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自強不息的,是剛健的,但是凡屬於剛健的,都需要有堅強根基的養育,沒有底氣的雄健就等於零。
以下幾點是《易經》在培養基礎性條件所作出的積極努力:
其一,寬厚的品德,大量容人,培養廣大的人際關係基礎。
《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社會是眾人的社會,不是一個人的社會,當一個人孤立於社會之中時,沒多久就要枯萎了,因為人的力量來自於社會,能力的運用在於社會,這就需要厚養一些人際關係基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面和見解,難免有所反對、有所支持,你無法和所有人持共同意見,甚至只有一個人讓你面對的情況下,你也無法總是和其持共同意見,在意見相左的情況下,你必須具備一樣品德,就是「厚德載物」,非如此,你不可能聚眾,不可能擁有群眾基礎。
其二,懂得物質性的生養和休憩。
《易經》:「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人是肉體動物,人的精神也是肉體的功能,肉體是由食物組成的,沒有適當的飲食宴樂,肉體無法持續運行完好的功能,這點是不容忽視的。
但是,人體還有一個基本的功能,就是時而需要休憩,不可能持續運行恆久,每天晚上必須睡覺,《易經》是重視晚上的睡眠的,一個好的睡眠,能使第二天精神旺盛,滔滔不絕,不良的睡眠習慣,可能導致精神萎靡不振。
這兩點物質性的原因,絕非小事,雖然聽起來簡單,卻是達到事業成功、人生輝煌所不可少的必要性條件。
其三,善於知人識勢,互動互相資益。
《易經》:「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易經》主張把人進行類屬的劃分,以此來進行一定的判斷和理解,以辨別一樣事物,人與人之間,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在沒有頭緒中,從人的類屬進行一定的辨析,是起到簡化作用的,可以更為迅速地理解一個人或者一樣事物的。
《易經》:「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事情有點怪怪的,不太正常的樣子,其實幾乎所有事情都會有如此的一面,所謂正常不過是過去的事情留下的刻板印象而已,事物是發展的、常新的,怎麼可能還如過去一樣,看起來不怪的呢,對此《易經》認為萬物莫不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在此同異之間去思考,尋覓,定有所得,可以濟事。
《易經》:「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對於悟出的道道,和朋友們互相切磋,豈有不增進各自的智慧的?隱藏起來不互相探討的,你豈能發現別人需要你的什麼思路,豈能發現如何才能說服別人,豈能知道別人的思考在哪裡?因此,你要將你的智慧運用到社會上,互相切磋講習,必不可少,否則你不知道你該提供些什麼給社會。
以上三點,在人際性的、物質性的、智力性的三者,奠定了個人成功之基礎。
一個月讀完《易經》,有興趣點進去:
時間碎片化的時代,快讀,白話國學,是對讀者最好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