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3件事,關於房價的。
在鐵嶺,3萬塊,拿下1套學區房。
前天21世紀報導說:3.8萬元,就可以買到一個地級市的學區房。
鐵嶺中介稱:「鐵嶺陽光園四區這套房子是商品房,3.8萬元全款,靠近第十小學,頂樓34平米,配套齊全。」
便宜自然有便宜的道理,這套頂樓的房子是坡頂而非平頂,正對著臥室,室內高度不夠,進門時容易磕磕碰碰。
還有一套房,80平米才7萬多塊錢,對面是五中,走十來分鐘就到第十一小學,老房子沒電梯,八樓。
鐵嶺,這個在小品裡頻繁出現的名字,總人口達289萬人,2019年GDP總量640億元,儘管實力比不上省內的鞍山、營口、錦州,也算個名聲在外的地市了。
在最近幾年熱炒學區房的浪潮下,能便宜到這個程度,說好聽點是「房價良心」,說難聽點就是「無人問津」。
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勞動力流出,小學生人口也會減少。
東北的人口流出常年被外界詬病,鐵嶺是典型的樣本。
2015年到2018年,遼寧省普通小學的在校生人數減少2.24%,但瀋陽和大連分別上漲7.58%和11.35%,從普通小學的招生人數來看,鐵嶺和阜新的下降幅度,是遼寧省內第一和第二多。
顯然,這部分流失掉的學生,要麼去沿海,要麼流向省內大城市,學區房的需求自然也會隨之下降。
駕車從鐵嶺到瀋陽,不過70公裡而已,但是,地域距離如此之近,並不代表大城市資源能夠反哺中小城市,在不少強省會城市周邊,都出現了類似「燈下黑」的現象。
前段時間有朋友很苦惱的留言:自己買的縣城、地市高鐵新城,為什麼在高鐵開通後不漲反降?什麼時候能升值?再買一套行不行?
不是我不回答,是這問題確實有點天真了。
中泰證券曾發布過一個報告,統計高鐵通車後地方常住人口佔全省比重變化,31個高鐵節點城市,在高鐵通車後,21個出現人口流失。
方正胡國鵬的總結很到位:由於區劃的限制,長期以來,我國城市之間存在著各自為戰的競爭格局,大城市集聚大量的資本與廉價勞動力,對周圍城市產生虹吸效應,周邊中小城市出現人口外流,產業空心化的趨勢。
鐵嶺,就是典型。
人口弱,就意味著「一弱百弱」。
華泰固收去年發過一篇分析遼寧財政的報告,瀋陽、大連財政自給率(一般預算收入/一般預算支出)處於第一梯隊,自給率超70%,鐵嶺、阜新、朝陽三市預算赤字率分別達27%、26%、23%,較為依賴轉移支付。
人口流出——小學生流失——大城市加快虹吸——土地賣不上價——財政吃緊——公共服務資源跟不上——人口加速流出。
這就是「負反饋」,在大城時代,小城似乎只能充當「背景板」。
所以,大哥別說二哥,各位也別笑話阜新和鐵嶺,豫南、蘇北、粵西、閩北這些地方,哪個三四線不是一樣的宿命?
你把旁邊的大城市當金山,大城市把你當肥料。
在天津,14天時間,房價降72萬。
每日經濟新聞這兩天也做了個報導,在河東區與東麗區的交界處某盤,在3年前,這一區域的新房售價曾高達3萬元/平方米,如今在售房源單價多在2.3萬-2.5萬。
旁邊小區有有兩套掛牌房源,近兩周降價幅度分別為18萬元、13萬元,該項目一套一樓帶花園與地下室的二手洋房,14天時間共計降價72萬元之多。
經紀人肯定的說:「相較於2017年,3年時間,市區內的房價每平方米平均降了5000元。」
同樣是過去3年時間,天津市GDP經過兩次下修,增速連續三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落後於東南沿海蘇浙閩三省和寧蘇杭三市。
根據華泰張繼強的計算,用一般預算收入/一般預算支出來計算財政自給率,紅橋區最低,僅38.6%,同時紅橋的債務率排名第1,達到265%,除和平區債務率僅為38%外,其餘各區債務率均超100%。
加上減稅降費的影響,河北、和平、南開稅收增速分別為-20.3%、-20.0%、-18%。
顯然,經濟增速與房價的變化,幾乎可以稱之為「神同步」了。
買房11年,虧35%。
還是每日經濟新聞的報導,10年前,威海乳山銀灘海景房火爆的時候,房價均價約3500元/平方米。
2009年,一位購房者花了20萬,在乳山銀灘買了一套36平方米的小房,只賣了13萬,不算房貸利息,明面上的錢就虧掉了7萬。
事實上,如果考慮到機會成本、通脹、月供利息,虧的遠不止35%。
不僅僅是乳山,煙臺的龍口,萊州,海陽等等沿海四五線城市,到處都是這種房子。
與上文兩個例子不同,山東海景房並不是市場自然供求的反應,而是層層推進、精心設計的套路。
毫不誇張的說,此類無配套的海景房,銷售網絡已經遍布全國,開發商跟中小中介合作分銷,購房者掏出白花花的銀子衝動買房,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買單,苦果只能自己吞。
每個周末,在河北、山西、河南、湖北等中西部省份,一輛接一輛的大巴開往渤海灣,退休沒事幹的大爺大媽們,寧可在大巴車上顛簸十幾個小時,也要去感受迎面而來的海風。
短暫的看房時間,緊隨身形的置業顧問,全場沸騰的火熱氣氛,一般人還真兜不住。
三件事說完了。
時間來到2020年,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人人買房都能賺錢的樓市,鐵幕正徐徐落下。
鐵嶺,是人口流出三四線城市的無奈。
天津,是超大城市轉型期掉隊的落寞。
至於海景房,就是個笑話。
但是,大家考慮過沒有?這些地方,可能只是運氣不太好,被放大鏡捕捉到,被媒體追逐到,放在網際網路上,一傳十,十傳百,被迫成了焦點,還有大量的城市沒有走到聚光燈下面,任人評說。
去年有句話挺火: 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有100種方法來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互匹配為止。
在大放水時代,所有人都知道應該持有資產才能保住財富。
問題就出在這,當「買房」變成了一張盡人皆知「明牌」以後,市場出現了「一致性預期」,任何區域、任何城市的房子,估值都是非理性狀態,伏筆自此埋下。
5年前,小城市庫存積壓創出歷史記錄,所有人都不看好三四線,棚改一出,全都目瞪口呆。
3年前,一二線買房成為金科玉律,誰能料到,「房住不炒」提出後,北上廣陰跌三年?
今年上半年,寬貨幣、放鬆預售、鬆綁限購,似乎歷史要重演,誰能想到時隔數月,調控下手這麼嚴厲?
在調控的強行幹預下,樓市已經進入了「無周期」時代。
今天,你看到了阜新、鐵嶺、天津、石家莊、威海的現狀,尚且能夠用人口、經濟增速等理由來解釋。
明天,你可能會看到紹興、洛陽、臨沂、呼和浩特、惠州、嘉興也開始熄火,我們可以說是估值理性回歸。
可是,當今年高點入手深圳、杭州、寧波房子的人,未來也跌入泥沼時,相信大多數人只能感嘆一句時運不濟了。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看到成都又出了15條房產新政,層出不窮的加碼政策,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炒作的窪地,越來越少,投機的縫隙,越來越窄。
不管造出多少新一線、超一線、強二線的概念,在調控的幹預下,在人口、金融、財政、供地節奏的影響下,影響房地產的價格體系越來越複雜,1年-2年的短周期走勢,正變得愈加不可測。
當規律、周期、數據分析都失去作用,鐵嶺、天津、威海只是冰山一角。
或者,我們應該換個說法:當前樓市的主要矛盾,是購房者日益增長的買房需求,與買房難度直線上升之間的矛盾。
所以,別再渲染買房實現階層躍升這種話,已經回不去了,核心城市的價值,是選擇一種開闊眼界的生活方式,是長期持有帶來的「安全邊際」,而不是快進快出、刀口舔血的牌桌。
如果你認為本文是在講買房之道,那就錯了。
3萬一套的學區房,對本地人來說,難道不香嗎?
教育資源睥睨全國的天津,買房門檻降低,是壞事嗎?
海景房露出「收割機」的本來面目,讓更多人回歸常識,這不好嗎?
房價高,並不值得驕傲,房價低,也不見得全是壞處,這只是特定時期市場給予的「公允價值」罷了。
當樓市的黃金年代遠去,會有更多的城市面臨鐵嶺、天津、威海一樣的境遇,誰也不能篤定未來會發生什麼。
正如羅大佑的那句歌詞:今天的歡樂,將是明天創痛的回憶。
現在,很多人為了各種城市排名,吵的臉紅脖子粗,依我看,還不如多想想晚飯應該吃點什麼、兒子學習偏科怎麼辦、每天能不能睡夠8小時這些問題來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