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已上映過的幾部法國電影中,《流浪的迪潘》算是完成度較高、綜合水準頗具風範的一部。簡單但不平庸的故事,人文的眼光視點,豐滿的人物形象,仍然法國風格的社會思考,演員自然平實的演技,各方各面雖然沒有更多突破創新,但也可圈可點,對得起放映結束後全場長時間的掌聲。
網易娛樂5月22日報導(鈺清/文)在今年五部入圍坎城主競賽的法國導演中,雅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算是被法國本土最為期待的一位:繼2009年獲得了評審團大獎的《大獄言家》和2012 年入圍主競賽的《鏽與骨》之後,今年這位法國導演帶著《流浪的迪潘》回歸了坎城。在目前已上映過的幾部法國電影中,《流浪的迪潘》算是完成度較高、綜合水準頗具風範的一部。簡單但不平庸的故事,人文的眼光視點,豐滿的人物形象,仍然法國風格的社會思考,演員自然平實的演技,各方各面雖然沒有更多突破創新,但也可圈可點,對得起放映結束後全場長時間的掌聲。
電影主人公迪潘曾是斯裡蘭卡內戰的士兵,在戰爭中喪失了妻兒家庭後,和一名陌生女子和女孩組成了一個假的新家庭,以政治難民的身份,到法國巴黎的郊區成為了一棟公寓的樓管。劇本創作的靈感據說來自於孟德斯鳩寫於18世紀的《波斯人信札》,三百多年前的孟德斯鳩就用局外人的視角探討了法國生活的不開化,而21世紀的今天,移民問題日益深化的法國社會卻依舊存在著各種文化衝擊與碰撞,對政治與自由的探討從歷史綿延至當下。
迪潘的政治難民背景在影片中只是一筆帶過,導演更專注地表現了他與假妻女在巴黎郊區作為普通底層百姓的生活樣貌。「郊區」向來是法國社會學家和創作者們關注的一個特別區域,這裡雖然名義上是巴黎,卻與法蘭西浪漫精緻的生活無甚關聯,一些特定郊區更是底層邊緣人群聚集、充斥著暴力毒品犯罪的地方。迪潘與假妻女逃亡到法國,以為重獲了自由,可以過上平靜安寧的生活,卻慢慢發現,這個遠看美好的國家並不是那麼容易融入。曾經在槍彈中出生入死的迪潘,在這裡反而隱忍安分,語言的不通讓他更加甘於避免衝突,但生活的艱難又逼迫他盡力去適應新世界的規則並從中獲取生存的條件。迪潘的假妻子在一戶人家幫忙做飯,年輕的她在生活穩定之時便開始嚮往愛情,但語言文化的不通以及社會身份地位的差別讓她並不能真的在法國人那裡得到情感的滿足。無法得到親生父母之愛的假女兒,在巴黎的學校受到了冷落被邊緣的待遇,唯一略懂法語的她又把這種文化距離的矛盾帶回了家中。三個從戰亂中逃出來的外國人,卻在這個新的國度經歷一場看不見的融入戰爭,而在這場身為局外人的戲裡,三個人卻在臨時組成的「家庭」越靠越近。
導演秉承寫實的拍攝風格,剪輯流暢,敘事緊湊而鬆弛有致。沒有跌宕過激的情緒起伏,基調反而沉穩厚實。劇情衝突的設置也恰到好處,一直到影片結尾,衝突被掀至最高潮,並與最初的戰爭背景相互呼應,迪潘的悲劇性也在片尾得到了最大的升華。「暴力」並不僅存於戰爭,有些社會問題不是換了國度就會得到徹底的解決。相反,迪潘的悲劇性在於他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真的逃脫,「災難」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讓人與其抗爭。幾位主演都是新人,可以算作導演的大膽之舉;但這番冒險卻是得到了好的回報,演員的表演都自然真實,完全表現出了現實生活中法國的底層外國人樣貌,那種游離狀態中的友好態度和難以融入時的失望與自我抽離,都是細微卻真實的表現。導演可謂構建出了一幅極具社會意義的法國現實圖景,在意義層面與電影表現層面,五部法國電影裡,《流浪的迪潘》大概是最具金棕櫚面相的一部。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