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戀》,墮落與飛翔

2021-02-17 香樟樹下的小妞

生活於我太沉重

與你卻如此之輕

在布拉格,我只渴望你的愛

在瑞士,我什麼都要依賴你

我無法忍受這種輕,這種自由

我不夠堅強,假如你拋棄了我

我該怎麼辦,我軟弱

只好回到那虛弱的國家

抱歉,我帶走了卡列寧


這部由美國導演菲利普·考夫曼1988年執導的影片,改編自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昆德拉最初給他這本小說起的名字是「無經驗的行星」。他認為無經驗是人類境況的一種特質,我們僅只出生一次,我們絕不可能具有從上一次生命中獲得的經驗來開始新的生活。在那個意義上,人的世界是無經驗的行星。

故事背景是1968年的布拉格,蘇軍入侵捷克的時候,當時昆德拉的所有作品被從國家圖書館和書店中撤掉,並解除了布拉格電影學院的教職。

電影是小說的圖解,但又不完全忠實於它,電影是視覺的藝術,它具體的燈光影像色彩聲音肢體表達和唯美的畫面賦予文本一種全新的體驗和詮釋。

所以雖然抽離了小說艱深晦澀的理性探討,依然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影片。

作為一部文藝片一百七十分鐘的時長可不算短,不過有演技派丹尼爾·戴·路易斯的酷帥和他勾魂的藍眼睛,以及朱麗葉·比諾什清新乖萌的小蘋果臉和莉娜·奧琳的灑脫不羈,三個小時流淌得很快。

託馬斯是一名風流英俊事業小有成就的腦科醫生,熱衷玩性愛遊戲,他過著隨性自在的獨居生活,從不在女人那兒過夜,也從不留宿女人在家裡。

在一次去偏僻小鎮做手術的時候,偶遇特蕾莎,她身上散發的清新和孩子氣吸引了託馬斯,一路尾隨到她工作的酒吧。這位手裡捧著託爾斯泰小說《安娜·卡列琳娜》的少女看著託馬斯迷人的眼睛,是否會想起安娜的命運,是否看到了她和託馬斯的未來?

託馬斯離去之後,情竇初開的特蕾莎追隨到布拉格。這個像是放在籃子裡順水漂來的孩子,讓託馬斯很是驚訝,她漂到了託馬斯的床邊,為了避免被激流衝走,託馬斯收留了她,帶她去酒吧認識他的朋友們,甚至請求畫家情人薩賓娜幫她介紹工作,大度灑脫的薩賓娜雖然嫉妒,還是應允下來,幫有攝影天份的特蕾莎找到工作。

託馬斯過上了夜晚有人共眠的生活,從不留宿女人的託馬斯把自己的小床分享給了特蕾莎,共同的生活中,託馬斯逐漸意識到同女人做愛和女人共眠是兩種不同的感情。

舞會上有人向特蕾莎獻殷勤讓託馬斯很惱火。出人意料的是,這位風流成性不願意承擔責任的花花公子和特蕾莎在一隻扎著領帶的小豬的見證下舉行了婚禮。並收養了一隻小狗取名卡列寧,卡列寧在《安娜·卡列琳娜》中是安娜丈夫的名字。

結婚之後,託馬斯依然周旋於女人之間,面對特蕾莎的詢問,他用不太擅長的謊言應付,這讓特蕾莎異常痛苦,託馬斯在婚姻的責任和性愛的自由中失去了平衡,這種束縛讓他感到了厭倦。

蘇軍恰在此時進攻了布拉格,小城瀰漫的硝煙以及兩人在政治上的一致性緩解了雙方僵持的關係,託馬斯像守護神一樣保護特蕾莎在混亂的街頭用相機記錄蘇軍犯下的罪行,在炮火連天中他們逃亡到瑞士,在那裡,託馬斯又和早已在國外的薩賓娜糾纏在一起。

小說中薩賓娜的帽子是家族的遺產,男權的象徵,使她想起祖父和父親,當哥哥搶走了所有的遺產,薩賓娜只要了這頂帽子,在電影裡這頂帽子是性愛的道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影削弱了薩賓娜這個人物的複雜和豐富性,她四處漂泊,始終把這頂禮帽帶在身邊,是對過去的懷念也是她對託馬斯愛情的信物,同時也隱喻著她和託馬斯之間是平等的。

當他們共同站在鏡子面前時,也共同擁有了對內在外在,靈與肉的審視,他們從不依附對方來去自由,薩賓娜灑脫不羈,她的的懷抱永遠對託馬斯敞開,這也使得薩賓娜在託馬斯眾多女人中,得以和他長期保持親密關係的原因

薩賓娜是最了解託馬斯的女人,同時她比託馬斯更像一名戰士,拒絕一切來自生活的媚俗,她告訴託馬斯:我喜歡你,因為你站在媚俗的對立面。

薩賓娜居住在國外的時候,遇見了瘋狂追求她的大學教授弗蘭茨。有一個鏡頭弗蘭茨興奮地提著行李,說自己解除了婚姻關係,他要和薩賓娜一起生活,薩賓娜愣在那裡,似乎不敢相信,眼眶裡溢滿了淚水,這淚水意味深長。

弗蘭茨是很好的情人,但他又是媚俗生活的符號,他軟弱愚忠,不欣賞薩賓娜的禮帽覺得怪異。弗蘭茨處理完家庭瑣事再次推門已人去樓空。

作為一名自由藝術家,薩賓娜嘲弄了弗蘭茨的忠誠和保守,她看到了傳統生活背後的真相,對於只有一次的生命來說,背叛和自由高於一切,她不會輕易交出。

小說中有一段定義:「但是背叛是什麼?背叛意味著打破秩序。背叛意味著打破秩序和走出來進入未知。薩賓娜知道沒有什麼比走出來進入未知更奇妙誘人了。

流下眼淚的那一刻,註定薩賓娜再次漂泊,她在不斷的漂泊中完成了自我,你可以把這理解為「輕」,這種「輕」並非人人可以承受。

為了不連累託馬斯,特蕾莎為雜誌拍裸照,她只能去找薩賓娜,特蕾莎一頓狂拍,薩賓娜也拿起了相機,在互拍裸照的過程中,這兩個深愛託馬斯的女人或許感到了某種荒誕和可笑。

特蕾莎留下了文章開頭的一封信,隻身回到了布拉格,薩賓娜去了美國。託馬斯在國外過了一段無人約束的生活後,忍受不了對特蕾莎的思念,也回到了布拉格。

此時布拉格的局勢更加動蕩,託馬斯一篇挖苦共產主義的文章被舉報。不肯與當局和解的託馬斯丟掉了體面的工作,成了一名清潔工。苦悶中,他重操唐璜式的生活。

為了報復,特蕾莎和一名陌生男人發生了關係,她想嘗試沒有愛也能做愛究竟是什麼感覺,報復的過程也是對自我羞辱的過程,特蕾莎崩潰了,她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她看到了布拉格的醜陋,準備自殺時被託馬斯救下,被當局沒收了護照的託馬斯無法出境,他帶著特蕾莎和小狗卡列寧回到了鄉下。

他們在這裡度過了最後一段安靜而幸福的田園時光。

從託馬斯和特蕾莎的笑容裡我們看到生命不能承受的痛苦和輕飄得到暫時的安撫。

政治和性愛,靈魂,愛情,對靈與肉的洞察一直是昆德拉作品的主要題材,遊走在女人中的託馬斯,在愛情中虛弱的特蕾莎,和他們遭到侵略的祖國一樣,彷徨而前途未卜。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輕與重都不是二元對立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標籤,相反它們不分彼此才構成了一個個獨立而豐富的個體。

人是渺小的,它讓位於時代的滾滾洪流,薩賓娜的背叛,特蕾莎的軟弱,託馬斯精神上的迷茫和虛無,這些不僅僅是個人的,也是歷史進程中每個人的。

影片最後薩賓娜在國外收到信函,託馬斯和特蕾莎在鄉下酒吧度過了輕鬆快樂的一晚,返回途中,下雨路滑剎車失靈兩人雙雙殞命。

旅程即將在茫茫雨霧中結束,特蕾莎親暱地問開車的託馬斯在想什麼,託馬斯說,我覺得我現在很快樂。

薩賓娜是永恆的漂泊者,特蕾莎是永恆的回歸,託馬斯的迷途與背叛,在這裡悲劇般得到了統一,時代背景成就了一段布拉格之戀。

2019.10.4

相關焦點

  • 【一路走來一路讀】布拉格之戀
    我曾在多年以前,憧憬在布拉格一座不為人知的小教堂舉辦婚禮,是因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及考夫曼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每當我想到布拉格這座城市,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茱莉葉比諾什那雙憂鬱的透明的褐色眼眸。在查理大橋下面,有一座列儂之牆,是上世紀鐵幕時代,文藝青年們借紀念列儂之名,宣洩憤懣和壓抑之情的塗鴉。
  • 布拉格之戀——屬於布拉格的素年錦時~
    在布拉格彷徨而行的卡夫卡,看到的是,「黑暗角落似乎有些詭秘的街巷、緊閉的窗戶、骯髒的庭院、嘈雜的酒店等等」,卡夫卡熟悉布拉格,雅努施說「他不僅熟知宮殿、教堂,而且也很了解舊城區的裡面,直到『穿越之家』。
  • 魯智深的布拉格之戀
    由那兩本書,我又聯想起一些著名的電影和書籍,例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布拉格之戀、東京愛情故事……於是,我突然發現一個挺奇怪的問題——為什麼不同國家的人,都那麼喜歡描寫他們各自的首都?為什麼以各自首都為背景的故事,那麼地打動人心?
  • 表現「性」的題材電影《布拉格之戀》
    影片名稱:布拉格之戀外文名稱: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出品時間:1988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 / 朱麗葉  輕和重的說法是這部電影的點題之處,似乎可以比作中國文化中的陽與陰。作品也許想用這種比喻詮釋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男人崇尚自由而女人重視歸屬。
  • 一部老電影《布拉格之戀》
    在《布拉格之戀》中,他飾演的託馬斯是風流多情的腦外科專家,擁有顛倒眾生的容顏,在情場上無往不勝。幾乎沒有女人躲得開他嘴角微揚時綻開的迷人一笑。一笑傾城,再笑傾國,大抵如此。護士、秘書、服務生、家庭婦女、畫家,都是他的杯中之物。他討厭一切情感和名份的捆綁,也從不和女人過夜,既不在女人家裡過夜,也不讓女人在他家裡過夜。---- 他有很多方式拒絕女人留他下來。直到有一次,託馬斯在鄉下出診做手術,遇到了澡堂酒吧的女侍應生--特麗沙。對他一見傾心的特麗沙隨後敲開了託馬斯在布拉格的家門,從此沒再離開。
  • 《布拉格之戀》愛情這份不能承受之「重」
    電影《布拉格之戀》對於她來說,布拉格就是她靈與肉的歸屬。01六十年代左右,捷克斯洛伐克爆發的「布拉格之春03《布拉格之戀》最厲害的地方在於,浪漫主義的人生追求在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安娜·卡列尼娜》中說:「 愛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來,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 《布拉格之戀》愛情這份不能承受之「重」
    電影《布拉格之戀》「 自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遊著尋找那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著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影片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一座靜謐的小鎮上,英俊的託馬斯與靦腆的特蕾莎相遇,一見鍾情,不久後結為伉儷。但由於託馬斯偷情成癮,二人在糾纏與欺騙中度過了艱難的七年。特蕾莎想要擺脫這種羈絆,可彼此的相濡以沫又是如此難能可貴。對於她來說,布拉格就是她靈與肉的歸屬。
  • 橙子影院|《布拉格之戀》
    根據米蘭昆德拉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應該算是成功的,至少在選角上。三位主演的表演很到位。
  • 提名過奧斯卡,卻被米蘭·昆德拉嫌棄,《布拉格之戀》的成與敗
    有的成就一段佳話,強強聯合,錦上添花,比如我們之前講過的《亂世佳人》,而有的則成了一段「孽緣」,相看相厭,比如今天要講的《布拉格之戀》。這部電影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原著有怎樣的地位,相信不用我再贅述。
  • 布拉格之戀,未刪完整版百度雲下載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湯瑪斯願意放棄他的護照,甘願前往布拉格找特麗莎,原本以為浪子回頭了,結果又看到他和其他女人上床,湯瑪斯無情的背叛,讓特麗莎也燃起想背叛的火燄,找了一位她之前認識的男生上床,不過從她的眼中卻流露出萬般的無奈。
  • 《布拉格之戀》——漫漫迷途,終有歸途,孰輕孰重,各自思量。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藝青年們的必修課,讀昆德拉的作品和讀金庸作品的人基本是相看兩生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描寫了英俊瀟灑放蕩不拘的外科醫生託馬斯與特蕾莎和薩賓娜三人之間的感情生活。
  • 美國愛情電影《布拉格之戀 (1988)》高清中字
    以下文章來自:doremi微號(微信號:gh_e2de305bfe0a)美國愛情電影《布拉格之戀 (1988)》高清中字導演: 菲利普
  • 限制級電影《布拉格之戀》,鏡頭可以敘事,也可以如此性感有哲學
    片名:《布拉格之戀》從片名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部愛情片,但同時,它還有另外一個譯名,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沒寫錯故事講述在1968年,布拉格外科手術醫生託馬斯(丹尼爾·戴-劉易斯 Daniel Day-Lewis 飾),工作裡的他是個正經的好醫生,但是私生活下的他,卻是一直生活在對女人追逐的快樂中,享受著X的花花公子。
  • 戀上布拉格,愛上維也納--東歐之春自駕攝影團招募(布拉格、維也納、湖區深度)
    我們的東歐之行從布拉格開始,之後經過捷克非常著名的旅遊勝地CK小鎮,然後一路向南進入奧地利自然景觀最美的湖區,最終到達他的首都維也納。       儘管冬天的布拉格總是陰鬱多于晴朗,人們走在路上會感覺寒冷,但是不得不說,我們的運氣不錯,出發前就說想看看下著雪的布拉格,真的就讓我們趕上了。當白雪覆蓋滿城紅色的屋頂,那是另外的一個布拉格,透露出冬日特有的沉靜之美。
  • 《布拉格之戀》:生命中孰輕孰重,男女各不同
    根據米蘭昆德拉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應該算是成功的,至少在選角上。三位主演的表演很到位。
  • 重溫《布拉格之戀》:靈與肉的對立與統一以及輕與重的換位與迷失
    重溫《布拉格之戀》:靈與肉的對立與統一以及輕與重的換位與迷失像孫燕姿的那首《遇見》裡的一樣:「我遇見你是最美麗的意外,終有一天,我的謎底會揭開」 一切愛情皆從遇見才開始,醫生託馬斯長相英俊,並且是個獵豔高手。
  • 為什麼選在神秘浪漫之都布拉格?
    畢竟他們兩個相戀的緋聞從二十年前拍《美少年之戀》的時候就開始流傳。沒想到還不到四小時,馮德倫就首先出來闢謠,說兩個人只是敘舊,接著舒淇的經紀人也否認說,大家只是朋友。這樣的條件一列出來,是不是吸引女孩子簡直是天經地義的,況且馮德倫長得極其好看,要不然美少年之戀不會找他演!他絕對當得起美少年這三個字,就算他現在四十多歲了,仍然身材保持得很好。(提示一下,他也是1974年出生,和郭德綱老師同年)
  • 魅影縫匠、布拉格之戀、我的左腳,你追過哪些丹尼爾戴劉易斯的劇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他的一些作品,魅影縫匠、布拉格之戀、我的左腳,你追過哪些丹尼爾戴劉易斯的劇。布拉格之戀以前覺得薩賓娜浪蕩,現在佩服她真誠勇敢熱烈活出自我。像一首詩一樣優美、自然流暢、動人,對這一類愛情片越來越無感。原著記憶已很是模糊,但也能感覺到電影是相對通俗的愛情片處理。敘事節奏略為斷裂,劇作上的政治元素過分平白,許多挑逗意味的鏡頭也頗為刻意,配樂尤其莫名其妙。相比之下某園無論運鏡、剪輯還是劇本的朦朧通透與時代縱深都要自如得多。
  • 電影密碼:菲利浦·考夫曼《布拉格之戀》
    《布拉格之戀》《布拉格之戀》是米蘭·昆德拉的著名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你們想一下,故事的開始就是從託馬斯到一個小鎮上無聊之餘尋找桃花運的細節開始的,他們兩個生命交結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託馬斯在一個小鎮行醫,看一群老頭在遊泳池邊下棋,一個身材姣好的女孩子從池邊跳到水中,一個男人在泳池上用目光追隨著這個身影,連她的臉都沒有看見過,只有脊背、雪白的大腿和手臂,他就盯梢著馬上跟出去了。
  • 這場布拉格之戀由浙江主演探訪「一帶一路」捷克站
    行駛於捷克布拉格與中國義烏之間的「義新歐」中歐班列(布拉格—義烏),是「一帶一路」捷克站建設的主要內容。捷克當地媒體曾將這趟班列稱為「絲路列車」。近日,本報派出「『一帶一路』看浙商」採風團,實地探訪「一帶一路」捷克站貨運場和物流園。布拉格時間7月2日14時,記者走進捷克洛沃西採站,眼前一片忙碌的景象。印著「中歐班列」標識的藍色貨櫃整齊排列,大吊車正在裝卸這些貨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