫扎特作為18世紀偉大的指揮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樂涉及各類體裁,廣為流傳,留下了很多傳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獨特的戲劇性徵服了大眾。
  • 藝術分享 | 《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
    歌劇《魔笛》作為莫扎特人生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採用喜聞樂見的童話題材,融合了德奧歌劇、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的元素,可謂是集大成者。至今,《魔笛》在歌劇世界依舊擁有極高的上演率。後來莫扎特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歌劇《克裡特王伊多梅紐斯》的創作中,這是為宮廷慶典而寫作的歌劇。這部歌劇標誌著莫扎特歌劇在創作上的成熟。1791年初,莫扎特為一家即將倒閉的德國歌劇院創作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這部優秀的作品在9月公演後連演了200多場,被譽為最偉大的近代德國歌劇。這部傑出的作品拯救了那個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