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施南茶事》|一杯茶的味道,鄉情溶於水

2021-01-13 施南風物

前言

「為何要飲茶」此時縱有千重說法,卻不知如何作答。或恰如有茶之道,常用而不自知,便是一種清福。古今如我愛飲茶者,皆是,比我甚者更有痴茶之人。傳遞出了形形人格,風骨文格及高尚國格。正逢制茶好時節,在漫山遍野盛開的櫻花之間,於茶園見茶農忙採茶,三五成群,有說有笑,其樂融融。這一刻深深觸及到那個久久不能作答的疑問,以小而現大,於是便有了今天我的尋茶之事。所謂尋茶之事,是為尋茶中那蘊藏的情感,與那千百年傳遞的文化內涵。在這千百年所來的茶事,我深深震撼於蘊藏在茶葉中的精神,與茶飲而不同語,不現於其形。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故能長久於世間,不斷以其形態,遂成我們所知千萬茶。

茶乃自然萬物之一,與人親近有佳。自古以來茶與人便割捨不離,千萬年來了不起的匠人運用對茶的理解,造就萬千變化的茶。自神農氏在幾千年前嘗百草發現茶,後流傳至中國大地。又作為一種世界飲品,沿著絲綢之路,打開世界大門。此時方知世界之大,如獨者遇知音,便有了世界茶觀。再後來茶由高僧流傳至日本,如此茶飲,形成日本茶道,找到屬於自己的民族精神所在。中國人所在之地,帶去了茶,便帶去了「眾樂樂」,拋開了地域文化,融入到對方的世界,便是世界之茶。

此間「眾樂樂」便是世間孤獨者之大興,便是世界文化之大興,便是人類發展之大興。人為茶之所以與人而不同,便是在茶之中的妙樂。妙樂之所在求同存異,便是互相促進前進之路。

採茶之人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所在世界是快樂的,快樂到津津樂道今年茶葉茂盛,可以採摘更多。單來的快樂之說,便是因為茶葉帶來了更多收入,可以貼補家用。雖並不知茶葉如何加工,或是各種茶之變化,又或是花哨的宣傳功效。回家來客後,便用最簡單的衝茶方式迎接。細細洗淨茶杯,隨手抓取幾許茶葉,一壺剛燒開的開水,嫻熟滾燙衝下。翻滾在杯中的茶葉,隨水溶於這份鄉情世界,沒有誰比他們更懂茶葉。

與友人談及此事,初名為「茶藏」意為茶之藏者。見我瞭然於胸,便言「執著了」又道「世間萬事茶,又有萬間人,何獨於茶。人事茶,茶事人,不過瞬息,即為茶之過客而已。」於是將「茶藏」改為「茶事」不獨於私,敬畏世間。

一杯鄉親一份茶事

「拋開世間萬物,人盡有情之樂」

很小的時候就與茶葉相識,那個時候村裡種茶葉發展經濟,家人也參與種植茶葉和製作茶葉,也隨父親去市場上銷售茶葉。因為村子裡有少量補發的茶樹苗給老百姓,也有用茶樹果栽種的茶苗。老百姓便將茶樹栽種在田邊,一來不浪費土地,還可以繼續耕種糧食,二來在春茶來時自己採摘制茶後留用待客,或是送往市區賣掉又可貼補所用。

那個時期的茶樹幾乎沒什麼肥料供給,但是給我的印象總是肥厚葉濃。主要因為老農家牲口多,牲口的糞便便是最好的肥料,供給茶做底肥。又有更多莊稼收割後的秸稈作為輔肥,因此來年做的茶,香味濃鬱,經久耐泡。

鄉下濃濃的年味是兒時最好的期盼,豐收過後,殺豬宰羊後便是到了過年時節,精緻的燻肉已經在老祖母的手中燻制著,有句話說的好「大人望種田,小娃兒望過年」,兒時的我更喜歡享受在過年時節中的各種零食,和新衣裳的歡樂中。大人們早早的準備好了各種年貨,待到過年後便是給親戚拜年之用。

正當新年來臨的時候,爺爺總是那句「團年團年,跟著天亮一起團年」。這便是家裡的傳統,還沒天亮就要起床,不能遲到,免得有不好兆頭。那個時候最害怕就是起這個早床,總是會被父親喊幾次才肯起床,這個團年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爺爺總是在這一天除了講祖輩事跡,便是在吃完年飯後,燒一壺開水衝泡一大杯茶,給大家分而飲用。後來知道這新年開始的第一杯茶,意喻一家人的和睦茶。

年過了,便是這春茶時節,家裡人總是趕在春茶出來便都去採茶。我年少讀書,放學後總會被母親喊去茶山採茶。這個採茶便是我兒時的樂趣之一,一來我最討厭採茶,便是總違我母親願,哭喊著被母親拿著鞭子追趕上茶山,很不情願的採茶而來。二來便是採著過後,也沒見母親要我採多少茶葉,發現還可以在茶園捉蛐蛐,找果子吃。

採茶人
父親收茶

採摘的茶葉,一部分交給當時的茶廠,他們負責收購,可以抵扣納稅。另外一部分便是留作自己所用,製成自家待客之茶。也有多餘的茶葉和從別人那裡收購的茶葉,父親在家便開起小灶制茶。這制茶沒有什麼工具,就是用平時做飯的那口柴火灶。用熱水和打磨石打磨乾淨,避免平時做飯來的油漬汙染茶葉,變得色黑賣不出好價錢。用打磨石打磨到鍋灶透亮後,衝去水漬,又用茶園採來的大葉子,做一道粗茶後,才正式開始做茶了。

柴火灶

那個時候做出來的茶葉,後面我才知曉是做炒青的做法。在做茶的時候需要在殺青過後潤鍋,便於茶葉有更好的光澤度。老百姓在秋天收購了茶果子,用太陽曬乾後榨成茶油。這個茶油不是用來吃的,但是聽老人說,在困難時期也吃過,味道澀,經過調製後可以去掉澀味。但後來經濟好了,有了油菜籽,便沒人用茶果做食用油了。但是制茶少不了這個茶油,於是還是有人做一些茶油來賣,這時候做茶的茶油,應該是最天然的原料了。

做茶是一個體力活,從早採茶收茶,到忙到大半夜。下午開始生火制茶,我因年小倒是幫不上什麼忙,只能在一旁看著大人們忙活。父親將攤在地上竹蓆上的茶葉用籃子裝起,放到灶臺旁,抓起籃子中的鮮葉,放入早已加熱的鍋中,蒸騰的水汽便在此刻升起。伴隨著昏暗的燈光這一下就會到半夜去了。我如逢上課,便會早早洗了去睡覺,等到第二天起床便會發現滿屋的茶香和鋪在茶席上的茶葉,早已經全部做好。

製成的炒青

賣茶需去到市區,需坐著班車去到市裡,老人叫做「下施南「,「下施南」的車不定時間,而是在馬路邊一直等著來,如果過了時間便是需要等到下一班車了,因那個時間賣茶需趕大清早,然後下午又坐著三點鐘的末班車返回,不然就得在「施南」過夜了。

家裡沒什麼裝茶葉,便取來了農用過後的尼龍袋子。這口袋內外兩層,也稱作「蛇皮口袋」,用水洗乾淨晾乾後便用作裝茶之用。為了保持茶葉不被外力損壞壓碎影響茶葉的品質,當時家裡的「大花籃」便是最好的裝茶葉的工具。將做好的茶葉用口袋裝好後,用毛繩紮緊,輕輕放置在「大花籃」背著上馬路,等著班車來。

等到緩緩駛來的班車到了後,售票員手拉開車門,車裡面早已是滿車人了,沒有座位。待到我們上車站穩放好「大花籃」,售票員又會熟練推上車門,班車便啟動繼續往市區行駛。整個到市區的車程大約兩個小時,因為那個時候我年小,有人也會讓座,會非常開心。拉著父親同坐,父親卻堅決不讓,而是搬著「大花籃」到我身邊,守護著茶葉和我。

班車經過顛簸,來來回回在盤山公路上行駛。年少的我總是擔心行駛在彎路上的班車,要是翻倒了會怎麼辦,反倒後來也沒有見過翻倒過。待班車到了市區,班車有規定的停放車站,沿途有人到達目的地,可以隨時喊司機下車,但是距離我們賣茶的地方還是不近。那時候因為我隨父親同去,父親總是帶著我一起去坐棚車,也就是腳蹬三輪車。一路上來來往往的各種汽車,和那些新奇的事物,總會讓我回去之後又和小夥伴們說好久。

等到了賣茶的地方,這裡並不是什麼大型市場,而是一個街邊角落。在街邊有不少人也在售賣茶葉,來來往往的茶客在攀談叫賣。父親取下「大花籃」選了個空地,便放了下來,解開口袋上的毛繩,露出綠油油的茶葉來。不時便來了人看茶,詢問茶價,因為一番講價後沒有達成一致。後面有陸陸續續的來了一些人,最後便是一位老大爺,他抓起了一顆茶葉放入最終咀嚼著。又從懷中掏出一個玻璃杯,向旁邊相熟的人借來了開水,放入一些茶葉幾晃之下便是看上了父親的茶葉。最終也是出了一個好價錢,父親背起茶葉,去借用雜貨鋪子的秤來稱重。稱重之後老大爺便數好了錢交於父親,父親在雜貨鋪也買了一些家裡零用的物品。

賣到了茶錢,路過一書攤,看到一本詞典,父親便買了一本詞典給我,記得那個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詞典,最後上了高年級又轉給我的妹妹所用。

雖然那個時候並不懂什麼六大茶類,什麼各種工藝技術,甚至制茶工具都簡單到一口大鍋,並沒今天各種機械加工設備。但那種快至心口的慄香炒青,沸騰的開水下,一杯香韻十足的手工茶,便是人津津樂道的飯後茶聚。多年之後,我在城市的一次茶展會上,再一次見到遠從家鄉來的那杯清脆慄香的綠茶,便在我心中種下了那顆磨滅不了的茶種子。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一杯穿越時空的水果茶.
    夏日酷熱,再把水果醬煮一大罐鳳梨水,冷水冰鎮,成為丈夫的良飲。年復一年,陳一芳不再年輕,而那杯鳳梨水,一直陪伴著她和她的家庭。孩子們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溜到廚房外,靠著印花的玻璃窗戶,窺看一芳的大灶上,有沒有熬煮鳳梨汁。
  • 一杯茶,敬不甘的人生
    酒,慰籍人生風塵;茶,敬人生不甘。人生都是苦澀過後,才是回甘,細味那苦澀中的一點一點回甘,細品一片樹葉的味道。有人說茶是一種人生,喝茶是簡單的事,其實也是複雜的事,而我喜歡喝的是歲月裡的那份清幽、生活中的那份平淡。
  • 茶事|端起一杯英式紅茶的正確方法
    100年後,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寫了一篇文章《一杯美味的紅茶》,其中對於如何衝泡出美味的紅茶,羅列出11條做法,他主張「先將紅茶倒入杯中,之後再加入牛奶」。此文一經發表,再度引發兩派相爭,老牌紅茶企業川寧公司亦推出了自己的出九條紅茶衝泡法,並主張「茶倒進奶中」。這仍沒有阻止兩派分裂之勢。
  • 面對一杯上好的茶
    冬天走到深處時我輾轉在異鄉的南嶺北麓收一些落在梅蕊裡的雪晨曦臨幸過的雪煮一壺清澈透明的水看得見過往的水泡一杯輝映著時光的茶氤氳著禪意的茶有茉莉的味道有祁紅的色彩還有玫瑰的容顏>我享受到一段恬淡閒適的光景從杯中冒出的每一縷芳香都會深入精神滌蕩心靈融化亙古以來的傷在唇間盤旋的每一種滋味都能呼應世道方圓
  • 在冬瓜茶裡,回味奶奶的味道
    故事講完,奶奶笑著起身說:「我去做你最愛喝的冬瓜茶吧。」我站在奶奶身後,看著她,從容、優雅,一步步有條不紊,一個冬瓜,不消半小時,就做成一壺冬瓜茶,宛如魔法一般。那茶,飄逸著香氣,亦有奶奶的愛。直到現在,我始終無法忘記那種味道。我常常尋著兒時的記憶,做一杯冬瓜茶給自己。冬瓜茶是一款夏季消暑的涼茶,和甘蔗汁、青草茶並稱為「臺灣三大早古飲料」。
  • 老韓 · 叄茶 | 一杯估計連張愛玲都想要嘗一口的茶.
    今天要說的是個可能你我都已認識,曾一度朋友圈刷爆過,你喝上一口不會濃重的立馬眼前一亮但絕對讓你口舌盪氣迴腸如看了部一代宗師的茶飲小鋪——叄茶。來,手中有茶泡杯茶,無茶假裝念想一個,5分鐘,聽我嘮嘮,我們談談的真的茶,談談年輕人和真茶到底土不土。白茶清歡無別事,偷卻浮生半日閒。
  • 茶事茶心泡茶人
    「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茶是嵌入在生活中的。茶像是藏在人們腦海深處的記憶,不用刻意想起,也會隨手泡上一杯。茶對中國人看來說不僅僅是用來解渴的,這裡的茶,是用茶的心思來涵蓋生活。一杯沸水,一撮茶葉,一套茶器,午後斜陽,泡上一杯好茶,與三五知己小憩一會,品茶論道,談天說地,也是別有一番安閒靜好。閒談中等待著茶的成熟,看著茶葉在水的衝泡中淡然散開,幾經翻騰之後,再塵埃落定,這般心境似是泡茶人的心思。經歷過茶葉般上下沉浮之後,心反而沉靜了下來,再觀世間萬物,心胸便也變得曠達自若。清淺的苦,嫋嫋的香,是茶的滋味,也是人們對生活的感慨。
  • 民宿好似一杯茶
    說到民宿,如果將它比喻成一種美好事物,我覺得更像是一杯茶,不同的民宿所打造出來的味道也各有不同。茶,不以外觀美醜進行區分,合口感、潤心境、宜健康便是好茶,伴著身邊的山泉清水,秘瓷器皿,主次坐定,品茗交談,彼此並無鴻儒白丁之分,隨心隨願即是生活的美好——這便是民宿最獨到的味道所在。
  • 餘生,尋一杯茶,靜而不爭
    你說這茶好喝,他說這茶還沒飲料有味道;你說這杯子真精緻,他說都是裝水的,賣那麼貴沒意思;你說周末給自己泡壺茶犒勞一下,他說現在都流行去咖啡店發個自拍了... ...三觀不一致,聊都聊不到一起,更別說待在一起了。
  • 茶的味道,品過才知道!
    1 一盞茶中 有不同的味道 一泡好茶,不僅要有緊結油潤的外形,油亮清透的湯色 有太多的東西會影響茶的口感:茶本身的原料,茶的製作工序,茶的存放時間及存儲方式、泡茶的水等等……茶的味道是失之毫釐,差之千裡的。
  • 下午茶必備!!這8家快樂水,人手一杯!好喝到尖叫!
    2020最後一天了  一起來杯快樂水  迎接新的一年吧~  T PULS·茶家  黃金豆乳滿滿  下午茶必Pick,每吸一口都能嚼到料,3.8元買一杯,街拍大片隨手就來,午後好心情就靠它了。    這杯怎麼都喝不膩的波霸鮮奶茶,底部的大大大波霸比普通珍珠大了2.5倍,一杯能嚼一下午!
  • 品嘗春陽茶事,一起來體驗屬於春陽的美妙味道
    本網4月7日訊奶茶的本質來源於茶與牛奶,而一盞好茶,會令人大美如斯。春陽茶事的茶堅持在淨透茶湯滋味中,細作出茶葉特有的甘美茶韻。只為讓全國人們都見證這來自於臺灣紅茶的夢幻茶道,共同體驗臺灣高山茶的雲霧飄渺、氣韻清新。​
  • 品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領略茶道的魅力《茶之書》
    午後陽光和煦,坐在窗邊,沏上一杯茶,再捧上一本書。頓時覺得心怡神曠,通體輕盈。讀一本好書、品一杯好茶,美好的午後時光也不過如此!煮水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當水面上冒出魚目般的細泡時,稱為一沸;當氣泡有如水晶珠子般滾動泉湧時,稱為二沸;當壺水波濤洶湧、翻騰不已時,則是三沸。茶餅也要在火邊烤到像嬰兒臂膀般柔嫩,再放在精緻的美紙間磨碎。
  • 喜茶配方公開!如何在家做一杯正版喜茶?
    綠茶清冽的茶香和淡淡回甘,用在甜品茶飲裡都很出彩,今天以喜茶自家的茶葉「綠研」「梵青」製作三道食譜,你也可以自己調製一杯正版喜茶!1. 多肉芒芒甘露慕斯2. 喜茶同款 · 滿杯金菠蘿3. 韋嗯特調 · 玫瓏蜜瓜茶酒
  • 一茶甜 | 這家臺灣奶茶店的六種秘制奶茶,讓你一杯茶喝出三種味道!
    撒上滿滿一層的松子,一杯松子金萱就算是完成了。一口貴妃菠蘿是店裡的招牌,每天可以賣出幾百杯,第一次來的人都喜歡翻她牌。用明治鮮奶代替了芝士的奶蓋,將兩者混合的味道透出茶的清香和奶味的濃鬱。美人那緹阿緯不願錯過的那首歌曲,不願錯過的那杯心動。
  • 一壺酒裡見天地,一杯茶中見人生:人生活到最後,不過是一茶一酒
    人生後半場,就像茶一樣,平淡而又清香,品嘗得多了,便會覺得「甘香四溢」。一草一木一世界,一茶一酒一人生。人生最大的樂事,莫過於年輕時像「酒」,酒過三巡人不醉,莫過於「不惑」之年後像「茶」,茶過半杯需慢品。這茶與酒,我們所品味的,與其說是它原本的滋味,不如說是從這兩者之中品出人生的味道。
  • 一杯「茶走」,唔該!
    要說最想念香港的什麼,毫無大志地說,應該是一杯港式奶茶吧。年初的時候,有一次和猴子鑫去芝加哥中國城的一家港式餐廳吃飯,驚喜地發現菜單上竟然有奶茶,趕緊喊來服務員再三確認:「這個奶茶是港式奶茶嗎?不是臺灣奶茶哦?」。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毫不猶豫地點了一杯。結果喝了兩口就再也不想碰了,既沒有茶味也沒有奶味,如同糖水一般。也許只有香港的奶茶才能喝到香港的味道吧。
  • 『茶』很簡單,就是生活日常
    吃完肉喝一杯熬茶,解膩;沒事先抿上一口茶,潤喉…… 有一個福建的朋友給我說:小時候,媽媽每天早起生火做飯,都會先燒一鍋水,一半用來做飯,一半用來泡茶。吃完飯,帶上泡好的茶,去地裡幹活。
  • 臺灣茶藝的文化,一樣的茶喝出不一樣的味道
    初期從事茶藝館事業的老闆都是「文化人」,他們有這樣的文化審美和文化追求,並不是簡單的販售茶葉,那時開一家茶藝館也比較簡單,大約10萬臺幣就可以,一杯茶120臺幣,一份小吃也是120臺幣,所以坐下來,一個人的最低消費就是240了,和現在也差不多吧,那個時候,文科畢業的同學很好找工作,因為有很多跟藝術和審美相關的內容可以參與,不像現在。
  • 「無需破浪的人生,只需一杯茶家的茶」
    然而,21歲的時候,她隻身到臺灣求學,與茶結緣,人生從此因茶而美。她曾跑遍各大茶山,用腳步丈量茶的天地;後來,從臺灣來到北京,創辦「晚香」、「茶家十職」,讓越來越多人以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中國茶。一路走來,對小曙老師來說,茶不止是茶,更是修行的法門,魅力的源泉。每當這時,茶的價值便體現出來——茶提供了面對生活、生命的思考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