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藝|中國當代版畫變革的親歷者——羅映球

2021-01-10 藝訊文化網

羅映球是中國當代版畫變革的親歷者,其木刻作品時代特徵明確,富有生活氣息,常以客家山村、潮汕海上風光等現實題材進行創作,對鄉村田園牧歌真情歌頌。其作品藝術風格清新,技法特色鮮明,將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有機結合;羅映球筆耕不輟,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版畫傑作,自創「遁刻法」(減板木刻)技法,載入版畫史冊。本文擬從歷史大環境影響、農村生活經歷和清雅減淡的人生觀等角度來剖析其版畫藝術成就獲得的誘因。

羅映球(1914—2006),廣東興寧人,出生於一泥水匠家庭,一輩子生活在貧困的粵東北山區,自1936年第一張《失業者》木刻作品在上海《大公報》發表到2006年逝世期間,從事木刻藝術創作長達70多年,創作木刻作品千餘件,其木刻作品時代特徵明確,富有濃鬱客家山區生活氣息。中國著名版畫家、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古元先生曾親筆為羅映球先生寫下「碩果纍纍、刀筆生輝」的題詞。羅映球擇「藝」固執,筆耕不輟,自創「遁刻法」(減板木刻)技法,在中國版畫發展史中被確認為是「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變革」。

一、羅映球版畫藝術成就表現

羅映球在平凡人生中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用自己的版畫藝術書寫著中國美術現代進程,豐富了人們對20世紀中國美術整體狀況的認識。

1.把握時代脈搏,刀筆創造輝煌。

羅映球的版畫作品時代特徵明確,題材緊扣現實脈搏。30年代受同鄉影響揮刀向木,繼承了新興木刻運動的戰鬥精神。抗戰爆發後,以版畫作為宣傳利器,成為廣東地區新興木刻運動的重要參與者與見證者。其抗戰時期的版畫作品有著鮮明的「文化刀筆」之特點,以抗戰生活為主要創作題材,表現被壓迫的人民生活困苦,並通過刻畫現實的鬥爭生活,來喚醒民眾的鬥志。創作的《骨肉流離道路中》,表現被日帝鐵蹄蹂躪的中國,餓殍遍地,財狼撕咬陳屍的悽慘場面,以喚醒人民奮起反抗侵略;《精心操作》、《作坊》和《支前模範》表現的是「盧溝橋事變」後珠三角部分城市淪陷,後方發展經濟支援前線戰鬥社會現狀;1939年創作《搶修敵機炸毀的橋梁》,反映興寧人民與日寇展開鬥爭的英勇精神。此外,創作的《到前線去》和《前夜》等作品則刻畫了青年學生對光明的嚮往和投身革命的熱情;五、六十年代迎來個人創作的第一個高峰,作品大多記錄鄉下生活,具有濃鬱的時代氣息。七、八十年代後羅映球的版畫技法更趨成熟,自創「遁刻法」;1991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評選的「新興版畫貢獻獎」。羅映球用刀筆鑄就其版畫藝術的輝煌。

《作坊》

2.風格質樸清新,唱吟田園牧歌。

50年代始,羅映球版畫創作題材主要以風景、勞動場景和人物肖像為主,畫面風格質樸清新,常以客家山村、潮汕的海上風光作表現內容,以具有社會主義特徵的公路、大橋、火車、電線桿、機動船和現代人物為對象,寫實通俗,將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有機結合。羅映球摒棄自己內力深厚的中國傳統文人山水畫的荒寒意境,在版畫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生活場景。如:作品《黎明曲》、《汕頭市礐頭風光》、《漁村》、《文峰秋色》和《合水之夜》等。這一時期,羅映球在版畫領域成功地找到了突破口,並發生了質的飛躍。《把青春獻給農莊》的創作,標誌著大幅面、大場景版畫創作的開始。

羅映球致力於描繪家鄉樸實秀麗的自然風光和靜謐的田園景色。作品《和諧靜穆》、《歸》、《工地一角》、《假日在河邊》、《戴月歸》、《一擔綠肥一擔歌》和《唱支山歌過山崗》、《牧歸》中,皆對粵東鄉村田園牧歌真情歌頌;文革期間經歷壓抑和荒廢,基本中斷版畫創作;「文化大革命」結束後,60多歲的羅映球梳理思路,研究思考,運用自己獨創的「遁刻法」版畫系統表現手段,再現粵東地區安靜祥和、和諧秀美的田園風光,創作了《粵東風光組畫》、《八鄉山》、《鐵山》和《春風吹綠客家村》等田園佳作。

《黎明曲》
《漁村》

3.地方特色濃鬱, 眷戀桑梓風物。

羅映球一生創作版畫超過千件,其作品有明顯客家鄉村的地方特色。在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無數次對粵東山區的景物寫生,不斷地把他們作為創作題材,粵東的一景一物,在其腦海中深深地留下了烙印。興梅地區聚居的客家人,有著濃鬱的客家文化,客家圍屋獨特的造型、客家婦女秀美的服飾、粵東山區特有的地貌,成為其描繪的對象,客家人吃苦耐勞、艱苦創業勇於開拓的人文精神和粵東山區自然環境被巧妙結合,糅合到作品之中。在創作《嘉應風光》巨作的時候,結合了《蕉嶺四水》、《丘逢甲故居》、《平遠南臺山》、《興寧四望嶂》、《合水水庫》、《文峰塔》、《水口大橋》、《黃遵憲故居》、《葉劍英故居》、《靈光寺》、《八鄉山八鄉中學》、《鬆口塔》、《大埔三河壩》和《風順硫磺》等十餘個局部,也正是有了這份摯愛家鄉桑梓風物的感切眷戀之情,羅映球在版畫創作過程中,才能飽含激情,一氣呵成。

《合水水庫》

4.技法個性鮮明,刀法刀味並重。

羅映球的版畫作品技法個性鮮明。早期,受李樺、張慧等人影響,人物與背景簡單對比,畫面組織單純,除必要的刻畫主體對象外,其他均以交錯的線條替代背景,技法相對單一,這一階段的木刻在風格上,蘇聯木刻和珂勒版畫痕跡相對明顯。四十年代後,羅映球不斷拓寬視野,對版畫的認識有了明顯的進步,畫面日趨完整,主次明確,表現更趨於風格化,後因與李樺、梁永泰、吳宗翰等共事,同時接觸到更多的版畫家和版畫作品,也為他形成自己的風格奠定了切實的基礎。這一階段,他將寫實與象徵的手法結合,刀法細膩,排線精煉,手法上陽刻與陰刻結合,合理利用木板的肌理,以形成背景的極簡化處理。如作品《魯迅遺像》的創作,正是用三角刀代筆的嚴謹表現,在形象的處理上他更加注重對象的動感和木刻的刀口味。五十、六十年代後,作品以謳歌新中國人民大眾嶄新面貌和新事物為主,用寫實的手法描繪客家圍屋等山村田園風光,並和民俗風情結合在一起,再現新中國、新時代、新客家的新面貌。文革後,羅映球潛心鑽研木版畫的審美規律和專業技法,打造出既有鄉土氣息,又有典型嶺南風情的版畫藝術風格,這一階段也是其版畫創作的第二高峰,其版畫風格也自成一家,有自己成熟的表現語言,突出刀味和刀法多變組合,表現上弱化木板黑白的對比,在相對柔和的刀痕上施色,並汲取中國畫山水意境的空間處理精華,合理處理了畫面的空間虛實關係。

《唱支山歌過山崗》

二、羅映球版畫藝術成就的形成

審度羅映球的藝術成就,其作品的美學價值、語言風格和歷史價值的產生,與其生活的歷史大環境、粵東北農村生活生產的經歷和積極探索版畫藝術的熱情是分不開的。

1.歷史大環境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羅映球經歷了90多年的滄桑,歷史跨度大,不同的歷史背景對其醉心於版畫藝術並取得輝煌的成就影響很大。

(1)新文化思潮和魯迅精神對其產生了啟迪作用。

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1929年魯迅以「朝花社」名義出版藝苑朝華畫輯《近代木刻選集》,拉開介紹創作木刻的序幕;1931年8月,魯迅在上海舉辦木刻講習會,標誌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開始。這些都為羅映球以後踏上漫長而輝煌的版畫藝術之路產生了啟迪,並奠定了切實的思想基礎。

《到前線去》

(2)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觸發其用木刻宣傳抗日的熱情。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寇佔領東北三省,全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寇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羅映球參與「興寧抗敵後援會」,繪製國難地圖等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與同學曾鐸良、羅文耀在興寧東門的立範小學舉辦三人聯展,畫展內容以宣傳抗日為主,展出木刻作品《作坊》;1941年在梅縣啟文中學(後改為隆文中學)任教,為啟中壁報繪製抗日漫畫,展出了木刻作品《在敵人的鐵蹄下》,後受邀興寧防空指揮部畫地圖。同年,木刻連環畫《一個人的受難》在《防空季刊》上發表;1942年因故在國民黨部隊搞木刻,與李樺、梁永泰、吳忠翰等一同,宣傳抗日,負責出版《前哨》、《戰地畫刊》、《鐵筆新選》、《現代將領集》等;1944年,在寧中中學任教期間,創作了《口甜心劍》、《迫糧》、《搶修橋梁》等作品,在上海《大公報》發表,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為其編輯出版了《旅途拾零》等4冊木刻選集。羅映球成了名符其實用刻刀宣傳抗日的先鋒戰士。

《 在敵人的鐵蹄下》

(3)受有識之士影響,走上版畫藝術的徵途。

1932年羅映球考入興寧縣立一中,拜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為師,得到悉心載培和教導(後遵何囑託指導王立木刻創作);向畢業於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的美術教師劉漢光學習中國畫,並經常隨其出外寫生;1934年至1935年在永和補習館補習期間,結識畫家傅思達,繪畫受其輔導;1936年羅映球在文宇小學任教,結識羅清楨,受其影響,開始木刻創作,在上海《大公報》發表木刻作品多幅,其中有反映工人失業自殺的作品《失業者》和作品《骨肉流離道路中》等。在其木刻版畫學習成長的道路上,與有識志士思想上對其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2.粵東農村生活的經歷為創作提供了源泉。

羅映球內心質樸,情感豐富,長期生活在粵東山區客家農村,對粵東的山水草木了如指掌,熟悉客家人們生產、生活狀況和不同時代的心理特徵及對生活的態度和情趣,豐厚的農村生活的經歷,為其版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如在《農忙時節》、《客家女》、《不誤農時》、《挑肥》、《待歸》和《春華秋實》等作品中,刻意表現了客家女的勤勞與樸實,《客家之春》和《山村巨變》中表現了對客家圍龍屋的脈脈溫情,還在《百牛圖》、《牧歸》和《牧牛》等作品中對客家人們勞動生產好夥伴—牛進行歌頌。羅映球用作品表現客家山區的民俗風土人情、謳歌不同歷史時期農村的變化和刻畫客家人民的精神面貌的版畫藝術精神,從本質上說,與其土生土長的農村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農忙時節》

3.淡泊明志,醉沉版畫創作。

90多年的生命歷程,羅映球身居農村,卻淡泊明志,閱盡人世滄桑,踏遍粵東山水,「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發現和創造不平凡的藝術美」,他甘願過清雅簡單的農村生活,有條不紊醉沉於版畫創作。70多年的藝術生涯,經歷過抗日戰爭的烽火、當家作主的欣喜、政治運動的衝擊和解放思想的自由,期間放棄過不少能改變自己人生境遇的機會,始終堅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生活在半封閉式的農村的老屋,過著清淡的藝術人生。羅映球雖為一普通老師,胸懷卻博愛廣闊,默默耕耘,用刀筆鐫刻自己沉毅悠長的版畫人生。

《田園牧歌》

羅映球致力於版畫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創新性的創作探索,執著前行,一枝獨秀,為今天人們進行嶺南地域版畫藝術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範本。其藝術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他在粵東山區農村生活的經歷、對客家人們勤勞精神的膜拜、摯愛家鄉的激情獲取和減淡人生的人格魅力,正是這些造就了羅映球的版畫藝術輝煌。

本文由靳雄步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責任編輯:梁飛龍

相關焦點

  • 版畫之巔 —中國當代版畫大家邀請展作品欣賞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任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銅版畫學科重要帶頭人之一。中國優秀的銅版畫代表畫家之一,曾在新疆工作15年;1978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5年由華中科技大學調入華中師範大學,負責籌建美術學科,先後四屆任美術學院院長。
  • 當現代詩歌遇見當代版畫,徐志摩、胡適未及親見的跨界碰撞!
    經過反覆推敲與多方論證,每冊詩集精心選取參照版本,從而經歷了曲折的尋「本」之路;而為了體現詩集中美的趣味,特邀五位中國當代青年版畫家重新創作版畫作為插畫,力求碰撞出美的火花。於是,民國才子和當代新銳,就這樣,聯袂出獨秀的美。
  • 賞析這些藏品,追憶作為「中國新興版畫之父」的魯迅
    中國》、張望《受傷的頭》等經典之作,亦有張慧、力群、楊涵、楊可揚等人的代表之作。這些展出品,一小部分是魯迅生前的收藏,另外主要是魯迅在那個年代所培養的青年版畫家的作品。展覽旨在讓觀眾欣賞當代版畫藝術家作品、感受美的同時,體悟魯迅在版畫領域的卓越貢獻,向魯迅先生致敬。
  • 龍江版畫裡的「風情」萬種
    □本報記者李淅 今年初以來,黑龍江省美術館、黑龍江省版畫院開展了「黑龍江風情版畫」的主題創作、展示工作,整合我省優秀版畫創作人才力量積極投入到這次主題創作之中,最終由專家評審團從70餘件參評作品中評選出優秀作品20餘件,精心策劃了「畫說龍江·黑龍江風情版畫主題創作展」。
  • 版畫絕對不是小畫種!看新興木刻版畫,賞力與美、黑與白、線與面
    版畫一般指用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板、石板、麻膠、銅板、鋅板等板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雖然有長久的歷史,但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向來不受青睞的冷門品種。  在這個時期,廣東出現了眾多版畫名家,創作的作品成為中國版畫界的經典之作,至今不少仍在市場上流通。
  • 版畫貴族—銅版直刻
    為了改變英國版畫粗糙的印象,必須印製出令人驚艷的作品,最後,保德勒僱用英國版畫先鋒威廉‧伍列特刻制畫家理查‧威爾森的《處死妮奧普的孩子們》,獲致極大成功,促成法國人接受交換作品的交易方式。實際上,這是第一件在法國大受歡迎的英國版畫。1770年代,英國版畫出口多過進口數倍,應該歸功保德勒的努力。
  • 青年水印木刻版畫作品展單元
    「行遠及眾——中國水印木刻版畫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首展中,典藏水印木刻版畫作品展、水印木刻版畫邀請展、青年水印木刻版畫展三個單元,共展出創作水印木刻版畫作品兩百多件,時間跨越了約60年,展示了創作水印木刻版畫在現當代各個時期的不同面貌
  • 古今中外經典版畫作品集
    7到14世紀的版畫印刷術起源於中國。大約在7世紀的中國唐朝,一種完善的印刷技術——雕版印刷術開始盛行。雕版印刷術的製作工序是將每一個印稿製版後反向刻好,然後印刷。從風格上說,這段時期的版畫開啟了線刻版畫的格局,並且形成了中國傳統版畫以線為主的藝術風格,它深受國畫和書法的影響,在行線時講究起承轉合,在形象的處理上注重神與形的結合,而不是追求簡單的形似。布局上也繼承了同時代人物畫的優點。這一風格在印刷術西傳的過程中也深刻地影響了歐洲早期版畫的繪製技巧。
  • 中國涉疆反恐紀錄片第三集播出 關注暴恐親歷者、受害者
    中國涉疆反恐紀錄片第三集播出 關注暴恐親歷者、受害者 2020-06-19 12:17:13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記者 楊程晨 楊喆)由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拍攝製作的紀錄片《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19日上午播出。
  • 《勝利時刻》史實再現,親歷者娓娓道來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75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大型綜藝文化特別節目《勝利時刻》,將於9月3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央視頻互動播出。《勝利時刻》特別節目將從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主題美術作品中選取經典代表作在時空美術館展示,並邀請創作者、歷史學者、博物館研究員、親歷者或家屬等嘉賓到現場全方位講述作品的創作過程和背後的歷史故事。
  • 踏進古巴最古老的版畫工作室
    之所以介紹古巴古老的版畫工坊也是因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中國有著相近的一面,談古今,聊版畫的事。同期中國,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政府支持古巴革命於1960年9月同古巴建立了外交關係。進入了革命勝利時期,1961年4月美中央情報局策劃的僱傭軍在吉隆灘登陸入侵潰敗。卡斯楚同時宣布古將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 名家限量版畫:買得起的藝術品
    但是,對於名家限量版畫的藝術價值、收藏意義和投資空間,卻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藝術品還是印刷品?   許多版畫家認為,對於限量版畫,首先要區分開原創版畫和複製版畫,兩者截然不同。原創版畫,是指藝術家獨立構思,運用刀法刻痕等獨特的版畫語言親自創作的作品,且是限量印製。
  • 深圳觀瀾版畫基地將閉園改造
    2019年8月9日至2019年9月30日,深圳觀瀾版畫基地將閉園進行改造提升工程。 深圳觀瀾版畫基地將閉園改造 為進一步提升觀瀾版畫基地的環境設施和服務品質,深圳觀瀾版畫基地決定閉園進行改造提升工程 閉園時間:2019年8月9日至2019年9月30日。
  •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人工智慧時代的廣告變革與趨勢
    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這個問題有待我們以全新視界加以考察。有鑑於此,伺服器藝術基金會(籌)特別打造的線上藝術專欄 —— 有名堂 應運而生,專欄以《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為主題組織一系列講座,並特邀在符號學與當代藝術方面有獨到研究的著名專家學者組成策劃委員會。講座計劃兩到三周推出一期,每期邀請一位主講嘉賓和兩到三位討論嘉賓在線直播。
  • 觀瀾版畫基地和中國版畫博物館將於3月27日恢復開放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3月26日訊(記者 鄭瑞欣)記者獲悉,中國·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和中國版畫博物館在確保疫情防抗工作穩步推進的前提下,根據省市相關文件精神和要求,將於3月27日恢復開放其中,中國·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開放時間為9:00-18:00,夜場燈光秀、花田、藝術家工作室等部分區域暫不開放;中國版畫博物館開放時間為10:00-17:00,每周二閉館,重大節假日除外。為確保園區及場館觀眾參觀安全,在疫情期間參觀者需實名制預約,以便控制人流。
  • 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6周年:親歷者揭秘「傳奇故事」
    作者 | 鄭悅萍 吳明靜 編者按 10月16日是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紀念日。56年前,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
  • 第三屆·塞爾維亞國際版畫三年展開幕︱中國藝術家獲組委會大獎
    彝家人  60cm × 40cm  凸版  蔣佩岑  2015焦志強,藝術家從事版畫創作。作品自述:一件唐裝和漢字法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合符號來表明對傳統的認知和態度。作品散發出一種中國傳統審美所崇尚的清虛意趣,給人以輕鬆的審美心態和審美體驗。
  • 版畫·延伸丨倫勃朗與蝕刻版畫
    紡織同業會抽樣官群像丨畫布油畫丨191×279cm丨1662年倫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刻銅版畫,在欣賞過倫勃朗聞名於世的油畫之餘,這裡讓我們了解一下他不為藝術界之外的人所熟知的銅版畫。在一切時代最受歡迎的雕版藝術家中,倫勃朗佔據了第一位。倫勃朗是第一位用腐蝕劑製版的藝術家,銅蝕版畫的出現極大改變了銅版畫的面貌。
  • 深圳文博會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分會場開幕
    南方網訊 (全媒體記者/吳永奎)今日上午,第十三屆深圳文博會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分會場在中國版畫博物館拉開序幕。    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從2007年誕生至今,已走過十年時光,同年誕生的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通過五屆十年的磨礪,已經成為中國最權威、規模最大、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版畫展覽盛典,而2017年第四屆中國青年版畫展又選擇在觀瀾的中國版畫博物館舉行,且展期安排在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期間,雙展共聚,讓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成為了今年文博會分量頗重的分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