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過了半途,才越來越明白遠古先民的智慧精髓有多麼令人驚嘆。並不是一味地宣揚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文明綿延至今、沒有斷層,而是到了中年以後,會更容易明白為什麼這些古人心智的結晶可以大浪淘沙,陪伴我們走到現在,並將持續不斷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智。
我是現在才開始在家裡和包裡都放著一本《易經》的,年輕時候的我,因為古代典籍高深莫測自發屏蔽掉要看的可能,總是在別人提及的時候,不懂也勉強保持著鎮定和心虛的微笑,卻還是轉頭就將要看看這本書的欲望繼續無休止地擱置下去。
01 《易經》為儒家經典,是這一生中必須要看的書籍之一,越早越受益
《易經》在「六經」之中,因其體例和內容而被特別地列為佔卜之書,散放著一股神秘氣息,不乏有人將它看作是迷信的象徵,而事實上以訛傳訛的人大部分是沒有讀過這本書的人:
《易經》在人眼中之神秘,在於它從江湖術士滔滔不絕的顛倒陰陽中透露出宿命的玄機;《易經》在智者眼中之神秘,在於其深刻的思辨智慧和樸素的辯證觀念。《易經》肯定事物的運動變化永無窮盡,認為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哲學權威捷恩則說:「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
量子物理學家玻爾驚嘆幾千年前的太極圖與他發明的並協(互補) 原理頗為吻合,並以太極圖為其族徽核心。
02 《易經》之影響可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應正確辯證客觀對待
《易經》因其直擊萬事萬物根本之理而為各科所援用,正所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孔子讀《易》而「韋編三絕」;,由此可見一斑。
網上和一些書籍中總是傳說著愛因斯坦和《易經》的淵源,其實並不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話說:「如果這個已經被做了出來,那倒是令人驚奇的。」
也有人說:愛因斯坦思維敏捷深邃,思路廣泛。為了探索宇宙奧秘,他曾研究過東方的《大藏經》和《易經》。他在日記裡曾三次提到《易經》。愛因斯坦說:「我是一個研究科學的人,我深切地知道,今天的科學只能證明某種物體的存在,而不能證明某種物體不存在。」
他從來不曾表達過他說的什麼成果是在中國,或者是自己的成果受到了中國《易經》的什麼影響。但是,《易經》對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曾經在科學著述上有所啟發。這個也是不爭的事實。
03 《易經》成書,有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等
在《易經》流傳下來的最原始文本中,有些文字已無人可識。有研究者發現諸學中不少牽強附會之說。因而,學習《易經》,我們最正確的態度就是辯證科學客觀地對待各種學派之爭。只有這樣,方能一窺典籍之奧秘,通曉字裡行間的智慧,真正達到啟迪智慧、傳承文明的目的。
在423頭條知識節上,經過多方比對,又入手了這套性價比最高的《易經》,即本此原則而敷演,內容安排上,分為原文、注釋、講解、爻辭解析等幾部分,力求以平實清晰的語言、辯證的論述啟發讀者,拋卻驚世駭俗之論、虛遠玄妙之談,使初入門者起始階段就能踏入恰當的學習途徑。
《易經》的智慧如清泉,綿遠流長,汲之不盡。在《乾卦》的《象辭》中,作者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名言可謂家喻戶曉,激勵著無數的國人奮鬥和自強。
這種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精神,正是《易經》的偉大精神。
《周易條辭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為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間最偉大的品德就是珍愛生命,生生不息的過程就是易啊。」這其實就是《易經》的偉大精神真諦勸導人愛惜生命,不要肆意殘害生命。這裡指的生命包含了人、動物和植物,都是需要愛護的生命,這就是儒家所謂的仁心。(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