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除春節之外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歷史久遠——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
中秋節的習俗豐富多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
關於中秋節和月亮的好詞、好句、名家選段、古詩詞、歇後語更是數不勝數——
月光融融 月光如水 花好月圓
月明星稀 月色如銀 月明風清
皓月當空 銀盤高掛 中秋月圓
玉兔東升 星月交輝 月上柳梢
日月如梭 吟風詠月 風清月朗
月影婆娑 月籠輕紗 月色迷離
月亮像一個害羞的少女,一會兒躲進雲間,一會兒又撩開面紗,露出姣好的面容,整個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夢幻般的銀灰色。
將圓未圓的明月,漸漸升到高空。一片灰雲遮住了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籠起一片輕煙,如同夢境一般。
月亮倒映在池水裡,像一個玉盤,一群小魚好奇地向「玉盤」遊去。可是,水面一晃動,「玉盤」就碎了,嚇得小魚們躲到了水草後面,過了好一會兒,才探頭探腦地鑽出來。
吃完月餅,我們到樓下去賞月。我望著掛在樓角的一輪明月,想起了李白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裡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麼高,那麼藍,那麼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裡,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麼威脅與損害的。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
……
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豔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秋節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間的天堂,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
本來舉杯邀月這只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為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帳要緊,月餅尚在其次。我回想鄉間一般對於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
……
中秋的意義,在我個人看來,吃月餅之重要殆過於看月亮,而還帳又過於吃月餅,然則我誠猶未免為鄉人也。
諸位要問我為什麼特別介紹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訴你們的。我不單為今天是兔兒爺的生日,不單為今天的月球與地球最近,我為的是從我們的遠祖起,每年在這一日留下些特別的感情,造成不可磨滅的事實。數千年來古人所瞻望所歌詠的就是這個月,而且這寒熱得宜,桂子香飄的時節看這圓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八月節,天上滿月,人間團圓,拜月,供「月光馬兒」和「兔兒爺」,雖然似乎是「媽媽經」上的迷信事,但那情調是美好的。傳統風俗中,有不少禮數,多少都有一點迷信、神秘、朦朧的色彩,但又不純粹是迷信的東西,而往往形成千百年來人們生活中一點有情趣的點綴,有熱愛生活的美好願望在裡面。如端午、中秋等等風俗,似乎應該和純屬迷信的東西區別開來。《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徹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歸寧,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又快到了,月餅蠢蠢欲動,又開始紛紛招搖上市。北京現在賣的月餅花樣翻新,但南風北漸,大多是廣式或蘇式,以前老北京人專門買的京式月餅中,只剩下了自來紅自來白,冷落在櫃檯的角落裡,有一種叫作翻毛月餅的,更是已經多年不見蹤影。
翻毛月餅類似現在的蘇式酥皮月餅,但那只是形似而並非神似。趙珩先生在《老饕漫筆》一書中,專門有對它的描述:「其大小如現在的玫瑰餅,周身通白,層層起酥,薄如粉箋,細如綿紙,從外到內可以完全剝離開來,鬆軟無比,絕無起酥不透的硬結。餡子是棗泥的,炒得絲毫沒有煳味兒,且甜淡相宜。翻毛月餅的皮子是淡而無味的,但與棗泥餡子同嚼,棗香與面香混為一體,糯軟香甜至極。它雖屬酥皮點心一類,但上下皆無烘烤過的痕跡。」
這是我迄今看到過的對翻毛月餅最為細緻而生動的描述了,看到這段文字時,回想到當年中秋節吃翻毛月餅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那時候父親一隻手託著翻毛月餅,另一隻手放在這隻手的下面,雙層保險,為的是不小心從上面那隻手中掉下的月餅皮,好讓下面這隻手接著,當然,這可以見那時老輩人的小心節省,也足可見那時翻毛月餅的皮是何等的細、薄、脆,就如同含羞草一樣,稍稍一動,全身就簌簌往下掉皮。趙先生說的「薄如粉箋,細如綿紙」,真的一點不假。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
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
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
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
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
悽愴摧心肝。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萬裡清光不可思,
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徵戍?
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
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
玉兔銀蟾遠不知。
關注我們 母語寫作與閱讀 不迷路 177 5007 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