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為你讀詩】孤獨國

2021-02-22 MOOC



《孤獨國》
周夢蝶


昨夜,我又夢見我
赤裸裸地趺坐在負雪的山峰上。

這裡的氣候黏在冬天與春天的接口處
(這裡的雪是溫柔如天鵝絨的)
這裡沒有嬲騷的市聲
只有時間嚼著時間的反芻的微響

這裡沒有眼鏡蛇、貓頭鷹與人面獸
只有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

這裡沒有文字、經緯、千手千眼佛
觸處是一團渾渾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

這裡白晝幽闃窈窕如夜
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

而這裡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甚至虛空也懂手談,
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帝皇。

周夢蝶詩集:孤獨國

摘要:周夢蝶在臺灣詩壇是一位很有影響的現代派詩人,他悲苦的人生經歷使他的詩歌表現出了與其它詩人迥然不同的詩歌特質。因而他的詩歌具有濃厚的宗教情懷,同時他詩作的現代性所閃射出的是東方古典的睿智與玄妙。

在臺灣當代詩壇上,周夢蝶及其詩作恐怕是最為獨特的,留給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他獨特的悲苦命運使他的詩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禪宗乃至基督的宗教情懷,同時他的詩歌所閃射出的是東方古典的睿智與玄妙,使其作品以特有的色彩和韻味開放在臺灣和整個中國的詩壇上,成為中國現代派詩的一朵奇葩。



周夢蝶,原名周起述,1920年陰曆12月29日生於河南省淅川縣,而此前的四個月,他的父親撒手西去,由母親把他和兩個姐姐在含辛茹苦中養大。童年失怙的生活,使他養成了較為內向的個性,也影響了他後來幾十年的生活。由於家境的貧困,所以他讀私塾很用功,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而且只讀一年就考入了安陽初中,1943年考入開封師範學校,但由於家貧和戰亂的原因而輟學,1947年又入宛西鄉村師範,同年加入了國民黨的青年軍。周夢蝶在17歲由母親包辦結了婚,夫妻感情也不錯,並且生有二男一女。1948年他拋婦別雛,隻身一人隨國民黨軍來到臺灣,開始了孤獨一人的生活。周夢蝶於1956從國民黨軍中退伍,此後厄運似乎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生計,他擺過書攤,看管過茶莊,甚至還當過守墓人。周夢蝶到了晚年,處境更為悲慘,1980年他因患胃潰瘍而住院,並將胃切除四分之三,同時也結束了他近20年的書攤生涯。

也許是特殊的生活經歷形成了他特殊的性格,周夢蝶在臺灣詩壇上的確是個奇特的詩人,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就連在臺北武昌街擺書攤時也專賣那些冷僻的哲學、詩集、詩刊等文學讀物,所以當1959年他的第一部詩集《孤獨國》出版後,人們送其雅號為「孤獨國主」,1962年以後他每日靜坐街頭開始禮佛習禪,對來來往往的紅男綠女不為所動,儼如一入定老僧,成為臺北街頭一景,惹得許多人不買書也要駐足觀看一番。1965年文星書店出版了他充滿禪味的詩集《還魂草》,由於他寫詩精雕細琢,苦苦吟思,所以人們又送給他一個雅號「苦僧詩人」。此後,他的一些詩作雖有陸續發表,但一直未能結集出版,也許他正是要「以詩的悲哀,徵服生命的悲哀」。



「周夢蝶無論在生活態度上,及文學表達方面,都含有深厚的傳統知識分子的色彩。他像是一株緊緊紮根在傳統文化土地上的未凋的松樹」(戴訓楊《新時代的採菊人——周夢蝶其詩其人》),的確,對人生悲苦的態度,傳統的知識分子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同。著名學者葉嘉瑩在為周夢蝶的第二部詩集《還魂草》作序時曾把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將悲苦消融於智慧的體悟,如陶淵明、李白、杜甫、歐陽修、蘇東坡等。於是也就有了「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逸緻,也有了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曠達胸襟。第二類則是一味沉溺於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如屈原、李商隱。於是屈原發出了「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感慨,最終落得自沉汨羅的悲劇,留下了千古遺憾。第三類借山水的悠閒來排解內心矛盾,如謝靈運。周夢蝶則似乎與這些古代詩人不同,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這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佔面積,另一種是不佔面積的,而他屬於後者。這也許是他欲求擺脫而未得擺脫的一種自我調侃吧。看來,儘管現實生活對他來說是孤絕無望的,但他對悲苦的態度還是豁達的。

周夢蝶在性格上雖孤獨但卻又是曠達的,沉靜卻又是嚮往自由的,落拓但卻又是不自卑的。正如《七十年代詩選》編者說:「從沒有一個人像周夢蝶那樣贏得更多純粹心靈的迎擁與嚮往。周夢蝶是孤絕的,周夢蝶是黯淡的,但是他的內裡卻是無比的豐盈與執著。」也正是他內心的執著,無論物質生活如何平乏,他也要以一顆怡然平靜的心去對待,於是也就有了1959年4月《孤獨國》的出版,大部分詩作在紅塵之中而又摒紅塵於千裡之外的孤絕,所以此集一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不可動搖的地位,還被入選為「臺灣文學經典第一份書單。」

儘管周夢蝶不想「赤著腳過他的一生」,但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的性格決定了「不快樂,是他的宿命」。所以,他只好藉助夢,在夢中尋找自我,在《孤獨國》中,他勾畫了一個他理想中的樂園:

這裡的氣候粘在冬天與春天的接口處,

(這裡的雪是溫柔如天鵝絨的)

這裡沒有嬲騷的市聲

只有時間嚼著時間反芻的微響

這裡沒有眼鏡蛇、貓頭鷹和人面獸

只有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

這裡沒有文字、經緯、千手千眼佛

觸處是一團渾渾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

這裡白晝幽闃窈窕如夜

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

而這裡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甚至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皇帝

在這裡,我們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解讀這首詩,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周夢蝶正是由於擺脫悲苦生活的欲望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所以他採取了一種迂迴的方式表現在詩作中,他想藉助詩歌中的夢境來排譴他心中的鬱悶,於是在他理想的樂園中出現了天鵝絨的雪,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等形象,結尾「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皇帝」,表明了他對悲苦命運的態度,即使不能擺脫命運的捉弄,但也要做生活的主人,即使「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他也要執著的追求,因為,他理想中的樂園沒有塵世間的一切醜惡,就連寒冷也「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也正是由於人生的坎坷,心境的悲苦,具有深厚古典文化素養的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寄託,他的筆名就取自莊子的《齊物論》篇,周夢蝶以此典故為名,可見他對莊子是十分推崇的,如詩作《逍遙遊》就引用了莊子的開頭部分:「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怒而飛……」可見,周夢蝶對莊子的絕對自由思想是嚮往的,尤其在詩中寫道:

絕塵而逸。回眸處

亂雲翻白,波濤千起;

無邊與蒼茫與空曠

展笑著如回鄉

遺落於我蹤影底有無中。

從冷冷的北溟來

我底長背與長爪

猶滯留著昨夜底濡溼;

夢終有醒時——

陰霾撥開,是百尺雷嘯。

……

世界在我翅上

一如歷歷星河之在我膽邊

浩浩天籟之在我脅下……

他認為,也許只有莊周才能使他振翅高飛,這樣,也使得他的詩作顯得沉鬱而凝重,與同為「藍星」成員的覃子豪,余光中等的繁富、輕靈和瑰麗的風格迥然不同。他自己也曾在《孤獨國》的扉頁上引奈都夫人的話為題辭:「以詩的悲哀,徵服生命的悲哀」,可見,用這句話概括他的創作心境和藝術風格,是再恰當不過的。



如果說周夢蝶對莊子的認同與推崇是對其絕對自由思想的肯定,那麼他對禪的接受則出於對現實的放逐。的確,他隻身入臺後,生活坎坷,他也曾為之奮鬥過,追求過,但他總覺得現實人世並不是理想所能寄託的地方,便將眼光移向世俗之外,在佛理禪宗中尋求解脫。在臺灣眾多的現代派詩人中,周夢蝶的詩宗教色彩最為強烈,禪味最重。如《擺渡船上》寫道:「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無盡上/無盡在,無盡在我剎那生滅的悲喜上/是水負載著船和我行走?/抑是我行走,負載著船和水?」詩以萬物相互依存的形象,闡發了禪宗的義理,使有限之物與無限之物溝通;從而瞬間與永恆,有形與無形,悲喜與哀樂,全部融為一體,進入生死同一的化境。正是悲苦的命運才使他找到了禪,也使它的詩充滿了禪思與哲理,因此著名學者葉嘉瑩稱周夢蝶是「一位以哲思凝鑄悲苦的詩人」。

儘管周夢蝶對佛學與禪思的親和,但他並沒有沉入宗教的冥思與玄想之中,他是入世的。也正是這樣使他的詩作呈現出了一冷一熱相互抗衡的兩種力量,而這種詩歌風格是臺灣詩壇少見的,也形成了其詩歌獨特的美學格調。他在著名的《菩提樹下》寫道:

誰是心裡藏著鏡子的人呢?

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給蒙住了,

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

在菩提樹下。一個只有半個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嘆息回答

那欲自高處沉沉俯向他的蔚藍。

……

眾所周知,佛家有「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偈語,而詩句的一開頭就是兩個問句:「誰是心裡藏著鏡子的人呢?」,「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一生呢?」由此可見,冷然寂寞的禪思佛理背後是一顆入世的心靈,尤其是「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中「火」與「雪」意象,不僅具有哲理,而且折射出了更為深邃的情感。正如有的詩評家所說的:「與其說是哲理詩,不若說是一本情詩集,是一份感情的折射,從另一方向橫生出來。在理的毀傷下,那情遂更深邃,更凝注……這過程是痛苦,就像《菩提樹下》、《囚》、《天問》篇所顯示的掙扎,但其中一直要追求的統一與和諧,才是詩人矛盾底面的真正意義。」[1]

另外,周夢蝶的詩並非只有道家、佛教色彩,還有聖經和耶穌教的況味。有的作品中充滿了耶穌教的原罪觀念。如:《無題之一》:

二十年前我親手射出一枝孽箭

二十年後又冷颼颼地射回來了

我以吻十字架的血唇將它輕輕銜起

輕輕吞進我最深深處的心裡

在我最深深處的心裡,它醒睡著?

詩中寫的是一種回報,即自己作孽自己受。而且是一種潛伏在心靈深處,對心靈的一種長期鞭笞,是一種永遠洗涮不掉的恥辱。這是因果報應在詩中的反映。這也正如有的學者所說的,周夢蝶還「從道家思想中汲取高曠超絕的生命精神,融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和宿命的生命悲感,並結合佛陀的慈悲和基督救贖而成廣義的宗教情懷——一種對眾生苦難全然的負擔和承載的人道精神,將小我的悲苦提升為對人生、宇宙的大徹大悟。」[2]



周夢蝶的詩作在臺灣詩壇乃至整個中國當代詩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不僅因為他的詩作具有濃厚的宗教情懷,而且因為他的詩作表現出了與其它現代派詩人不同的詩歌特質,「我們通常認為臺灣現代詩人目光向著西方的,但周夢蝶應該說是一個例外,他的現代性所閃射出的是東方古典的睿智和玄妙,不理解這一點,是很難理解周夢蝶的。」[3]的確,在臺灣的現代詩人中,大多都是從對現代詩歌的模仿與借鑑開始的,以表現現代人的意識和心態而後又返歸東方和傳統,尋找現代藝術的東方化和民族化進程,而「在溝通傳統與現代的藝術創造上,周夢蝶堪稱是臺灣現代詩壇的一個異數。」[4]因為他是以東方傳統的禪和佛理,去溝通西方的現代心態和藝術傳達方式,再加上他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以及對詩歌的感悟,使他能以傳統的空靈和脫逸,很自然地走入了西方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境界,他的詩作也就能以有限的語言,獨特的意象,抒發介於意識與潛意識、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情思,從而閃射出東方古典的睿智和玄妙。比如他在詩作《孤峰頂上》中寫道:

恍如自流變中蟬蛻而進入永恆

那種孤危與悚慄的欣喜——

仿佛有隻伸自地下的天手

將你高高舉起以寶蓮千葉

盈耳是冷冷襲人的天籟。

擲八萬四千恆河沙劫於一彈指!

靜寂啊,血脈裡奔流著你

當第一瓣雪花與第一聲春雷

將你底渾沌點醒——眼花耳熟

你底心遂繽紛為千樹蝴蝶

這首詩是新古典主義的作品,折射出了東方古典的睿智與玄妙,其語言借用諸如「恆河沙劫」和「寶蓮千葉」一類文言詞彙,運用了諸如「你的心遂繽紛為千樹蝴蝶」一類古典句法,更使用了禪學頓悟成佛的典故傳說,使詩中古意斑駁,充滿東方傳統文化的韻味。

大量用典,也是周夢蝶現代詩具有東方古典神韻之所在。因為新詩大量用典是不多見的,而且他的用典是活典,是變化後的典,是為了作品的風格和情趣而自然用典。比如《逍遙遊》、《託缽者》、《行到水窮處》等等,分別取自莊子、楚辭、佛經、唐朝王維的作品。正是由於他的許多詩作中引用大量的典故,也造成了詩作的艱澀難懂,趙天儀先生就認為他的用字、用典以及意象的創造上,有食古不化的痕跡和掠人之美的嫌疑。因此有些詩作有些「澀而且苦」,但藝術畢竟是來源於生活,藝術作品是作家生活的反映,周夢蝶悲苦的一生也必然反映在他的詩作上,他的獨特之處也正是以藝術的苦澀,來徵服自己生命的苦澀,「以詩的悲哀,徵服生命的悲哀」。也正是他的這種創作風格,他的詩作成為了臺灣詩壇不可忽視的存在。



《還魂草》以後,周夢蝶至今三十年猶未出版第三本詩集,眾目企盼,蟄雷潛伏,只能讓讀者一再回味《孤獨國》與《還魂草》這兩冊詩集,好在《藍星詩刊》、《聯合報副刊》、《臺灣詩學季刊》陸續刊載周夢蝶的詩篇,而且佳作不斷,風格依舊「瘦身而丰采」。如《積雨的日子》、《兩個紅胸鳥》、《藍蝴蝶》等,只不過意象更為清朗,表達的哲思也不再靠以往偈語式的警句,但他的詩作仍能讓我們從中感到生命的生生不息。比如《九宮鳥的早晨》:「每天一大早/當九宮鳥一叫/那位小姑娘,大約十五六七歲(九宮鳥的聲似的)/便輕手輕腳出現在陽臺上」,「把一泓秋水似的/不識愁的秀髮/梳了又洗,洗了又梳/且毫無忌憚的/把雪頸皓腕與蔥指/裸給少年的早晨看。」顯然,詩作有著欣欣然的凡俗之美,九宮鳥、小姑娘是朝氣的象徵,「也淋漓盡致地呈現出周夢蝶臨晚卻有旭日心境的生命力」。我們也仿佛看到,從來未曾有過自己真正青春的悲苦詩人,在進入晚年之後,仿佛才找到了自己的青春。是他,最終用詩再一次徵服了生命的悲哀。

參考文獻:

[1]翁文嫻.看那手持五朵蓮花的弟子[J].中外文學,1974,(3,1).
[2]黃重添.臺灣新文學概觀[M].廈門:鷺江出版社,1991.
[3]田銳生.臺港文學主流[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4]劉登翰,朱雙一.彼岸的繆斯-臺灣詩歌論[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 李立平

【特別聲明】本公號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與我聯繫,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了解在線教育,

把握MOOC國際發展前沿,請關注:

微信號:openonline

公號名稱:MOOC

相關焦點

  • 我的孤獨會去尋找你的孤獨 |「為你讀詩」
    作為陌生人的我們,彼此再熟悉不過做著許許多多平常之事:吃飯,睡覺一起出門走向荒野,遙望星空流轉——絲絨隕《頻率》可是,你仍覺得孤獨。 你不是上帝,你不知道那個和你相同頻率的鏡中人的存在。你只能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做重複的操練,呼吸漆黑的寂寞,將自己吞沒。
  • 先生,冒寒不易 聽白子畫為你讀詩·第1163期
    我們在冷冷之處,冷冷之終相遇- 收聽 -(點擊音頻,聆聽白子畫的聲音)不怕冷的冷——答陳媛兼示李文作者:周夢蝶為你讀詩:沈磊1952年,開始發表詩作,加入藍星詩社;1959年4月,自費出版詩集《孤獨國》;1965年7月出版詩集《還魂草》,受到詩壇矚目。 周夢蝶創作半個世紀,字字珍惜,至今只出版過五部詩集《孤獨國》《還魂草》《十三朵白菊花》《約會》《有一種鳥或人》。生於冷,養於冷一片幽香冷冷,高山流水微笑接過這靜默美麗的時刻。
  • 「《別來無恙——2021,為你讀詩》全球視頻徵集計劃」開啟
    近日,由知名文化機構「為你讀詩」和「大象紀錄」共同發起的「《別來無恙——2021,為你讀詩》全球視頻徵集計劃」線上開啟。徵集時間從1月1日開始,至2月21日結束。該徵集計劃稱,在新的一年來臨時,將邀請世界各地的朋友,錄製一段讀詩的視頻。
  • 不思量,自難忘 | 凌瀟肅「為你讀詩」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作者:[宋]蘇軾為你讀詩:凌瀟肅 | 演員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演員凌瀟肅 ×「為你讀詩」訪談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讀到這首詩以後,我痛哭流涕。那時候我還沒有家,沒有自己的妻子。
  • 秋日,沒有誰會空手而歸 | 郭京飛「為你讀詩」
    「飛鳥電臺」邂逅最有韻味的秋日秋日作者:裡爾克 [奧地利]為你讀詩願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裡爾克「在巴黎的林蔭街道上,落葉紛飛,恰上心頭。」寫這首詩時,詩人裡爾克只有27歲。詩裡的每一句都曲徑通幽,仿佛在深秋裡,訴說著踽踽獨行在世界某個角落的你和我。
  • 慢慢來,等一切落定塵埃 | 「為你讀詩」
    ☀陽光總是走得很慢| 第1763期Nicola Simbari[義大利]▾  點擊收聽 ▾陽光總是走得很慢作者:伊甸 [中國]為你讀詩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詩人說:「誰心甘情願被冷落,被遺忘/ 誰就贏得了自由/ 熱鬧是一種病,孤獨是最美的故鄉。世界在瘋狂地旋轉/ 你要抓住詩歌這個扶手/ 在角落裡站穩」。
  • 【為你讀詩】能畫,能寫,能攝影,英語還秀到你自卑…… | 湯宇清「孤獨的根號三「
    隨著魔杖的揮舞,我們的根號被掀開!那日,小編一臉鄙夷地對小湯說:「湯胖,有本事就用英語把這首詩給讀出來,我給你100塊錢。」結果,三天後,小編扇了自己3個巴掌。……要不要為那100塊錢復仇呢?『孤獨的根號三』作者:David FeinbergI fear that I will always be a lonely number like root three 我害怕自己會成為孤獨的根號
  • 很適合孤獨時讀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讀後豁然開朗
    而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卻是因為追求閒適而孤獨。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月下獨酌四首·其一》,便是一首表現孤獨的千古名作。它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李白之手,是李白組詩作品《月下獨酌四首》中的第一首。對於這首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畢竟是當年語文課本上的必背詩。那麼李白這首詩傳達出來的是怎樣的一種孤獨呢?這就要從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開始說起。
  • 木心:但願我能化作夜,而我卻是光啊 |「為你讀詩」
    夜 謌(節選)作者:木心 / 尼採為你讀詩:劉惜君 | 歌手在那涼廊上,他作了一首詩,正是木心改寫的這首《夜謌》。這一首長詩,是尼採「所做過的最寂寞的詩」,收於《查》其中一章。查拉圖斯特拉,這位來自波斯的神秘智者,歸隱後入世,入世後又出世,歷經一切之後,最終再次入世,「太陽啊,偉大如你,若沒有被你所照耀的人類,你的生命中又怎會有幸福?」
  • 旅行的意義 ·「為你讀詩」電影《後會無期》特集 · 第422期
    新晉導演韓寒在他的電影《後會無期》中用一個個捧腹的故事敘說旅行,敘寫著人生的悲歡離合。所謂的旅行,所謂的意義,不過是一句"後會無期"地祝福,或者只是"江河浩漢,胡生可安"的嘆息。 今晚,為你讀詩與你分享特集《旅行的意義》,回顧一周以來電影《後會無期》的三期讀詩特別節目。
  • 春華 · 秋實 「為你讀詩」特別節目
    「為你讀詩」邀請您與愛人共赴一場與「愛」有關的音樂會,在這個冬日,以詩依偎。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本次音樂會「席位讚賞計劃」詳情。▎收聽點擊音頻或下方視頻,即可收聽階段作者:赫曼·赫塞(德國)為你讀詩:潘洋(海潤國際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正如花會凋謝正如青春消逝
  • 張彬彬:我想和你過,無所事事的生活 | 「為你讀詩」
    ▾  點擊收聽  ▾《林中湖泊》作者:伊迪特·索德格朗 [芬蘭]為你讀詩:張彬彬 | 演員我獨自在林中淺藍的湖泊那陽光充足的岸上,空中漂浮唯一的雲朵水面漂浮唯一的小島。芬蘭是千湖之國,樹林湖泊隨處可見,可就是這常見的景色給了索德格朗深深的慰藉,在一個無事可做的夏日午後,她獨自一人來到湖邊,陽光直射在她的身上,炙烤著冰冷的皮膚,雲只有一朵,小島只有一座,可這一點不讓人覺得孤獨,這樣的數量是正好恰當的,足以讓她全心全意的去感受夏日成熟的芳香,接納樹上每一滴水珠。
  • 為最後的冬日讀詩
    用聲音遇見你,為最後的冬日讀詩為最後的冬日讀詩周六的晚上,臘月十一,應一位小朋友的邀請
  • 人生如戲,最真是相逢 中國之聲 · 為你讀詩
    與父母相逢,我們懂了無私;與朋友相逢,我們懂了慷慨;與愛人相逢,我們懂了執迷不悔。倘若人生沒有這些相逢,不敢去想,這將是一段多麼孤獨的旅程。關注中國之聲《千裡共良宵·為你讀詩》第17期——本期的主題是:《人生如戲,最真是相逢》。
  • 我給你寫信,你不必回信 |「為你讀詩」
    信作者:金南祚 [韓國]為你讀詩:金恩聖 | 主持人、歌手從未見過像你那樣可愛的人從未有過像你那樣讓我孤獨的人一想起你我就哭泣沒人像你那樣令我坦率映照我內心的你是最玲瓏的鏡子穿過你深度的盡頭就會有淚汪汪的我那是我的詩作我每天給你寫信寫一句你就會來讀一句所以這封信從未寄出去鄭冬梅、金金龍 譯選自《今天與明天的歌
  • 周夢蝶:荒涼但自由的孤獨國 | 詩意的物
    一樓的鋪位多為海鮮乾貨、油米茶布等各類營生;二樓則是精緻一點的咖啡廳、餐館;而靠外的廊柱就留給那些零散小販,賣煙賣報。周公的「孤獨國」就在廊柱旁,高三尺七寸,寬二尺五寸,四個榻榻米大小,書架上共四百二十一本書,其中一半是重複的。昨夜,我又夢見我赤裸裸地趺坐在負雪的山峰上。
  • 渺小的存在,勝過傲慢的虛空 |「為你讀詩」
    再反觀自我,人之為人的孤獨、脆弱、焦慮也無可規避……Daniel Ablitt [英]換個角度來說,我們又是某種意義上的邊緣人與渺小者,如一隻負重前行的蝸牛,背著「無遠弗屆」的內核,在各自的陡坡上奮力攀爬。可現實往往是攀爬的速度比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 因為互相惦記,所以跋山涉水 | 「為你讀詩」
    ▾  點擊收聽  ▾秋天的況味(節選)作者:林語堂為你讀詩:彭冠英 | 演員☞ 操作指南  ▎明日預告明晚(10月10日)10點,演員吳昊宸為你讀詩人聶魯達的作品《愛的十四行詩》。策劃出品:Be My Guest「為你讀詩」智慧財產權法律顧問:金杜律師事務所史玉生律師 鄭績律師法律顧問: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 李亞律師、王維維律師
  • 冬日讀詩楊牧:我的孤獨是木,在冬日熊熊燃燒
    無論是年輕時過多的感傷和堆砌,或是中年追想的神啟時刻,他站在潮流的邊緣,勤奮閱讀、寫作,詩情在內心孤獨生長。他決定,詩將是他表達世界本質的唯一方式。「我明白了,是從這裡到那裡的關係,是這裡和那裡的對比,衝突,調和,於是就產生了詩……詩於你想必就是一巨大的隱喻,你用它抵制哀傷,體會悲憫,想像無形的喜悅,追求幸福。
  • 讀詩的日子
    還有那挑剔的春秋龍煙樹也是飄渺的物種東河流變,千鋒用疊翠換了幽明俯仰間,南國已經如畫,即使有點斑駁眺望中,我相識了永恆相識了超美入雲的年齡可年華的暗傷從來都如龍煙樹,多情而孤獨我愛上飄渺,卻又幽咽無言我喜歡讀詩,讀著生命一樣我和你一起讀這首詩我手中的小茶壺還是溫熱的讀著讀著,就涼了倒不出一縷茶香那年