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導演雅克-歐迪亞每次來到坎城必受關注,一是因為作品好,二是因為運氣差。2009年《預言者》斬獲坎城評委會大獎在國際影壇受到矚目,2012年《鏽與骨》再次受到評論界肯定,然而第一次惜敗麥可-哈內克的《白絲帶》,第二次輸給《愛》,還是哈內克!終於今年沒有了這位老對手,又加上競賽單元質量平平,坎城或許會給歐迪亞一個虧欠多年的金棕櫚。而實際上,《流浪的迪潘》終於在剛剛落下為帷幕的68屆坎城電影節奪得了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
歐迪亞這位量少質優的導演從來不拍同一個題材,這次新片《流浪的迪潘》將鏡頭對準斯裡蘭卡戰爭難民,與前幾部作品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但其每部作品的故事又冥冥中有神秘的相似,《流浪的迪潘》中能體味到《預言者》裡善惡之間模糊的界限和分寸感,亦能看到《鏽與骨》裡絕境中生出希望的人性光芒。
影片講述在斯裡蘭卡,內戰已經快要結束,無數難民等待著離開這片被戰火摧殘的土地。為了更容易申請政治庇護,年輕的女人雅麗妮、曾經效力泰米爾猛虎組織的戰士迪潘和9歲的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伊萊婭冒充一家人,來到法國巴黎近郊le pre開始了新生活。迪潘在這片貧民聚集的郊區找到了一個公寓管理員的工作,不會法語的雅麗妮也在一戶人家做家政,「女兒」伊萊婭則進了附近的學校。生活看起來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充斥著暴力、毒品、犯罪的巴黎郊區,註定不會是他們平靜生活的淨土,當命運不可逆抗,迪潘只好用自己最熟悉的手段,守護這個由三個陌生人組成的相依為命的「家庭」。
在這個殘酷又悲憫的故事中,人性感情之複雜被表現的尤其好。拋開故事背景,僅僅三個性別、年齡不同的陌生人,在絕境中猶疑著試探著彼此靠近的刻畫就極為精彩。從開始幾人對彼此一無所知到被命運栓到一起,主人公之間從動物性的依存到有了人性情感牽絆,這個過程並沒有被刻意描寫,而是在對幾個人融入法國社會生活的細膩表現中自然流露出來。
導演對三人日常生活細緻鋪陳,一則將法國社會的移民問題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沒有丟掉導演想讓觀眾看到的主線。當「一家三口」關係變得越來越親近,一切似乎在變得好起來的時候,導演始終控制著節奏和氣氛,讓你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從小區的槍戰開始,故事進入不可挽回的悲劇。迪潘在社區畫的那條免戰區域界限沒有任何用處。也預示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真正的和平。
歐迪亞的電影,不能規避的話題是暴力,他每次都能將暴力拍出複雜的層次和不同的質感。《預言者》裡暴力由恐懼而生,《鏽與骨》為生活和自我而戰,《流浪的迪潘》中的暴力是命運無可奈何的強加。但仔細觀察,每個故事裡的暴力都與生存有關,與愛有關。有的時候是愛的缺失,有的時候是對愛的保護。正因為如此,歐迪亞的暴力表象下總有一點溫柔溫暖能戳中人心。
歐迪亞用鏡頭講故事的能力依然非常棒。開篇寥寥幾個場景就將戰爭中家國殘破的景象和調子定了出來,而後也不拖泥帶水,用了一個漂亮轉場就交代了時空變化。那個出色的過渡場景是這樣的:前一個鏡頭迪潘「一家人」擠在難民登船的人流中,下一個鏡頭便是迪潘頭戴閃亮的米奇頭飾,在巴黎街頭販賣飾品。這個轉場鏡頭從虛焦變實,閃亮的米奇頭飾讓人印象深刻,有一種穿越的離奇和滑稽之感,和迪潘臉上的一臉茫然共同營造出主人公與新的生存環境完全脫離無法融入的傷感氛圍。
影片結局受到了些爭議,在暴力街區也無法得到安寧生活的一家人終於來到片中女主人公心心念念想去的英國,在那裡迪潘與雅麗妮有了自己的孩子、家人和朋友,美麗的庭院與溫馨的聚會……有人認為這樣充滿光明希望的結局給影片的暴力鍍上了一層詩意的色彩,也有人認為破壞了影片的力量。事實上比起《鏽與骨》很明確的勵志結局,《流浪的迪潘》可以有另一種解讀。如果注意到攝影師艾波寧-莫曼蘇在這部分的調色用光,和尼古拉斯-賈爾用的聖歌般的音樂,可以意識到這個場景或許並不是真實的,那種視聽語言營造出的天堂般感覺,也許只是在告訴我們這是巴黎郊區那場火拼中,男女主人公最後相擁在一起時,兩雙飽含光芒的眼睛所憧憬的美好世界。
【本文原載於搜狐娛樂】
【編輯: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