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月二的二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大眼
最近幾年來,電影圈似乎形成了一個鐵律,只要蹭上喜劇的熱度,拍電影是穩賺不賠的。不光專業影視演員拍喜劇片,相聲、小品演員也都擠破頭般做導演、當主演,可鬧著鬧著,一部部喜劇片仿佛都被拍成了加長版的小品、小品串燒甚至乾脆成了小品晚會。這畫風,讓人匪夷所思。
相聲小品演員扎堆出演喜劇片,這股風氣因何而來?
國產電影中哪個類型最賺錢?當然是喜劇片。《夏洛特煩惱》《美人魚》等作品的票房高到爆裂,今年上映的《祖宗十九代》《幸福馬上來》《猛蟲過江》雖口碑撲街,但上億的銀子還是妥妥地揣進了兜。
越來越多的相聲、小品演員開始搶灘登陸,瓜分喜劇片這塊蛋糕。馮鞏、郭德綱、小瀋陽乾脆直接當起了導演,這跨界也算是跨出了一個大大的驚嘆號。
究其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相聲、小品的發展瓶頸就擺在那兒,隨著趙本山等知名喜劇人相繼告別春晚,加之創作思路的日漸枯竭,越來越多的小品演員面臨著未來發展上的難題。
同時,在影視行業迅速發展的當下,如果不想辦法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和出鏡率,演員是很容易被觀眾遺忘的。種種現實因素的出現,都讓小品、相聲演員對喜劇片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一方面,可以獲得持續的關注度,不至於被觀眾遺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影視中繼續發揮自己的喜劇優勢,並通過塑造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來證實自己在各方面的表演能力。說得再現實點,還可以藉此機會提升名氣,獲得可觀的報酬。
有網友評論說,看著一部部小品演員拍的喜劇片,感覺就像是小時候喜歡的《曲苑雜壇》回歸了一樣。比如作為暑期檔的頭炮喜劇片,馮鞏在其執導和主演的《幸福馬上來》中的那句「我想死你們了」,分分鐘就讓觀眾有種在收看春晚的感覺。
說起來,《幸福馬上來》的陣容可謂強悍:馮鞏、毛俊傑、劉昊然、牛莉、賈玲、張小斐、嶽雲鵬、姜宏波、白凱南、潘斌龍、塗松巖、宋寧、夏凡、梁超、方清平、梁天、鞏漢林等喜劇明星的紛紛亮相,再次強化了一臺小品聯歡會的即視感。
今年賀歲檔上映的電影《祖宗十九代》,還有暑期檔熱映的《猛蟲過江》,則分別由郭德綱和小瀋陽執導。前者由嶽雲鵬、于謙、孫越、賈玲、郭麒麟等相聲演員擔綱主演,另外吳京、吳秀波、井柏然、林志玲、王寶強、大鵬等幾乎半個娛樂圈的明星都來客串。這種堪稱奢華的演出陣容,讓《祖宗十九代》有種德雲社開年會的感覺,難怪會有評論認為郭德綱這是在用一部段子雜燴攢成的電影,來回饋德雲社的眾多粉絲。
與之相對應的,是小瀋陽、潘斌龍、楊樹林三位小品大咖硬生生將《猛蟲過江》搞成了一部小品電影。「做喜劇,除了我師父,我還沒服過別人」,上映前小瀋陽放出如此豪言壯語,看似自信滿滿,可影片上映後的口碑恐怕難免打臉。
電影≠小品!喜劇電影不是你想拍就能拍
顯而易見的是,雖然《祖宗十九代》《幸福馬上來》《猛蟲過江》等喜劇片讓投資方狠狠賺了一筆,可口碑卻無一例外的悉數撲街。其中《猛蟲過江》的口碑可謂是出奇的差,豆瓣僅給出了3.2的評分,且超過三分之二的觀眾給出的都是一星。網友們將最尖銳的批評直接指向小瀋陽:「拍電影不是上《歡樂喜劇人》!更不是《鄉村愛情》!稀爛的劇情是在鬧哪樣?這是拍電影,不是《歡樂喜劇人》!再次重申:電影≠小品!」
至於為何會有這樣的評價,原因也很簡單,在《猛蟲過江》中,小瀋陽扮演的沈富從頭至尾都沒有什麼人物性格上的變化。這種基於小人物成長的題材,在這部電影中反而呈現出一種「超然物外」般的存在,人物始終沒有表現出任何成長的痕跡。另外,劇情單薄到毫無厚度,全靠段子、包袱堆砌而成。小瀋陽在擔任導演後,總是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電影當成小品在拍,從這個立足點來看,就已經很難拿出一部合格的作品了。
與初出江湖的小瀋陽相比,馮鞏可謂是一塊老薑,能看出馮鞏拍片很用心很用力。《幸福馬上來》中的很多包袱和笑點都充滿了馮氏喜劇的特點,嶽雲鵬的招牌一笑,賈玲的狂野霸道,馮鞏的意味深長,各路笑星雖然都想用力表現出自己的存在感,但依舊給人用電影旁白貫穿起一個又一個小品的感覺。全片每隔十幾分鐘就會出現賈玲、方清平等人給大家帶來的段子,可這明顯不是一部電影作品應有的感覺。
另外,可能是由於製片方來自重慶的關係,人物背景和方言都選擇了有意識地貼近當地特色。當習慣於說天津話的馮鞏老師全程操著一口尷尬的重慶普通話出現在大銀幕上,帶給觀眾的感覺除了尷尬,還是尷尬。
劇本上的不接地氣,讓這部新作遠不如馮鞏的前作《別拿自己不當幹部》《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更像電影,比起《沒事偷著樂》更是相去甚遠。雖然馮鞏老師想通過小事塑造小人物的創作思路確實彰顯出一定的溫度和正能量,但當下普通老百姓的狀態早已不是「當幹部」或是「吃豆腐」的時代了。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去年上映的《羞羞的鐵拳》身上。對於該片,有網友認為這是開心麻花已黔驢技窮的最好證明。不僅角色塑造單薄得就像紙片人一樣,節奏上的雜亂無章更像是菜鳥編劇寫的處女劇本,剩下的只是一堆無法連接在一起的稀碎的段子。
在話劇舞臺上,開心麻花確實很擅長把一個小品式的作品在十幾分鐘的時間內演繹得圓滿完整、淋漓盡致,可創作對象一旦變成了一部100分鐘的電影,這種「有佳句無佳篇」的感覺就被充分地暴露出來,看上去更像是各種搞笑段子拼湊的小品合集,而不是一部完整的電影作品。
小品電影扛不起喜劇片大旗,這是一個最簡單樸素的道理
拍攝了眾多賀歲喜劇片的馮小剛曾經說過:「喜劇片的內核是諷刺。」就像《夏洛特煩惱》中王老師那句「就在昨天,袁華同學得了全區作文比賽一等獎,作文題目是《我的區長父親》」的經典臺詞,其中既有喜感的諷刺,又意味深長,讓很多人至今難忘。
喜劇沒了諷刺的力量,就沒有了生命力。同理可知,中國的喜劇片如果沒有將「諷刺」這把大旗立起來,其命運也將會和小品、相聲一樣,最終走向不可逆轉的沒落。
在當下熱賣的國產喜劇片中,還沒有哪部作品會讓觀眾有看第二遍的衝動。看這種小品式的喜劇片,可能會給人短暫的合家歡的感覺,可充斥其中的那些「梗」並不等同於幽默橋段。其笑點全是通過濃豔的化妝、浮誇風的演技營造出來的,全程的無釐頭雖然可以博人一笑,卻不具備給人回味的力量。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國產喜劇片已進入到一個閉門造車、脫離生活的階段,似乎只要有一個差不多的故事梗概,再由編劇將時下流行的段子一股腦地塞進劇本,一切就已萬事大吉。
回想起20年前的國產喜劇片,顯然不是這樣的。《頑主》《甲方乙方》《大腕》等等作品,其中對當時人們的生活現狀和社會思潮都有所批判和揭露,生活中的無奈以及對未來的嚮往也都一一暴露在作品當中。能夠以一種戲謔的口吻道出生活中真實且無奈的一面,這樣的電影自然會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也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反觀當下,這種貼合時代且能夠做到接地氣的優質劇本越來越少,以王朔、梁左為代表的可以引領一個時代的優秀劇作人也相繼退出了這塊舞臺。一旦沒有可以代替他們的創作新勢力出現,喜劇片變成了相聲小品式的拼盤電影也就成了不足為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