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端端一個人,怎麼突然就心梗了?」
冷熱交替的急劇變化,是影響心梗發生的關鍵。每年12月和來年1月,是心梗頻發的「魔鬼月份」。
我國每年僅死於心腦血管病的人數達300萬,心梗每年直接導致54萬人死亡,相當於一個中等城市的總人口。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教你避開心臟脆弱的8個黑暗時刻,讓心臟安然過冬。
武漢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周煒 張利芸
心梗的發生與環境因素密切,每年從12月到來年的1月,心梗的發病率都會攀升至全年高峰,北方高寒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
1.冬季人的生理機能反應比較遲緩,時常處於應激狀態,從而加大心臟負荷。
2.室外溫差很大,外出時,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腦卒中。
3.冬天人們戶外運動減少。吃得多、消耗少,導致能量攝入和代謝比例失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環減慢,容易形成血栓,導致心梗發生。
心梗最典型的表現:胸骨後壓榨樣疼痛,同時伴有發熱、面色蒼白、心慌、氣促和出冷汗等症狀。
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症狀持續大於15分鐘以上,要高度懷疑急性心梗。
此外,心梗還會出現不典型症狀,如:胸背、肩頸、胳膊疼、胃疼、牙疼。
心臟一刻不停地為全身供應血液,它看似強大,實則脆弱。在遇到以下幾種情況時特別容易不堪一擊:
臨床發現,頸動脈狹窄、斑塊已成為心腦血管病的重要病因。
一旦頸動脈內不穩定的斑塊「受刺激」脫落,會給心腦血管帶來重創,引發心梗、腦梗,甚至生命危險。
建議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凡事不要著急,動作要慢:
不要有「猛回頭」等動作,以免發生意外;
避免需要突然發力的動作,比如打羽毛球、籃球;
早上起床時不要突然坐起來,可以平躺兩三分鐘,再扶著床頭慢慢坐起來;
不要突然變換體位,比如從蹲位變為站位,可能造成暫時性腦缺血,出現站立不穩、眼前發黑、暈厥等情況,容易摔倒;
排便時也不宜過分憋氣用力,否則胸腔壓力會瞬間升高,回心血量也會減少。
高溫環境中,人體出汗多,飲水不足,容易造成血容量偏低。
此時,皮膚血管會過度擴張,血流增加,內臟血流量減少,生理機能會隨之降低。
另外,高溫環境會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表現為煩躁、抑鬱等。這些是誘發血壓波動、冠心病急性發作的重要因素。
建議大家天氣炎熱或供暖後室內較熱時,注意及時補充水分;蒸桑拿、泡溫泉時間不宜過長。
研究表明,氣溫每下降10℃,心臟病發病風險會上升7%。
氣溫較低,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導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進而令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加大。
從而引起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痙攣,使原有粥樣硬化斑塊的血管更加狹窄,甚至出現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起心絞痛和心梗。
建議大家冬季出門做好保暖工作,戴上帽子、圍巾和手套。
脾氣急躁是A型行為特徵的表現,這類人還可能存在爭強好勝、不耐煩、急於求成等特點,令自己長期處於高應激反應狀態,這會直接損傷心肌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
研究發現,A型行為模式與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過度悲傷甚至抑鬱,會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加重氧化應激反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冠心病和高血壓的發展。
突發事件的強烈刺激,甚至可能誘發急性心梗、應激性心肌病等致命性疾病。
通常情況下,勞累不會導致心臟病,但過度勞累會使心血管系統承受較大壓力。
心臟病患者本身就處於代償/失代償的邊緣狀態,過度勞累會加重心臟負荷,打破平衡,從而誘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加重。
飽餐後,為了充分消化吸收食物,血液會大量向胃腸道分流,造成血液在體內重新分配,心臟供血相對減少。
另外,食物中的脂肪、鹽分被吸收進入血液,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鈉水瀦留。
這些因素均可造成心肌缺血,心衰加重,甚至心梗急性發作。因此,心臟病患者每餐最好吃七八分飽。
長期過量飲酒,一方面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膽固醇合成,誘發高脂血症或動脈硬化;另一方面,會促使心肌細胞凋亡,導致酒精性心肌病,嚴重影響心臟功能。
飲酒後數小時內,血管都處於擴張、血流加速的狀態,可暫時降低血壓,但心率會隨之加快,心搏出量增加,容易導致心臟病急性發作。所以心臟病患者必須少喝酒,最好能戒酒。
近年來,不乏正值盛年的中青年發作心臟病。為什麼「心梗」頻頻發生在青壯年人群中?
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上的一項回顧性研究給出了一些答案。研究發現,在60歲以下的中青年中,男女患上心梗的主要風險因素不同。
男性心梗患者特點:血脂異常和吸菸。
臨床上,60歲以下心梗男性患者大多為吸菸人群,合併血脂異常,這些人多數生活習慣不良,除了大量吸菸、飲食油葷無禁忌,往往還有久坐不動、熬夜缺覺的壞習慣。
女性心梗患者特點:糖尿病、高血壓、肥胖。
由於60歲之前患糖尿病、高血壓合併肥胖的女性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的絕經後人群中,這就使得60歲以下中青年心梗患者以男性為主。
不過,60歲以下的女性如果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合併肥胖,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要比同樣情況的男性高出許多。
小於60歲的女性,如果有糖尿病,再合併肥胖,發生冠心病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增加。
無論女性的糖尿病、高血壓與肥胖,還是男性的吸菸與高血脂,都是可控制、可治療的風險因素。
如果已經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積極治療,定期複查,也能減少心肌梗死發生的可能。▲
本期編輯:劉雲瑽
喜歡,右下角點個 贊 再走👇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9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