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老帥哥丹尼爾.戴.劉易斯,今年剛好六十歲,這是他早年的作品。屏幕上的他總是冷峻、多情而善變,即使在西方電影史上,也很難找到他這種類型的。憑著《我的左腳》(1989),《血色將至》(2007)和《林肯》(2012),他三度問鼎奧斯卡影帝,史之唯一。
在《布拉格之戀》中,他飾演的託馬斯是風流多情的腦外科專家,擁有顛倒眾生的容顏,在情場上無往不勝。幾乎沒有女人躲得開他嘴角微揚時綻開的迷人一笑。一笑傾城,再笑傾國,大抵如此。
他貪戀女色,遊戲床笫,如同他的外科手術刀,精準地切割探索身體最原始的活力。護士、秘書、服務生、家庭婦女、畫家,都是他的杯中之物。他討厭一切情感和名份的捆綁,也從不和女人過夜,既不在女人家裡過夜,也不讓女人在他家裡過夜。---- 他有很多方式拒絕女人留他下來。
直到有一次,託馬斯在鄉下出診做手術,遇到了澡堂酒吧的女侍應生--特麗沙。對他一見傾心的特麗沙隨後敲開了託馬斯在布拉格的家門,從此沒再離開。
現年53歲,當時24妙齡的法國女星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特麗沙,作為上世紀90年代法國影壇片酬最高的女星,諾姨的成就足以睥睨眾生。全球A類電影節中最著名的三個電影節(威尼斯,柏林,坎城)的影后桂冠她都拿過了。她還獲得過美國戲劇最高殊榮的託尼獎,和法國電影最高殊榮的凱薩獎。2008年,她開始全球個人畫展旅程,繪畫天才驚豔業界。可惜除了《布拉格之戀》,我只看過她的《英國病人》,以後有時間再找她的片子來看。
大概七八年前,朱麗葉.比諾什來過中國,記得她當時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說過一句話:我們偷生於世上,愛是惟一的出路。特麗沙找到了她的出路,但是託馬斯呢?
《廊橋遺夢》裡金凱對弗朗西斯卡說,「我以前有過很多女人。但是,在你之後,我不會再有其他女人。」託馬斯當然不會傻到對特麗沙說出這句話,他了解自己,他做不到。有了特麗沙之後,他依然豔遇不斷,情人眾多。
這是一個很好的本能對抗自我失敗的例子。奧地利精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把人的本能比作一個大前房,裡面擁擠居住著各種人類本能的精神興奮群。有個叫前意識的衛士日夜守候在這間大前房的門外,考察、檢驗隨時想衝出房門的各種原始的衝動。在託馬斯身上,那位衛士失職了。
託馬斯愛特麗沙嗎?當然愛,非常愛。
他娶她。原以上帝的名義終身守護她。
她為他的縱情聲色妒忌發狂,夜不能寐。他無言地抱緊她,為她唱起催眠曲。
蘇聯入侵布拉格。已經成為攝影師的她奔走在坦克和機槍間,拍下許多珍貴的現場照片交給外國記者,她因此被當局扣押審查,他始終都在她身邊守護。
他們一起離開動蕩的布拉格,居住在日內瓦。她忍受不了他與舊情人的愛欲糾纏又跑了回去。他奮不顧身地追上,在混亂中與她相守。--- 他明明知道這一次跑回布拉格,有進無出。--當局沒收了所有入境者的護照。
她備受精神折磨,離開城市,在鄉村開始自耕自給的田園生活,他也始終追隨。布衣粗糧,雙手刨土,握慣了手術刀的精緻雙手,甘願種地割草。
也許在他看來,性是生命中極輕的東西,只是遵從身體的本能而已。而對她的愛,卻是生命之重,無論世界如何變換動蕩,竭盡所能去守護她。她所有的問題,他都能用心回答,唯有一句,他答不上來。「我不明白人們不愛的時候怎麼能「做」愛?」他低頭,無語。
穿梭在愛情和肉慾之間,託馬斯認真而且清醒。他自覺愧對妻子,只能報以更多的愛。聽起來這像是個悖論,然爾這是事實。
電影的結局,我覺得不能再好。鄉野公路上,夫婦倆驅車出行,雙雙在一場車禍中遇難。鏡頭沒有直接表現車禍場面,那一定不會太美,兩人出行的影像停頓之後,畫面交給了託馬斯的情人,一位已經旅居美國的畫家。她拉到一封來信,寫信者告訴她託馬斯夫妻去世的消息。
活了一生,愛了一生,沒有一分鐘是多餘的。羅素說,參差多態,乃是世界的本源。只有玫瑰與茉莉一起開放,世界才是最美的。
(2)
理解這部電影,要深刻了解1968年發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政治運動。這條政治之線始終貫穿著整部電影,一個落後腐敗的社會制度如何深刻地影響了普通人的生活和他們所有的選擇。
捷克斯洛伐克是前蘇聯同盟國,當時的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體制改革,廢止了新聞審*查制度,力主黨內民主,試圖建立一個人性化的社會主義制度。此運動遭到了以俄羅斯為首的蘇聯軍隊的嚴酷鎮壓。8月20日深夜,蘇聯軍隊帶著5000輛坦克武裝入侵布拉格,僅用了6個小時就佔領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幾十萬的捷軍全部繳械。第二年春天,捷共極左份子胡薩克上臺出任總書記,政治改革的幼芽被徹底掐滅。
影片中有個鏡頭,特麗沙循著炮聲走到了街上,託馬斯緊緊抓著她的手,生怕她被轟鳴而來的坦克撞倒。坦克發出強烈的燈光,把整個屏幕都點亮了,這大概隱喻著蘇聯強大的統治力量。布拉格的市民不滿蘇軍入侵阻止政改,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流行,特麗沙自願行使記者的功能,在槍火中拍下了很多照片,甚至冒死拍下了一位俄國軍官拿槍指著她的臉部特寫。
託馬斯是傑出的腦外科專家,按電影中他所就職的醫院院長的說法,他是科學家。像所有正常人一樣,他憎恨共*產*主義的集權統治,討厭俄羅斯人,在酒會上罵駐俄軍官惡棍,寫過諷刺當局的文章。這篇文章後來成為當局壓制他的理由,以他的工作要挾,逼迫他向當局懺悔,甚至讓他公開宣稱熱愛共*產*主義。
所以,託馬斯失去了工作。做腦部手術的精準雙手,開始擦玻璃,洗車,賺取一點生活費。特麗沙也不再被允許攝影為生,她去了小酒吧裡做招待生。影片的部分採用了黑白膠捲,光線暗淡,人影模糊。不人性的社會制度,生活其中的人,誰都逃不過被它扼殺和迫害的命運。
託馬斯夫婦給他們的寵物狗取名為卡列寧,這條狗先於男女主人離世。卡列寧這個名字挺有意思,是俄小說《安娜.卡列寧娜》中安娜丈夫的名字。他是一名忠實的共*產*主義信徒,刻板冷酷的俄政府的官僚。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