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映球是中國當代版畫變革的親歷者,其木刻作品時代特徵明確,富有生活氣息,常以客家山村、潮汕海上風光等現實題材進行創作,對鄉村田園牧歌真情歌頌。其作品藝術風格清新,技法特色鮮明,將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有機結合;羅映球筆耕不輟,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版畫傑作,自創「遁刻法」(減板木刻)技法,載入版畫史冊。本文擬從歷史大環境影響、農村生活經歷和清雅減淡的人生觀等角度來剖析其版畫藝術成就獲得的誘因。
羅映球(1914—2006),廣東興寧人,出生於一泥水匠家庭,一輩子生活在貧困的粵東北山區,自1936年第一張《失業者》木刻作品在上海《大公報》發表到2006年逝世期間,從事木刻藝術創作長達70多年,創作木刻作品千餘件,其木刻作品時代特徵明確,富有濃鬱客家山區生活氣息。中國著名版畫家、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古元先生曾親筆為羅映球先生寫下「碩果纍纍、刀筆生輝」的題詞。羅映球擇「藝」固執,筆耕不輟,自創「遁刻法」(減板木刻)技法,在中國版畫發展史中被確認為是「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變革」。
一、羅映球版畫藝術成就表現
羅映球在平凡人生中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用自己的版畫藝術書寫著中國美術現代進程,豐富了人們對20世紀中國美術整體狀況的認識。
1.把握時代脈搏,刀筆創造輝煌。
羅映球的版畫作品時代特徵明確,題材緊扣現實脈搏。30年代受同鄉影響揮刀向木,繼承了新興木刻運動的戰鬥精神。抗戰爆發後,以版畫作為宣傳利器,成為廣東地區新興木刻運動的重要參與者與見證者。其抗戰時期的版畫作品有著鮮明的「文化刀筆」之特點,以抗戰生活為主要創作題材,表現被壓迫的人民生活困苦,並通過刻畫現實的鬥爭生活,來喚醒民眾的鬥志。創作的《骨肉流離道路中》,表現被日帝鐵蹄蹂躪的中國,餓殍遍地,財狼撕咬陳屍的悽慘場面,以喚醒人民奮起反抗侵略;《精心操作》、《作坊》和《支前模範》表現的是「盧溝橋事變」後珠三角部分城市淪陷,後方發展經濟支援前線戰鬥社會現狀;1939年創作《搶修敵機炸毀的橋梁》,反映興寧人民與日寇展開鬥爭的英勇精神。此外,創作的《到前線去》和《前夜》等作品則刻畫了青年學生對光明的嚮往和投身革命的熱情;五、六十年代迎來個人創作的第一個高峰,作品大多記錄鄉下生活,具有濃鬱的時代氣息。七、八十年代後羅映球的版畫技法更趨成熟,自創「遁刻法」;1991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評選的「新興版畫貢獻獎」。羅映球用刀筆鑄就其版畫藝術的輝煌。
2.風格質樸清新,唱吟田園牧歌。
50年代始,羅映球版畫創作題材主要以風景、勞動場景和人物肖像為主,畫面風格質樸清新,常以客家山村、潮汕的海上風光作表現內容,以具有社會主義特徵的公路、大橋、火車、電線桿、機動船和現代人物為對象,寫實通俗,將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有機結合。羅映球摒棄自己內力深厚的中國傳統文人山水畫的荒寒意境,在版畫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生活場景。如:作品《黎明曲》、《汕頭市礐頭風光》、《漁村》、《文峰秋色》和《合水之夜》等。這一時期,羅映球在版畫領域成功地找到了突破口,並發生了質的飛躍。《把青春獻給農莊》的創作,標誌著大幅面、大場景版畫創作的開始。
羅映球致力於描繪家鄉樸實秀麗的自然風光和靜謐的田園景色。作品《和諧靜穆》、《歸》、《工地一角》、《假日在河邊》、《戴月歸》、《一擔綠肥一擔歌》和《唱支山歌過山崗》、《牧歸》中,皆對粵東鄉村田園牧歌真情歌頌;文革期間經歷壓抑和荒廢,基本中斷版畫創作;「文化大革命」結束後,60多歲的羅映球梳理思路,研究思考,運用自己獨創的「遁刻法」版畫系統表現手段,再現粵東地區安靜祥和、和諧秀美的田園風光,創作了《粵東風光組畫》、《八鄉山》、《鐵山》和《春風吹綠客家村》等田園佳作。
3.地方特色濃鬱, 眷戀桑梓風物。
羅映球一生創作版畫超過千件,其作品有明顯客家鄉村的地方特色。在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無數次對粵東山區的景物寫生,不斷地把他們作為創作題材,粵東的一景一物,在其腦海中深深地留下了烙印。興梅地區聚居的客家人,有著濃鬱的客家文化,客家圍屋獨特的造型、客家婦女秀美的服飾、粵東山區特有的地貌,成為其描繪的對象,客家人吃苦耐勞、艱苦創業勇於開拓的人文精神和粵東山區自然環境被巧妙結合,糅合到作品之中。在創作《嘉應風光》巨作的時候,結合了《蕉嶺四水》、《丘逢甲故居》、《平遠南臺山》、《興寧四望嶂》、《合水水庫》、《文峰塔》、《水口大橋》、《黃遵憲故居》、《葉劍英故居》、《靈光寺》、《八鄉山八鄉中學》、《鬆口塔》、《大埔三河壩》和《風順硫磺》等十餘個局部,也正是有了這份摯愛家鄉桑梓風物的感切眷戀之情,羅映球在版畫創作過程中,才能飽含激情,一氣呵成。
4.技法個性鮮明,刀法刀味並重。
羅映球的版畫作品技法個性鮮明。早期,受李樺、張慧等人影響,人物與背景簡單對比,畫面組織單純,除必要的刻畫主體對象外,其他均以交錯的線條替代背景,技法相對單一,這一階段的木刻在風格上,蘇聯木刻和珂勒版畫痕跡相對明顯。四十年代後,羅映球不斷拓寬視野,對版畫的認識有了明顯的進步,畫面日趨完整,主次明確,表現更趨於風格化,後因與李樺、梁永泰、吳宗翰等共事,同時接觸到更多的版畫家和版畫作品,也為他形成自己的風格奠定了切實的基礎。這一階段,他將寫實與象徵的手法結合,刀法細膩,排線精煉,手法上陽刻與陰刻結合,合理利用木板的肌理,以形成背景的極簡化處理。如作品《魯迅遺像》的創作,正是用三角刀代筆的嚴謹表現,在形象的處理上他更加注重對象的動感和木刻的刀口味。五十、六十年代後,作品以謳歌新中國人民大眾嶄新面貌和新事物為主,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客家圍屋等山村田園風光,並和民俗風情結合在一起,再現新中國、新時代、新客家的新面貌。文革後,羅映球潛心鑽研木版畫的審美規律和專業技法,打造出既有鄉土氣息,又有典型嶺南風情的版畫藝術風格,這一階段也是其版畫創作的第二高峰,其版畫風格也自成一家,有自己成熟的表現語言,突出刀味和刀法多變組合,表現上弱化木板黑白的對比,在相對柔和的刀痕上施色,並汲取中國畫山水意境的空間處理精華,合理處理了畫面的空間虛實關係。
二、羅映球版畫藝術成就的形成
審度羅映球的藝術成就,其作品的美學價值、語言風格和歷史價值的產生,與其生活的歷史大環境、粵東北農村生活生產的經歷和積極探索版畫藝術的熱情是分不開的。
1.歷史大環境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羅映球經歷了90多年的滄桑,歷史跨度大,不同的歷史背景對其醉心於版畫藝術並取得輝煌的成就影響很大。
(1)新文化思潮和魯迅精神對其產生了啟迪作用。
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1929年魯迅以「朝花社」名義出版藝苑朝華畫輯《近代木刻選集》,拉開介紹創作木刻的序幕;1931年8月,魯迅在上海舉辦木刻講習會,標誌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開始。這些都為羅映球以後踏上漫長而輝煌的版畫藝術之路產生了啟迪,並奠定了切實的思想基礎。
(2)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觸發其用木刻宣傳抗日的熱情。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寇佔領東北三省,全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寇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羅映球參與「興寧抗敵後援會」,繪製國難地圖等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與同學曾鐸良、羅文耀在興寧東門的立範小學舉辦三人聯展,畫展內容以宣傳抗日為主,展出木刻作品《作坊》;1941年在梅縣啟文中學(後改為隆文中學)任教,為啟中壁報繪製抗日漫畫,展出了木刻作品《在敵人的鐵蹄下》,後受邀興寧防空指揮部畫地圖。同年,木刻連環畫《一個人的受難》在《防空季刊》上發表;1942年因故在國民黨部隊搞木刻,與李樺、梁永泰、吳忠翰等一同,宣傳抗日,負責出版《前哨》、《戰地畫刊》、《鐵筆新選》、《現代將領集》等;1944年,在寧中中學任教期間,創作了《口甜心劍》、《迫糧》、《搶修橋梁》等作品,在上海《大公報》發表,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為其編輯出版了《旅途拾零》等4冊木刻選集。羅映球成了名符其實用刻刀宣傳抗日的先鋒戰士。
(3)受有識之士影響,走上版畫藝術的徵途。
1932年羅映球考入興寧縣立一中,拜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為師,得到悉心載培和教導(後遵何囑託指導王立木刻創作);向畢業於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的美術教師劉漢光學習中國畫,並經常隨其出外寫生;1934年至1935年在永和補習館補習期間,結識畫家傅思達,繪畫受其輔導;1936年羅映球在文宇小學任教,結識羅清楨,受其影響,開始木刻創作,在上海《大公報》發表木刻作品多幅,其中有反映工人失業自殺的作品《失業者》和作品《骨肉流離道路中》等。在其木刻版畫學習成長的道路上,與有識志士思想上對其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2.粵東農村生活的經歷為創作提供了源泉。
羅映球內心質樸,情感豐富,長期生活在粵東山區客家農村,對粵東的山水草木了如指掌,熟悉客家人們生產、生活狀況和不同時代的心理特徵及對生活的態度和情趣,豐厚的農村生活的經歷,為其版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如在《農忙時節》、《客家女》、《不誤農時》、《挑肥》、《待歸》和《春華秋實》等作品中,刻意表現了客家女的勤勞與樸實,《客家之春》和《山村巨變》中表現了對客家圍龍屋的脈脈溫情,還在《百牛圖》、《牧歸》和《牧牛》等作品中對客家人們勞動生產好夥伴—牛進行歌頌。羅映球用作品表現客家山區的民俗風土人情、謳歌不同歷史時期農村的變化和刻畫客家人民的精神面貌的版畫藝術精神,從本質上說,與其土生土長的農村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3.淡泊明志,醉沉版畫創作。
90多年的生命歷程,羅映球身居農村,卻淡泊明志,閱盡人世滄桑,踏遍粵東山水,「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發現和創造不平凡的藝術美」,他甘願過清雅簡單的農村生活,有條不紊醉沉於版畫創作。70多年的藝術生涯,經歷過抗日戰爭的烽火、當家作主的欣喜、政治運動的衝擊和解放思想的自由,期間放棄過不少能改變自己人生境遇的機會,始終堅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生活在半封閉式的農村的老屋,過著清淡的藝術人生。羅映球雖為一普通老師,胸懷卻博愛廣闊,默默耕耘,用刀筆鐫刻自己沉毅悠長的版畫人生。
羅映球致力於版畫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創新性的創作探索,執著前行,一枝獨秀,為今天人們進行嶺南地域版畫藝術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範本。其藝術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他在粵東山區農村生活的經歷、對客家人們勤勞精神的膜拜、摯愛家鄉的激情獲取和減淡人生的人格魅力,正是這些造就了羅映球的版畫藝術輝煌。
本文由靳雄步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責任編輯:梁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