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布拉格之戀》:靈與肉的對立與統一以及輕與重的換位與迷失

2021-01-08 辣條隨便吃

重溫《布拉格之戀》:靈與肉的對立與統一以及輕與重的換位與迷失

像孫燕姿的那首《遇見》裡的一樣:「我遇見你是最美麗的意外,終有一天,我的謎底會揭開」 一切愛情皆從遇見才開始,醫生託馬斯長相英俊,並且是個獵豔高手。特蕾莎是個單純的少女,旅館裡霧氣重重的浴室裡,託馬斯在一大堆老頭肥碩的身子裡看到了如出水芙蓉的特蕾沙,美曼的身材立刻吸引了這個花心的道貌岸然之士,兩人的相遇結果在差距巨大的社會經驗面前變得淺顯易見。託馬斯追到特蕾沙打工的酒吧,並與之相約下班後再一起聊天相會。特蕾莎被這個英俊的男人誘惑了,愛情的種子已適應春天般的種下。凡人一旦遭遇愛情,就會變得瘋狂,失去理智,行為思考能力急劇下降,執著的特蕾莎不顧一切的來到布拉格會託馬斯,並與他閃電式地結婚了。無論如何,至少在特蕾莎心中,她已經找到了她認為是真愛的愛情,手上戴著和自己一樣戒指的男人就是她一輩子的依靠。但是託馬斯的骨子裡從來就不是甘心固守愛情的男人,在他的心裡,除去愛情,還有很大的空間飄蕩,那是欲望。在他那藍色幾乎透明的眼睛裡,狡黠,放蕩,憂鬱,他依然四處搜尋獵物,與老情人薩賓娜繼續纏綿不休,對特蕾莎的愛視而不見。終於有一天,忍無特蕾莎爆發了,她瘋狂帶著哀求的說「你下次去找女人時帶我去好不好?我幫她們寬衣解帶,我幫她們洗澡,讓她們的身體成為我們兩個人的玩物!」

雖然特蕾莎很清楚地知道託馬斯與那些女人只是肉體上的關係,她不想自己也淪為像其他女人一樣的肉體,她想得到的是特殊的愛,不是像其他女人那樣的只是玩偶。而是對自己一個人的專有!獨一無二的愛才是真正的愛。這才是特蕾莎想要的愛。 就在託馬斯和特麗莎的愛情即將要走向毀滅的時候,布拉格市發生了政變,蘇聯入侵,整個城市頓時陷入了一片恐慌和血腥之中。可就是這動蕩的環境之下,特蕾莎卻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義,她變成了一個戰地記者,開始穿梭在炮火中用相機真實紀錄著殘酷惡夢般的布拉格,而從始至終,追隨在她身邊保護著的是她的丈夫託馬斯,兩人在暴動的人群中擠來擠去,託馬斯的眼睛始終都跟隨著特蕾莎移動,當她稍微一下消失的時候,我們就能在他的眼睛裡找到一種叫做焦慮的信息。無疑,這場政變給這個危機四伏的愛情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轉機,兩個的關係似乎有所好轉了。 丹尼爾戴劉易斯幾乎是我見過的體態最優美的男演員,瘦削的臉,蒼白的膚色,過高的眉骨使得一雙眼睛更為深邃,當他微笑著注視你,你就會有一種被盯住的陶醉。他身材修長,有著極其嚴苛漂亮的比例,當他向你伸出手,你顯然無法拒絕,那真是一隻漂亮的手,細長的手指,有力的骨節,並且透露出情慾。他走路的姿態顯示出他良好的修養與風度,沒有一處是破綻。

而他的優美成為託馬斯使人信服的前提,如果不是這樣一種形容的男人,沉著地坐著,把頭固定成一個微微低下的角度,笑著抬高一邊的眉毛,用一種使人迷惑的語調說出那樣一句話,如果他不是如此迷人,他只會招來女性的痛毆而非奉獻的肉體。  面對這個有魔力的男人,可愛的特麗莎立刻墜入情網。她還有著少女的樣子,一直到她們結婚,她都保有少女般紅撲撲的蘋果臉,個子嬌小,有小動物的表情。她在溫泉療養院見到這個英俊男子,他把手擦在褲兜裡閱讀一本書,維持一個凝固的姿勢,攝影機鏡頭裡的他具有一種雕塑之美,靜態的力量。突然抬頭對她作了一個要杯酒的姿勢,她讀懂他的唇形,科尼納白蘭地。只有幾句交談,她愛上他,全身心地投入。  然後是一場瘋狂的奔赴,她來到布拉格,兩手空空敲開了他的門。他們做愛,特麗莎像一隻沒有方向的小鳥忽然找到了森林一樣興奮,她露出快樂而痛苦的表情。當託馬斯在清晨醒來,他的手被特麗莎握在手裡,他不得不用一本書代替了自己的手,然後溫柔仔細地吻過特麗莎的每一根手指。託馬斯有過無數女人,卻是一個不能忍受女人完事後睡在他身邊的男人,對他而言,當特麗莎在他的身邊睡得香甜,愛情就這樣突然到來。你們不相信,我相信。就像我當年莫名其妙地做著機器人與人類愛情的課題,莫名其妙地能夠扯淡到愛情多麼多麼偉大美好,扯淡到機器人怎麼能夠代替愛情。是的,幼稚!傳說中情侶要避免看Sleepless in Seattle這樣描寫出由magic而來的莫名其妙的帶點背叛含義的愛情。因為它理想化簡單化幻想化……歸結為——幼稚!而我還是相信。

唐璜式的戀愛,抑或柏拉圖式的戀愛,突然就變得沒有區別。只是企圖佔有。佔有肉體抑或是靈魂又有何區別?!女人就是在意,男人就是不在意。看輕抑或是看重牽涉到的人生觀,特麗莎只能哭著質問,託馬斯只能無奈地回答。為什麼它能與愛情不相矛盾?女人問。但是它就是不相矛盾。男人只有這麼答。而動亂的社會為何就不能容下這段小小的愛情?每天在不安、拒絕、狂躁中度過。與愛情並列的理想、觀念不停地經受打擊。唯有婚禮上那隻小豬和那隻「認為別的狗都很呆」的狗,單純快樂清新。特麗莎離去,這個動亂的狂躁的社會不在乎,但託馬斯在乎。護照被沒收相比失去特麗莎,輕得不能再輕。遠離喧囂果然能帶來美好。我想喜歡這部片子的人都會喜歡近結尾,特麗莎走向託馬斯的時候,微笑,甜蜜,浪漫。小提琴的伴奏。託馬斯在微笑。仿佛他們之間瑣碎的生活,涉入政治帶來的麻煩,一而再再而三的矛盾全部煙消雲散。她穿過跳舞的人群,旋轉著,走向他。輕緩的節奏,踮起的腳尖,溫柔的開門,他們第一次相遇時的數字,6號。 最美好的時候來臨,終於能夠有這一刻,只有他們倆,只是體會那次相遇伴隨著magic來帶的最美的時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理小說。我是先讀的小說後看的電影,電影情節基本忠實於原著,但小說的哲理性是很難被影像化的。

建議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先了解一下何謂「布拉格之春」。1968年春天,捷克的改革運動如火如荼,並試圖脫離蘇聯的控制。結果以蘇聯為首的華約軍隊入侵了捷克,一夜之間佔領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克黨政領導人。捷克人民憤怒了,他們上街遊行示威抗議蘇聯的侵略,很多人流亡國外。之後捷克國內進行了大清洗,很多知識分子受到了迫害。這就是《布拉格之戀》的歷史背景,也決定了電影的濃厚政治色彩。 那時的茱麗葉·比諾什真年輕啊,演技顯得有些稚嫩,沒有後期作品那種深沉的氣質,不過倒很適合特麗莎這個角色--來自鄉間小鎮的情竇初開的少女。丹尼爾·劉易斯飾演英俊風流的外科醫生託馬斯,英國演員似乎都有一種貴族氣質,他那迷人的眼神足以殺死無數MM。個人以為最出彩的其實是Lena Olin飾演的畫家莎賓娜,無論是大膽的性愛鏡頭,還是細膩的情感變化,她也因此獲得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 最喜歡的是薩賓娜,她也是最讓我心疼的一個。她在片中是自由的符號,她給他人自由,自己追逐自由(離開被蘇維埃統治的祖國,嚮往自由的象徵:美國)。表面上看,她比託馬斯更透徹的把一切都看的很輕,在我感覺,其實不然。至少,薩賓娜對愛情看的重,對責任也看得重。她對託馬斯的感情絕對是愛情,之所以放縱他,只是不想把自己的重強加如他。

尤其當那個教授為了她離開自己得妻子時,她為何要逃?我想是因為她感到她和教授得關係轉變了,他們之間有了更多得責任,她承受不了這樣的重,她也不想承擔這份重,所以她逃走了,或許換成託馬斯,她不是一個要逃避的人。在我看來,薩賓娜就是一個這樣的女人,傳統的把許多東西看的重,與其他的女人沒有什麼區別,但從不要求世人與她一樣。面對承受不了的重,她知道自己不夠勇敢,所以逃避。這樣的人,不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太縱容別人的行為,太無所謂,許多東西就溜走了。起初並不知道這部片子講的是什麼,看了一半才猛然想到,原來是這本書改編的。本想就此放棄,可是想到託馬斯第一次握著特雷莎的手入睡的畫面,感覺很溫馨,大概就是這點溫暖,支撐我看了下去。用了一個星期才看完,斷斷續續的,伴著晚上的失眠。我不知道特雷莎的糾結是不是每個女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所經歷,但我卻能深刻體會那種切膚之痛。我也不知道託馬斯內心有沒有糾結,我甚至猜想,是不是哪裡搞錯了,米蘭昆德拉本身是個女人?否則他怎能如此體會到女人的痛苦?因為看了一半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恨了米蘭昆德拉很多年,為何他要如此赤裸裸地把現實描寫出來,仿佛把女人心理的傷疤揭露出來,展示在世人面前,讓人一覽無餘。終於看完了影片,才幡然明白了米蘭昆德拉的好。特雷莎對託馬斯說:「我的媽媽,我不得不愛她。但是對它,我想我是真的愛它。」她想對託馬斯說的是,她對卡列寧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沒有嫉妒,沒有獨佔的欲望。這讓我想起了嚴歌苓的小說,《一個女人的史詩》裡面的田蘇菲。

影片的最後一幕是如此動人,除了用 美麗 ,這個簡單而顯見的字眼來形容外,我不忍動用其他巧妙的著數,再將其多加描述。這是我所見過的最美麗的死亡之一,它如此清新,如此輕盈,如鴻毛,如細絲,不帶絲毫的悲壯與遺憾,甚至,讓人超越了對死恐懼,讓人神謎。  這是什麼的力量?——這只是生命本身的力量。當蘇維埃的鐵蹄踏向波西米亞土地的時候,面對高壓政治,有的人選擇逃亡,有的人選擇反抗,更多人則選擇了合作。逃亡者面對的是未來生活的徹底改變,無根地漂泊比之在故土遭受奴役將輕盈許多,但有多少人能夠適應這輕?反抗者將面臨的是集權制度的層層鎮壓與迫害,生活不是將改變,而是將被剝奪,除非能夠承受無邊絕望的重壓,誰人能夠不去妥協或逃避到死亡之中?這是無人能夠承受之重。合作者將獲得統治者的恩賜,甚至爬至社會高層擔任重職,而他們的生活從此將成為他人的附屬,就算次次地幸運逃過了有蘇維埃特色的三年一肅清兩天一整風,他們也將世代為奴,遠離屬於他們的自由奔放的波西米亞傳統。生命既屬於別人,也將無所謂重輕了罷。其實,至少從文學的角度來講,特蕾莎是個形象相當豐滿的人物。如果,你有注意到她去投靠託馬斯的時候,她那寄放在火車站的沉重的箱子——那是她最後的堅持,她並非無所保留(可惜電影省略了這個細節)。

如果你還記得她媽媽曾經怎麼折磨她,你會知道,與其說,她是奔著愛情去投靠託馬斯,不如說,這是她生命的終極賭注。——她迫切地想逃離小鎮,她害怕成為她媽媽——從一個美麗的女人淪落為不顧一切的低俗的婦女。她愛她的母親,害怕她的母親,憎恨她的母親,可以說,她母親在的生命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記,終其一生,她都沒有走出來(但電影剪了這一切,非常重要的一個情節)。如果你還記得,她把受傷的烏鴉捧在懷裡,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託馬斯難以自拔。如果你還記得,她在俄國入侵捷克的時候,如何奮勇地奔波在最前線,憑著生命的衝動拍下那一組一組驚心動魄的照片;她沒有辦法在這樣時刻,以拍仙人掌來換取生計……是的,她除了託馬斯,她還有自己,而且,為了這個「卑微的」自己,她陷入無窮無盡的深淵。她對託馬斯說:生活於我如此沉重,於你卻如此之輕。是的,她的生活太重了。壓得自己無法呼吸,甚至搭上了託馬斯的一生。

相關焦點

  • 提名過奧斯卡,卻被米蘭·昆德拉嫌棄,《布拉格之戀》的成與敗
    在這一方面,《布拉格之戀》也做得可圈可點。電影中有不少對原作「名場面」的還原,其中最經典的一場應該是「布拉格之春」的重現。「布拉格之春」是整個小說的背景事件。1968年,捷克提出建設「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獲得了捷克人民的熱烈擁護,史稱「布拉格之春」。
  • 《布拉格之戀》,墮落與飛翔
    抱歉,我帶走了卡列寧這部由美國導演菲利普·考夫曼1988年執導的影片,改編自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蘇軍恰在此時進攻了布拉格,小城瀰漫的硝煙以及兩人在政治上的一致性緩解了雙方僵持的關係,託馬斯像守護神一樣保護特蕾莎在混亂的街頭用相機記錄蘇軍犯下的罪行,在炮火連天中他們逃亡到瑞士,在那裡,託馬斯又和早已在國外的薩賓娜糾纏在一起
  • 橙子影院|《布拉格之戀》
    根據米蘭昆德拉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應該算是成功的,至少在選角上。三位主演的表演很到位。
  • 魯智深的布拉格之戀
    由那兩本書,我又聯想起一些著名的電影和書籍,例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布拉格之戀、東京愛情故事……於是,我突然發現一個挺奇怪的問題——為什麼不同國家的人,都那麼喜歡描寫他們各自的首都?為什麼以各自首都為背景的故事,那麼地打動人心?
  • 《布拉格之戀》愛情這份不能承受之「重」
    電影《布拉格之戀》對於她來說,布拉格就是她靈與肉的歸屬。03《布拉格之戀》最厲害的地方在於,浪漫主義的人生追求在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安娜·卡列尼娜》中說:「 愛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來,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 《布拉格之戀》愛情這份不能承受之「重」
    電影《布拉格之戀》「 自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遊著尋找那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著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影片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一座靜謐的小鎮上,英俊的託馬斯與靦腆的特蕾莎相遇,一見鍾情,不久後結為伉儷。但由於託馬斯偷情成癮,二人在糾纏與欺騙中度過了艱難的七年。特蕾莎想要擺脫這種羈絆,可彼此的相濡以沫又是如此難能可貴。對於她來說,布拉格就是她靈與肉的歸屬。
  • 《布拉格之戀》:生命中孰輕孰重,男女各不同
    根據米蘭昆德拉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應該算是成功的,至少在選角上。三位主演的表演很到位。和原著一樣,影片表面講述的是一男兩女的三角戀故事,實則探討的是人生的各種命題和哲理,關於靈與肉,關於生與死,關於輕與重……靈與肉到底能分離嗎?男人與女人給出的答案迥異。所以,面對風流成性的丈夫託馬斯,妻子特蕾莎痛苦萬分,即使她選擇了以同樣的方式報復,依然不能解脫。也許有人會提出,女二號薩賓娜不是也可以做到靈肉分離?
  • 《布拉格之戀》——漫漫迷途,終有歸途,孰輕孰重,各自思量。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藝青年們的必修課,讀昆德拉的作品和讀金庸作品的人基本是相看兩生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描寫了英俊瀟灑放蕩不拘的外科醫生託馬斯與特蕾莎和薩賓娜三人之間的感情生活。
  • 布拉格之戀——屬於布拉格的素年錦時~
    在布拉格彷徨而行的卡夫卡,看到的是,「黑暗角落似乎有些詭秘的街巷、緊閉的窗戶、骯髒的庭院、嘈雜的酒店等等」,卡夫卡熟悉布拉格,雅努施說「他不僅熟知宮殿、教堂,而且也很了解舊城區的裡面,直到『穿越之家』。
  • 【一路走來一路讀】布拉格之戀
    我曾在多年以前,憧憬在布拉格一座不為人知的小教堂舉辦婚禮,是因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及考夫曼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每當我想到布拉格這座城市,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茱莉葉比諾什那雙憂鬱的透明的褐色眼眸。在查理大橋下面,有一座列儂之牆,是上世紀鐵幕時代,文藝青年們借紀念列儂之名,宣洩憤懣和壓抑之情的塗鴉。
  • 表現「性」的題材電影《布拉格之戀》
    影片名稱:布拉格之戀外文名稱: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出品時間:1988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 / 朱麗葉  輕和重的說法是這部電影的點題之處,似乎可以比作中國文化中的陽與陰。作品也許想用這種比喻詮釋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男人崇尚自由而女人重視歸屬。
  • 一部老電影《布拉格之戀》
    在《布拉格之戀》中,他飾演的託馬斯是風流多情的腦外科專家,擁有顛倒眾生的容顏,在情場上無往不勝。幾乎沒有女人躲得開他嘴角微揚時綻開的迷人一笑。一笑傾城,再笑傾國,大抵如此。護士、秘書、服務生、家庭婦女、畫家,都是他的杯中之物。他討厭一切情感和名份的捆綁,也從不和女人過夜,既不在女人家裡過夜,也不讓女人在他家裡過夜。---- 他有很多方式拒絕女人留他下來。直到有一次,託馬斯在鄉下出診做手術,遇到了澡堂酒吧的女侍應生--特麗沙。對他一見傾心的特麗沙隨後敲開了託馬斯在布拉格的家門,從此沒再離開。
  • 對立統一規律之矛盾的基本屬性考點整理
    2021·社區工作者備考方案在公共基礎知識考試的筆試中,馬原都佔有一定的比例,且其中對立統一規律之矛盾的基本屬性也是考察的一部分內容所以,本文主要是將對立統一規律之矛盾的基本屬性的相關考點進行整理匯總,方便大家記憶與理解。一、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矛盾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是指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
  • 布拉格之戀,未刪完整版百度雲下載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湯瑪斯願意放棄他的護照,甘願前往布拉格找特麗莎,原本以為浪子回頭了,結果又看到他和其他女人上床,湯瑪斯無情的背叛,讓特麗莎也燃起想背叛的火燄,找了一位她之前認識的男生上床,不過從她的眼中卻流露出萬般的無奈。
  • 《靈與肉》與《靈與肉》
    看了電視劇《靈與肉》,本想寫個《<靈與肉>的撒扯》,因為,這句臺詞在電視劇中多次說起,但「撒扯」起來真不是那麼好撒扯的,就想了這麼一個名字,自以為很好。也就是想把小說《靈與肉》和電視劇《靈與肉》作一個無聊的比較。《靈與肉》這篇小說很早很早就讀過的,故事情節不是那麼複雜,因為是一篇短篇小說,就以為,就是改編成電視劇,也不會複雜到哪裡去。而小說裡多是以作者敘述為主的,人物對話那是很少的。
  • 限制級電影《布拉格之戀》,鏡頭可以敘事,也可以如此性感有哲學
    片名:《布拉格之戀》從片名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部愛情片,但同時,它還有另外一個譯名,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沒寫錯故事講述在1968年,布拉格外科手術醫生託馬斯(丹尼爾·戴-劉易斯 Daniel Day-Lewis 飾),工作裡的他是個正經的好醫生,但是私生活下的他,卻是一直生活在對女人追逐的快樂中,享受著X的花花公子。
  • 電影密碼:菲利浦·考夫曼《布拉格之戀》
    《布拉格之戀》《布拉格之戀》是米蘭·昆德拉的著名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你們想一下,故事的開始就是從託馬斯到一個小鎮上無聊之餘尋找桃花運的細節開始的,他們兩個生命交結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託馬斯在一個小鎮行醫,看一群老頭在遊泳池邊下棋,一個身材姣好的女孩子從池邊跳到水中,一個男人在泳池上用目光追隨著這個身影,連她的臉都沒有看見過,只有脊背、雪白的大腿和手臂,他就盯梢著馬上跟出去了。
  • 小丑笑臉的傳遞,以及蝙蝠俠小丑的對立統一
    很多人看《小丑》覺得不適,這個恰恰是影片的成功之處。因為這部片子是以小丑視角來出發的,就是他做的一切都有合理性。你覺得難受的原因是,你本身認為殺人無論怎麼樣也不合理,但看完影片會覺得似乎還是有點合理,所以產生自我動搖。覺得這部電影的三觀不正。但如果有下一步,蝙蝠俠長大成人,就會以蝙蝠俠視角出發,也就是雖然這些壞人害死了蝙蝠俠的父母,但他並沒有尋求復仇。
  • 布拉格:戀人們最想牽手走過的地方
    布拉格,聽到這三個字就會讓人念念不忘,或許是因為那首蔡依林的《布拉格廣場》總能帶人迷失在布拉格老城的節奏裡,或許是因米蘭昆德拉的一部
  • 布拉格的文藝之美:歌德筆下"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圖]
    原標題: 布拉格的文藝之美:歌德筆下"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圖]  編者按:國家主席習近平28日上午乘專機離開北京,應捷克共和國總統澤曼邀請,對捷克進行國事訪問。捷克首都布拉格,有著中歐的浪漫,中世紀的精緻,波西米亞的小資情調以及散不去的文藝氣息,在歌德的筆下,「布拉格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布拉格到底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